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农技推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246
颗粒名称: 第四章 农技推广
分类号: F303.2
页数: 5
页码: 303-307
摘要: 随着新式机具等先进技术的不断引进、推广和应用,农作物栽培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和提高。部分地区,对小麦等粮食作物实行机播和条播,地膜种植也正在不断推广和应用,特别是化肥的应用在农作物栽培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 卓尼县 农技推广

内容

第一节耕作制度
  县境农业生产落后,机械化程度低,耕作制度原始。千百年来,耕地采用“二牛抬杠”的方式进行。翻地、耱地、施肥、播种、除草、松土、收割、拉运、复耕、打碾等环节,耕作粗糙。新中国成立后,自50年代起,不断引进推广双轮双锋犁、山地步犁、播种机、风车、脱谷机等新式农机具,对旧式机具木犁等进行革新改造并大力提倡和推广应用。深翻土地,平整土地,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实行“水、肥、土、种、密、保、工、管”的八字方针。推广应用条播、机播等新的耕作方式,程度不同的促进了发展进程。境内西北部高山边远高寒区和中部牧农结合的半高山二阴地区,相对落后,长期应用传统的耕作方式,耕作粗糙。大部分采用一年一次灭茬,极少复耕。秋耕面积只占耕地面积的60%,耕地深度一般只有15厘米左右,不深不透,当地称“八杠十三耱”。大部分只耕不耱,农田土壤保水保耱能力差,素有“耕地不耱不如闲坐”的说法,足见耱地的重要。播种实行“朝天一把籽"的散播,疏密失度,浮籽多,浪费大,出苗不一致,给田间管理带来很大困难。农田很少除草、松土,农作物生长条件较差。
  县境洮河东北部中山峡谷区和洮河沿岸农业区,特别是热资较高,一季有余,两季不足的东部洮河沿岸地区,小麦、青稞收割后,及时翻茬,秋季再进行一次秋翻耙耱,使农田保水、保肥、保秋雨为春用能力大为提高,对防止农作物春旱有不可低估的作用。部分地区,对农作物进行苗期松土,拔节抽穗期拔大草,使苗期杂草得到生长机会,形成与作物争光、抢热、夺水肥的矛盾。除草时间的推迟,使大量草籽落入农田,特别是黑燕麦,为次年的再生提供了条件。相当一部分地区收割极为粗略,田间落穗多,拉运迟缓,田间堆放时间过长,遇有水涝发芽霉烂多,粮食浪费大,对提高产量有很大影响。
  近几年来,相当一部分的打碾脱粒工序利用了动力机械与牛拉碌礴和用连枷打场并存的生产方式。
  第二节品种改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县境农作物品种经千百年种植、培育、改良、遴选,形成了后来的以青稞、小麦、洋芋为主体的作物品种系列。改良、培育当时处于简单原始状态,不可能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规范。其时,民间已经有了相互兑换农作物籽种,有的与邻近地方换籽种,春播前捡籽种,晒籽种,切籽种,拌籽种的习惯,均属于品种改良范畴。
  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随着农技服务机构和体制不断健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和科技兴农方针的不断贯彻和落实,农业技术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优良品种的引进、培育、改良和推广普及,得到重视和应用。各类作物品种的更新换代及播种面积逐步增加,大部分地方品种,已被引进的优良品种所取代。
  一、粮食作物
  (一)青稞
  青稞是当地的主要粮食作物,种植历史悠久,播种面积大。
  60年代县农技部门组织力量,对全县青稞品种进行调査和改良,将柏林乡等地种植的当家品种肚里黄引至洮河上游进行提纯复壮,然后在半高山和山川地区大面积推广,成效显著。1970年起,引进青海良种昆仑系品种牡丹、六棱青稞以及州农科所培育的新品系在木耳、纳浪等地普遍种植,在品种改良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二)春小麦
  在当地种植历史长,产量低而不稳。
  自1956年起,在主要小麦产区引进96号、玉皮麦等良种,逐步代替了当地毛麦、红铿麦、白锂麦等品种。同时改进耕作方式,实行条播、机播,亩产由90斤提高到350斤。1960年,先后引进阿勃、阿夫、甘麦系、蜀万系、欧柔等良种,取代了96号、玉皮麦等品种,推广普及到境内海拔高达2500一2800米之间的半高山地区,亩产最高者可达500斤左右。1970年引进黑巴66号,以及陇春系、青春系等品种,引进品种之多,数量之大创历史之最。询80年以来,小麦品种主要由临农14号、晋2148等取代。近几年来,又引进高原338、渭春1号、陇春10号、永麦等,推广普及种植区域扩大到海拔高达2900米左右的高山地区,小麦种植基本实现了良种化。
  (三)蚕豆
  种植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主要品种有当地马牙豆、羊眼豆。60年代引进青海、西藏品种拉萨1号等。1979年引进临夏204和临夏马牙豆,由于生长条件原因,未能推广种植。
  二、经济作物
  (一)油菜
  县境历史上以小油菜为主,近几年来,不断引进奥罗、青油、托尔等品种,在海拔2500米以下地区种植,生长良好,推广潜力大,亩产300斤左右,最高可达500斤。
  (二)洋芋
  品种经历了漫长的自然改良。自1970年开始引进渭会1号、反修、大白花等,产量提高幅度显著。现又引进渭薯1号、2号等优良品种。
  此地作物栽培均依季节农时,不同的作物,以及地区性差异等条件,构成许多不同的栽培方式。例如粮食作物青稞、小麦的播种时间一般要早于其它作物,而且县境洮河沿岸及东部要比西北部高山、半高山地区早近半月时间,以运肥、播种、松土、除草、追肥为主要栽培程序。栽培条件要比其它作物高,特别是施肥、耕地、下种、耱地、松土、除草等及时、精细。高山、半高山二阴地区,栽培粗糙,特别是耕地粗,又不耱,实行散播,不松土、不除草,种子下地,靠天吃饭,广种薄收。
  其它作物如洋芋、豆类播种时间次于粮食作物,一般在农历“清明节”前后,民间素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之说,充分确立和明确了豆类作物不可逆转的栽培时间。对上述作物的栽培一般比较粗糙,大体进行施肥、播种(条播)、松土、除草等环节,不同的是洋芋要根据作物性能的需要,壅土一至两次。
  油料作物,油菜籽的播种时间较晚,多在“谷雨”前后,主要栽培环节有施肥、翻地、播种、除草、收割等,尤其对肥料的要求条件比较高,必须施足底肥。
  随着新式机具等先进技术的不断引进、推广和应用,农作物栽培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和提高。部分地区,对小麦等粮食作物实行机播和条播,地膜种植也正在不断推广和应用,特别是化肥的应用在农作物栽培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三节植物保护
  县境植物保护,主要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种类多,分布广,数量大,危害严重。据近几年不完全统计,每年发生面积达30多万亩(次),病虫20余种,直接造成粮油损失200一300万公斤。
  千百年来,植物保护,因历史条件,社会环境等原因,得不到充分的重视,大体处于无政府状态甚至是掠夺式的索取。从“刀耕火种”到后来的靠天吃饭。民国期间,境内发生严重干旱和虫害,连续三年颗粒不收,造成了罕见的灾难。其时,植物保护主要依赖宗教,以念经、念嘛呢、煨燥、“造山神”、许愿、献猪、献羊等宗教佛事活动以及民间其它方式来进行。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和关心民族地区的发展,不断加强对农业生产的领导和投入,健全和强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立群防群治网络,切实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植物保护得到重视。
  自50年代起,对小麦、青稞黑穗病经过防治得到了有效地控制。1960年,发生锈病、白杆病、粘虫、小草娥、条䖬等。采用对农作物实行轮作倒茬和合理密植,中耕除草,提高生理抗病能力等栽培措施,破坏病虫繁殖条件,借以达到防治病虫害效应。此外,利用药剂,人工捕捉以及凭借益鸟、昆虫等自然天敌生物保护植物。经1983年调查,县境有昆虫种类6目21科,93种。主要属鞘翅目瓢虫科、双翅目的食蜗蝇科、膜翅目的姬蜂科等。对来势猛,蔓延快的病虫害,使用新型高效农药进行大面积联合防治成效明显。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全县防治、消灭农作物病、虫、草、鼠害面积达3万多亩,使用各种农药3000斤左右,挽回粮油损失100多万公斤。
  第四节肥料
  新中国成立前,县境大部分地区人无厕所、猪无圈,有相当一部分地区忌用人粪尿上地,肥料主要依靠烧生灰、踏灰,将生土烧熟作肥料,其次为林叶肥。有些地区甚至不用肥料,白籽下种。
  新中国成立后,不利于发展农业生产的落后传统逐步得到改变,“庄稼一朵花,全凭肥当家”,开始重视利用肥料。境内农区、半农半牧区利用人粪尿、家禽家畜粪便等,部分地区泡绿肥、卧土粪上地。
  县境土壤由于受热量的限制,有机肥料转化慢,利用率低。根据常规分析,全县耕作土壤中养分平均含量为:有机质3.82%,全氮0.18%,速效磷13ppm,速效钾336ppm。海拔2080一2400米之间,有机质含量为2.05%,海拔2400一2700米之间为3%左右,2700米以上为8%以上。总体养分构成是少氮、缺磷、多钾。
  根据土壤和肥料成份比例失调的状况,采用有机质与化肥相配合的办法,着力利用轮歇地等耕作方式,促进土壤养分转化。特别是近十多年来大量投放化肥,注重以磷为主,以磷促氮,使氮、磷、钾等成份日趋合理。境内河谷沿川地区,主要粮食作物小麦、青棵平均每亩施肥2500公斤左右,化肥10斤。高山半高山二阴地区平均每亩施肥1500一2000公斤,化肥10斤以上。油菜等作物使用化肥较多,部分地区每亩可达30斤左右。此外,蚕豆、豌豆、洋芋等作物,在施足底肥的情况下,在作物生长期适当进行追肥。新堡、洮砚等地对小麦等粮食作物也进行小面积追肥。1990年全县农用化肥使用量为415.34吨,其中氮肥30.03吨,磷肥22.15吨,钾肥8.6吨,复合肥354.56吨,折纯量为38.57吨,其中氮肥13.87吨,磷2.66吨,钾肥4.30吨,复合肥17.74吨。共有塑料膜覆盖面积309亩,使用化肥2.45吨,其中:薄膜使用2.26吨,棚膜0.19吨。
  第五节农田基本建设
  县境地貌地形切割较深,山峦迭嶂,沟谷纵横。约占全县总耕地面积95%的耕地分布在高山、半高山的干旱地区,大部分属于“十年九旱的望天田"、“挂坡田”、“漏沙田”。自然灾害频繁,特别是洪灾危害极为严重,生产条件很差。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广大劳动人民与之搏斗、抗争和改造。随着历史的前进和社会的发展,农业生产条件逐步得到改变。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发展农业生产。自50年代起,开荒造地,平整土地,深翻土地,兴修水利,境内洮河沿岸荒滩被改造成稳产高产的梯田。按照投资少,规模小,多受益多负担的原则,因地制宜的修建洮砚、寺下川等水渠和许多小型塘坝、打水井,对改善生产条件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农田基本建设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工程,是造福子孙的百年大计,全县始终作为长期的战略任务,坚持不懈。至60年代末期,配合“农业学大寨”运动,掀起了削山填沟,兴修梯田的热潮,大部分山坡地被改造成梯田。1970年以来,以小型为主,配套为主,社队自办为主的兴修水利方针和以引为主,弓|、蓄、提相结合,坚持专业队常年施工与群•众季节性突击相结合的措施,兴建了一些服务于农业生产等多功能中小型水电站,解决了农田提灌、脱谷、面粉加工等机械动力。1974年,以改土为中心,水土配套,注重平整土地,修造梯田,改造低产田,全县共完成改土面积30130亩,扩大水浇地面积24791亩。共投入劳动力占全县劳动力的63%。此外,县直机关、学校干部、职工、师生330多人参加了义务劳动。1979年以来,总结治理县境“一河四沟”的正反两个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对洮河两岸部分地区进行综合治理,加强防洪,扩大了耕地面积。1990年在年末耕地面积中有水平梯田1139亩,其中当年增加494亩;有效灌溉面积2465亩,其中当年增加118亩;保证灌溉面积2380亩。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