第三节 植物保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249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植物保护
分类号: S47
页数: 1
页码: 305
摘要: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和关心民族地区的发展,不断加强对农业生产的领导和投入,健全和强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立群防群治网络,切实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植物保护得到重视。
关键词: 植物保护 卓尼县

内容

县境植物保护,主要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种类多,分布广,数量大,危害严重。据近几年不完全统计,每年发生面积达30多万亩(次),病虫20余种,直接造成粮油损失200一300万公斤。
  千百年来,植物保护,因历史条件,社会环境等原因,得不到充分的重视,大体处于无政府状态甚至是掠夺式的索取。从“刀耕火种”到后来的靠天吃饭。民国期间,境内发生严重干旱和虫害,连续三年颗粒不收,造成了罕见的灾难。其时,植物保护主要依赖宗教,以念经、念嘛呢、煨燥、“造山神”、许愿、献猪、献羊等宗教佛事活动以及民间其它方式来进行。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和关心民族地区的发展,不断加强对农业生产的领导和投入,健全和强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立群防群治网络,切实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植物保护得到重视。
  自50年代起,对小麦、青稞黑穗病经过防治得到了有效地控制。1960年,发生锈病、白杆病、粘虫、小草娥、条䖬等。采用对农作物实行轮作倒茬和合理密植,中耕除草,提高生理抗病能力等栽培措施,破坏病虫繁殖条件,借以达到防治病虫害效应。此外,利用药剂,人工捕捉以及凭借益鸟、昆虫等自然天敌生物保护植物。经1983年调查,县境有昆虫种类6目21科,93种。主要属鞘翅目瓢虫科、双翅目的食蜗蝇科、膜翅目的姬蜂科等。对来势猛,蔓延快的病虫害,使用新型高效农药进行大面积联合防治成效明显。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全县防治、消灭农作物病、虫、草、鼠害面积达3万多亩,使用各种农药3000斤左右,挽回粮油损失100多万公斤。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