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耕作制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24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耕作制度
分类号: F303.2
页数: 1
页码: 303
摘要: 卓尼县境农业生产落后,机械化程度低,耕作制度原始。千百年来,耕地采用“二牛抬杠”的方式进行。翻地、耱地、施肥、播种、除草、松土、收割、拉运、复耕、打碾等环节,耕作粗糙。新中国成立后,自50年代起,不断引进推广双轮双锋犁、山地步犁、播种机、风车、脱谷机等新式农机具,对旧式机具木犁等进行革新改造并大力提倡和推广应用。
关键词: 卓尼县 农技推广

内容

县境农业生产落后,机械化程度低,耕作制度原始。千百年来,耕地采用“二牛抬杠”的方式进行。翻地、耱地、施肥、播种、除草、松土、收割、拉运、复耕、打碾等环节,耕作粗糙。新中国成立后,自50年代起,不断引进推广双轮双锋犁、山地步犁、播种机、风车、脱谷机等新式农机具,对旧式机具木犁等进行革新改造并大力提倡和推广应用。深翻土地,平整土地,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实行“水、肥、土、种、密、保、工、管”的八字方针。推广应用条播、机播等新的耕作方式,程度不同的促进了发展进程。境内西北部高山边远高寒区和中部牧农结合的半高山二阴地区,相对落后,长期应用传统的耕作方式,耕作粗糙。大部分采用一年一次灭茬,极少复耕。秋耕面积只占耕地面积的60%,耕地深度一般只有15厘米左右,不深不透,当地称“八杠十三耱”。大部分只耕不耱,农田土壤保水保耱能力差,素有“耕地不耱不如闲坐”的说法,足见耱地的重要。播种实行“朝天一把籽"的散播,疏密失度,浮籽多,浪费大,出苗不一致,给田间管理带来很大困难。农田很少除草、松土,农作物生长条件较差。
  县境洮河东北部中山峡谷区和洮河沿岸农业区,特别是热资较高,一季有余,两季不足的东部洮河沿岸地区,小麦、青稞收割后,及时翻茬,秋季再进行一次秋翻耙耱,使农田保水、保肥、保秋雨为春用能力大为提高,对防止农作物春旱有不可低估的作用。部分地区,对农作物进行苗期松土,拔节抽穗期拔大草,使苗期杂草得到生长机会,形成与作物争光、抢热、夺水肥的矛盾。除草时间的推迟,使大量草籽落入农田,特别是黑燕麦,为次年的再生提供了条件。相当一部分地区收割极为粗略,田间落穗多,拉运迟缓,田间堆放时间过长,遇有水涝发芽霉烂多,粮食浪费大,对提高产量有很大影响。
  近几年来,相当一部分的打碾脱粒工序利用了动力机械与牛拉碌碡和用连枷打场并存的生产方式。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