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畜牧业资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195
颗粒名称: 第一章 畜牧业资源
分类号: F326.3
页数: 8
页码: 257-264
摘要: 卓尼地处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过渡的结合部,地理构造复杂,气温等自然环境差异大,畜种资源受其影响,分布不平衡,不同的自然环境分布着不同的畜种。境内西北部和西南部畜种分布主要以青藏高原畜种为主,有牦牛、藏羊、河曲马、蕨麻猪等。中部洮河沿岸及东北部以黄牛、猪、细毛羊、中卫山羊、沙能山羊、来航鸡、新杂二八八鸡等畜禽种为主,兼有少量牦牛、藏羊等。境内畜种经长期选育、改良、引进,共有50多个品种。
关键词: 卓尼县 畜牧业资源

内容

第一节畜种资源
  卓尼地处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过渡的结合部,地理构造复杂,气温等自然环境差异大,畜种资源受其影响,分布不平衡,不同的自然环境分布着不同的畜种。境内西北部和西南部畜种分布主要以青藏高原畜种为主,有牦牛、藏羊、河曲马、蕨麻猪等。中部洮河沿岸及东北部以黄牛、猪、细毛羊、中卫山羊、沙能山羊、来航鸡、新杂二八八鸡等畜禽种为主,兼有少量牦牛、藏羊等。境内畜种经长期选育、改良、引进,共有50多个品种。
  一、牛
  牛是卓尼的主要畜种之一,分布广,数量多。截止1990年底全县共有各类牛119460头,占全县大牲畜总数的93.5%,其中以牦牛最多,犏牛次之,黄牛较少。
  牦牛
  县内牛种以牦牛为主,主要分布在尼巴、完冒、刀告、恰盖、康多、申藏、木耳、卡车等地。截止1990年底全县共有牦牛71179头。
  牦牛体质浑厚,结实紧凑,被毛密长,尾短毛长而蓬松,四肢强壮有力。毛色以黑色居多,兼有黑白花,但数量很少,灰、白、黄、褐等色极少。性格粗野,善爬山越岭,踏冰走雪,极能适应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草原环境,是高寒草原区的主要役畜,誉有“高原之舟”的美称。能生产优质乳、肉、毛、皮等畜产品,其肉品质优良,具有色泽鲜红、细嫩,脂肪少,蛋白含量高等特点,屠宰率50%,乳脂率60%左右,酥油率8.47%。体重公牛为306.38一431公斤,母牛为211.44一246公斤,年产毛量0.74一0.37公斤,毛可制作披衣、帐篷和绳索,绒可制毡。性成熟较晚,母牛3.5一4岁开始产犊,寿命一般为18〜20岁,可产犊4~6胎。
  犏牛县内犒牛主要产于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全县各地均有分布,是农牧区生产的主要役畜,尤以车巴沟的辐牛最为著名。截止1990年全县共有犏牛38545头。犏牛是牦牛和黄牛交配生产的第一代种间杂种牛,即母牦牛和公黄牛交配生产的叫“真犏牛”,公牦牛和母黄牛交配生产的称“假犏牛”。一般前者为最好,外形介于双亲之间,兼有牦牛耐劳和黄牛容易驯养的优点。役用价值和产乳率均高于牦牛,对高山草原环境的适应能力强于黄牛,但不如牦牛。由于属种间杂交种,母徧牛繁殖的后代杂种牛,统称为尕力巴,公牛无生殖遗传能力。
  黄牛
  县境黄牛属于蒙古牛,分布较广,但数量不大,主要分布在农区和半农半牧区。牧区为了繁殖犏牛,只养少数公黄牛作为种公牛。截止1990年全县共有黄牛9736头。黄牛外形特征暑甲低平,几乎与背齐高,背腰平直,乳房发育好,体形近似乳用型。有角,细长而尖,毛色以黄、褐色最多,兼有黑色和黑白色等。乳脂率5.22%,屠宰率50%。具有耐劳役用性能和适应粗放饲养管理等优点。
  二、羊
  县境羊以绵羊为主,山羊次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断引进优良品种,随之羊种不断增多。主要有新疆细毛羊、甘肃高山细毛羊、边区莱斯特半细毛羊、沙能奶山羊、沙毛山羊等。截止1990年底全县共有羊127262只。
  绵羊
  当地绵羊大部分属西藏羊,也称藏羊。分草地型藏羊和山谷型藏羊两种。
  草地型藏羊
  其基本特征是大部分有角,无角者极少。公羊角长而粗壮,呈螺旋形,向头部外上方斜伸,眼睛突岀且偏于两侧,耳较长而下垂。四肢粗壮有力,善于爬山奔走,尾小呈锥形,尾部着刺毛至尾根,被毛属异质粗毛,头部、颈前、四肢及尾部均有剌毛着生,毛色纯白、纯黑的很少,多数为头部、四肢、尾部呈黑色或褐色。体重47.3一49公斤,屠宰率43.8%,产毛1.13一0.28公斤。主要分布在完冒、恰盖、尼巴、康多、刀告及阿子滩的达加、关洛、板藏,申藏的斜藏、郭大,另外卡车、大峪、木耳、扎古录等地也有部分分布。
  山谷型藏羊
  公羊有圆形小角,母羊大部分有角,四肢短,躯体小,被毛为混型油汗毛,着生于躯体各部,腹侧、四肢着生刺毛,尾呈圆形,着生较短混合毛。体重33.09±4.22公斤,产毛量1.32公斤。分布在农区、半农半牧区,数量约占绵羊总数的30%。
  绵羊以毛、肉、皮为主要产品,截止1990年全县共有绵羊81145只。
  山羊
  境内山羊以土种山羊为主,是经长期自然培育形成的原始地方品种,境内除尼巴乡外,各地均有分布,以海拔3000米以下的河谷地带和洮河两岸分布最广。农区主要用以积肥,是农家肥的来源之一。截止1990年底全县共有山羊46117只。山羊具有体小轻健,耐粗放,适应性强,敏捷伶俐,善于爬山越岭,采食范围广,长年放牧,无需多的补饲,春季死亡率较绵羊低,性成熟早,生长发育快,繁殖率高等优点。体重平均为13.38公斤,产毛量125克。
  三、猪
  境内猪分布广,数量多,是农区和半农半牧区的主要家畜之一。品种多而混杂,主要有蕨麻猪、杂种猪、八眉猪等,以产肉、积肥为目的。截止1989年全县共有猪28731口,当年出栏肥猪21476口,产肉1610.7吨。
  蕨麻猪
  蕨麻猪是当地很有地方特色的原始品种,主要分布在高寒湿润的纯牧区。适应高寒阴湿环境,以嫩草菜叶为主食,常年以放牧为主、补饲为辅的小型猪种。春秋季节放牧以采食蕨麻为主。具有健壮性野,活动机灵,适应性强,抗寒冷,耐粗饲等优点。繁殖率低,生长发育缓慢,体型小,体重平均为30.66公斤,屠宰率68.57%,蕨麻猪肉营养较高,肉皮薄,肉质细嫩瘦肉率高,鲜食或制成腊肉色味俱佳。鬃毛优良,是宝贵的工业原料。
  杂种猪
  杂种猪品种混杂,血缘不清,难以细分。从岷县、陇西、临夏、兰州、山东等外地引进,又经长期培育而成。具有生产性能高,生长发育快,成熟早,耐粗饲,适应性强等特点,很受群众欢迎,分布广,数量多,境内农区及半农半牧区均有饲养。
  八眉猪
  八眉猪原产岷县,皮松且厚,头部狭长,耳大下垂,面部皱纹深,前额皱纹呈八字型,腹大下垂,腰呈凹状,四肢结实粗壮,鬃毛粗长,全身被毛为黑色,性成熟较晩,生长发育缓慢,属晚熟猪种。耗饲量大,屠宰率低,因此很不受欢迎。由于产仔成活率高达92.86%,繁殖成活率可达91%,适应能力较强,境内有少量饲养。
  四、马、驴
  境内马大部分属于河曲马种,体格高大,兼有偏挽体形,结构匀称,胸部深宽,四肢坚实,性情温顺。具有挽力大,速度快,持久力强,疲劳恢复快,抗寒耐粗饲,善爬越高山及沼泽水草地,适应海拔3000米以上高寒生态环境等优点。是当地农牧区的主要交通工具。境内各地均有分布,其中牧区最多,半农半牧区分布不太平衡,农区较少,截止1990年全县共有马5536匹。
  驴体较马小,耳长,尾根毛稀少,多为灰、褐、或黑色,性温驯,富忍耐力。善粗饲,抗病力强。境内部分地区兼养,数量不多,分布零散,主要用以乘、挽、驮等。截止1990年全县共有驴1174匹。
  五、骡
  骡在境内也有少量兼养,分布零星,有马骡和驴骡两种,截止1990年,全县共有骡1560匹。
  马骡
  是公驴和母马交配所生的杂交品种,其体形偏似马,叫声似驴,颈部着生鬃毛,耳长,整体结构介于马、驴之间,唯独蹄小,踵高而坚实,四肢劲健强韧,耐粗饲,耐劳苦,抗病力和适应性很强,挽力大而耐持久,寿命长于马和驴,无生殖能力,是用作挽、驮的最佳役畜。
  驴骡
  是公马和母驴交配所生产的杂交品种,外形偏似驴,耐粗饲,抗病力和适应性强,挽力大且能耐久,但体形较小,不及马骡,同样用以挽、驮。六、鸡
  鸡的饲养主要分布在境内农区和半农半牧区,牧区习惯上不饲养鸡,近几年虽有饲养,但数量极少。境内历来饲养的鸡多数为地方土种鸡,1970年以来,开始引进来航、白洛克、星杂二八八等品种。
  土种鸡个体小,生有单冠和复冠,有白、黑、花、土红、赭红、灰等色,年产蛋60〜80枚,就巢次数频繁,屠宰率为60.68%。1989年,全县禽蛋产量为138.92吨。
  七、兔
  兔主要分布在境内农区,半农半牧区数量很少,是生产肉、皮的小家畜。是由野兔经过长期驯养,选育而成的。咀尖,被毛短,体形小,耐粗饲,繁殖率高,主要有白、黑、黑白花色等。
  第二节草场资源
  境内地理位置为发展畜牧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天然草场资源分布广阔。全县共有草场面积4984973亩,占总面积的61.32%,其中可利用面积4804009亩.占草场总面积的96.30%,其中迭部、夏河等邻县借用290000亩,县境实际利用面积4514900亩,占草场总面积的93.96%。复杂的地理构造和气候特征构成了不同的草场类型,按地域和植被特征以及植物类型可分为:
  一、灌丛草甸草场类
  境内灌丛草甸草场分布相对较广,总面积为1693987亩,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34.55%。大部分分布在气候湿润的地区,土层较厚,土壤富含有机质,植物种群丰富。位于海拔3200一3600米之间的植被以草本植物为主,年平均可亩产青草约233.2公斤,每6.26亩可养一只羊。海拔3600米以上,植被则多以杜鹃属植物覆盖。其它灌木很少,间以草本植物,年亩产青草238.56公斤,每6.14亩可养一只羊。地处亚高山带的低山丘陵缓坡、河谷、浅滩等地,广泛分布着以金露梅为优势的落叶灌丛草甸和部分草本植物,年平均亩产青草303公斤,每4.3亩可养一只羊。
  二、亚高山草甸草场类
  亚高山草甸草场分布在海拔3200一3900米之间的山询阴坡,其上缘多为高山裸石或石流。总面积为1272711亩,占草场可利用面积的26.5%。在寒冷湿润的生态环境中形成的草本植被,具有植物种数丰富,草群密集,低矮,盖度大,层次不明显,生草化程度高等特点,适宜放牧,耐放性强。年平均亩产青草175公斤,平均8.34亩可养一只羊。植物以莎草科为主,间以中生密丛禾草、根茎丛草和多种杂类草等构成了整体亚高山草甸草场规模,为县内天然草场之冠。三、森林草甸草场类
  境内森林草甸草场主要分布在洮河、冶木河、羊沙河、新堡河、车巴沟、大峪沟、卡车沟、西民沟、纳浪沟等河谷暗针叶林地带,海拔2500一3000米之间的山地阳坡,与针叶林镶嵌分布,多以山脊和山谷为界,层次明显。由于受森林涵养性气候影响,降水量充沛,湿度大,主要以淋溶黑钙土组成,有机质含量丰富,湿润肥沃。短柄草和野青茅是草场植被的主要建群种,亚优势种主要有密生苔、杂类草种等。面积1417232亩,占草场可利用面积的29.5%,年平均亩产可食青草212.3公斤,每6.88亩可养一只羊。
  由于草场大部分被森林面积割为大小不等的独立块面,且坡度较大,又无牧道,不宜进行群牧,草场利用率较低。
  四、草原化草甸草场类
  境内草原化草甸草场分布范围小,面积不大。主要分布在海拔2400一2600米之间的中西部和东部地区,坡度在30。左右的阳坡地带,气候相对温暖干燥,生态植被以旱中生植物为主,间有灌木和小灌木丛生,生产能力较低。总面积为329482亩,占草场可利用面积的6.85%。年平均亩产青草100〜200公斤之间,每10〜20亩可养一只羊。
  五、草原草场类
  草原草场主要分布在境内海拔2100一2500米之间的东北部和东部洮砚、新堡、康多、恰盖等地的低山阳坡之间,气温干燥,草场热量条件好,但降水量相对较少。喜暖旱生植物为本地区建群植物系列,本氏针茅为优势种,亚优势种有灌木亚菊、四花苔等。此外,黄土高原的干草原植物种也循河谷深入本境。总面积为36228亩,占草场总面积的0.75%,年平均亩产青草115.5公斤,平均每12.64亩可养一只羊。
  六、疏林草地草场类
  境内大面积天然林之间,分布着林被覆盖率小于0.3左右的疏林草场和林窗草场,总面积为1464811亩,占草场可利用面积的10%,草场植被灌木小于40%,年平均亩产青草240公斤,每6.8亩可养一只羊。
  全县各类草场年平均亩产青草鲜重473.53公斤,总贮草量达213751.87公斤,利用率46.6%,其中可利用贮草量99614.88公斤。此外,其它可利用草场617234亩,年平均产草量466.24公斤。总贮草量28777.64公斤,利用率30%,可利用饲草量8633.29公斤,利用饲草总量108248.17公斤;折合干草总量35721.90公斤,理论载畜量为65.25万个羊单位。
  天然草场面积中,改良草场面积为34600亩,占0.72%,人工草场20800亩,占0.43%,围栏草场22000亩,占0.46%。第三节饲草料资源
  一、主要牧草饲料
  (一)野生牧草
  境内野生牧草资源丰富,共有69科578种。其中:禾本科92种,豆科43种,莎草科28种,菊科109种,蔷薇科20种,蓼科12种,其它科274种。
  (二)优良野生牧草
  野生牧草群中,分布着优良野生牧草共5科,23种。主要有: 禾本科10种,豆科6种,莎草科4种,菊科2种,蓼科1种。
  (三)毒害牧草
  境内野生牧草资源中有毒害牧草8科,33种。其中:主要是毛萇科9种,豆科1种,瑞香科2种,大戟科1种,菊科3种,禾本科1种,龙胆科12种,罂粟科4种。
  (四)栽培牧草
  县境共有栽培牧草2科5种。其中:禾本科4种,豆科1种。
  以上共有野生牧草资源84科659种。
  二、主要饲草料资源
  (一)种植饲草
  种植饲草是发展现代畜牧业生产的基础工程之一,自1982年以来,随着“种草种树,发展畜牧,绿化甘肃”事业的兴起,全县种植饲草有了较快的进展。据1984年统计,全县共种植饲草3.62万亩,年平均亩产饲草410.86公斤,总产量可达1487.31万公斤。
  (二)秸衣饲草
  秸衣饲草是当地广大农牧区赖以养畜的主要粗饲料之一。品种有小麦、青稞、蚕豆、豌豆、燕麦、芫根等。据1984年统计,秸衣总产量为2034.06公斤,粮草比为1:2.73,利用率63.09%,饲用量1283.29公斤。
  (三)谷实饲料和豆实饲料
  县内没有专门的饲料种植和加工生产线,只有国营种畜场和部分牧区有少量生产。长期以来,用于饲养牲畜的谷、豆实饲料,即饲料粮,受农业生产粮食的丰歉影响,丰收年多留,歉收年少留,口粮紧张时不留。据1984年统计,全县留饲料粮50万公斤,占全县粮食总产量的5.21%。
  (四)马铃薯饲料
  饲料主要用马铃薯蔓秧,经粉碎等粗加工后,农牧区用以喂猪和饲养羊只的补饲。据1984年统计,全县马铃薯饲料总量为48463公斤。
  (五)糠麸饲料
  境内糠麸饲料主要包括麸皮等,据1984年统计,全县糠麸饲粮总产量为175万公斤,饲用量166.25公斤。
  (六)糟渣饲料
  主要是醋糟、酱糟、酒糟、粉渣、豆腐渣等,据1984年统计,全县糟粕饲料总量为3万公斤,基本都被利用。
  (七)饼粕饲料饼粕饲料主要指油料加工副产品,主要有油菜饼、麻籽饼、胡麻饼等。据1984年统计,全县饼粕饲料总量为30.92万公斤,其中饲用量26.63万公斤。
  (八)多汁饲料
  境内多汁饲料主要有甜菜(糖萝卜)、芫根根叶和少量胡萝卜、蔬菜边叶等。据1984年统计,全县多汁饲料饲量达890.4万公斤。
  (九)动物饲料
  境内动物性饲料资源很少,截止目前,可供加工利用的主要有屠宰畜禽的副产品血、骨、内脏、羽毛和蛋壳等。据1984年统计,全县血液产量为&97万公斤,骨头47.76万公斤。由于屠宰分散,回收不便,部分血液被人食用或抛弃,骨头也加工它用,真正用作饲料的不足1%。
  第四节饲草种植
  一、耕地种草
  当地耕地种植饲草的历史较长,主要是牧区、半农半牧区,历来每年种植一定数量的燕麦作为春季补饲的饲草。全县实行农转牧以来,耕地种草面积逐年扩大,饲草种类不断增加,质量也有所提高。据1989年统计,全县饲草种植面积为75881亩,其中:耕地种草面积为40068亩,占种草面积的53%。种植的品种主要有燕麦、箭舌豌豆,而且种植方式也有所改进,采取燕麦与箭舌豌豆混播种植,有效的提高了耕地利用率和饲草产量。此外轮歇地也逐渐被列为种植饲草的耕地,得到有效的利用。自1987年开展混播以来累计混播面积超过10万亩,增加贮草量2千万公斤,促使牲畜很好的度过了春乏关。目前年混播面积在2万亩左右,而且还在逐年增大。
  二、三荒地种草
  1988年,在甘肃省农科院土壤研究所的协助和大力支持下,当地充分利用荒滩、荒坡、荒地种植饲草。在柏林乡进行草带建设,收效显著,种植沙打旺草带获得成功,面积为4万亩。不仅对绿化植被保护生态,水土保护和提高灌木草场的生产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为缓解林、牧冲突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据1989年统计,全县种植饲草面积为75881亩,其中:三荒地种草面积8676亩,占种草面积的11.4%。
  三、退耕地种草
  全县1983年实行农转牧以后,有计划的进行了还林、还牧,对不宜耕种农作物的耕地,全部种植牧草。据1989年统计,全县退耕地种草面积为27137亩,占种草总面积的36%,主要种植品种是老芒麦、紫花苜蓿等。
  第五节饲草料力口工
  一、干草调制
  境内农区和半农半牧区历来有进行干草调制的习惯。刈割饲草具有保持牧草营养物质,增强适口性,提高饲草料转化率等优点。主要调制方法有阴干、晒干两种。阴干,即将蜡熟期饲草刈割与秸秆草混碾而成,或将刈割的新鲜牧草置于避光、通风、阴凉干燥的地方自然阴干即成;晒干,将刈割的鲜草置于烈日下曝晒,待70%的水分蒸发后,即可贮藏。另外,县境内传统的调制青干草饲料方法还有秋季将蜡熟燕麦及其宅混播牧草刈割后,捆成束状,堆垒架置于房顶、架杆上,让其自然干枯,是春季用以对弟、弱、幼畜进行补饲的最好饲草,年平均贮藏量可达2千万公斤。
  二、青贮饲料
  青贮饲料,主要利用各种牧草秸秆和其它带籽实牧草,刈割凉干后,进行混碾粉碎,辅以一定的添加剂,装入窖地沟内,加力夯实,覆盖于上,利用生物发酵原理处理,成为色、味俱佳的优质饲料。主要应用于奶牛、猪及改良畜的补饲,在半农半牧区,特别是农区应用广泛,成效显著,年贮饲量达200万公斤。
  此外,近几年来,境内申藏、阿子滩等地突破传统的青贮饲料模式,逐步向多元化的先进科学的贮饲方向探索发展,进行秸秆氨化饲料的调制获得成功。用以饲喂反刍及偶蹄家畜成效显著。主要制作流程是将粗纤维农作物的秸秆粉碎后,加入含氨有机质,发酵即可,年生产饲料100万公斤。
  三、饲草料加工
  当地饲料加工,以县畜牧系统所属加工网点为主,全县共有饲料加工点50多个,年加工生产能力达2千吨左右。
  四、机械加工
  1985年,县草原站所属饲料加工厂,先后配制适应于饲养猪、牛、鸡等混合饲料,年产量250吨。不久,由于饲料来源受市场需求的限制,混合饲料生产出现了困境甚至滑坡停产。1987年,根据全县森林资源状况,从江苏连云港购进年产250吨松叶粉生产设备,用以加工生产松针粉饲料生产线,由于设备质量要求高及产品销路问题而未能大量生产。1989年饲料厂隶属县牧工商公司,不久,饲料生产很不景气,濒于停产。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