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军事事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18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军事事件
分类号: E294.2
页数: 4
页码: 247-250
摘要: 本文介绍卓尼县境内各时期发生的重大军事事件。
关键词: 军事事件 卓尼县

内容

一、唐宋时期
  公元8世纪初,吐蕃开始东迁,逐渐占领兼并了洮河流域的羌族部落,其间曾发生过许多小规模战事。加剧了唐、蕃相互争夺,战事纷沓,双边关系时睦时离。其间不仅有唐、蕃政权之间的争夺,也有蕃、汉民族及蕃、羌部落间的相互争夺。
  唐贞观十二年(638年)吐蕃赞普向唐求娶公主,被唐拒绝,遂发兵侵入吐谷浑及党项境内,其兵马曾抵达今甘肃南部。仪凤元年(676年),吐蕃军大举进入鄯(治今乐都,包括淳水流域)、廓(治今青海尖扎县北)、河(治今甘肃临夏县西南)、芳(治今甘肃甘南迭部境内)诸州,用武力征服了许多羌族部落。唐王朝为了抵御吐蕃的进攻,于当年以洛州牧周王李显为洮州道行军元帅,率工部尚书刘审礼等12总管,两路岀讨吐蕃。
  开元二年(714年),唐、蕃虽然签订了“两国地界”盟约。但在盟约结成不久,吐蕃再次侵袭陇右渭州(今甘肃陇西境内)等地。玄宗命左羽林将军、陇右防御使薛讷等率军抵御吐蕃,与之大战于渭州之南,击吐蕃溃败退守洮河以西。从此双方驻守于洮河东西,形成军事对峙局面。
  开元十七年(729年),朔方节度使信安王李祎,率兵深入,攻陷石堡城,(今县境卡车乡阳坝古城)驻兵留守,唐玄宗以其城为振武军,使唐兵活动范围“拓境千里”,给吐蕃造成很大威胁。开元十八年,吐蕃遣使致书求和。
  天宝十二载(753年),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再攻吐蕃洪济桥、大莫门城、石堡城等,“悉收九曲部落”,并在九曲之地设洮阳、浇河二郡及神策军(似在今县境扎古录乡迭当什境内)。
  唐至德元年(756年),吐蕃乘“安史之乱”之机攻陷今甘、青地区的石堡城、百谷城等地。至此,河湟地区全部为吐蕃占据。唐、蕃之间的争夺重点又转到了甘肃的河西及洮水一带。此后,唐、蕃之间在陇山东西和洮水一带进行了长达20多年的拉锯战。
  会昌年间(841一846年),吐蕃政权内部矛盾更加激化,也影响到甘青地区吐蕃军事集团之间的关系。在乞离胡赞普即位不久,吐蕃驻秦州洛门川讨击使尚恐热,以反对缔氏家族人当赞普为名,率三个吐蕃部落的万余骑兵,起兵西进,与甘青地区的吐蕃部落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尚恐热在洮河流域击败驻守渭州尚思罗所部十万之众,占据洮河流域,自称宰相。
  大中三年(849年),由于陇右各地大量吐蕃兵及部落随尚恐热西进,吐蕃驻秦、原、安乐三州六关的部落官兵归降于唐朝(一说为尚恐热所献)。唐王朝遂派兵西下,陇右各地尽复。与此同时,沙州人张义潮亦趁吐蕃内乱之机,率众起兵,反对吐蕃统治,于是河西各地纷起响应,吐蕃在甘青之统治遂土崩瓦解。
  11世纪初,在河湟地区逐渐形成以唃厮啰为首的政权,拥有雄兵7万,北接西夏,东邻北宋,既是宋、夏的争取对象,也是宋、夏的攻击对象。唃厮啰采取了亲宋抗夏的政策,自景祐年间(1034〜1038年),西夏元昊大举南进,侵入河湟等地区,与唃厮啰展开了争夺。
  熙宁二年(1073年)洮水流域在宋秦凤经略使王韶率大军进逼下,木征以洮河流域地区降宋,宋于此地设洮、河二州。不久王韶再次进兵河州,先取宁定城(今广河),然后绕道踏白城,穿露骨山南入洮州境,用火攻焚瞎征属部毡帐八千,连拔宕、岷二州,叠、洮羌酋皆以城降,再次归附于宋。不久,北宋亡,洮河一带遂归于金朝版土。
  二、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境内战事迭起。据史载:明洪武十二年正月甲申,洮州十八番族酋长、三副使等,叛踞纳麟等地。二月戊戌命曹国公李文忠督理河、岷、临、巩军事,与沐英移师于洮州,追斩其魁阿昌失纳等,遂于东笼山南川度如筑城置戍。不数年,番部又起事,在李文忠与沐英等征讨下,大破番兵,尽擒其魁,俘斩人马数万,获牛羊数十万。
  嘉靖八年(1529年),洮州诸番屡攻巩昌。次年二月,先遣总兵刘文等进至洮、岷,以且剿且抚方式迫使东路术舍等31族,西路大录什等13族,岷州西尼沟等15族皆抚。其时,唯东路若笼、西路板尔等15族拒险不服,乃分兵先攻克若笼、板尔二族,其余诸族震慑乞降,被屠戮无算。共抚定70余族,至此洮州获宁。
  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十二月,陕甘提督王辅臣乘吴三桂云南之变,在平凉增兵反清,连陷兰州等地,陕甘为之震动。清廷命甘肃总兵孙思克屯兵边境,加强防范。不久,清兵连克洮州等地。同期,卓尼境内土司杨朝梁起兵攻占术布、欧化、卡加、迭部等地部落24个,还配合官兵平定吴三桂之乱,杨朝梁因功授洮岷协副将。
  清康熙四十八年(1790年)十二月二十三日,西固(今舟曲)杀贼桥藏民杀伤清官兵多人,洮岷协副将张宏印率部镇压,于次年正月初二攻破5族,初五攻破2族,至正月十三日共剿抚34族。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武坪头目二哥带山后岔岗等18族头目何儿等29人投诚。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卓尼土司杨汝松率领藏兵剿抚迭部腊子等19族的反叛,头目根哈等48人投诚归附。
  同治七年十二月,西固黑番起事,由都司刘福升讨平。
  光绪六年三月,卓尼土司所辖黑番瓜子沟一巫师妻于五月地震时生一子,番民奉为活佛,哄动番人朝拜,黑番族部落众人头裹红巾执刀跳神作乱,陈再盖率兵征剿,至巴楞寺等处番队溃走,次日夜破黑松坪巢穴。同年四月,总督左宗棠遣道员刘敖、总兵洮玉遂等率部进剿,生擒哈力古巴等,后镇压。
  三、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2年(1913年),卓尼土司辖境铁坝瓜子沟乡民苟占鳌和石彦龙拥立“大耳朵”小孩为“真龙天子”,并自封为左右丞相,土司派杨楹、安维贞等进行镇压,将苟、石缉拿悬头示众,事件平息。
  民国3年(1914年)3月8日,河南白朗义军“公民讨贼军”万余人,经陕、甘向洮岷地区长驱直入,同年5月20日抵岷县,土司杨积庆率领藏兵毁磴虎桥堵截防守。25日白朗义军抵洮州旧城,旧城回民队与卓尼杨土司藏兵会合范家咀进行截击遭惨败,白朗义军返豫。
  民国17年(1928年),西北近代史上著名的“河湟事变”爆发,马仲英在退出河州,转往洮岷一带时,洮岷路游击司令杨积庆奉省令派支队长杨锡龄率精锐藏兵驻守土门关,不久失守。10月26日,马仲英率部攻卓尼,杨土司所属藏兵御之于大山神,兵败退河阴,卓尼城陷。马部搜掠数日后撤离卓尼驱兵岷县。11月26日,马仲英部师长马廷贤经卓尼完禾洛遭藏兵伏击,马廷贤逃至岷县,会同马仲英经新城连夜直扑卓尼,卓尼再次遭劫。12月1日杨土司藏兵溃败,退河阴自守。2日,马部沿河追击,陷河阴之苗儿、古雅川、木耳等地,焚烧寺院六处,民房六千余处。
  民国18年(1929年)4月22日,临潭回民马东喜顺聚众作乱,四出杀掠。同年5月2日,洮岷路游击司令杨积庆派支队长杨锡龄率部镇压,12日杨部败于旧城对坡山,14日兵败那子卡,支队参谋长王德杰战死。6月16日,马尕喜顺邀康乐回民张彦明率众来旧城,经峪古渡河进入车巴沟,复至卓尼,禅定寺和县城再次遭到烧杀抢掠,驰名中外的《甘珠尔》、《丹珠尔》大藏经版毁于火海。
  1929年7月,卓尼土司杨积庆根据刘郁芬、戴靖宇对上庄回民中“形迹可疑之丁壮就地惩处”之电令,借招抚流散回民上庄之机,在临潭使部分上庄回民蒙难,引起社会各界的震惊,伤害了长期和睦相处的回、藏民族之间团结友好的感情。
  博峪事变
  民国26年(1937年),驻岷县国民军师长鲁大昌纠合杨积庆手下团长姬从周、秘书方秉义等人,以杨积庆私通红军的罪名密谋倒杨。农历七月十七日,鲁大昌派兵驻守临潭新堡。七月二十七日,鲁派窦德海、方秉义等带领便衣队40余人,在博峪与姬从周部会合,假借奉上级之命与姬共谋除掉杨积庆。随即与方秉义、安国瑞、常永华及在博峪的大小头目,放岀监犯,杀了杨英,向司令部进攻。当夜,杨积庆突闻枪声大作,急忙将孩子推向炕角,逃出住地,躲避在山神林水磨附近,姬得知后,领兵去山神林搜索。杨在水磨中认为自己部属在寻找,便出来打招呼,姬部随即将杨用乱石击死。此次事变中,杨及长子杨琨夫妇等五人殒命,其余眷属软禁力赛官邸。
  次日,在博峪召开会议,会上宣布了杨积庆私通红军等“八大罪状”,提岀铲除封建土司制度的口号,并成立卓尼临时维持委员会,推举姬从周为主席,方秉义为委员。
  杨积庆被杀后,长宪赵希晋和杨锡龄之长子杨景华等人闻讯后,在禅定寺发岀鸡毛信,调动北山诸旗、朱扎七旗、车巴沟旗藏兵报仇。北山总管杨麻周接鸡毛信,带领精悍藏兵200余人,分两路从麻路巴龙、达子多、草岔沟、上卓尼向卓尼开进,禅定寺僧众及附近藏兵均云集在卓尼洮河两岸。
  农历八月十三日黎明,杨麻周率领武装藏兵数百人,攻破木耳桥,再战石媳妇,克博峪村,姬从周战死,方秉义逃往岷县,击溃只维持了20天的维持委员会。杨麻周派数十人,驻守博峪,追回杨氏财产,并亲自赴力赛接回杨氏大夫人杨守贞等亲属,移居禅定寺僧纲衙门。
  北山事件民国31年(1942年),卓尼北山与夏河美武因草山纠纷,双方发生械斗。临潭保安大队金大队长率保安队前去解决,被北山藏兵误认为美武藏兵,开枪打死10余人。保安队与美武藏兵虽联合向北山藏兵发起进攻,但仍不胜,事态进一步扩大。甘肃省政府派员来卓尼处理,最后以北山向临潭保安队赔偿银元1千元,马15匹,枪15支,虽从此结案,但种下了诱发北山事件的隐患。
  民国32年(1943年)8月,国民党第三军军长周体仁进驻冶力关,主持“清乡北山杨麻周授意部属小头目杨才东等人,组织力量向周体仁部进行袭击,先后共打死打伤周体仁部士兵100余人,警卫部队300多人,其中营长1人,连长2人。事后,岷县专员胡守谦派人包围了禅定寺,将杨麻周等20余人抓获扣押。北山事件经临潭绅士马志青、赵明轩等人岀面调解,最后以:对北山杨麻周罚款白洋10万元作命价;没收杨麻周属地北山一带全部枪支、土炮、刀矛、马匹,将杨一隽、杨麻周等人解省处置。后杨一隽被枪杀于兰州,杨麻周判刑15年,卓尼北山事件才算了结。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