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劳动力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23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劳动力管理
分类号: F304.6
页数: 2
页码: 290-291
摘要: 1951年3月,卓尼县境内广大农村首先出现了亲帮亲、邻帮邻的变工队,私有制的个体劳动已经开始向公有制集体劳动过渡,标志着农业生产集体化的萌芽。至1954年初,组织互助组800多个。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化整为零,公私兼顾,个人、集体兼而有之,对劳动力管理统而不死,形成了宏观调控的多元化的个体劳动管理模式。强化了竞争意识和自我约束机制。这种劳动力管理方式,表现出“出工不用喊,干活不用管”的优越性。
关键词: 卓尼县 劳动力管理 农业劳动力

内容

境内主要社会生产力受社会制度、政治经济体制、生产关系变革的调控、制约和支配。新中国成立前,实行个体私有制经济,劳动力由所属旗下、部落头目管理,土司拥有绝对调遣权,如出兵打仗,服役等。农业劳动力处于以户为单位的个体劳动群体,所有生产流程,劳动力投入产品分配等带有很大程度的庄园经济的人身依附形式,统一规范的劳动管理制度尚未形成。在此之前的“屯田”制时期,劳动力属军队形式的管理。土司制时期的农民只有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具有奴隶性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废除封建土司制,确立了进步的政治经济体制,建立了新型的生产关系。作为社会主要生产力的农业劳动力管理方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广大劳动者成为土地的主人,拥有了当家作主的权利,结束了长期被奴役的历史。
  1951年3月,境内广大农村首先出现了亲帮亲、邻帮邻的变工队,私有制的个体劳动已经开始向公有制集体劳动过渡,标志着农业生产集体化的萌芽。至1954年初,组织互助组800多个。其时,虽处于个体所有制经济,但劳动力管理已具有集体性质,如劳力投入中的以余补缺,按季节和农活繁简、忙闲合理配置劳力等。
  1957年建立高级社,1958年1月20日,全县实现了"农业合作化”。至9月5日,全部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实行生产队、大队、人民公社三级核算。劳动力由生产队、大队、公社集体支配管理。1959年以来,曾将所有农业劳动力按照军队团、营、连、排、班编制管理,由人民公社集中调配,统一指挥,称“军事化”。将98%以上的劳动力投入和限制在农业生产中,采用大兵团作战的方式从事农业生产,违背客观规律,严重脱离生产实际,造成了短时期的混乱局面。
  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化整为零,公私兼顾,个人、集体兼而有之,对劳动力管理统而不死,形成了宏观调控的多元化的个体劳动管理模式。强化了竞争意识和自我约束机制。这种劳动力管理方式,表现出“出工不用喊,干活不用管”的优越性。
  卓尼县1949-1990年农业人口乡村劳动力一览表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