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农业实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23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农业实绩
分类号: F302.5
页数: 2
页码: 288-289
摘要: 卓尼县境内农业种植以粮食作物为主,播种面积占总播面积的90%左右。由于气候寒冷光能热量不足,经济作物单一,除油菜外,小面积种植胡麻、当归、党参等,种植面积仅占总播面积的10%。粮食作物以青稞、小麦为主,另有蚕豆、豌豆、油菜、洋芋共7大类。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中夏粮大于秋粮,其中小麦、青稞两大作物占夏粮播种面积的70〜80%。
关键词: 卓尼县 农业生产 经营管理

内容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农业生产技术落后,长期处于“朝天一把籽,种收去两次”的靠天吃饭的原始耕作制度,农业生产发展极为缓慢。民国31年(1942)境内农作物播种面积为186420亩,总产26170.56斤,亩产140斤。其中小麦29170亩,平均亩产168斤;大麦69450市亩,平均亩产120斤;马铃暑25000亩,平均亩产216斤;其它作物面积62800亩,平均亩产120斤。1949年粮食总产196.8万斤,亩产82斤;油料总产28万斤,亩产70斤。
  境内农业种植以粮食作物为主,播种面积占总播面积的90%左右。由于气候寒冷光能热量不足,经济作物单一,除油菜外,小面积种植胡麻、当归、党参等,种植面积仅占总播面积的10%。粮食作物以青稞、小麦为主,另有蚕豆、豌豆、油菜、洋芋共7大类。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中夏粮大于秋粮,其中小麦、青稞两大作物占夏粮播种面积的70〜80%。
  新中国成立后县境农业生产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950一1957年,播种面积由3.54万亩增加到14.77万亩,总产由322.23万斤提高到2202.06万斤,每年增加268.69万斤。单产由97斤逐年上升到160斤,年增长9斤。
  1958一1962年,播种面积比1957年有所增大,但由于受“左”的错误倾向影响及自然灾害的破坏,农业生产发展较慢。1962年平均亩产在160斤的基础上下降到91斤,比1950年下降6斤,人均占有粮食300斤。
  1963一1967年,农业生产开始回升。1963年平均亩产达到171斤,至1967年平均亩产增加到224斤,粮食总产达到2325.06万斤,亩产是1962年的2.46倍。播种面积增加1.07万亩,总产增加1982.06万斤,平均每年增加330.34万斤,人均占有粮食648斤,比1962年增加1.16倍。
  1968~1975年,是全县农业生产的丰收年景,平均亩产达到265斤。1974年,总产突破3000万斤,平均亩产达到272.6斤,创历史最高水平。当年人均占有粮食632斤。
  1976一1979年,在“以粮为纲”的号召作用下,突出粮食作物,忽视了豆类作物和经济作物。不久,农田生态失调,土壤肥力下降,导致后期产量不够稳定,出现了滑坡和减产,1979年平均亩产仅174斤。
  1980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对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进一步贯彻落实,放宽政策,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再次占据了农村经济的主要地位。粮食产量和农业产值稳中有增,出现了明显的回升。截止1990年,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10.64万亩,总产量达12509.91吨;夏粮9.61万亩,总产11199.92吨。其中小麦2.59万亩,总产3570.09吨;秋粮1.03万亩,总产1310吨;洋芋0.99万亩,总产1288.40吨;油料2.51万亩,总产1555.07吨;其中胡麻籽3.92吨,油菜籽1551.75吨;药材0.01万亩,总产14.53吨;蔬菜0.03万亩,总产123吨;青饲料2.61万亩,水果0.07万亩,总产59.68吨。农业总产值达3513.35万元(按1990年现行价),其中农作物主要产品832.74万元,粮食作物546.77万元,经济作物224.76万元,蔬菜瓜果4.92万元,水果4.09万元,饲料绿肥52.20万元,农作物副产品225.59万元,粮食副产品214.98万元,经济作物副产品10.61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4227.40万元,其中农业3230.96万元,农民纯收入2981.25万元。详见1962年〜1990年农业产值统计表:
  卓尼县1962〜1990年农业产值表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