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饲草种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199
颗粒名称: 第四节 饲草种植
分类号: S54
页数: 1
页码: 263
摘要: 卓尼县耕地种植饲草的历史较长,主要是牧区、半农半牧区,历来每年种植一定数量的燕麦作为春季补饲的饲草。全县实行农转牧以来,耕地种草面积逐年扩大,饲草种类不断增加,质量也有所提高。据1989年统计,全县饲草种植面积为75881亩。
关键词: 饲草种植 饲料作物

内容

一、耕地种草
  当地耕地种植饲草的历史较长,主要是牧区、半农半牧区,历来每年种植一定数量的燕麦作为春季补饲的饲草。全县实行农转牧以来,耕地种草面积逐年扩大,饲草种类不断增加,质量也有所提高。据1989年统计,全县饲草种植面积为75881亩,其中:耕地种草面积为40068亩,占种草面积的53%。种植的品种主要有燕麦、箭舌豌豆,而且种植方式也有所改进,采取燕麦与箭舌豌豆混播种植,有效的提高了耕地利用率和饲草产量。此外轮歇地也逐渐被列为种植饲草的耕地,得到有效的利用。自1987年开展混播以来累计混播面积超过10万亩,增加贮草量2千万公斤,促使牲畜很好的度过了春乏关。目前年混播面积在2万亩左右,而且还在逐年增大。
  二、三荒地种草
  1988年,在甘肃省农科院土壤研究所的协助和大力支持下,当地充分利用荒滩、荒坡、荒地种植饲草。在柏林乡进行草带建设,收效显著,种植沙打旺草带获得成功,面积为4万亩。不仅对绿化植被保护生态,水土保护和提高灌木草场的生产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为缓解林、牧冲突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据1989年统计,全县种植饲草面积为75881亩,其中:三荒地种草面积8676亩,占种草面积的11.4%。
  三、退耕地种草
  全县1983年实行农转牧以后,有计划的进行了还林、还牧,对不宜耕种农作物的耕地,全部种植牧草。据1989年统计,全县退耕地种草面积为27137亩,占种草总面积的36%,主要种植品种是老芒麦、紫花苜蓿等。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