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194
颗粒名称: 畜牧志
分类号: K294.2
页数: 26
页码: 257-282
摘要: 本文介绍卓尼县畜牧业发展情况。
关键词: 卓尼县 畜牧志

内容

第一章畜牧业资源
  第一节畜种资源
  卓尼地处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过渡的结合部,地理构造复杂,气温等自然环境差异大,畜种资源受其影响,分布不平衡,不同的自然环境分布着不同的畜种。境内西北部和西南部畜种分布主要以青藏高原畜种为主,有牦牛、藏羊、河曲马、蕨麻猪等。中部洮河沿岸及东北部以黄牛、猪、细毛羊、中卫山羊、沙能山羊、来航鸡、新杂二八八鸡等畜禽种为主,兼有少量牦牛、藏羊等。境内畜种经长期选育、改良、引进,共有50多个品种。
  一、牛
  牛是卓尼的主要畜种之一,分布广,数量多。截止1990年底全县共有各类牛119460头,占全县大牲畜总数的93.5%,其中以牦牛最多,犏牛次之,黄牛较少。
  牦牛
  县内牛种以牦牛为主,主要分布在尼巴、完冒、刀告、恰盖、康多、申藏、木耳、卡车等地。截止1990年底全县共有牦牛71179头。
  牦牛体质浑厚,结实紧凑,被毛密长,尾短毛长而蓬松,四肢强壮有力。毛色以黑色居多,兼有黑白花,但数量很少,灰、白、黄、褐等色极少。性格粗野,善爬山越岭,踏冰走雪,极能适应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草原环境,是高寒草原区的主要役畜,誉有“高原之舟”的美称。能生产优质乳、肉、毛、皮等畜产品,其肉品质优良,具有色泽鲜红、细嫩,脂肪少,蛋白含量高等特点,屠宰率50%,乳脂率60%左右,酥油率8.47%。体重公牛为306.38一431公斤,母牛为211.44一246公斤,年产毛量0.74一0.37公斤,毛可制作披衣、帐篷和绳索,绒可制毡。性成熟较晚,母牛3.5一4岁开始产犊,寿命一般为18〜20岁,可产犊4~6胎。
  犏牛县内犒牛主要产于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全县各地均有分布,是农牧区生产的主要役畜,尤以车巴沟的辐牛最为著名。截止1990年全县共有犏牛38545头。犏牛是牦牛和黄牛交配生产的第一代种间杂种牛,即母牦牛和公黄牛交配生产的叫“真犏牛”,公牦牛和母黄牛交配生产的称“假犏牛”。一般前者为最好,外形介于双亲之间,兼有牦牛耐劳和黄牛容易驯养的优点。役用价值和产乳率均高于牦牛,对高山草原环境的适应能力强于黄牛,但不如牦牛。由于属种间杂交种,母徧牛繁殖的后代杂种牛,统称为尕力巴,公牛无生殖遗传能力。
  黄牛
  县境黄牛属于蒙古牛,分布较广,但数量不大,主要分布在农区和半农半牧区。牧区为了繁殖犏牛,只养少数公黄牛作为种公牛。截止1990年全县共有黄牛9736头。黄牛外形特征暑甲低平,几乎与背齐高,背腰平直,乳房发育好,体形近似乳用型。有角,细长而尖,毛色以黄、褐色最多,兼有黑色和黑白色等。乳脂率5.22%,屠宰率50%。具有耐劳役用性能和适应粗放饲养管理等优点。
  二、羊
  县境羊以绵羊为主,山羊次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断引进优良品种,随之羊种不断增多。主要有新疆细毛羊、甘肃高山细毛羊、边区莱斯特半细毛羊、沙能奶山羊、沙毛山羊等。截止1990年底全县共有羊127262只。
  绵羊
  当地绵羊大部分属西藏羊,也称藏羊。分草地型藏羊和山谷型藏羊两种。
  草地型藏羊
  其基本特征是大部分有角,无角者极少。公羊角长而粗壮,呈螺旋形,向头部外上方斜伸,眼睛突岀且偏于两侧,耳较长而下垂。四肢粗壮有力,善于爬山奔走,尾小呈锥形,尾部着刺毛至尾根,被毛属异质粗毛,头部、颈前、四肢及尾部均有剌毛着生,毛色纯白、纯黑的很少,多数为头部、四肢、尾部呈黑色或褐色。体重47.3一49公斤,屠宰率43.8%,产毛1.13一0.28公斤。主要分布在完冒、恰盖、尼巴、康多、刀告及阿子滩的达加、关洛、板藏,申藏的斜藏、郭大,另外卡车、大峪、木耳、扎古录等地也有部分分布。
  山谷型藏羊
  公羊有圆形小角,母羊大部分有角,四肢短,躯体小,被毛为混型油汗毛,着生于躯体各部,腹侧、四肢着生刺毛,尾呈圆形,着生较短混合毛。体重33.09±4.22公斤,产毛量1.32公斤。分布在农区、半农半牧区,数量约占绵羊总数的30%。
  绵羊以毛、肉、皮为主要产品,截止1990年全县共有绵羊81145只。
  山羊
  境内山羊以土种山羊为主,是经长期自然培育形成的原始地方品种,境内除尼巴乡外,各地均有分布,以海拔3000米以下的河谷地带和洮河两岸分布最广。农区主要用以积肥,是农家肥的来源之一。截止1990年底全县共有山羊46117只。山羊具有体小轻健,耐粗放,适应性强,敏捷伶俐,善于爬山越岭,采食范围广,长年放牧,无需多的补饲,春季死亡率较绵羊低,性成熟早,生长发育快,繁殖率高等优点。体重平均为13.38公斤,产毛量125克。
  三、猪
  境内猪分布广,数量多,是农区和半农半牧区的主要家畜之一。品种多而混杂,主要有蕨麻猪、杂种猪、八眉猪等,以产肉、积肥为目的。截止1989年全县共有猪28731口,当年出栏肥猪21476口,产肉1610.7吨。
  蕨麻猪
  蕨麻猪是当地很有地方特色的原始品种,主要分布在高寒湿润的纯牧区。适应高寒阴湿环境,以嫩草菜叶为主食,常年以放牧为主、补饲为辅的小型猪种。春秋季节放牧以采食蕨麻为主。具有健壮性野,活动机灵,适应性强,抗寒冷,耐粗饲等优点。繁殖率低,生长发育缓慢,体型小,体重平均为30.66公斤,屠宰率68.57%,蕨麻猪肉营养较高,肉皮薄,肉质细嫩瘦肉率高,鲜食或制成腊肉色味俱佳。鬃毛优良,是宝贵的工业原料。
  杂种猪
  杂种猪品种混杂,血缘不清,难以细分。从岷县、陇西、临夏、兰州、山东等外地引进,又经长期培育而成。具有生产性能高,生长发育快,成熟早,耐粗饲,适应性强等特点,很受群众欢迎,分布广,数量多,境内农区及半农半牧区均有饲养。
  八眉猪
  八眉猪原产岷县,皮松且厚,头部狭长,耳大下垂,面部皱纹深,前额皱纹呈八字型,腹大下垂,腰呈凹状,四肢结实粗壮,鬃毛粗长,全身被毛为黑色,性成熟较晩,生长发育缓慢,属晚熟猪种。耗饲量大,屠宰率低,因此很不受欢迎。由于产仔成活率高达92.86%,繁殖成活率可达91%,适应能力较强,境内有少量饲养。
  四、马、驴
  境内马大部分属于河曲马种,体格高大,兼有偏挽体形,结构匀称,胸部深宽,四肢坚实,性情温顺。具有挽力大,速度快,持久力强,疲劳恢复快,抗寒耐粗饲,善爬越高山及沼泽水草地,适应海拔3000米以上高寒生态环境等优点。是当地农牧区的主要交通工具。境内各地均有分布,其中牧区最多,半农半牧区分布不太平衡,农区较少,截止1990年全县共有马5536匹。
  驴体较马小,耳长,尾根毛稀少,多为灰、褐、或黑色,性温驯,富忍耐力。善粗饲,抗病力强。境内部分地区兼养,数量不多,分布零散,主要用以乘、挽、驮等。截止1990年全县共有驴1174匹。
  五、骡
  骡在境内也有少量兼养,分布零星,有马骡和驴骡两种,截止1990年,全县共有骡1560匹。
  马骡
  是公驴和母马交配所生的杂交品种,其体形偏似马,叫声似驴,颈部着生鬃毛,耳长,整体结构介于马、驴之间,唯独蹄小,踵高而坚实,四肢劲健强韧,耐粗饲,耐劳苦,抗病力和适应性很强,挽力大而耐持久,寿命长于马和驴,无生殖能力,是用作挽、驮的最佳役畜。
  驴骡
  是公马和母驴交配所生产的杂交品种,外形偏似驴,耐粗饲,抗病力和适应性强,挽力大且能耐久,但体形较小,不及马骡,同样用以挽、驮。六、鸡
  鸡的饲养主要分布在境内农区和半农半牧区,牧区习惯上不饲养鸡,近几年虽有饲养,但数量极少。境内历来饲养的鸡多数为地方土种鸡,1970年以来,开始引进来航、白洛克、星杂二八八等品种。
  土种鸡个体小,生有单冠和复冠,有白、黑、花、土红、赭红、灰等色,年产蛋60〜80枚,就巢次数频繁,屠宰率为60.68%。1989年,全县禽蛋产量为138.92吨。
  七、兔
  兔主要分布在境内农区,半农半牧区数量很少,是生产肉、皮的小家畜。是由野兔经过长期驯养,选育而成的。咀尖,被毛短,体形小,耐粗饲,繁殖率高,主要有白、黑、黑白花色等。
  第二节草场资源
  境内地理位置为发展畜牧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天然草场资源分布广阔。全县共有草场面积4984973亩,占总面积的61.32%,其中可利用面积4804009亩.占草场总面积的96.30%,其中迭部、夏河等邻县借用290000亩,县境实际利用面积4514900亩,占草场总面积的93.96%。复杂的地理构造和气候特征构成了不同的草场类型,按地域和植被特征以及植物类型可分为:
  一、灌丛草甸草场类
  境内灌丛草甸草场分布相对较广,总面积为1693987亩,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34.55%。大部分分布在气候湿润的地区,土层较厚,土壤富含有机质,植物种群丰富。位于海拔3200一3600米之间的植被以草本植物为主,年平均可亩产青草约233.2公斤,每6.26亩可养一只羊。海拔3600米以上,植被则多以杜鹃属植物覆盖。其它灌木很少,间以草本植物,年亩产青草238.56公斤,每6.14亩可养一只羊。地处亚高山带的低山丘陵缓坡、河谷、浅滩等地,广泛分布着以金露梅为优势的落叶灌丛草甸和部分草本植物,年平均亩产青草303公斤,每4.3亩可养一只羊。
  二、亚高山草甸草场类
  亚高山草甸草场分布在海拔3200一3900米之间的山询阴坡,其上缘多为高山裸石或石流。总面积为1272711亩,占草场可利用面积的26.5%。在寒冷湿润的生态环境中形成的草本植被,具有植物种数丰富,草群密集,低矮,盖度大,层次不明显,生草化程度高等特点,适宜放牧,耐放性强。年平均亩产青草175公斤,平均8.34亩可养一只羊。植物以莎草科为主,间以中生密丛禾草、根茎丛草和多种杂类草等构成了整体亚高山草甸草场规模,为县内天然草场之冠。
  三、森林草甸草场类
  境内森林草甸草场主要分布在洮河、冶木河、羊沙河、新堡河、车巴沟、大峪沟、卡车沟、西民沟、纳浪沟等河谷暗针叶林地带,海拔2500一3000米之间的山地阳坡,与针叶林镶嵌分布,多以山脊和山谷为界,层次明显。由于受森林涵养性气候影响,降水量充沛,湿度大,主要以淋溶黑钙土组成,有机质含量丰富,湿润肥沃。短柄草和野青茅是草场植被的主要建群种,亚优势种主要有密生苔、杂类草种等。面积1417232亩,占草场可利用面积的29.5%,年平均亩产可食青草212.3公斤,每6.88亩可养一只羊。
  由于草场大部分被森林面积割为大小不等的独立块面,且坡度较大,又无牧道,不宜进行群牧,草场利用率较低。
  四、草原化草甸草场类
  境内草原化草甸草场分布范围小,面积不大。主要分布在海拔2400一2600米之间的中西部和东部地区,坡度在30。左右的阳坡地带,气候相对温暖干燥,生态植被以旱中生植物为主,间有灌木和小灌木丛生,生产能力较低。总面积为329482亩,占草场可利用面积的6.85%。年平均亩产青草100〜200公斤之间,每10〜20亩可养一只羊。
  五、草原草场类
  草原草场主要分布在境内海拔2100一2500米之间的东北部和东部洮砚、新堡、康多、恰盖等地的低山阳坡之间,气温干燥,草场热量条件好,但降水量相对较少。喜暖旱生植物为本地区建群植物系列,本氏针茅为优势种,亚优势种有灌木亚菊、四花苔等。此外,黄土高原的干草原植物种也循河谷深入本境。总面积为36228亩,占草场总面积的0.75%,年平均亩产青草115.5公斤,平均每12.64亩可养一只羊。
  六、疏林草地草场类
  境内大面积天然林之间,分布着林被覆盖率小于0.3左右的疏林草场和林窗草场,总面积为1464811亩,占草场可利用面积的10%,草场植被灌木小于40%,年平均亩产青草240公斤,每6.8亩可养一只羊。
  全县各类草场年平均亩产青草鲜重473.53公斤,总贮草量达213751.87公斤,利用率46.6%,其中可利用贮草量99614.88公斤。此外,其它可利用草场617234亩,年平均产草量466.24公斤。总贮草量28777.64公斤,利用率30%,可利用饲草量8633.29公斤,利用饲草总量108248.17公斤;折合干草总量35721.90公斤,理论载畜量为65.25万个羊单位。
  天然草场面积中,改良草场面积为34600亩,占0.72%,人工草场20800亩,占0.43%,围栏草场22000亩,占0.46%。
  第三节饲草料资源
  一、主要牧草饲料
  (一)野生牧草
  境内野生牧草资源丰富,共有69科578种。其中:禾本科92种,豆科43种,莎草科28种,菊科109种,蔷薇科20种,蓼科12种,其它科274种。
  (二)优良野生牧草
  野生牧草群中,分布着优良野生牧草共5科,23种。主要有: 禾本科10种,豆科6种,莎草科4种,菊科2种,蓼科1种。
  (三)毒害牧草
  境内野生牧草资源中有毒害牧草8科,33种。其中:主要是毛萇科9种,豆科1种,瑞香科2种,大戟科1种,菊科3种,禾本科1种,龙胆科12种,罂粟科4种。
  (四)栽培牧草
  县境共有栽培牧草2科5种。其中:禾本科4种,豆科1种。
  以上共有野生牧草资源84科659种。
  二、主要饲草料资源
  (一)种植饲草
  种植饲草是发展现代畜牧业生产的基础工程之一,自1982年以来, 随着“种草种树,发展畜牧,绿化甘肃”事业的兴起,全县种植饲草有了较快的进展。据1984年统计,全县共种植饲草3.62万亩,年平均亩产饲草410.86公斤,总产量可达1487.31万公斤。
  (二)秸衣饲草
  秸衣饲草是当地广大农牧区赖以养畜的主要粗饲料之一。品种有小麦、青稞、蚕豆、豌豆、燕麦、芫根等。据1984年统计,秸衣总产量为2034.06公斤,粮草比为1:2.73,利用率63.09%,饲用量1283.29公斤。
  (三)谷实饲料和豆实饲料
  县内没有专门的饲料种植和加工生产线,只有国营种畜场和部分牧区有少量生产。长期以来,用于饲养牲畜的谷、豆实饲料,即饲料粮,受农业生产粮食的丰歉影响,丰收年多留,歉收年少留,口粮紧张时不留。据1984年统计,全县留饲料粮50万公斤,占全县粮食总产量的5.21%。
  (四)马铃薯饲料
  饲料主要用马铃薯蔓秧,经粉碎等粗加工后,农牧区用以喂猪和饲养羊只的补饲。据1984年统计,全县马铃薯饲料总量为48463公斤。
  (五)糠麸饲料
  境内糠麸饲料主要包括麸皮等,据1984年统计,全县糠麸饲粮总产量为175万公斤,饲用量166.25公斤。
  (六)糟渣饲料
  主要是醋糟、酱糟、酒糟、粉渣、豆腐渣等,据1984年统计,全县糟粕饲料总量为3万公斤,基本都被利用。
  (七)饼粕饲料饼粕饲料主要指油料加工副产品,主要有油菜饼、麻籽饼、胡麻饼等。据1984年统计,全县饼粕饲料总量为30.92万公斤,其中饲用量26.63万公斤。
  (八)多汁饲料
  境内多汁饲料主要有甜菜(糖萝卜)、芫根根叶和少量胡萝卜、蔬菜边叶等。据1984年统计,全县多汁饲料饲量达890.4万公斤。
  (九)动物饲料
  境内动物性饲料资源很少,截止目前,可供加工利用的主要有屠宰畜禽的副产品血、骨、内脏、羽毛和蛋壳等。据1984年统计,全县血液产量为&97万公斤,骨头47.76万公斤。由于屠宰分散,回收不便,部分血液被人食用或抛弃,骨头也加工它用,真正用作饲料的不足1%。
  第四节饲草种植
  一、耕地种草
  当地耕地种植饲草的历史较长,主要是牧区、半农半牧区,历来每年种植一定数量的燕麦作为春季补饲的饲草。全县实行农转牧以来,耕地种草面积逐年扩大,饲草种类不断增加,质量也有所提高。据1989年统计,全县饲草种植面积为75881亩,其中:耕地种草面积为40068亩,占种草面积的53%。种植的品种主要有燕麦、箭舌豌豆,而且种植方式也有所改进,采取燕麦与箭舌豌豆混播种植,有效的提高了耕地利用率和饲草产量。此外轮歇地也逐渐被列为种植饲草的耕地,得到有效的利用。自1987年开展混播以来累计混播面积超过10万亩,增加贮草量2千万公斤,促使牲畜很好的度过了春乏关。目前年混播面积在2万亩左右,而且还在逐年增大。
  二、三荒地种草
  1988年,在甘肃省农科院土壤研究所的协助和大力支持下,当地充分利用荒滩、荒坡、荒地种植饲草。在柏林乡进行草带建设,收效显著,种植沙打旺草带获得成功,面积为4万亩。不仅对绿化植被保护生态,水土保护和提高灌木草场的生产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为缓解林、牧冲突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据1989年统计,全县种植饲草面积为75881亩,其中:三荒地种草面积8676亩,占种草面积的11.4%。
  三、退耕地种草
  全县1983年实行农转牧以后,有计划的进行了还林、还牧,对不宜耕种农作物的耕地,全部种植牧草。据1989年统计,全县退耕地种草面积为27137亩,占种草总面积的36%,主要种植品种是老芒麦、紫花苜蓿等。
  第五节饲草料加工
  一、干草调制
  境内农区和半农半牧区历来有进行干草调制的习惯。刈割饲草具有保持牧草营养物质,增强适口性,提高饲草料转化率等优点。主要调制方法有阴干、晒干两种。阴干,即将蜡熟期饲草刈割与秸秆草混碾而成,或将刈割的新鲜牧草置于避光、通风、阴凉干燥的地方自然阴干即成;晒干,将刈割的鲜草置于烈日下曝晒,待70%的水分蒸发后,即可贮藏。另外,县境内传统的调制青干草饲料方法还有秋季将蜡熟燕麦及其宅混播牧草刈割后,捆成束状,堆垒架置于房顶、架杆上,让其自然干枯,是春季用以对弟、弱、幼畜进行补饲的最好饲草,年平均贮藏量可达2千万公斤。
  二、青贮饲料
  青贮饲料,主要利用各种牧草秸秆和其它带籽实牧草,刈割凉干后,进行混碾粉碎,辅以一定的添加剂,装入窖地沟内,加力夯实,覆盖于上,利用生物发酵原理处理,成为色、味俱佳的优质饲料。主要应用于奶牛、猪及改良畜的补饲,在半农半牧区,特别是农区应用广泛,成效显著,年贮饲量达200万公斤。
  此外,近几年来,境内申藏、阿子滩等地突破传统的青贮饲料模式,逐步向多元化的先进科学的贮饲方向探索发展,进行秸秆氨化饲料的调制获得成功。用以饲喂反刍及偶蹄家畜成效显著。主要制作流程是将粗纤维农作物的秸秆粉碎后,加入含氨有机质,发酵即可,年生产饲料100万公斤。
  三、饲草料加工
  当地饲料加工,以县畜牧系统所属加工网点为主,全县共有饲料加工点50多个,年加工生产能力达2千吨左右。
  四、机械加工
  1985年,县草原站所属饲料加工厂,先后配制适应于饲养猪、牛、鸡等混合饲料,年产量250吨。不久,由于饲料来源受市场需求的限制,混合饲料生产出现了困境甚至滑坡停产。1987年,根据全县森林资源状况,从江苏连云港购进年产250吨松叶粉生产设备,用以加工生产松针粉饲料生产线,由于设备质量要求高及产品销路问题而未能大量生产。1989年饲料厂隶属县牧工商公司,不久,饲料生产很不景气,濒于停产。
  第二章畜牧业机构
  第一节行政管理机构改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卓尼畜牧业生产由土司衙门和民国后期的设治局管理。
  1951年10月,由卓尼自治区人民行政委员会下设建设科主管畜牧业生产。
  1955年,成立了畜牧科,主管畜牧业生产。
  1957年初,将建设科、畜牧科、农林科并为农牧科,负责对畜牧业生产的管理。1973年,县农牧科改为农牧局,职能未变。
  1982年2月,农牧局又分设畜牧局至今。
  第二节草原工作站
  1959年临、卓两县合并后,在境内恰盖乡恰龙滩扎弄沟建立草原工作站,有专业技术干部3人,职工5人,不久即撤销。
  1973年,根据发展畜牧业生产,进行科学养畜,合理配置草畜资源的需要,县畜牧兽医站专门设立了畜牧草原组,不久改为草原组,编制3人,负责全县草原管理工作。
  1983年12月,根据草原管理和建设发展的需求,正式成立了卓尼县草原工作站,编制18人(科级事业单位)。主要业务范围和职能是:
  1、全面开展对全县草场的调査摸底和区划等工作。为科学合理的确定草原载畜能力,实行以草定畜的综合治理工作提供可行性依据。
  2、行使对草场的管理和建设职能,提供合理的放牧方式及对草原的改良措施。
  3、进行野生牧草的驯化,并积极引进适应本地区生长的优良草种,有效的推进牧草良种化进程,使全县草场生产能力有较大提高。
  4、每年秋季对全县冬季草场产草量和农作物秸秆副产品的补饲量进行测算,提供合理的牲畜存栏率,优化草场资源,合利利用草场,引导群众向季节性畜牧转化。
  5、大力开展种草养畜,提高饲草料利用率,为发展畜牧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6、协助有关部门进行草场使用权的登记等工作。
  1989年12月19日,为了强化管理,成立了卓尼县草原监理所,开展草原监理工作,逐步走向以法治草轨道。与县草原工作站为一套人马两个牌子。
  第三节畜牧业机械机枸
  1976年,成立卓尼县农业机械局,编制7人。负责全县农牧业机械的引进、推广和管理等工作。
  1984年,成立卓尼县牧机技术推广站。1985年,成立卓尼县牧业机械局,主要工作职能是负责畜牧业生产机械设备的引进、推广、改造和管理等工作。
  第四节畜牧兽医工作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县内无畜牧兽医机构及其它设施,畜禽疫病的防治十分落后,主要靠民间极少数藏医及外地游医进行简单原始的治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经甘肃省农业厅协调,指定岷县兽医站组织人员不定期的在卓尼进行巡回医疗。
  1954年,在卓尼成立了甘南第二畜牧兽医工作站,有职工11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5人,负责卓尼兼管临潭、舟曲等地的畜牧兽医工作。1962年1月,临、卓两县分设后,恢复卓尼县建置,又正式建立了卓尼县畜牧兽医工作站,畜牧兽医工作开始起步。
  1963年,境内畜禽疫病流行严重,疾病多,流行面积大。全县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大基层畜牧兽医网点的密度,先后在尼巴、恰盖、阿子滩等乡分别设立了乡级畜牧兽医工作站,配备了素质好,专业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较高的技术干部21人。加强和保证了基层畜牧兽医防治工作的有效进行。
  1972年,在全县各公社相继组建了畜牧兽咏站,与此同时,各自然村配备了兽医员。至此,县、乡、村三级畜牧兽医网络规模初步形成。
  1986年,随着全县畜牧业生产的不断发展,服务于畜牧业生产的体制和管理模式已不适应牧业生产的建设和发展的需要。经县委、县人民政府研究决定;乡级畜牧兽医工作站,隶属各乡人民政府,县畜牧兽医工作站对乡级兽医站进行具体业务和技术指导。
  截止1987年底,全县县、乡两级畜牧兽医系统共有职工86人。其中:县畜牧兽医工作站有畜牧技术干部4人,兽医技术干部11人。下设畜牧组、兽医组、检疫组、办公室及诊断室等。乡级畜牧兽医工作站17个,共有专业技术干部66人,半脱产技术人员5人,其中畜牧技术干部8人,兽医技术干部38人。共有村级兽医防疫员85人,兼职兽药卫生监督员3人,检疫员17人,兽医监督员1人。
  第三章草原建设
  第一节草场分区
  全县草场根据草场分区的原则和要求,并吸收传统的经营方式和民族地方习惯,大体可分为3个草场区。
  一、中山峡谷森林草甸山羊、耗牛放牧区
  主要分布在境内洮河以南沿岸及中部、东北部的半农半牧区的纳浪、木耳乡的秋古、多坝、岀纳、七车、博峪、木耳、也儿;大族乡的拉力沟;卡车乡的大力、达子多、录巴寺;扎古录乡的麻路、强岔、塔扎;刀告乡的盘桥、龙多;恰盖乡的脑索、力加;杓哇、康多的光尕、大庄、白土咀、多玛、岔巴;柏林乡的巴都、柏林等地。海拔2000〜3500米之间,草场坡度大,且被森林覆盖分割为大小不等的零星块面,交通不便,没有牧道,草场利用率较低。总面积1760360亩,占全县草场总面积的35.31%,可载畜240093个羊单位。二、中部草原化草甸改良牛、羊饲养区
  主营分布在境内申藏乡(除郭大、斜藏)、阿子滩乡、柳林镇、大族乡、卡车乡、木耳乡、扎古录乡的洮河北岸,完冒乡的康木车等农区和半农半牧区。海拔在2500一3300米之间,面积264556亩,占全县草场总面积的5.31%,可载畜30448个羊单位,这类地区载畜量接近饱和。
  三、高寒亚高山草甸草场、灌丛草甸草场耗牛、藏羊放牧区
  主要分布在境内西部西北部海拔3200一4900米之间的尼巴乡、刀告乡、完冒乡的更沙、俄化、沙冒后、沙冒多;申藏乡的斜藏、郭大;恰盖乡的角缠、温布滩;康多乡的卡维;木耳乡的吾古、大峪牧场;卡车乡的格古;柏林乡的石大滩;藏巴哇乡的上扎及柏林牧场等地。面积2960057亩,占全县草场总面积的59.38%,可载畜479663个羊单位。由于受地域和畜群结构、草场分布等因素的制约,草场利用程度不够平衡。
  第二节草原环境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境内草原的所有权属土司衙门所属的土官、头人,给各旗下和措哇按照各部族牲畜的多少划分给放牧地,规定牧民每年缴纳一定数额的山价。长期以来,因鼠害等原因,草原生态破坏严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草原环境保护,在草原建设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50年代,实行以部落或村庄为单位划分固定的草场使用范围。70年代初,为了控制草原鼠害,在完冒的拉化沟、恰盖的土桥等地应用磷化锌青棵毒饵消灭1万多亩内的鸣声鼠。在城关、申藏、阿子滩、恰盖等地引进推广栽培紫花苜蓿、黄花草木栖、聚合草等牧草。与此同时,随着牲畜头数的逐年增长,草畜矛盾日趋明显。积极推广了碌曲县贡巴羊群小搬圈和麻艾乡的用黑刺围栏草场以及夏河县甘加乡封滩育草建立饲草料基地等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80年代起进行农转牧和畜牧业生产责任制,实行弃耕种草、三荒地种草以及耕地种草、围栏种草等措施。境内完冒、阿子滩等地围栏种草面积累计25000多亩,对恢复草原生态植被,保护草场,缓解草畜矛盾,减轻草场压力有显著成效。
  从1984年起,进行大面积草原灭鼠,采取“连片消灭,综合治理,坚持不懈,注重成效”的原则和利用生物方法,在完冒、阿子滩、申藏、恰盖等地累计人工捕捉中华酚鼠45万多只,控制和保护草原面积达38万多亩,据测定可提高产草量14〜22%。并结合实行综合治理包括补播优良牧草籽,平整、除莠等累计补播牧草籽5万公斤,完成面积10万余亩,有效的提高和保护了草原生产力。
  1986年,由于自然灾害,牲畜死亡率严重和牲畜超载等客观实际,对加大岀栏制定了硬性的任务,使老、弱、残牲畜以及繁殖牲畜得到及时淘汰,缓解了草畜矛盾,对草场环境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第三节草原的合理利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境内牲畜数量少,草畜矛盾不突出,草原利用环境宽松,基本处于自由放牧状态,但其间掠夺式的草原经营方式时有发生,如历次草山纠纷的形成无不与此有关。
  境内复杂的地理构造生态环境和草场分布,从客观上形成了对草原不同的利用方式。纯牧区,主要利用和经营秋季、冬春季和夏季牧场,统称三季牧场;夏秋两季主要在较远的地方逐水草放牧,也称游牧。冬春季节在固定的地区打圈围栏定居称冬窝子。实行白天牧出,晚上牧回,除特殊灾害给牲畜进行少量补饲外,其余主要以放牧为主。
  农、林、牧兼营的半农半牧区,主要利用天然草场实行全年放牧,同时也利用和兼营冬、春、夏、秋四季牧场。夏秋两季实行远牧,尽量选择高山水草茂盛地区。冬春两季在居民点附近,选择地势低洼、避风向阳处放牧。此外,冬春还需对母、老、幼、弱畜进行一定数量的补饲。综上所述,对草原合理利用的整体效应是通过按照不同的季节、不同的草原环境实行交替轮牧,促使草场植被及时恢复。
  农区主要以舍饲为主,间以零星放牧和贮草补饲相结合。
  自1970年以来,全县畜牧业生产发展较快,牲畜数量逐年增加,草畜矛盾日趋突出。个别地区对草场进行掠夺式经营时有出现,合理利用草原和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出现了滑坡,草原退化日趋明显,优良牧草减少,灌丛、毒草增多,鼠害严重。相当一部分地区在草原大量采挖药材,铲草皮烧生灰等,人为的对草原生态植被进行破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发展畜牧业生产,注重畜牧业生产基地草场资源的保护和建设,进行大面积草原灭鼠,建立人工草场,草场围栏i扩大饲草料种植面积,大力提倡种草养畜,合理调整资源配置和畜群结构,加大出栏等,缓解了草畜矛盾,促进了草原的合理利用。
  第四节草原管理责任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境内没有草原管理体制和系统的管理制度,对草山纠纷等问题的处理,均由部落土官、头人出面调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自50年代起,地方各级政府机构的建立健全,各项生产责任制不断完善。以自然村、生产队为单位,通过人民民主选举产生草原管理委员会,由具有一定威信的老牧民组成。按照草场分布和牲畜数量等情况逐户分片,划分范围界限,改进放牧方式,改过去“天牧”为跟群放牧,着力推行专人专群常年包干放牧,按季节划分草场,逐步建立人工饲草料基地,严禁采药、开荒等破坏草原生态植被的行为,违者给予相应的经济处罚。
  60年代,由于受所谓“开光平滩,牛羊上山”的错误口号的影响和干扰,以牧为主的生产方针没有得到切实的贯彻落实,优良的自然草场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合理利用和有效的保护,甚至将宜牧区也强行划为农区进行粮食生产,企图弃牧经农,违背了客观生产规律,妨碍了畜牧业生产的持续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畜牧业生产实行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适应畜牧业生产的管理体制。生产制度、经营分配制度、草原管理制度等法规及其它配套措施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使畜牧业生产发展得到了回升。
  1989年11月,成立了草原监理所,依照《草原法》和《甘肃省草原法实施细则》大力开展以法治草,进行草原防火和大面积灭鼠。不久,县上制定了《卓尼县草原管理办法九1990年,县委、县人民政府决定:对全县草场全面进行登记、造册、建档、划分承包,明确了责、权、利的统一观念。切实落实季节畜牧业,合理区划,对草场实行划区轮牧,以草定畜,形成了良好的草原管理责任制度,草原管理责任制逐步向法治轨道转移。
  第四章畜种改良
  第一节地方品种
  境内地方畜禽品种经过长期选育,已形成具有一定畜产品生产能力的群体,虽个体生产能力普遍较低,但作为遗传基因,具有重要作用。主要对遗传性稳定、适应性较强,数量较多的牦牛、黄牛、藏羊、山羊等列为改良品种,引进相应的良种进行杂交改良。
  —、黄牛改良
  境内黄牛属内蒙古牛群系,数量少,分布广,占全县牛总数的&9%。其中适龄母牛占黄牛总数的40%左右。
  1982年采用冻精人工授精技术,改良犏雌牛和黄雌牛,侧重犏雌牛,在大峪牧场经过试点获得成功。不久,在城关申藏、阿子滩、洮砚等地进行推广,成效显著。
  1985年,在全县10个乡设立了黄牛改良点,年授配母牛1000头左右,使全县“黄改”进入了高潮,所产种间品种具有个体大,生长快,耐使役,适应性强,生产性高等优点,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1986年,因改良犏雌牛所产的东力巴牛生长缓慢,个体小,行动笨拙,不宜在坡度较大的地区使役,且销路不畅,又受地理环境所限,而使“黄改”逐渐停止推广。
  二、绵羊改良
  绵羊改良工作始于50年代。1957年,在境内申藏乡石山大族等地进行绵羊改良试点工作,主要引进新疆细毛羊品种。从1980年开始,绵羊改良扩大到申藏全乡、阿子滩、扎古录、藏巴哇、城关等9个乡(镇)。经过长期积极努力改良培育了一部分适应能力强、生长发育快、个体大,毛质和产毛量相对高于藏羊的杂种羊。截止1989年底全县改良绵羊达16995只,占绵羊总数的30%左右。
  三、山羊改良
  此地山羊属地方品种,因其体小,产毛量等个体生产能力低,经济效益差。从70年代开始逐步引进中卫山羊进行杂交改良,所产杂种羊最明显的优势是羔羊的裘皮质量高,经济价值有了明显的提高,很受农牧民群众欢迎。截止1990年底境内藏巴哇乡、洮砚乡等地山羊改良达30%以上。
  四、其它畜禽改良
  (一)猪种改良
  境内所饲养的传统土种猪,个体小,生长发育缓慢,综合生产能力不高。历来群众自发地不断引进外地优良品种,进行自然改良,因而品种混杂,血缘不清,很难细分,大部分属于瘦肉型猪种或趋向瘦肉型品种。
  1987年,县养猪场从临夏引进杜洛克和甘肃白猪与地方品种杂交,所产杂交品种具有生长快、耐粗饲、屠宰率高的优势。
  (二)鸡种改良
  1970年以来,陆续引进来航鸡、白洛克鸡,投放城关(柳林)、申藏、阿子滩等地,进行纯种繁育和杂交改良。
  1982年,县办鸡场引进星杂二八八和来航蛋用鸡,进行纯种繁育。至1986年,全县改良鸡年生产能力可达2万多只(包括种蛋)。
  (三)马、驴改良
  境内马基本属于河曲马种,性能、外貌等特征与河曲马近似,体格略小,躯体窄短,历来主要是自养自繁。
  60年代曾引进几批河曲种马投放到申藏、恰盖、尼巴、刀告等地,效益显著。后于1983年引进河曲种公马5匹,关中驴7匹,投放洮砚、申藏、纳良、木耳等地,主要对当地马和驴进行改良,间以远缘杂交生产种间骡。
  第二节引进品种
  一、牛
  从60年代起,开始引进黑白花、三河牛等良种进行杂交改良。1982年又引进西门答尔、黑白花、安格斯、秦川牛等品种的冻精。在全县设立7~11个人工授精点,进行大面积改良,取得了显著效果。
  黑白花牛
  是培育乳用型奶牛品种,具有适应能力强,生产性能高等优点,泌乳产量可达4000〜5000公斤,乳脂率3.2〜3.5%。
  三河牛
  属乳肉型品种,因产于呼伦贝尔草原额尔古纳右旗的三河地区而得名。外形特征头部清秀,颈粗,肩部稍宽,背腰平直,后躯发育稍差,身长适中,多以红、黄、黑、白花为主,间有少量杂色。年产乳量介于1800一3000公斤左右,体重400一900公斤,屠宰率50〜55%。具有抗寒冷、耐粗饲、易放牧、适应性强等优点。但有体型不够均衡,遗传性不稳定等缺点。
  西门答尔牛
  是乳、肉、役兼用品种,原产于瑞士阿尔卑斯山西北部山区,体大结实,全身肌肉丰满,前躯较后躯更发达,以红白花或黄白花为主,育肥和产肉性能好,耐粗饲,耐艰苦,体质强壮,适应性好,繁殖能力和抗病能力强,寿命长。体重600一1250公斤,屠宰率55〜60%,肉质弱,脂肪多,产乳量3000一4500公斤,乳脂率40%。
  安格斯牛
  属古老的肉用型品种,产于英国苏格兰东北部的阿拉丁地区。额稍突起,双眼突起而距离较宽,腰部结实,四肢较短,整体形状呈圆桶状,以黑色为主。体重700〜900公斤,屠宰率高达62.4%,产乳量717公斤,乳脂率3.9%。
  秦川牛
  是著名的优良黄牛品种,因产于陕西关中平原而得名。体高身长,骨骼粗壮,肋开张,胸深宽,体质结实,役力强,性情温驯。以红色和紫红色为多见。体重384〜615公斤,屠宰率41.78%,肉质品位优良。
  二、羊
  县境羊品种的引进较早,自50年代起就开始引进新疆细毛羊、甘肃高山细毛羊、陕北绒山羊、宁夏中卫山羊、沙能山羊、甘加羊、边区来斯特羊、茨盖羊等8个品种,多数为种公羊,进行导入杂交改良。现将引进品种简介于后:
  新疆细毛羊
  简称“新疆羊”,产于新疆北部的巩乃斯羊种场,是全国著名的细毛羊品种。具有善放牧,耐粗饲,长膘快,适应性强,生产力高等优点。体重51.11一92.35公斤,产毛量5.37一13.22公斤,毛长7.28一9.31厘米,毛细度为60〜64支,净毛率46.82%,产羔率142.18%。
  甘肃细毛羊
  是甘肃皇城绵羊育种试验场育成。体质结实,体形结构匀称,胸深背平直,肋部开张良好,四肢长而有力。体重39.49〜85.28公斤,年产毛量3.8一9.35公斤,毛长7.1〜7.7厘米,毛细度64〜70支,净毛率37.4%,产羔率105%,屠宰率46.8%。
  陕北细毛羊
  由陕西省定边种羊场育成。体质坚实,结构匀称。体重38.61一66.87公斤,产毛量6.1一16.37公斤,毛长7.5厘米,毛细度为64支,净毛率27%,繁殖率85〜95%,屠宰率38—40.5%,
  中卫山羊
  以原产于宁夏中卫县而得名。被毛洁白光亮,外层呈曲线波浪状,雌雄均生角。体重30一35公斤,年产粗毛250克,绒126克,其皮可制二毛裘皮,久负盛名。
  边区来斯特羊
  属毛、肉兼用型半细毛羊,本体品种由英国的雪佛特和莱斯特品种杂交育成,对干燥气候有较强的适应性。体大而结实,呈长方形。以白色为主,体重60〜100公斤,产毛量3~6公斤,毛长20一25厘米,毛细度为46~56支,净毛率65〜70%。
  茨盖羊
  产于苏联、罗马尼亚等国,属半细毛羊。体质坚实,耐苦性强,耐粗饲,被毛弹性强,是制作工业毛呢的良好材料。体重50一80公斤,产毛量3.5一7公斤,毛细度46~56支,毛长8~9厘米,净毛率50%,产羔率115〜120%,屠宰率50%。
  沙能山羊
  产于瑞士泊尔尼州西南部沙能地区。体格匀称,被毛粗短,早熟性能好,寿命长,产乳率高,被毛以白和淡黄色为主。体重50一100公斤,年产乳量为600一1200公斤,含脂率3.8〜4%。三、马
  1970年以来,引进苏联大挽马和中挽马品种,在恰盖角缠地区改良当地马,由于体格与地方品种相差悬殊,改良繁育效果不佳。不久于1978年,引进部分河曲马。1980年从陕西引进关中驴。
  河曲马
  产于甘肃、青海、四川三省交界地区黄河上游的河曲草原,以其品质优良而闻名于世。体格高大,体高139.54一141.46厘米,体重315一330公斤,有黑、骋、青等色。具有适应性能强,耐粗饲,耐严寒,挽用力优越等优点。其中30%有白章。
  关中驴
  是著名的大型驴种,以产于陕西关中平原而得名。体高为126.62一133.48厘米,体重256.13一296.97公斤,四肢强壮结实,挽力大,能担负各种使役,有黑、栗、灰三种,以黑色为最多。
  四、猪
  从60年代起,主要引进长白猪、八眉猪等品种,对地方猪种进行杂交改良。
  长白猪
  是著名的肉型品种,原产于丹麦,体格大,头部狭长,耳大并向前方伸长,其后半躯非常发达,整体形状为前窄后宽的楔状型,后腿肌肉特别丰满,皮薄.瘦肉比重大,遗传性能稳定,育肥性能强,以白色为主。体重300一500公斤,屠宰率72〜74%。
  八眉猪
  是地方优良品种之一,产于甘肃陇东等地,以其额部皱纹呈“八”字形而得名。分大八眉和小八眉两种,生长发育快,四肢粗壮结实。育肥率高,12个月体重可达75~85公斤,屠宰率62.69%。
  五、鸡
  自1970年以来,逐渐引进的鸡种主要有来航鸡、洛克鸡、星杂二八八等。
  来航鸡
  是著名的蛋用型品种,原产于意大利,体重1.75一2.5公斤,年产蛋180〜250枚,蛋重平均可达55克。
  洛克鸡
  原产于美国,共有7个变种。主要引进的有芦花和白色2种,体格较大,体重4.3一3.4公斤,年产蛋160一180枚,蛋重51—55克。
  第三节繁育改良
  繁育改良是增强和优化畜群结构,提高畜种品质,发展畜牧业生产的基础建设和系统工程。境内牲畜繁育改良自50年代起步。引进优良品种繁育纯种,但主要是对地方品种进行改良,其中,成效显著的是绵羊改良和牛改良。
  绵羊经过改良,肉产量从14公斤/只,提高为17公斤/只,年产毛由0.5公斤/只提高为2.5公斤/只,繁殖成活率1987年达到65%。绵羊改良至1980年,已推广到申藏、阿子滩等9个乡(镇),截止1989年底,全县共改良杂种绵羊16995只。其中:适龄母羊7847只,种公羊281只。
  自60年代起,逐步引进黑白花奶牛、三河牛等品种投放大峪牧场,改良繁育效果不够理想。1980年,引进青海大通牧场野耗牛品种与大峪牧场地方耗牛繁育,所产耗牛体格高大强壮,适应性及抗病能力明显增强。
  1982年,先后引进西门答尔、黑白花、安格斯、秦川牛等冻精品种,设立人工授精改良点11个,进行大面积繁育改良,年受胎率达40%,生产成活2000多头,生产的雄犒牛,体格高大,健壮有力,产肉性能均高于同类雄犒牛。雌骗牛产奶率也有了明显提高。据1984年统计,全县共繁育改良犒牛2.47万头,占全县牛总数的23.48%。
  此外,曾引进良种对马、猪、山羊、鸡等畜禽进行繁育改良,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第四节选育
  境内畜禽多年来通过引进、改良、繁育、选育,大部分已形成地方系列良种,共同具有对自然条件适应性强,抗病能力好,对饲养管理条件要求不高,遗传性能稳定,生产能力较高等优点。尤其是耗牛,不但宜于放牧,而且部分地区还适应舍饲。具有体格高大,抗寒性能强,适应性能高于其它畜种的优点,且为役、乳、肉兼有的多功能畜种。
  藏羊
  遗传性能稳定,宜于游牧与舍饲相结合的饲养管理,早期生长发育快,是县内的主要畜种。
  马山羊
  分布在境内洮砚、藏巴哇等地,具有体格高大,繁殖率高,生产性能强,产乳率高等优点,为境内“山羊之冠”。
  八眉猪
  是境内川道河谷的半农半牧区选育的优良猪种。
  蕨麻猪
  经过选育,已经形成较典型的很有地方特色的品种,肉、脂兼有,尤宜于放牧的地方良种。
  第五章牧业机械
  第一节牧业机具
  全县农区、半农半牧区,早期牧业机具和农业机具相互交叉,彼此代替,互为作用,很难加以区分,所有生产流程和使用的机具同时服务于农牧业生产。农作物中的青稞、蚕豆、豌豆既是粮食,又可作饲料,农作物的秸秆、枝叶、茎蔓等都可作牲畜饲料。随着畜牧业生产的不断发展,逐步推广和实行了牧业机具的机械化、半机械化。一、旧式农牧业机具
  原始老式犁一二牛抬杠、齿耙、木制磨、三股叉、大轮木车、镰刀、碌礴、连枷、木锹、扫把、推板、簸箕,还有用以农副产品加工的水磨、杠杆式大梁榨油机、手工挤奶用的木制奶桶、打酥油筲子等等,都属于旧式农牧业机具。
  二、新式机具
  根据用途和性能,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动力机械
  是将其年形式的能量转化为机械能的原动机,是带动其它机具的母机。主要有拖拉机、内燃机(包括柴油机、汽油机)、电动机,以及利用自然能源的各种风力装置机械。
  (二)草原建设机械
  主要包括推土机、筑更机、双圆盘旋转开沟机、草原划破器、冲击式打井机、旋耕补播机、双轮双锌、风力灭火机。
  (三)饲料种植管理机械
  草地犁、耕、播种机、排灌机、深井泵、潜水泵、离心泵、混流泵及各式喷灌机等;草场植保机械主要有:各种喷粉、喷雾器、电子灭鼠器等。
  (四)饲草料收获机械
  有各式割草机、搂草机、集草器、垛草机、打捆机、捡拾机等。
  (五)饲草料加工机械
  各种锄草机、粉碎机、配合机、青干两用粉碎机、压扁脱水机、红外线烘干机、颗粒成型机等。
  (六)畜产品采集加工机械
  剪毛机、梳流脱污机、羊毛压捆机、各式挤奶机、手摇奶油分离器、电动奶油分离器以及皮革加工机械等。
  (七)兽医防治机械
  家畜药材装置、牲畜药浴装置、气雾免疫机、兽用投药器等。
  (八)运输机械
  各种牧用汽车、肉类冷藏车、挂用拖车、防疫专用车等。
  (九)牲畜改良机械
  种精液贮藏运输专用车、配种、改良等器械、机械。
  三、主要牧业机具的数量和分布
  当地牧业机具种类少,数量小,分布,很不均匀亠据不完全统计,主要有:
  (一)动力机械全县共有大中型拖拉机和畜牧业建设机具108台(混合台),其中轮式拖拉机68台,主要分布在柳林、洮砚、柏林等乡(镇)。
  功率20马力以下的手扶和小四轮拖拉机280台,主要分布在柳林、纳浪、洮砚、木耳、申藏、阿子滩等地。
  电动机574台,主要分布在柳林、新堡、洮砚、柏林、纳浪、木耳,其它各地也有少量分布,并带有小钢磨、榨油机、粉碎机等附属机械。
  牧用运输汽车29辆,主要分布在基层乡(镇)、村。
  柴油机184台,主要分布在洮砚、新堡、柏林、柳林等地。
  汽油机27台,主要分布在县城、柳林、麻路、刀告等地。风力发电机7台,主要分布在牧区。(二)牧草种植和管理机械
  全县共有机械耙4台,播种机24台,各式犁48台,其中配以大中型拖拉机的22台,小型拖拉机的26台。铎式犁15台,栅条犁11台。
  (三)牧草收获机械
  共有大型割草机3台,搂草机1台,小型收割机6台,其中机引的4台,人力的2台。脱粒机20台,主要由牧业站负责管理经营。
  (四)饲草料加工机械
  共有粉碎机114台,中型配合饲料机3台,榨油机52台,全县均有分布,以城关为最多。
  (五)畜产品加工和采集机械
  主要有剪毛机2台,手摇和电动奶油分离器94台,分布在境内牧区和牧机站。
  第二节牧机技术推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县境原始落后的生产方式持续了千百年,畜牧业生产发展缓慢,生产力低下,牧机技术原始落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关心和重视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生产发展和经济繁荣。50年代初,先后引进一批山地步犁、胶轮车、畜力播种机等投入推广使用,构成了全县旧式机具,改良机具和新式机具并用的格局,对提高生产力和发展生产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
  1958年,引进拖拉机及其它配套机具,主要有机引多锋犁、机耕耙、镇压器、拖车等投入推广使用,提高了自动化程度。
  1963年,革新改造了一批较先进的生产机具,主要有三腿楼,手摇木风车、(脱粒器)等。同年,从外地引进了双轮双锋犁。
  1969年,相继建立了农业机械修造厂、农业机械管理局、农机公司等机构。先后购进小型谷物脱离机、皮带式扬场机、十二行、二十四行播种机、大中型脱粒机、大中型拖拉机、手扶拖拉机以及钢磨、榨油机、饲草料粉碎机、锄草机配套机具,并在全县推广普及。
  1980年以来,奶油分离器、挤奶器、剪毛机等逐步得到推广使用,其中剪毛机的使用推广还不够广泛,普及率不高。
  1983年,建立了牧业机械技术推广站,投资25万多元,购进草原划破器、播草机、割草机、搂草机、打捆机、锄草机、小型风力发电机等等,推广面积小,使用率低,收效不大。唯独小型风力发电机,为牧民群众生活带来了方便,颇受欢迎。
  此外,县农机公司,担负了各类农牧业机械的购销。县牧机局通过业务培训等形式,提高了牧机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为牧机技术推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第三节专业技术人员和科研成果
  县内畜牧业专业技术人员经历了从无到有,不断壮大的发展道路。
  1954年,全县共有畜牧业专业技术干部6人,技术工人6人。1960年增到30人。此外,甘肃农大、西北民族学院等大专院校先后分配给卓尼的专业人才逐年递增,1970年,专业技术人员增加到40人,截止1989年年底,全县畜牧兽医、草原专业技术人员共有90人,其中:本科3人,大专6人,中专74人,其它7人。
  1987年,评聘专业技术职务中,获得畜牧兽医师任职资格的11人,助理畜牧兽医师任职资格的26人,同时对上述技术人员,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分别进行了相应的聘任,任期三年。
  1976一1990年县牧机局共培训牧业机械技术人员892人次,其中:牧业机械管理人员50人,牧业种草等机械修理人员50人,牧机作业人员792人。
  卓尼基础差、底子薄,综合发展力不强,在落后和贫困中求发展,科研成果微乎其微。
  1979年以来,县农机厂自行研制生产七寸步犁、BH一6行播种机,曾销往外地,深受欢迎。并自制卷板机、振动剪板机等,可节省价值2万多元能源消耗,在生产、生活中发挥了 “科技解放生产力”的重大作用。县牧机局所属农机公司、监理站等,自行设计、安装试调各种设备,培训了一批技术人员,为推广使用和维修大量牧业机具创造了良好的技术环境。论证、研究制定了县畜牧业机械综合发展目标和规划,为建设畜牧业正确立项提供了可行性依据。在试验、推广播草、收割牧草等机械中获得成功。
  第六章畜牧兽医
  第一节畜牧兽医设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4年建立畜牧兽医站,有马1匹,及简单的兽医药品和器械等。1955年扩建为每间12平方米的药房、牲畜棚、宿舍等30多间。1956年添置了部分医药和器械,设立了县兽医站门诊。1960年以来,先后成立了洮北、车巴等4个兽医劳站,基层畜牧业兽医机构网络逐步形成。1970年以来,各乡(镇)都设有兽医站,共有乡级畜牧兽医站17个,每个站占地1〜3亩,土木结构瓦房5~10间,配有事业周转金2000一7000元不等以及药品、器械、马匹、自行车等设施。有的兽医站还设立了绵羊、黄牛改良室。县畜牧兽医站也不断扩建,设立了门诊、药房、化验室等,至1989年又建成多功能县畜牧服务中心办公大楼1幢,面积为1700平方米,配有专用防疫小车1辆,自行车6辆,地下贮藏室1处,电冰箱3台,恒温箱1台,高倍显微镜6架,水浴箱1台,干燥箱1台,离心机1台,业务周转金10万多元。已具备了诊治畜禽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其它疫病的能力。另外,以城关门诊为龙头并辐射到木耳、卡车、麻路、哇日沟等重点乡(镇)的肉食市场的检疫工作,年检疫肉食千吨左右,岀入境活畜及畜产品近万头,有效的控制人畜共患疫病对人的危害及传染病的蔓延。
  第二节畜禽疫病
  全县经过普査,境内历来流行的畜禽疫病(包括中毒性及疑难疫病)共66种,其中传染病42种:猪7种,牛14种,羊10种,马4种,禽7种。主要寄生虫病15种,其中属中毒性的有5大种,疑难病3种。
  对畜牧业生产危害较严重的畜禽疫病主要是:牛瘟、牛肺病、口蹄疫、马鼻疽、猪瘟、鸡新城疫、布氏杆菌病等。调査摸清了其发生和流行的时间、地区、特点、危害程度、规律等,为畜禽疫病防治提供了非常宝贵的依据。
  在境内流行的畜禽疫病主要有:
  一、传染病
  人畜共患病:口蹄疫、布氏杆菌病、巴氏杆菌病、炭疽、破伤风等。
  猪病
  猪瘟、萎缩性鼻炎、猪丹毒、猪喘气病、流行性感冒。
  禽病
  鸡新城疫、马力克斯病、鸡白痢、法氏囊炎、支原体病、衣原体病。
  牛病
  放绒菌病、副伤寒、气肿疽、恶性卡他热、肺疫、牛瘟、大肠杆菌、刚果嗜皮杆菌,传染性鼻气管炎。
  羊病
  梭菌病、羔羊达曼一一佛里斯杆菌、坏死杆菌、羊链球菌、山羊传染性口膜炎、传染性角膜、结膜炎、传染性脓胞坏死性皮炎、羊衣原体病。
  马病
  马鼻疽、马腺疫。
  二、寄生虫病
  猪病
  弓形体病、猪囊虫、线虫、绦虫病。
  鸡病
  球虫病。
  牛病
  牛皮蝇。
  羊病
  羊泰勒氏焦虫病、羊鼻蝇疽、肺线虫、消化道线虫、吸虫病、绦虫病、外寄生虫病。
  马病
  马胃蝇疽病。
  三、普通病
  普通病是全县畜禽常见病和多发病,主要发病原因是由于饲养管理不善,使役不当,气候突变和缺少微量元素等。常见的主要有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等疫病,其中以消化系统疾病为最,可占所有普通病的40%。
  四、中毒病
  畜禽中毒性疾病多数为饲料中毒。主要中毒病有:药物中毒、饲料中毒、动物性毒物中毒,以及化学物质中毒等。
  五、未确诊病
  主要有:牛腋汗病、哮喘病、疑似牛泰勒氏焦虫病等等。
  第三节疫病防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非常重视畜禽疫病防治,随着地方各级政权组织机构的建立健全,至1970年,县、乡、村三级畜牧兽医机构网络已经形成。疫病防治工认真贯彻“预防为主,因病设防,科学免疫”的方针,开展群防群治。建立和不断完善疫情报告,对主要疫病的免疫、、检疫、隔离、消毒、驱治、灭虫、病畜尸体处理等管理制度,使全县疫病防治逐步走'向了科学免疫、突岀重点、因病设防、讲求实效的轨道。对危害较大的畜禽传染病,列为重点进行防治。
  一、消灭牛瘟、牛肺疫
  牛瘟在境内流行历史较长,发病率高,危害大。1942年,境内尼巴、江车、石巴3村发病流行牛瘟,死亡牛4百多头。1952年发病67头,死亡63头。1955年被控制消灭,至今未发病。
  牛肺疫境内1956年流行发病,死亡牛20头;1957年发病约300头,死亡20头,因加强防疫工作于1963年被消灭。
  二、控制传染病
  经过免疫、防治,控制了境内畜禽主要传染病21种,分别为:口蹄疫、鼻疽、炭疽、破伤风、猪瘟、猪丹毒、猪喘气、猪萎缩性鼻炎、鸡新城疫、牛气肿疽病、牛巴氏杆菌、牛副伤寒、牛恶性卡它热、羊痘、羊肠毒血症、羊快疫、羊猝疽、绵羊巴氏杆菌、马腺疫、马布巴氏杆菌、羊链球菌等。
  在寄生虫病防治中,对全县畜禽流行的寄生虫病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普査,并制定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全县主要畜禽寄生虫病有72种(属),其中猪11种,鸡2种,牛和羊共50种,马7种,兔2种。其中危害较大的有:绵羊消化道线虫、肝片吸虫、肺线虫、绦虫、绵羊泰勒氏焦虫和疥癣(简称六虫)等6大类。将“六虫病”列为全县寄生虫病防治的重点,采取按季节春、秋两季注重驱虫,取得了显著效果。近几年应用推广以内硫苯咪瞠驱治绵羊内寄生虫,倍硫磷皮下注射驱治牛皮蝇,敌敌畏烟雾熏杀羊鼻蝇等先进技术,成效显著。
  此外,通过调査、化验、分析,发现畜禽潜在疫病有5种,分别是:犊牛刚果嗜皮杆菌、鸡法氏囊炎、猪弓形体病、鸡支原体病、鸡衣原体病等,为全县畜禽疫病防治,提前清除隐患提供了可行性依据。卓尼县1962〜1990年畜牧业生产产值表卓尼县1949〜1990年牲畜头数(年末数)卓尼县各乡镇主要年份牲畜年末存栏统计表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