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耕地 作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240
颗粒名称: 第三章 耕地 作物
分类号: F301.21;F326.1
页数: 10
页码: 294-303
摘要: 卓尼县境内耕地土壤有7个土属,15个土类,22个土种。根据不铜土种,耕地可分为5个大类:有黑土类、红土类、红胶土类、黄土类、青土类。县境种植业历史悠久,经千百年种植遴选,适宜境内自然栽培生长的农作物品种大体可分为四类:粮食作物、油料作物、药材、蔬菜。其中以粮食和油料作物为主。
关键词: 卓尼县 耕地 作物

内容

第一节耕地
  民国31年(1942),县境耕地总面积为205537亩,其中川旱地71026亩,占总面积的34.55%,山坡旱地134511亩,占总面积的65.45%。据《甘肃省各县市局耕地分类表》。
  一、耕地面积
  1952年,全县耕地总面积为17.83万亩,人均2.56亩;1957年耕地扩大到30.36万亩,人均3.62亩;1962年19.66万亩,人均3.97亩;1965年21.06万亩,人均4.03亩;1970年20.92万亩,人均3.42亩;1975年21.38万亩,人均3.23亩;1980年20.78万亩,人均2.99亩,与1975年相比减少6000亩,人均减少0.24亩。1985年,县农业区划办公室经过认真调査,基本搞清了县境土地状况。根据调査数据表明,全县土地总面积为812.95万亩,其中耕地32.79万亩,占总面积的4.03%,按乡村农牧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3.26亩。截止1990年底,全县实有耕地16.34万亩,人均占耕地1.85亩。与1985年相比,耕地面积减少近乎一半。
  二、土壤
  境内耕地土壤有7个土属,15个土类,22个土种。根据不铜土种,耕地可分为5个大类:有黑土类、红土类、红胶土类、黄土类、青土类。其中以黑土类土质最好,共有9个土种;黄土类居二,有6个土种;红胶土有3个土种;红土类和青土类各2个土种。耕地中一级土壤面积6820亩,占耕地面积的2.08%;二级34166亩,占10.42%;三级119678亩,占36.5%;四级144269亩,占44%;五〜六级26231亩,占8%。本县耕地土壤普遍磷素缺少,全氮不足,钾素含量丰富,主要养分比例失调,构成种植农作物的不利因素。
  (一)耕地土壤土种及其分布
  黑麻土
  面积72607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2.14%,主要分布在境内海拔2400一3000米之间洮河沿岸的柳林、木耳、纳浪、洮砚、新堡、阿子滩、申藏、卡车等地区,是境内耕地土壤中的主要土种。
  白土
  面积37904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1.5%,主要分布在海拔2000-2700米之间的中部和东部地区。
  黑白土
  面积32133亩,占耕地面积的9.8%,主要分布在海拔2800米左右的半高山。黑沙土
  面积31608亩,占耕地面积的9.64%。
  黑土
  面积30395亩,占耕地面积的9.27%,主要分布在海拔2800一3000米以上的完冒、阿子滩、申藏、康多、杓哇等地区。
  黑红土
  面积41510亩,占耕地面积的12.6%,主要分布在境内柳林的草岔沟和卓逊等地区。
  黄土
  面积15279亩,占耕地面积的4.0%,主要分布在海拔2900米左右的高山、半高山阳坡,土壤肥力较好,大部分为一二级土壤。此外,还有大黑土、黑绵砂土、黑白砂土、黑油土、红砂土、红粘土、红土、红麻土、黄砂土、白麻土、白砂土、黄白土、青土、鸡粪土等,计14个土种,面积为51380亩,占耕地面积的15.67%,分布零星,土壤肥力较低。
  三、退耕面积
  1981年甘肃省人民政府确定卓尼为牧业县,将部分山荒地实行退耕还牧,发展牧业生产,使耕地面积逐渐减少1986年实行农转牧,转牧耕地47108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4.38%;1987年转牧耕地达到145534亩,占耕地面积的44.38%;1988年全县农业耕地全部转为牧业耕地。
  1949一1990年卓尼县耕地面积一览表第二节作物品种
  县境种植业历史悠久,经千百年种植遴选,适宜境内自然栽培生长的农作物品种大体可分为四类:粮食作物、油料作物、药材、蔬菜。其中以粮食和油料作物为主。一、主要农作物品种
  (一)粮食作物
  禾本科有青稞、小麦、燕麦、菠麦;豆科有扁豆、蚕豆、豌豆。
  (二)经济作物
  茄科有洋芋;十字花科有油菜(甘兰型、白菜型、芥菜型);亚麻科有胡麻;伞形科有当归;桔梗科有党参、红英、黄芪;大麻科有大麻。
  (三)蔬菜
  百合科有大葱、韭菜、大蒜;藜科有菠菜;十字花科有萝卜、菜花、包心菜、白菜、圆根;伞型科有芹菜、胡萝卜、小茴香;茄科有茄子;葫芦科有菜瓜、黄瓜;豆科有苦豆、刀豆;菊科有笋子等。
  二、主要地方传统品种
  (一)粮食作物
  小麦有老毛麦、红矬麦、白矬麦、老芒麦;青稞有肚里黄、麻青稞、长芒青稞、铿青稞、青锚子青稞、白青稞等;豆类有:红蚕豆、麻豌豆、白豌豆;扁豆有白扁豆、麻扁豆;养麦有甜养、苦养。
  (二)经济作物
  洋芋有深眼窝;油菜分芥菜型和白菜型,品种有黄芥、黑芥、红芥、小油籽;胡麻有低脚胡麻等;药材主要有当归种植;果品有白梨、红梨、沙梨、麻梨、蜜梨、香脆梨、孔香梨、麦梨、苏木梨、猪咀梨、长把梨、水长把梨、红长把梨、剥皮长把梨、大甜核杏、小甜核杏、麦子杏、青稞杏、豆子杏、毛桃、楸子、林檎、花椒。
  (三)蔬菜
  主要品种有大白菜、水萝卜、白萝卜、冬萝卜、黄胡萝卜、红胡萝卜、窄叶韭菜、宽叶韭菜、大白葱、红葱、红皮蒜、白皮蒜、芹菜、卷心菜、无刺菠菜、刀豆、汉圆根、洋圆根、蔓菁、芫荽、番瓜等。
  三、主要引进品种
  (一)粮食作物
  小麦有临农14号、临农15号、波他姆、大头莲、76〜338、繁六、繁七、岷繁1号、313、619、W07号、华中7号、鄂麦、临麦25、春比36、蜀万29、早白5号、78鉴144、陇东2号、7373一F4、福麦3号、红旗麦川282、青春13号、青春18号、晋2148、广临135、渭春1号、陇春10号、锦州姓、78鉴152、153、永麦2号、蜀万8号、高原338、高原602、07802等;其中冬小麦有碧玛1号、岷冬12号、陇春1号、陇春2号、天选15号、16号、33号、34号、天农1号等;青稞有昆仑系3号、4号、牡丹、六棱青稞、循化蓝青稞、藏蓝青稞、71一27一2、71一24一5、70一1一42;蚕豆有拉萨蚕豆、临夏204、临蚕2号;豌豆有云白、多纳夫。
  (二)经济作物
  洋芋有大白花、一窝猪、串根、拉萨、脱毒洋芋、渭会1号、反修等;油菜有奥罗、WW1256、托尔、青油4号、刷巴、78芥一3、门源油籽、甘芥1号等; 胡麻有天亚2号、4号;果品有国光、黄元JJ巾、红丘帅、舟曲花椒、陕西花椒等。
  (三)蔬菜
  黄瓜、辣子、茄子、大白菜、小白菜、油白菜、西红柿、花菜、心里美萝卜等。第三节作物分布
  一、粮食作物
  (一)青稞是当地主要粮食作物之一,适应性能好,产量稳定,种植历史悠久。主要分布在境内高山和半高山二阴寒冷地区,分布面积占青稞种植面积的80%左右。河谷川区分布面积占青稞种植面积的20%左右,种植品种以肚里黄为主。
  (二)小麦主要分布在境内海拔2900米以下地区,尤以洮河沿岸沟谷滩分布面积为最大,占小麦种植面积的60%以上。分布在半高山阳坡地区的占40%,种植品种主要有当地毛麦、红姓麦、白铿麦、间有晋2148、临农14号、锦州锉等。
  (三)豆类,主要有蚕豆和豌豆两种,也是当地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蚕豆以其抗寒性能较强而著称,主要分布在境内海拔2800米以下半高山和河谷山区,种植主要以地方品种当地马牙蚕豆为主,种植面积占蚕豆种植总面积的80%,羊眼蚕豆占15%,临夏马牙蚕豆和204蚕豆占5%。豌豆以其适应性能较强的优势分布在境内海拔2800一3000米之间的高寒阴湿地区,主要种植品种有麻豌豆和白豌豆。此外,新堡、洮砚地区种植少量多纳夫豌豆。
  二、经济作物
  (一)洋芋种植历史悠久,适应性强,产量高,分布广,食用价值高,成为县境广大群众生活中的必需副食品。种植品种以大白花、一窝猪等为主,兼有渭会1号、反修等引进品种。
  (二)油料作物有油菜和胡麻,但以油菜为主,种植面积为油料作物的94.07%,胡麻为5.63%。油菜种植以当地小油菜为主,面积占油料作物总面积的70〜75%,主要分布在海拔2800米以上高寒高山阴湿地区。大芥占油料作物面积的12%,分布在洮河沿岸及海拔2800米以下半高山地区。奥罗、青油等优良品种占5%,主要分布在2500米以下半低山河谷地区。胡麻由于分藥密度过大,产量低,种植面积逐年减少,在境内河谷川地边缘和半山地地区有少量种植。
  (三)药材,人工栽培以当归为主,间有党参、大黄等。近几年来,试验种植百合、红英、黄罠等获得成功,已开始小面积推广。主要分布在新堡、洮砚、纳浪、木耳等地区。
  三、蔬菜作物
  由于受传统的历史习惯、自然条件、种植技术等因素的制约,种植面积小,品种单一,产量低,食用价值不高,蔬菜的经济优势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种植的品种主要有白菜、圆根、胡萝卜、大葱、菠菜等。近几年来,由于农业科技程度的不断提高,先进种植栽培技术的进一步推广、普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境内蔬菜种植有了突破性进展。种植范围,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种植品种已经有辣子、茄子、黄瓜、西红柿、花菜、心里美萝卜、大白菜、小白菜、油白菜、芹菜、香菜等。
  卓尼县1949〜1990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表第四节作物病虫害
  县境内农作物病虫害时有发生,千百年来,由于地处边陲,文化落后,信息闭塞,除宗教文化外,其它内地文化、先进技术的传播、吸收、融合相对迟缓。所以,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唯独依赖宗教活动来进行。境内寺台子、冰角、上河等地历来以念经、念嘛呢、还愿、献猪、献羊、煨燥、插箭、造山神等手段,借以达到对农作物驱虫治病的目的。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农业生产的科学程度,有了空前的提高,人类战胜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据1982和1983年调查数据表明:县内农作物病、虫、鼠害共有301种,其中病害88种,虫害210种,鼠害3种。对农作物危害严重,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失。
  —、主要病害
  青稞病
  害青稞条纹病、散黑粉病、坚黑穗病、条锈病。
  小麦病害
  小麦三锈病、腥黑穗病、白粉病、全蚀病、赤雪病、根腐病、黑霉病、白杆病。
  蚕豆病害
  轮纹病、赤斑病、褐斑病、锈病。
  豌豆病害
  褐斑病、锈病。
  洋芋病害
  环腐病、黑胫病、晚疫病、干腐病、卷叶病、花叶病。
  油菜病
  害白粉病、菌核病。
  胡麻病
  害锈病。蔬菜、果树病害
  梨黑腥病、褐斑病、枯病、苹果花叶病、霜霉病、白粉病、软腐病、根腐病。
  二、主要虫、草害
  地面虫害
  麦长管芽、二杈场、麦叶蜂、麦杆蝇、麦鞘毛、眼水蝇、麦象鼻虫、尖头蜷象、麦红蜘蛛、麦根象、蚕豆根腐象、黄条跳卿、菜粉蝶、大小圆叶虫、苹果巢蛾、果树蜗虫、粘虫、草地螟。
  地下虫害
  金针虫、蟒嬉、地老虎、蝼蛄。
  鼠害
  中华酚、黄鼠、家鼠(老鼠)。
  草害
  野燕麦、苦苦菜、苦莫菜、灰藜、养菜、野豌豆、大蒿、大蓟、小蓟、冰草等。
  第五节农业分区
  卓尼县以其半农半牧为主要地方特点,农业分区的构成,以境内地形地貌、光能、水土和气候等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生产特点等为基本条件。由于种种原因农牧分区很难整齐划一,大体可划分为四个综合农业分区。
  一、边远高寒牧区
  位于县境四周边缘高寒地区,海拔高达2700一4920米之间,垂直分布明显,境内沟谷纵横交错,地广人稀,交通不便。气候寒冷,年平均气温3.8℃,无霜期为80天;降水充沛,年平均降水量650毫米以上;光能不足,适宜于天然牧草生长,农作物很难成熟。宜于以牧为主,农林兼营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模式。
  境内分布着康多、恰盖、完冒、刀告、尼巴、卡车、木耳、柏林、藏巴哇等9个乡所属的卡围、角缠、温弔滩、俄化、根沙、沙冒后、沙冒多、贡巴寺、格拉、什巴、尼巴、江车、格古、吾古、石大滩、上扎等16个村委会75个自然村(不含国营牧场)。共有12592人,男女劳动力4325人,总面积3958799亩,占全县总面积的49.31%。其中草场面积291799亩,占全县草场总面积的60.74%。林地面积707541亩,占全县林地总面积的24.06%。耕地面积35648.8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15.34%,人均占有2.38亩。
  1982年总收入为365.61万元,其中:牧业收入占总收入的79.28%;林业占0.2%;农业位居第二,占19.16%;副业占1.36%;人均收入290元。
  二、中山峡谷农林牧结合区
  地处县境洮河以南和东北部地区,海拔2500一3500米之间。光能不足,年平均气温1.6〜5C之间;年降雨量为600一650毫米;无霜期57〜103天;不宜农作物生长;自然灾害较多,产量低而不稳。
  境内有刀告、扎古录、卡车、木耳、柏林、洮砚、藏巴哇、恰盖、康多等9个乡的龙多、盘桥、塔扎、强岔、大力、七车、岀纳、柏林、巴都、恰布、后旗、拉札、岔巴、多麻、白土咀、光尕、大庄、里加、脑索等19个村委会共114个自然村。总人口13285人,总面积为3316492亩,其中林地面积17&43万亩,草场面积149.66万亩,耕地面积3.19万亩,人均收入15&41元。
  三、洮河沿岸农业区
  地处县境洮河两岸,由西向东逐渐展开,海拔在2100一2800米之间,洮河南岸自然植被覆盖良好,气候湿润,洮河北岸干燥,植被相对较差。年平均气温3.5一5℃之间,无霜期为71一120天,年降雨量500一600毫米,积温1600一2600度,为境内较好的积温区和热量区。有充足的水利资源可供灌溉,水地面积4600亩。其中洮砚、藏巴哇两乡是主要灌溉区。此外,交通、水电等条件比较优越,为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为境内主要农业区。
  分布着阿子滩、扎古录、卡车、大族、柳林、木耳、纳浪、洮砚、藏巴哇等9个乡(镇)的盘园、寺布车、裔盖、白塔、唐东川、上城门、寺台子、木耳、茁儿、博峪、多坝、寺古多、秋古、羊化、温旗、朝勿、纳浪、若龙、大板子、西泥沟、杜家川、古路坪、纳儿、结拉、新堡、包舍口、柳林、麻路、录日岔、录巴寺等35个村委会,151个自然村。面积为183709亩,占全县总面积的2.25%。耕地面积58834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7.94%,其中川地32655亩(含水地4600亩),山地26179亩。共有4862户,26562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2.96%,人均耕地1.8亩。
  种植业结构基本合理,农作物以小麦、青稞为主,有豆类、油料和其它作物。粮食作物占耕地面积的80%,豆类占21.4%,经济和其它作物占15.7%。1982年总收入为311.63万元,其中种植业占74.62%,林业2.73%,牧业20.64%,副业2.26%,人均收入117.70元。是县境主要产粮区,历史产量比较稳定,而且稳中有增,但发展大农业结构还比较单纯。
  四、中部牧农结合区
  地处县境洮河北部丘陵山区,海拔2600一3100米,年平均气温2〜4C,年无霜期72一110天,降水量600一700毫米。整体区域与临潭等县接壤,犬牙交错。区内光照不足,灾害性气候频繁,植被差,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不足,农作物生长发育不良,耕作粗糙。产量低而不稳,属典型的二阴地区。主要分布在柳林、大族、申藏、阿子滩、木耳、扎古录、完冒等7个乡(镇)的上卓、东石沟、草岔沟、岀路、相俄、口儿癿、申藏、旦藏、目的玻、小沟、冷口、郭大、斜藏、阿子滩、板藏、足子、那子卡、左车首、达架、康木车、柏利、赛如那、八什卡、麻地湾、冰崖等25个村委会,135个自然村。总面积为89223.7亩,占全县总面积的10.97%。其中草场面积389428亩,占区内总面积的82.3%;耕地106181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1.9%;其中川地716.29亩,山地99018.1亩,林地400亩。共3477户,20272人,是全县人口总数的25.21%,人均耕地5.24亩。
  种植结构不合理,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过大,占总播面积的89.91%,粮食作物受气候等自然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小麦、青稞田间穗数及有效分麋穗粒数和千粒重均较低。平均每亩产量长期徘徊在200斤以下。以1981年为例,粮食作物平均亩产为123斤。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偏小,亩产为100斤左右,效益大于粮食作物。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