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175
颗粒名称: 军事志
分类号: K294.2
页数: 22
页码: 235-256
摘要: 本文介绍卓尼县历代军事发展情况。
关键词: 卓尼县 军事志

内容

第一章历代军事设置
  卓尼自有史以来,就为兵家必争之地。早在东周战国时期,这里就成为秦国和西戎氐羌间拉锯战争抢夺地盘的战场。居于此地的羌族兵民,尤以长骑善射著称。经过长期争夺,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时,秦人势力已“西至临洮羌中”(《史记•秦始皇本纪》),并在境内设行政建置临洮县,成为秦王朝国土西部之边防重镇。西汉时版图扩大,边防争夺战场逐渐外移至洮河、白龙江源头之甘青川交界的西倾山区,此地曾一度成为后方,但战火仍蔓延至此。西汉王朝与先零羌之间的许多战事都曾在县境南部发生。东汉时曾在境内设临洮县及军事重镇南部都尉与西部烧当羌相持于此。章帝建初二年,烧当羌由望曲谷(藏语音译“望曲”当为“昂曲”,疑为今县境之卡车沟或车巴沟)、洮源涨川(即今碌曲西仓一带)岀兵两路,包围南部都尉于临洮。章帝遣马防、耿恭率兵击之,因临洮地险,车骑不得方驾,马防无奈退兵至今岷县梅川筑索西城,迁南部都尉及临洮县居此。烧当羌酋迷吾占据临洮后,屯数万兵马于望曲谷内,此地遂成为羌部之军事重镇。直至汉顺帝元年(126年),马贤与钟羌再战于临洮,羌败,洮西失地尽复;于阳嘉二年(133年)仍于秦临洮县治设临洮郡临洮县及陇西南部都尉,复成为汉王朝之边防重镇。汉末三国时,此地又成为魏蜀边境弯弓跃马之战场,蜀将姜维与魏将邓艾、郭淮之间的数次洮西之战就发生在今卓尼境内。两晋南北朝时,迁徙于此的吐谷浑民族逐渐强盛,西逐诸羌后占据了整个洮河西南地区,以县境为其军政中心,屡建城廓,设戍防守,其间与邻近朝廷的关系时睦时离,发生过大大小小数不清的战事。此地军政建置亦屡设屡废。西晋时由陇西国于此设洮阳县,军事势力较强,战事略减。至东晋,今县境大部被吐谷浑占据,曾在境内修筑军事重镇洮阳、泥和数城戍守,与前赵、前凉、前秦、西秦、后秦、北魏、西魏、北周诸国先后抗衡达四百年之久,其间你争我夺,朝收暮失,战事连年不断。边境辖属关系亦随战争的胜负来回游移。北周末年,吐谷浑逐渐西移退居洮西,周廷亦于此设置洮州、洮阳郡等行政建置,并设重兵防守边境,局势方趋于短时期的稳定。
  隋统一全国后,边境南移,于境内设临洮郡,其间除驻军与南部党项部落之间的寥寥数次争夺战外,战事逐年减少,直至隋末唐初。
  唐初,吐谷浑势力复苏,占据洮水上游地区,时附时叛,迫使唐王朝在此地的行政建置屡置屡迁,今县境又处于拉锯战之中心地带。不久,吐谷浑在新崛起之吐蕃民族和唐王朝的夹缝中难以生存,无奈内附唐廷,徙居内地,此地遂变为唐蕃之间的主战场。战事以开元天宝间尤甚,著名的唐蕃洮西石堡之战即发生于境内之阳坝城、迭当城之间。其间唐廷虽屡在此设莫门军、神策军诸镇驻重兵戍守,但终不敌吐蕃之强大攻势,辖地朝收暮失,建置废置无常。至唐宪宗元和十五年(820年)末,整个洮西地域均陷于吐蕃,唐朝州县俱废,军事防线亦退居长安以西。
  武宗时,吐蕃政权崩溃,东部戍守将领内订,各部落形成割据局面,卓尼地区则由吐蕃噶玛洛(意即边防驻军)部落军统治,其间各部落间争夺的混战局面持续了数十年。后唐明宗时,曾一度派重兵收复洮西,升洮州为保顺军,以保大军节度,旋即又失,仍被吐蕃占据。
  北宋时,此地处宋、吐蕃、西夏争夺之三角地带,唃厮啰于境内驻重兵于临洮城,东与北宋秦凤路军抗衡,北与西夏卓罗和南军司相拒,战事频繁纷至,朝暮不宁。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王韶统大军收复了洮州,县境洮河北岸大部属之,唯南岸部分地域仍由吐蕃占据,隔洮水与宋军洮州团练军相持,至宋大观间方被征服内附。不久,金军攻陷北宋都城,宋高宗南渡临安,此地宋军及吐蕃诸部纷纷倒戈归金,在今临洮县设临洮路都元帅府,驻军统领戍守。元朝统一全国后,收服吐蕃诸部设脱思麻路,并广施恩惠于吐蕃民族,使其不再与朝廷抗衡敌对,战事骤减。元末,朝政昏乱,元军屡以残酷暴虐手段奴役当地番族,激起民愤,奋起反抗,迫使元军内撤,旋即由大明统一全国。明洪武初,洮州番族十八部反叛朝廷,帝遣沐英镇压收服,并降旨驻军筑城戍守,朱元璋充分认识到此地在战略上的重要性,曾降旨沐英、文忠曰:“洮州西控番戎,东蔽淳陇,汉唐以来,备边要地。今番寇既斥,弃之不守,数年后将复为患,虑小费而忘大虞,岂良策哉。”卒置卫守。此地战略地位经明太祖数语概括使人昭然若揭。明自洪武设卫屯军后,对番族采取恩威相济之怀柔政策。在边境地区除层层设防,派重兵把守外,还委任许多族酋土司、土千户等职“以夷制夷”,这一措施效果显著。此地在整个明朝统治时期战事稀少,垦殖业发展,人口增添,一反历代边境沙场之荒凉景象。明正德后,卓尼土司地位日趋稳定,内附朝廷。除邻近部落间时有冲突纠纷而发生小型战事外,无重大军事征战,在整个明王朝统治的保护伞下偏安一隅,实行境内政教合一制度。
  清代沿袭了明对番族的政策,继续实行土司制,使其在不反对朝政的前提下实行本土内的军政自治。一遇战事,频频调动番酋土官率族兵征战,对立有战功者厚加赏赐,进爵加禄,使其更加卖力地为朝廷效命。在清王朝统治时期,每逢回、番族部落起事反清,卓尼土司均被征调出战,朝廷不必花费钱粮,官兵免受跋涉之苦,坐收渔利。战后,土官与族兵舍命争得的仅是“圣恩荣宠”。卓尼历代土司论实职仅为土千户五品之职,恩赐的武职虚衔却高至指挥佥事、将军、副将、参将等,而赏赐的顶戴更达三品、二品甚至头品,恩宠所加的目的由此可知。
  清末民初,战乱纷起,县境虽地处偏隅,但仍不能幸免,兵燹连年,民不聊生,此种混战状况一直延续至民国末年。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长期聚居于此的藏、回、汉诸民族,在国民党政府的残暴统治下,纷纷奋起反抗,在境内爆发了多次民族起义,终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用武装斗争换得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第一节古代军事设置
  西汉于境内设陇西南部都尉于临洮县治内,率军都尉相当于后代之总兵官,时统兵二千戍守。汉元帝永光二年(公元前42年),陇西彡姐(音先紫)羌房种反,据临洮,右将军冯奉世率任立、韩昌统兵六万讨平。复于临洮驻兵戍守,以临洮县长史统领兵马。
  东汉由陇西太守兼理南部都尉军事,日常军事由县长史及常驻别部司马代摄,一遇战事,则由太守(都尉行将军职)率兵征战。章帝建初二年,烧当羌攻陷临洮,马防、耿恭统兵救应。后将今县境之军政设置南部都尉及临洮县治所移至索西城(今岷县梅川)。此地驻军由汉军改为羌军,并设戍迷和,成为烧当羌之军事重镇,其西南望曲谷为其屯兵之地,常驻羌兵数万人,与城池呈椅角之势,占据时间长达50年之久。
  东汉阳嘉二年(133年),马贤逐羌收复失地,仍于旧治设陇西南部都尉并临洮县,且驻重兵戍守。由郡守兼任军营校尉、统军司马,设专职别部司马辅佐。
  三国时洮西成为蜀、魏争夺之疆场。县境洮河北岸有魏雍州陇西郡所设洮阳、候和两个驻军据点,统由雍州刺史郭淮节制。魏正始八年(247年),雍凉羌胡叛魏降蜀,姜维出兵接应,与郭淮战于洮西,败郭淮于临洮,遂占洮阳(疑今牛头城)、候和二戍,羌酋率部落徙蜀,洮西南部皆为蜀所有,郭淮退屯狄道。嘉平元年,魏征西将军郭淮率雍州刺史陈泰、南安太守邓艾进军洮水,击退羌兵,据洮水南岸、白水北岸地区,尽收羌地,驻军把守。嘉平五年,姜维率数万人绕道今迭部岀卓尼县境卡车沟,屯兵石营(疑今阳坝石堡城),又自石营进兵围狄道,粮尽不克而还屯石营,留兵镇守。魏公正元年 (254年),蜀姜维自狄道西进拔陇西郡河关、临洮二县,旋即败退不守。景元三年(262年)姜维兵进洮阳,被邓艾破于候和,退居沓中。后邓艾统兵三万自狄道取道今县境趋甘松、沓中攻陷成都。
  西晋,此地属秦州,由州刺史兼领护羌校尉,下分置弓马从事分领各郡县驻军。因陇西郡地处边境,在其滨临洮水之临洮、洮阳诸郡县尤驻以重兵戍守,以防羌戎侵扰。西晋永嘉之乱后,辽东鲜卑族吐谷浑率部1700帐(每帐为一户)远程迁徙洮西,在今县境内整修了洮阳、泥和等城池,作为军事据点,巩固洮水流域统治。直至慕末被赫连定所弑,前后传位达115年。其间除与东晋及十六国之间的大小战争外,其内部亦争斗不息,今县境正处于战争的中心地带,各方军政设置废置无常,尤以吐谷浑军事力量统治期最长。
  前赵时县境驻军为吐谷浑洮阳、泥和二戍,赵陇西郡临洮县治所由原址迁往今岷县,驻军设于今西大寨、南岸西尼沟高石崖等处戍守。
  前秦时驻军退守至今陇西、定西一带,洮河流域大部由吐谷浑军占领,唯候和、狄道等处为前凉军占据,设武始郡驻军戍守。前赵亡,前凉收复河南地,置武街、石门、候和、沸川、甘松五屯护军,与后赵分界,各设护军校尉率兵把守,其中石门(疑为九巅峡口包舍口古城遗址)、候和两护军似在今临、卓境内。
  西秦乞伏归仁时,卓尼县境又成为东秦州陇西郡临洮县辖地,西秦军驻重兵于此,分别与东晋、后秦、后凉抗衡,成为当时交兵之主要疆场。
  后秦逐吐谷浑于西倾山南,灭西秦,征服了整个洮水流域及白龙江上游地区,由陇西郡守兼领将军镇守,各地分兵设戍。
  北魏太平真君时,曾于县境设郡县建置,同时于旧洮阳、泥和二戍派兵驻守。旋即被西秦攻占,成为双边拉锯之疆场。西秦亡,此地复成为吐谷浑部落、宋、北魏三家争夺之地,直至北魏太和四年(480年),吐谷浑王拾寅派兵占领洮阳。拾寅一面上书北魏朝廷,求派滦阳令,一面多次加固洮阳、泥和二城池,加强兵备,并委任洮西统兵将领, 表明固守之意。
  北周于县境内首置汎潭县,并于此城驻守重兵。武成元年(559年),吐谷浑复陷洮西,屯兵其故地洮阳、候和诸城,被周明帝诏大将军贺兰祥、宇文贵统兵讨伐,攻破吐谷浑,收复洮西军事重镇洮阳、洪和(即候和)二城,贺兰祥于此置博陵郡,分兵镇守。
  隋统一全国后,由于各地纷纷起义,分兵抵抗不及。洮西虽有行政建置,但镇守兵力较历代大为减弱,多由郡县募集民勇自保自守。在今县境附近的行政设置有临洮郡属美相县、临潭县(在今阳坝城)、临洮县(疑在今县境东南之温旗城,有遗址)。郡守自任行军司马,统领属县兵勇镇守各地。
  唐分天下为十道,分置节度使总理兵事,又于州治分驻行军司马及镇将率兵镇守,卓尼县境属陇右道洮州所辖。因其境地处边疆,又屡设重镇屯兵据守。境内曾置驻军安西府,府置折冲都府1人为统军,左右果毅都尉各1人为副,另置长史、别将、兵曹各1人, 统兵1千驻扎。军分6团,每团约300人,以校尉统之;团下有队,每队50人,队正统之;队下10人为伙,由伙长统之。安西府驻军后改移洮州城外驻扎,称莫门军。仪凤间,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为了阻击入侵之吐蕃,在洮州西八十里磨禅川(在今县境迭当什村,有遗址)置神策军,派镇将成如谬任军使统兵五千镇守。一遇战事,即由节度使亲临坐镇或由副使增兵援助镇守,唐蕃间许多著名战事就在此周围发生,如开元、天宝间的石堡城之战就持续了数年之久(有八棱碑《石堡城楼颂》为证,曾出土于县境阳坝城)。安史之乱后,河湟尽陷于吐蕃,唐初于此设置的陇右节度使下领的十个军、三个守捉所镇之地俱陷,成为吐蕃进攻中原的后方。
  五代中,此地仍由吐蕃部落军占据。后唐明宗长兴四年(933年)曾一度收复,升洮州为保顺军,并以保大军节度,检校太尉鲍君福为保顺军节度使、洮都诸州观察使统兵镇守。
  宋代境内均被吐蕃占据,号今临潭县城为临洮城,古阳坝城为铁仞城,驻蕃兵呈椅角之势,为吐蕃在洮西之军事重镇。
  金于今临洮县设临洮路总管府,德顺军节度使治临洮府,领府一、节镇一、防一、刺郡四,大宣二十四年置。太和五年诏临洮置弓箭手4000人,分其兵约千人驻洮州设防。诏巩州通远军节度使置弓箭手4000人,由总管府副都总管统领,辖诸州兵马,加强边境防务。
  元代在洮州设元帅府,由宣慰使都元帅达鲁花赤统兵,都元帅府同知副使佐之,下设洮岷协襄理军务,县境大部属之。至元二十五年,今县境内之藏巴哇一沟,属陕西巩昌路临洮府会川赵土司辖地,曾于此设上、下三磬分土兵戍守。
  明洪武初,置洮州卫军民指挥使司隶陕西都司。另设洮岷协军事机构,有总兵、副总兵各1员,守备8员。总兵驻岷州,副总兵驻洮州,守备分驻各营,率兵把守关隘。洪武七年,诏令陕西都司所辖诸军三分之二实行屯种。以军队编制为单位,兵5600人为卫,卫辖5千户所,每千户所率兵1120人;下辖百户所,每所率兵112人。所内设总旗两个,各辖小旗5个,每旗11人为一屯,以旗长姓氏为旗名。至今境内尚有此类屯军村名遗存,如温旗、石旗、张旗等。这些屯种者,农时为民,战时为军,与当地番民聚居。
  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卓尼番族头目些地内附,被封为世袭土指挥佥事(正四品)兼武德将军衔。统理卓尼番族军政事务,军事上受辖于洮岷协总兵,行政上隶属洮州卫。旋即设卓尼军民千户所,些地自任千户。并组织番民仿照屯军模式,将所占领的土地划分为兵马田地,耕种每份田地者出兵1员,马1匹,上马为兵,下马为民,共有番兵2000名,轮番当值驻守各处关隘。
  嘉靖三十年(1551年),明世宗封第六任土司杨臻为世袭土指挥佥事。其在任中统兵修筑了各处暗门、石木栅等关隘设施,并始派土兵戍守,又于嘉靖十七年修筑卓尼城池。
  清康熙十四年六月,封卓尼第九任土司杨朝梁为洮岷协副将,额设云骑尉1员,土守备1员,千总2员,把总4员,外委7员,率土兵2000名,并屡调其率番兵镇压各处反叛。
  清雍正初,置卓尼堡,隶洮州营统辖。卓尼土司自任卓尼堡领军头目。时洮州厅旧洮堡营设中军都司1员,千总2员,把总4员,马兵292名,步兵364名,守城军士300名,官马28匹,兵马292匹。雍正二年,新募马兵39名,步兵77名,守兵46名,兵马39匹。至雍正末年裁为马兵55名,步兵73名,守兵110名,马20匹,共238名。
  清代归河州镇统辖的洮岷协镇、标二营并城守营的设置为:
  洮州厅城守营驻副将1员,游击2员,都司6员,千总7员,把总9员,经制外员23员,额外外委20员,马步守兵等3375名,其中马兵851名,步兵986名,备战兵974名,守兵1538名,有马851.匹。
  旧洮州营设副将1员,中军都司1员,把总3员,兵738名。分驻卓尼堡土指挥千总1员,把总2员,外委7员,马兵500名,步兵1500名。
  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卓尼第十八任土司杨作霖领得兵部号纸,其番兵2000名正式成为兵部编制,按期供给粮饷。土司自任土副将,统番族马兵500名,步兵1500名。随时听从征调,并担负当地关隘的戍守。
  民国期间,国民政府先后委任卓尼第十九任土司杨积庆为河州南路巡防马步十三营统领,洮岷路游击司令,洮岷路保安司令等军职,所率部兵中由中央军事机构的控制数仍为马(骑)兵500名,步兵1500名,但实际拥有的兵力以一户一兵、一马、一枪计,总数就达11600余名,且均为骑兵。据民国26年粗略统计:吃“兵马田地”的户数(不包括东房子)就超过了1万户,其中除专职军官均有“一马三件”(即长、短枪、大刀)的良好装备外。1万番兵共拥有长短武器7000余支,分3个藏兵团编制。成为甘肃南部一支强悍的军事力量。担负着境内卓尼、临潭诸地及各关隘间的防守任务。
  1937年博峪事变后.土司杨积庆被害,洮岷路藏兵势力减弱,民国甘肃省主席贺耀祖授意岷县专员胡守谦改编了原洮岷路保安司令部.将原设之八大处撤销。后委任第二十任土司杨复兴为洮岷路保安司令,下属警卫营及3个团的兵力约5000余人,报部兵额仍为2000名。
  1949年9月,卓尼和平起义,改原军队编制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甘肃省军区卓尼民兵司令部,仍由杨复兴任司令,中共派代表兼任政委,民兵仅留直属特务连,其余遣散回家务农。从此正式废除了卓尼沿袭六百年的“兵马田地”义务兵制。
  第二节军事设施
  —、边墙
  境内留有残存的墩台边墙遗址,西端从峪古墩起,经足子、甘布塔东北延伸至临潭境内的八角山顶越康乐县景古城与临洮县境内秦长城遗址(秦襄王长城)吻接;西端连接河、洮二州交界的边墙向西北延伸至枸枹罕境内黄河渡口与秦始皇时长城遗址吻接。据《循化志》、《导河县志》、《洮州卫志》等记载,这段边墙均在“古址上筑就”,通称其为“明代边墙”。筑于明嘉靖十一年十二月(1533年1月),中经达架、甘布塔、官洛、俄藏、土桥、边古壕、石墩7个暗门后与河州俺陇关相接,全长118公里。其间凭山堑壕,筑有木、石栅关隘20余处,历代均由卓尼土司族兵把守,为宋明时的重要军事要塞。
  二、古城
  卓尼古城始
  筑于明嘉靖十七年,城廓依山跨河酷似船形,故又名“船城”,为卓尼历代土司的统治中心,明清间曾是地方官员及僧侣谒觐、朝圣者往返之道口。清末民初时曾数经兵燹。位于卓尼县人民政府驻地柳林镇。
  阳坝古城
  位于县境卡车乡阳坝村古洮州通往松潘、迭州大道的咽喉地段。其城东、西、北三面环水,城廓凭岗连川,唯南垣有一径可通。北岸有烽燧与之相望,遥成倚角之势。此城为境内历史较长之古城,疑为秦汉临洮县城,南北朝及隋末唐初汎潭、临潭县治所,为当地首屈一指的古代军事重镇。
  迭当什古城
  位于县境扎古录乡迭当什村,城廓座落在村后三阶台地上,东西北三面环绕洮水。据此城方位,构筑形式及出土遗物初步考证为唐代古城,拟为天宝十三载神策军驻地。
  牛头城
  位于县境阿子滩乡和临潭县古战乡交界之处。因城廓北宽南窄呈牛头状故名。此城据考为吐谷浑所筑之洮阳戍,亦为秦汉以来的洮阳城,历代曾设洮州于此。与其东10里之旧城(今临潭县城)共为古代洮阳之军事重镇。温旗古城
  位于境内洮河南岸纳浪乡温旗村,古城廓依山临水,北垣距洮河岸仅40米。古城修筑年代不详,据当地村民传说,温旗古城是洮州最古的城池。据遗址调查证明,此城当为洮河南岸规模较大的一座古城。历年岀土遗存中有早期陶器、贝币、秦汉古钱币,亦有唐宋时期的文化混杂交错。
  包舍口古城
  位于县境藏巴哇乡包舍口村。遗址有规模较大的城址和“校场”。似为前凉五屯护军中之石门护军驻地。其城北即是闻名的九巅峡天险,峡口与峡中又有峡城、桥道堡与之相呼应,为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军事要防,北宋王韶收熙河时曾于此分兵进军洮州。
  此外民间传说而至今尚未査清遗址的古城还有:扎古录境内之八什卡古城、卡车沟内的大城、西尼沟古城、故宁人县城等十余座。
  三、碉堡
  境内有历代所筑碉堡近百个,大部无迹可寻。这些碉堡分清同治之乱村民避乱时所筑和民国24,25年国民党中央19军奉命堵截红军北上抗日时所筑及土司为防守领地所筑3类。
  土司藏兵所筑堡子(亦称卡子)今存4处:
  西尼沟堡
  位于境内西尼沟村西北处的石咀上,建于民国17年,堡楼残墙为九边形筒状,每面宽2.8米,顶围26米,高3.6米,北面开口,距地面2.8米处皆有枪眼。内底直径6.9米,墙角厚90厘米,顶厚50厘米,夯层厚3~7厘米,以红、白、黑三种土质夯筑而成。堡楼周围有宽1.5米、长11米的掩体工事(即战壕)遗址残存,古道路痕迹也较明显。此堡建于清同治年间,土堡附近的堡楼山下小板子村东南建有卡房子(兵营)。守兵主要是纳麻那旗兵,遇有特殊情况,则调遣大峪旗、冬禾索旗旗兵增援驻守。
  力赛上湾堡
  位于力赛村东南1华里、现岷麻公路41.5公里处,海拔2550米,其东南临力赛眨,悬崖陡山肖,脚下洮水滚滚,居高临下,地势险要。主卡工事修筑在通往纳麻那的通道上,遗址尚存(房子已坍废)。卡子为一半圆形平台,东西长19米,南北宽15.4米,西南部依大山,半圆周的边缘为掩体工事,掘土为壕,有穿堂、炮台、枪眼等。战壕残高1.3米,穿堂洞宽50厘米,高80厘米,壕宽80厘米。与西尼沟堡属同时代建造。
  石媳妇碉楼
  位于木耳乡博峪村西。是卓尼土司兵退博峪衙门为防守而于民国17年(1928年)所修。此处洮水自北折而趋东,转弯处有巨石兀立于崖岸间,名“石媳妇”碉楼,势颇险扼。洮岷路保安司令部迁至博峪后,筑碉楼于其上,与彼岸西路沟口相对,18年战乱时,回军曾由此隔河攻袭博峪,被藏兵凭险击退。
  营盘山碉堡
  位于境内柳林镇东北1公里的营盘山顶海拔2700米处。呈梯形状九面土堡,外围44.5米;残高3.6米,墙厚0.6米,墙面直径12米,夯层0.15米,枪眼上下2层,残墙长29.5米。
  境内筑于清同治前后的堡子还有:草岔沟堡、坑乍堡、西尼沟东堡、大板子堡、羊化堡、纳浪堡、九巅峡桥道旧堡、藏巴哇旧堡(滴流水堡)、新堡(学校堡)、车路沟大崖堡等。
  筑于民国年间的碉堡有:宗石咀堡、九巅峡桥道新堡、燕子坪堡、嘛呢梁堡、藏巴哇新堡(碉堡)、柏林口堡、贾家圈黑堡、藏王坟白堡、卡日山堡、纳儿双堡、小湾堡、杜家川堡、石旗堡、丁朵双堡、卡固钟鼓山堡、卡达拉堡、沙札坪堡、出路山堡、尕台子堡、峨吾多堡、东石沟堡、牙地堡、东刀告堡、英采窝堡等。
  四、关隘烽燧
  境内关隘从明代后由卓尼杨土司驻兵戍守,号称5大暗门25隘口(其中包括原迭部境内隘口11处)。
  暗门5座:达架、甘布塔、官洛、俄藏、土桥(其余暗门分别由昝土司、着逊土司及旧洮堡营戍守)。
  隘口13处:些藏、扯巴、卡车沟、拉力沟、迭当什、木耳、大峪沟、大扎、纳浪、驼洛、峪古、官洛、木耳当。
  境内还有许多烽墩遗址。这些墩台是古代用来巡视瞭望敌情的,多数筑置在距军事驻地附近视野宽阔的山顶、山岗等制高点上,军情紧急时派兵巡视,以烟火为信号传递军情。如分布在牛头城周围的就有峪古墩、甘布塔前山墩、后山墩、达架墩、包家大顶墩、官洛墩、俄藏墩等。分布在迭当什古城周围的有柏地墩、八什卡墩、地令多墩、强岔墩、雅路寺墩、录儿岔墩等。分布在阳坝城周围的有:拉札河口墩、撇乍山墩、巴木山墩、北山墩、录巴寺墩等。分布在温旗古城周围的有:羊化墩、朝勿墩、秦关墩、总寨墩、马旗梁墩(以上3墩在临潭县境内)等。
  第二章地方武装
  第一节部落民兵
  卓尼部落民兵的形成可追溯至唐代吐蕃军队的侵入时期。吐蕃东征,遣其精锐九部驻扎于今县境一带,与唐朝分庭抗礼。长期驻扎此地的军卒在征服融合当地土著民族后逐渐演变为大小部落。吐蕃政权崩溃后,这些部落纷纷自立,互相兼并各不统属。各部落的男丁大多具有骁勇善战的军队素质,更为弱肉强食的时局所迫,部落民兵亦成为保存自己、扩展地盘的中坚力量。明初卓尼族头目内附时,亦将所统辖民按统兵实力上报朝廷,受封职衔也以军职为主。土司内附后,为了进一步扩大地盘,巩固统治地位,更加强了部落民兵的扩充,首先将所占据之土地定制为“兵马田地”。按户分成份,耕种者无所有权,首要条件即让耕户按每份田地岀兵1人,马1匹,兵器1件(后来改进为步枪),担负土司的军事劳役,实行上马为兵,下马为民,寓兵于农的部落民兵制。土司就以部落民兵为工具,以卓尼为中心逐渐向外扩张领地。武力征得的土地,又分成块份式兵马田租,给新的耕户,租户仍以前例依附部落民兵组织来保证其使用权。卓尼部落民兵在清代上报兵部的在册兵员为2000名,其中马兵500名,步兵1500名,其实远不止此数。据清光绪间的统计,杨土司所辖48旗520族13000余户属民中,除去少数“采房子”(未吃兵马田地者)不出兵,家无强壮男丁者(亦要岀钱雇兵)和衙门勤杂、警卫、公务人等,至少也可征调1万左右部落民兵。
  明清时土司所辖部落民兵的调动,均受朝廷和洮州卫、厅军事机构的节制,惯例为:遇战事需调藏兵,先由兵部或各行省下达军机公文,由洮州卫、厅会同当地麻奴寺僧纲、临潭昝土司共饬出兵事宜,按出兵规模由麻奴寺马僧纲发旗、昝土司派监军将领后才由杨土司统辖出征。此地民间有“杨家的兵、昝家的将、麻奴寺的旗”传闻沿袭至今。此疑为朝廷实行地方势力互相牵制来限制部落民兵的随意岀兵之法。调兵时马、昝、杨三家联合发岀军令,派专人送抵各旗,按限定之日会齐于指定地点。逢军情急迫时,则以鸡毛令箭形式连夜调齐。部落民兵虽有兵部2000名在册粮饷,但民兵均自带口粮及乘骑饲料,参战粮饷用于土司的再发展费用,或用于战场抚恤等。
  第二节洮岷路保安司令部
  其前身即为土司所统领的军事机构,其兵力仍以部落民兵为主要武装力量,编制及名称稍有变更。民国18年(1929年),冯玉祥任命杨积庆为洮岷路游击司令,隶属西北边防督办。
  所辖藏兵三个支队,共有兵力3000余人(包括部落民兵和常备队)。
  民国21年(1932年),甘肃宣慰使孙蔚如委任卓尼土司杨积庆为洮岷路保安司令,藏兵支队改为团。
  民国26年(1937年)“博峪事变”后,农历九月初由国民党中央委员田昆山等根据卓尼所辖四十八旗藏汉群众的要求和临潭、岷县、西固、武都方面的意见,并与杨氏家族协商,经省政府批准,任命杨积庆次子杨复兴(班马旺秀)继任洮岷路保安司令。其时因其年幼,由其母杨守贞暂行摄政,杨一隽任参谋长,权摄军事。
  洮岷路保安司令部內下辖三个骑兵团。司令部沿袭一般陆军编制,内设“八大处”:
  参谋处:处长一人,参谋二至三人,负责军机。
  秘书处:处长一人,秘书二至三人,负责文牍。
  军需处:处长一人,军需一至二人,负责粮秣。
  政训处:处长一人,政训员一至二人,负责政治宣传。
  军法处:处长一人,军法官一至二人,执行军法。
  军械处:处长一人,军械员一至二人,负责枪支弹药。
  副官处:处长一人,副官三至四人,负责交际事项。
  兰办处:处长一人,(驻兰州办事处)。警卫连:队长一人,兵员相当于步兵一个连(后扩建为保安中队)。担任司令部警卫。
  骑兵团:第一团,兵源从上冶北山等7旗征调。
   第二团,兵源从洮河沿岸征调。
   第三团,兵源从上下迭部、黑番征调。
  每团设团长一人,团副一人,副官一人,以下设营、连、排、班。团、营长要职,皆由与土司有亲缘关系者担任,连、排、班长,仍以旧例由旗长、总管、头人兼任。民国27年,创办卓尼军官教导队,队址为今之柳林小学。
  1947年冬,国民党国防部电调扬复兴上南京陆军大学受训。1948年初,杨复兴毕业回卓尼后,加速扩大武装部队,开办“洮岷路保安司令部军事干部训练班”,与此同时组建了司令部警卫营第一连,由120人组成,每人配发中正式步枪一支,子弹100发,驻大操场(今之民贸公司所在地),由排长赵俊等负责训练。
  1949年6月,又组建警卫营第二连,120人组成,由排长安仁寿负责训练,驻复兴坪,每人配发汉式干巴枪1支,子弹100发。
  警卫营下设机炮排,有小炮、轻重机枪,尚未及配备兵力。
  1949年7月,司令部正式任命杨国华为警卫营中校营长,刘德祥为营副,方忠厚为军需,马驰云为书记官,下辖两个连。1949年9月,洮岷路保安司令率众起义,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甘肃省军区卓尼民兵司令部。
  第三章重大军事事件
  第一节甘南农民起义
  民国年间,甘南各族人民不堪忍受国民党政府抓兵征粮、苛捐杂税的残酷压榨,在王仲甲、马福善、肋巴佛等人的领导和组织下,爆发了一场由汉、回、藏、东乡、保辈、土、撒拉等各族民众参加,为反抗国民党残暴统治而进行了声势浩大、轰轰烈烈的农民武装起义。这就是闻名遐迩的甘南农民起义。
  民国30年(1941),在卓尼水磨川寺学经的活佛怀来仓•金巴加木措(人称肋巴佛),在康多、杓哇一带组织了一个“措登措哇”(七部落组织),参加的有当地藏族、土族青壮年韩东主、韩加措、金尼直、尼尕、塔斗塔勤、罗赛、鲁达拉、年旦增(外号“辣椒”营长)等。秘密联络卓尼北山“洪布”(土官)杨麻周,以备后援。肋巴佛和冶力关的汪鼎臣、八角的任效周(人称“任大”)相友好,他们经常与王仲甲、肖焕章、毛克让和河州地区的乌福善等互相往来,频繁接触,结为志同道合的战友,并利用民间组织哥老会头目汪鼎臣、黄建伟(人称黄点名成)、任效周等人,在临潭冶力关、八角、甘沟、羊沙、足古川一带活动,吸收当地群众和逃荒难民参加反抗运动。为了得到武器,还结识了国民党驻武都骑兵独立营营长张英杰(临夏和政人,哥老会成员,人称东张)的支持。张英杰以筹办军饷为名,派下属柳连副在冶力关开“军风号木行”与肋巴佛的“措登措哇”相互来往。民国31年(1942),肋巴佛的“措登措哇”组织日益壮大,影响面越来越广。在此形势下,肋巴佛率领当地农牧民喊出了“官逼哩,民反哩,家家门上钉板哩”(指钉门牌)的口号。于是年农历腊月二十一日晚,在临洮苟家滩召开了秘密会议,参加的有王仲甲、马福善、肖焕章和肋巴佛的代表年旦增等。约定在民国32年 (1943)农历二月二日宣布起义。
  民国32年(1943)年1月,王仲甲在临洮衙下集附近秘密活动。临洮西乡边家湾回、汉人民在马福善的领导下,在卧龙寺起义,喊出:“官逼民反,不得不反,若要不反,免粮免款”的口号。相继临洮县紫松乡农民在王仲甲、肖焕章等率领下掀起“抗粮、保命、反贪污”的起义,在甘肃引起了很大的震动。
  是年农历二月二十日,肋巴佛配合王、马两路起义军,率领48名藏、土族青壮年,以朝拜常爷池为名,在冶力关与汪鼎臣、黄建伟密商急速举事事宜。正在此时,八角任效周、康乐杨家河王万一等率起义农民来冶力关。二十二日,各地义军3000多人在冶力关聚会,并号召冶力关、斜角滩、足古川和甘沟的农民也积极参加起义军。农历二月二十日,手执大刀、长矛、镰刀、斧头、棍棒的各族农牧民在常爷庙杀牲祭旗后,在泉滩召开了誓师大会。会上推举肋巴佛为司令,汪鼎臣、任效周、黄建伟、王万一为副司令,分编为两个师:第一师师长任效周,副师长王三(八角人);第二师师长汪鼎臣,副师长王万一(康乐线家湾人)。姜希廉、丁易姓成、马子良、赵秉德分别为团长;吴吉昌、杨茂清、邢生贵等为营长。任效周代表司令部宣布的起义宗旨是:“反对国民党,接洽共产党,抗日反蒋”。部署是:“先打新城,后入武都接张英杰,然后去延安投靠共产党”。由于起义军大都是由饥寒交迫的农牧民组成,所以又叫“饥民团”。其时,东乡族人马木哥(人称眼窝司令)也在宁定(广河)巴洋沟宣布起义后,前来冶力关与肋巴佛会合。二月二十四日,起义军向临潭县城(新城)开进,当晚进驻甘沟、羊沙后,遂选拔了精干青壮年300多人为先锋,由肋巴佛率领直奔新城。至二十五日拂晓,先锋队随赶“早营” (即赶早集)的人进入城内,包围了县政府。当时,临潭县长徐文英刚刚起床,闻枪声大作,偕夫人各持手枪,上房顶顽抗。驻守县城的保安队和警察听到枪声后,胡乱打了几枪,便逃之夭夭。徐文英夫妇见势不妙,冲出县府向城南方向逃窜,至南门庙被起义军击毙。同时被处决的还有国民党临潭县党部书记长赵廷栋,邮政局长苟克俭等。义军打开监牢,放岀囚犯,对城内居民则秋毫无犯。起义军攻克新城后,随即撤离县城,开往石拉路、大桥关山区进行短时间的休整,同时发动临潭东南乡一带的饥民参加起义队伍,其中力量较强大的有王旗王子寿率领的300多人,石门沟窦巨川率领的200多人,起义军迅速壮大至4000余人。1943年农历三月初一日,起义军从石拉路、大桥关出发,经阎家寺、马旗沟,向岷县挺进,途中与岷县保安队发生了一场残酷的遭遇战,迫使义军撤到了梨园、磨沟一带。次日,一部分突破石门口封锁到达甘沟;一部分越大岭山回到冶力关,然后经康乐王子沟、斜角滩渡洮河到门楼寺峡城与王仲甲、肖焕章、毛克让率领的起义军会师。会师后,起义军正式命名“甘肃农民抗日救国军”,提出的纲领是:
  1.甘肃各族人民团结起来,抗战到底!
  2.纳不起粮,缴不起款,雇不起壮丁的人一起团结起来,打倒谷正伦、朱绍良!
  3.被虐待而死亡的壮丁家属团结起来,打到兰州,报仇雪恨!
  4.甘肃人民誓死不作亡国奴,不受贪官污吏的压迫!
  5.打倒贪污无能的政府,建立廉洁清明的政府!
  6.铲除虐待壮丁的兵役机关!
  7.打倒贪官污吏、土豪劣绅!
  8.甘肃各族人民永远再不受贪官污吏的挑拨离间,互相残杀!
  至此,起义军声威大振,各地人民自备马匹、武器,前来投军者不绝于道,义军队伍很快发展到五万多人,涉及临潭、卓尼等十多个县。
  民国32年(1943)4月中旬,甘肃农民抗日救国军在王仲甲、马福善、肋巴佛等人的领导下,向武都进发,途中发出讨伐国民党的檄文。随之沿九巅峡经新堡、柏林、中寨,包围了岷县梅川镇。随后又绕道申都、闾井继续南下,在途中消灭守军一个连,缴获步枪数十支,在铁厂缴获机枪两挺,步枪百余支,子弹15000余发。义军主力在宕昌稍事休息后,顺利通过良功,入武都林坝,张英杰、王德一(称“王阴阳”)率部起义与主力军会合,计划夺取武都。国民党闻讯后从陕西调来第七师、第十二师和五十九师,向起义军疯狂进攻。十万起义军在装备精良的敌人面前,只好放弃攻占武都的计划,从甘泉镇等地撤出,向草川崖挺进。
  民国32年(1943)6月上旬,起义军在草川崖召开了各路领导人参加的“草川崖会议”。会上决定分兵三路,向延安进发。王仲甲、郭化如为右路,张英杰为左路,刘鸣、肋巴佛、肖焕章为中路。
  草川崖会议后,起义军中各种矛盾开始显露出来,各路军不能协同作战,出现了各自为阵的分裂倾向,个别领导人严重脱离群众,相互猜疑和嫉妒,农民思乡情绪抬头,士气日趋低落。是年六月,起义军在敌人追击下,退到礼县桃坪,经旋水到武山滩歌镇,后又至岷县,在蒲麻梁与保安队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缴获机枪两挺,步枪20支,扫清了重返洮河流域道路上的障碍,继续向会川罗家磨撤退,这时起义军队伍减员至1万多人。次年农历三月二十二日半夜,张英杰投降了敌人。敌五十九师、七师等三个师,围攻起义军,起义军浴血战斗,伤亡惨重,主力被再次冲散,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难以统一行动而分散。农历五月,义军留守部队的黄建伟部听到起义军大队回师洮河一带时,急速率部沿河布防迎接大军渡河。过河后,起义大军马福善部驻康乐阿古山一带,在潘家集、何家山等地分散潜伏,停止活动,保存实力,以图再起。至此,一场声势浩大的、轰动西北的农民革命武装斗争暂告结束。
  这次起义,前后达7个月之久,波及20多个县,参加的有七、八个民族,人数最多时达10万以上,是具有民族联合阵线性质的起义。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其声威震撼了国民党在甘肃的统治,牵制了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边区的封锁与进攻,客观上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战争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及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贡献。
  第二节军事事件
  一、唐宋时期
  公元8世纪初,吐蕃开始东迁,逐渐占领兼并了洮河流域的羌族部落,其间曾发生过许多小规模战事。加剧了唐、蕃相互争夺,战事纷沓,双边关系时睦时离。其间不仅有唐、蕃政权之间的争夺,也有蕃、汉民族及蕃、羌部落间的相互争夺。
  唐贞观十二年(638年)吐蕃赞普向唐求娶公主,被唐拒绝,遂发兵侵入吐谷浑及党项境内,其兵马曾抵达今甘肃南部。仪凤元年(676年),吐蕃军大举进入鄯(治今乐都,包括淳水流域)、廓(治今青海尖扎县北)、河(治今甘肃临夏县西南)、芳(治今甘肃甘南迭部境内)诸州,用武力征服了许多羌族部落。唐王朝为了抵御吐蕃的进攻,于当年以洛州牧周王李显为洮州道行军元帅,率工部尚书刘审礼等12总管,两路岀讨吐蕃。
  开元二年(714年),唐、蕃虽然签订了“两国地界”盟约。但在盟约结成不久,吐蕃再次侵袭陇右渭州(今甘肃陇西境内)等地。玄宗命左羽林将军、陇右防御使薛讷等率军抵御吐蕃,与之大战于渭州之南,击吐蕃溃败退守洮河以西。从此双方驻守于洮河东西,形成军事对峙局面。
  开元十七年(729年),朔方节度使信安王李祎,率兵深入,攻陷石堡城,(今县境卡车乡阳坝古城)驻兵留守,唐玄宗以其城为振武军,使唐兵活动范围“拓境千里”,给吐蕃造成很大威胁。开元十八年,吐蕃遣使致书求和。
  天宝十二载(753年),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再攻吐蕃洪济桥、大莫门城、石堡城等,“悉收九曲部落”,并在九曲之地设洮阳、浇河二郡及神策军(似在今县境扎古录乡迭当什境内)。
  唐至德元年(756年),吐蕃乘“安史之乱”之机攻陷今甘、青地区的石堡城、百谷城等地。至此,河湟地区全部为吐蕃占据。唐、蕃之间的争夺重点又转到了甘肃的河西及洮水一带。此后,唐、蕃之间在陇山东西和洮水一带进行了长达20多年的拉锯战。
  会昌年间(841一846年),吐蕃政权内部矛盾更加激化,也影响到甘青地区吐蕃军事集团之间的关系。在乞离胡赞普即位不久,吐蕃驻秦州洛门川讨击使尚恐热,以反对缔氏家族人当赞普为名,率三个吐蕃部落的万余骑兵,起兵西进,与甘青地区的吐蕃部落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尚恐热在洮河流域击败驻守渭州尚思罗所部十万之众,占据洮河流域,自称宰相。
  大中三年(849年),由于陇右各地大量吐蕃兵及部落随尚恐热西进,吐蕃驻秦、原、安乐三州六关的部落官兵归降于唐朝(一说为尚恐热所献)。唐王朝遂派兵西下,陇右各地尽复。与此同时,沙州人张义潮亦趁吐蕃内乱之机,率众起兵,反对吐蕃统治,于是河西各地纷起响应,吐蕃在甘青之统治遂土崩瓦解。
  11世纪初,在河湟地区逐渐形成以唃厮啰为首的政权,拥有雄兵7万,北接西夏,东邻北宋,既是宋、夏的争取对象,也是宋、夏的攻击对象。唃厮啰采取了亲宋抗夏的政策,自景祐年间(1034〜1038年),西夏元昊大举南进,侵入河湟等地区,与唃厮啰展开了争夺。
  熙宁二年(1073年)洮水流域在宋秦凤经略使王韶率大军进逼下,木征以洮河流域地区降宋,宋于此地设洮、河二州。不久王韶再次进兵河州,先取宁定城(今广河),然后绕道踏白城,穿露骨山南入洮州境,用火攻焚瞎征属部毡帐八千,连拔宕、岷二州,叠、洮羌酋皆以城降,再次归附于宋。不久,北宋亡,洮河一带遂归于金朝版土。
  二、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境内战事迭起。据史载:明洪武十二年正月甲申,洮州十八番族酋长、三副使等,叛踞纳麟等地。二月戊戌命曹国公李文忠督理河、岷、临、巩军事,与沐英移师于洮州,追斩其魁阿昌失纳等,遂于东笼山南川度如筑城置戍。不数年,番部又起事,在李文忠与沐英等征讨下,大破番兵,尽擒其魁,俘斩人马数万,获牛羊数十万。
  嘉靖八年(1529年),洮州诸番屡攻巩昌。次年二月,先遣总兵刘文等进至洮、岷,以且剿且抚方式迫使东路术舍等31族,西路大录什等13族,岷州西尼沟等15族皆抚。其时,唯东路若笼、西路板尔等15族拒险不服,乃分兵先攻克若笼、板尔二族,其余诸族震慑乞降,被屠戮无算。共抚定70余族,至此洮州获宁。
  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十二月,陕甘提督王辅臣乘吴三桂云南之变,在平凉增兵反清,连陷兰州等地,陕甘为之震动。清廷命甘肃总兵孙思克屯兵边境,加强防范。不久,清兵连克洮州等地。同期,卓尼境内土司杨朝梁起兵攻占术布、欧化、卡加、迭部等地部落24个,还配合官兵平定吴三桂之乱,杨朝梁因功授洮岷协副将。
  清康熙四十八年(1790年)十二月二十三日,西固(今舟曲)杀贼桥藏民杀伤清官兵多人,洮岷协副将张宏印率部镇压,于次年正月初二攻破5族,初五攻破2族,至正月十三日共剿抚34族。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武坪头目二哥带山后岔岗等18族头目何儿等29人投诚。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卓尼土司杨汝松率领藏兵剿抚迭部腊子等19族的反叛,头目根哈等48人投诚归附。
  同治七年十二月,西固黑番起事,由都司刘福升讨平。
  光绪六年三月,卓尼土司所辖黑番瓜子沟一巫师妻于五月地震时生一子,番民奉为活佛,哄动番人朝拜,黑番族部落众人头裹红巾执刀跳神作乱,陈再盖率兵征剿,至巴楞寺等处番队溃走,次日夜破黑松坪巢穴。同年四月,总督左宗棠遣道员刘敖、总兵洮玉遂等率部进剿,生擒哈力古巴等,后镇压。
  三、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2年(1913年),卓尼土司辖境铁坝瓜子沟乡民苟占鳌和石彦龙拥立“大耳朵”小孩为“真龙天子”,并自封为左右丞相,土司派杨楹、安维贞等进行镇压,将苟、石缉拿悬头示众,事件平息。
  民国3年(1914年)3月8日,河南白朗义军“公民讨贼军”万余人,经陕、甘向洮岷地区长驱直入,同年5月20日抵岷县,土司杨积庆率领藏兵毁磴虎桥堵截防守。25日白朗义军抵洮州旧城,旧城回民队与卓尼杨土司藏兵会合范家咀进行截击遭惨败,白朗义军返豫。
  民国17年(1928年),西北近代史上著名的“河湟事变”爆发,马仲英在退出河州,转往洮岷一带时,洮岷路游击司令杨积庆奉省令派支队长杨锡龄率精锐藏兵驻守土门关,不久失守。10月26日,马仲英率部攻卓尼,杨土司所属藏兵御之于大山神,兵败退河阴,卓尼城陷。马部搜掠数日后撤离卓尼驱兵岷县。11月26日,马仲英部师长马廷贤经卓尼完禾洛遭藏兵伏击,马廷贤逃至岷县,会同马仲英经新城连夜直扑卓尼,卓尼再次遭劫。12月1日杨土司藏兵溃败,退河阴自守。2日,马部沿河追击,陷河阴之苗儿、古雅川、木耳等地,焚烧寺院六处,民房六千余处。
  民国18年(1929年)4月22日,临潭回民马东喜顺聚众作乱,四出杀掠。同年5月2日,洮岷路游击司令杨积庆派支队长杨锡龄率部镇压,12日杨部败于旧城对坡山,14日兵败那子卡,支队参谋长王德杰战死。6月160,马尕喜顺邀康乐回民张彦明率众来旧城,经峪古渡河进入车巴沟,复至卓尼,禅定寺和县城再次遭到烧杀抢掠,驰名中外的《甘珠尔》、《丹珠尔》大藏经版毁于火海。
  1929年7月,卓尼土司杨积庆根据刘郁芬、戴靖宇对上庄回民中“形迹可疑之丁壮就地惩处”之电令,借招抚流散回民上庄之机,在临潭使部分上庄回民蒙难,引起社会各界的震惊,伤害了长期和睦相处的回、藏民族之间团结友好的感情。
  博峪事变
  民国26年(1937年),驻岷县国民军师长鲁大昌纠合杨积庆手下团长姬从周、秘书方秉义等人,以杨积庆私通红军的罪名密谋倒杨。农历七月十七日,鲁大昌派兵驻守临潭新堡。七月二十七日,鲁派窦德海、方秉义等带领便衣队40余人,在博峪与姬从周部会合,假借奉上级之命与姬共谋除掉杨积庆。随即与方秉义、安国瑞、常永华及在博峪的大小头目,放岀监犯,杀了杨英,向司令部进攻。当夜,杨积庆突闻枪声大作,急忙将孩子推向炕角,逃出住地,躲避在山神林水磨附近,姬得知后,领兵去山神林搜索。杨在水磨中认为自己部属在寻找,便出来打招呼,姬部随即将杨用乱石击死。此次事变中,杨及长子杨琨夫妇等五人殒命,其余眷属软禁力赛官邸。
  次日,在博峪召开会议,会上宣布了杨积庆私通红军等“八大罪状”,提岀铲除封建土司制度的口号,并成立卓尼临时维持委员会,推举姬从周为主席,方秉义为委员。
  杨积庆被杀后,长宪赵希晋和杨锡龄之长子杨景华等人闻讯后,在禅定寺发岀鸡毛信,调动北山诸旗、朱扎七旗、车巴沟旗藏兵报仇。北山总管杨麻周接鸡毛信,带领精悍藏兵200余人,分两路从麻路巴龙、达子多、草岔沟、上卓尼向卓尼开进,禅定寺僧众及附近藏兵均云集在卓尼洮河两岸。
  农历八月十三日黎明,杨麻周率领武装藏兵数百人,攻破木耳桥,再战石媳妇,克博峪村,姬从周战死,方秉义逃往岷县,击溃只维持了20天的维持委员会。杨麻周派数十人,驻守博峪,追回杨氏财产,并亲自赴力赛接回杨氏大夫人杨守贞等亲属,移居禅定寺僧纲衙门。
  北山事件民国31年(1942年),卓尼北山与夏河美武因草山纠纷,双方发生械斗。临潭保安大队金大队长率保安队前去解决,被北山藏兵误认为美武藏兵,开枪打死10余人。保安队与美武藏兵虽联合向北山藏兵发起进攻,但仍不胜,事态进一步扩大。甘肃省政府派员来卓尼处理,最后以北山向临潭保安队赔偿银元1千元,马15匹,枪15支,虽从此结案,但种下了诱发北山事件的隐患。
  民国32年(1943年)8月,国民党第三军军长周体仁进驻冶力关,主持“清乡北山杨麻周授意部属小头目杨才东等人,组织力量向周体仁部进行袭击,先后共打死打伤周体仁部士兵100余人,警卫部队300多人,其中营长1人,连长2人。事后,岷县专员胡守谦派人包围了禅定寺,将杨麻周等20余人抓获扣押。北山事件经临潭绅士马志青、赵明轩等人岀面调解,最后以:对北山杨麻周罚款白洋10万元作命价;没收杨麻周属地北山一带全部枪支、土炮、刀矛、马匹,将杨一隽、杨麻周等人解省处置。后杨一隽被枪杀于兰州,杨麻周判刑15年,卓尼北山事件才算了结。
  第三节中国工农红军在卓尼
  民国24年(1935)至民国25年(1936),中国工农红军举行了震撼中外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从民国24年(1935)9月5日中国工农红军红一军团进入时属卓尼辖领的迭部地区。民国25年(1936)9月30日,红四方面军第九军撤离临潭羊化桥,两次经过县境。著名的俄界会议、腊子口战役和临潭县苏维埃政权的建立,都发生在临、卓地区。
  1935年8月19日,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离开川北的巴西,向甘南卓尼土司所辖的迭部挺进,沿包座河,进入达拉沟。9月5日,红一军团越过达拉河到达章拉沟口,经岗岭到达俄界(藏语称“高吉”)村。9月11日,毛泽东率中央直属纵队及三军团在俄界与先期到达的一军团胜利会师,同时发岀敦促《中央为贯彻战略方针再致张国卷令其即行北上》电文。9月12日,党中央在俄界召开了继巴西会议后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到会的除政治局成员外,一、三军团的领导人彭德怀等也岀席了会议。
  9月14日,红军先头部队来到迭部地区最大的喇嘛寺院一一旺藏寺,除先头部队外,大部队及中央直属机关均驻于寺内及附近的村庄里休整待命。毛泽东就住在离寺二里路的茨日那村。
  9月15日,司令部命令红军第二师为前卫,第四团为先头部队向岷县前进,鲁大昌奉驻甘绥靖公署主任朱绍良的电令,在岷县一一腊子口一西固(今舟曲县)一线,驻重兵把守,企图凭借腊子口天险,阻止红军北上。9月16日下午4时,红军前卫团经黑朵至黄土梁的灌木丛林直抵腊子口,师部就驻在距腊子口三四里外腊子河下游西岸,由红六连担任主攻任务,翌日凌晨,红军胜利地攻克了腊子口。
  1936年7月13日,中央电示二、四方面军,迅速占领洮岷。22日又电:二、四方面军以迅速出甘南为有利。8月5日,各纵队先头部队开始由包座向甘南挺进。二、四方面军进入甘南后沿洮河西进,至西尼沟,经纳浪、羊化桥、新堡向临潭县城一一新城开进。徐向前领导的红军总部驻新城,红军一部驻旧城,九军为第三纵队驻羊化桥。8月19日,红军在新城召开了千人大会,颁布了朱德总司令任命李中方为“中国抗日救国军甘肃第一路司令”的命令和布告,成立了县苏维埃政府。9月30日凌晨,红军冒雨撤离。
  1935年,中央红军途经卓尼迭部境内时,土司杨积庆不但未按鲁大昌的命令堵截红军,而且秘密让开道路,为红军开仓放粮,支援了红军顺利北上。
  1936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二、四方面军经迭部达拉、尼傲、麻牙和腊子等地时,尼傲头人在土司的暗示下协助红军修通了尼傲峡栈道,红军亦给当地藏兵赠枪5支、子弹20余发作为答谢。
  红军占领新城后,土司杨积庆曾秘密遣人星夜向红军首长呈递书信,并赠马4匹、羊10只表示敬意。
  第四章兵役制度
  第一节兵员来源
  1949年11月,卓尼和平解放后,原洮岷路保安司令部改为民兵司令部,编制独立营下属3个连400余人,兵员来自县属各地区的各族青壮年农牧民。
  1961年,临、卓两县分设,卓尼成立人民武装部。地方武装分别组建了基干民兵连和普通民兵连,其中18岁左右的基干民兵占25%,为储备输送的兵员。
  1962年,根据甘肃省委批转甘肃省军区《关于完成储备9个师营以下干部的请示报告》的精神,甘南军分区党委下达卓尼储备5个连1个营以上连排干部的储备兵员任务。县储备兵员中,连以上干部来源于复转军人,共31人,排以下干部来源于农牧区退役军人和基干民兵干部计201人,各乡武装基干民兵和基干民兵计102人,可随时补充部队。
  第二节征兵工作
  1964年国家首次实行义务兵役制。根据上级命令,卓尼第一次从武装基干民兵中,征集现役新兵30名。
  至1988年年底,除1967、1972、1988年未征兵外,每年都征集义务兵,共征779名,其中:男775名,女4名。
  历年征兵程序:
  组织领导:成立县征兵领导小组,设立征兵办公室,由县人武部具体办理。
  宣传动员:人民武装部,各级党政机构,在每年征兵之际,利用一切宣传机构、设施,大张旗鼓地组织宣传,宣传《兵役法》,宣传征兵工作的重大意义,结合宣传,广泛进行国防教育,强化公民的国防意识。在此基础上对适龄青年进行排队摸底,报名登记。严把体检、政审、复査等环节,真正将合格的公民输送到部队。审定新兵:则由县征兵领导小组,召开会议履行下列程序:审定新兵名单;确定批准时间;发放入伍通知书;做好入伍新兵家属的思想工作;检查核对各项手续。凡批准入伍新兵按指定日期到县武装部集中,经复査后,即换发服装,进行组编教育,举行隆重欢送仪式。
  卓尼县历年征兵统计表
  年度征集人数性别族另文化程度
  第三节兵役制度
  解放前兵役制,自宋代至明初,均实行招募兵制。宋熙宁四年在此地曾招募弓箭手250名。熙宁五年征正兵二百余。
  明永乐二年(1404),卓尼土司自些地始,至洮岷路保安司令杨复兴共历20任500余年,土司衙门均实行“寓兵于民”的“兵马田制”,又谓之“门兵制“。
  民国时期,国民党中央政府颁布兵役法,规定实行征兵制,实际上是抽壮丁,也叫抓壮丁,实行强制入伍。
  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志愿兵制”,经秘密动员后吸收入伍,分为由部队直接动员吸收入伍和中共地方组织动员后输送入伍两种,均属“志愿兵”。此时,在县柳林小学和夏河职业学校就读的杜世俊、朱锦绣等8名卓尼籍青年学生,响应号召,毅然从军,被吸收入伍,编入“206”师,他们是:杜世俊,卓尼纳浪村人。俞文信,马厂沟村人。李生贵,卓尼木耳乡博峪村人。朱锦绣,卓尼木耳乡寺古多村人。宋尚选,木耳乡龙马沟村人。来作贤,卡车乡录巴寺村人。雷昌兴,羊永村人。后文耀,哈尕滩村人。此外,还有设治局工作人员张炳(平凉人),石作介(静宁人)。
  义务兵役制:1955年2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草案)公布,7月4日国务院十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修正草案)。自此,实行义务兵役制。卓尼自1964年到1988年共征集入伍义务兵779名。
  预备役:1962年,在民兵中进行预备役登记,并对复员、退伍、转业军人按照条件履行预备役士兵与预备役军官登记手续。卓尼有连以上复转军人31人,排以下复退军人和武装基干民兵干部201人,武装基干民兵和基干民兵102人。
  第五章人民武装部
  第一节人民武装部机构沿革
  1949年9月11日,洮岷路保安司令杨复兴率部起义,卓尼和平解放,于1950年11月1日组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甘肃省卓尼民兵司令部”,隶属甘肃省军区。下设:参谋、政治、军需三个股,编制46人。
  司令员 杨复兴(藏)
  政委赵 毓文、赵生鹏
  副政委 霍学灏
  1956年隶属夏河军分区,1958年以后隶属甘南军分区。
  1954年,增补赵生鹏同志为政委。司令员:杨复兴,政委:赵生鹏,编制34人。1956年编制减至23人。
  1958年3月,奉兰州军区司务字第(170)号命令:将工作机构由原来的3个股改设为参谋、政工两个股,编制23人。同年11月,正式成立卓尼县人民武装部。
  部长:王全海 (1962.1〜1966.5)
  政委:李培贤(兼)(1962.4〜1965.9)刘宗礼 (1966.4任职)刘枢(兼)(1965.11任职)
  1966年,“文革”期间,县人民武装部奉命介入地方,参与“三支”、“两军”。至1968年4月,“革委会”成立后,主要领导以军代表形式结合进入“革委会”。人民武装部按县级对待,并将原县公安部队改编为县中队,归武装部领导。
  部长:刘宗礼
  政委:刘枢(兼)(1966.12离职)、李青山(1970.3任职)
  1970年,县人民武装部编制为9人。
  1975年,编制10人,又将县中队移交县公安局纳入公安机关编制。
  1976年10月至1987年10月,县人民武装部更换了六任部长,八任政委。1987年编制为20人,机构调整为:组训科,政工科,后勤科。
  部长:刘宗礼 (197&8离职)、童安贵 (1978.8—1980.4)、居正义 (1981.4〜1983.6)、郭宠斌 (1983.6〜1984.5)、梁伯毅 (1984.5〜1986.6)、李志英 (1986.6任职)
  第一政委:(均由本届县委书记兼任)
  政委:李青山 (197&8离职)、赵生军 (1978.8〜1982.7)、李明辉 (1981.4〜1984.6)、居正义 (1983.6〜1985.10)、杨世英 (1986.4任职)
  1981年4月, 撤销了原组训等3个科,1983年2月又恢复,编制为16人。
  1984年,根据兰司务字第(84)124号文件和省军区司务字(84)43号文件精神,将组训科改为军事科。
  1988年6月7日,根据中央(1988)5号文件精神,人民武装部移交地方。
  第二节民兵建设
  1952年底,根据上级指示,将卓尼武装部队指挥机构改组为“卓尼民兵司令部”,撤销独立营,下设:政治、管理、军事3个股,战上回家,军官有的在民兵司令部留任职务,有的派往各区武装部。
  全县民兵在原“民兵司令部”基础上组建的。1951年,组织、整顿训练了北山、洮北两个区的民兵,共组建了民兵中队8个,分队24个,小队129个,共有正副队长163名,民兵1792人。同时发布了《1951年卓尼藏族民兵组织暂行办法》。
  编制:根据不同地区的人口每小队由8至15人组成,分队由2至5个小队组成,一个中队,由2至5个分队组成,区人民武装部由2至5个中队组成。
  1952年,整顿组建了县洮南、录竹、拱坝区民兵组织,共组建:民兵大队2个,中队5个,分队29个,小队105个,正副队长261人,共有民兵1841人。此外,柳林区组建民兵中队4个,分队13个,小队67个,正副队长88人,共有民兵976人。
  1951至1952年,遵照上级指示精神,前后两次对所有民兵干部,进行了不脱产轮训,以政治教育为主,学习党的民族政策、民兵的三大任务、11项守则和一般的军事常识。1951年12月,选择了北山、洮北为重点,进行了为期10天的民兵整训工作,共参加民兵1244人,其中北山540人,洮北704人。
  1952年,成立了“卓尼民兵干训队”,共轮训民兵干部两期:第一期在6月11日至7月20日,参加的有柳林6人,洮南7人,洮北9人,北山15人,录竹4人,拱坝6人共47人。其中:藏族37人,汉族10人。第二期在11月5日至12月1日。参加的有柳林19人,洮南20人,洮北30人,北山30人共计99人。其中:藏族73人,汉族26人,两期培训146人。
  1952年8月,根据甘南军分区指示,成立了“区武装干训队”,于8月13日至10月11日,历时59天对17名武装干事进行了培训。并成立了“民兵工作组”开展工作。
  1953年调民兵干部8人,参加甘南军分区民兵干部轮训班,学期4个月,结业后成为县民兵骨干。是年春,人民解放军剿歼马良股匪,县各区民兵紧密配合,担负了带路和翻译等支前任务。1952年至1954年共召开了五次民兵代表会议,使民兵的政治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
  1954年4月,在原基干民兵大队的基础上,又从各区武工队抽调了一批人员,充实到民兵组织,成立了县民兵大队。编制为三个连,一个直属排,共有民兵350人。同年7月,队伍根据需要扩充到750人,编制为5个步兵连,1个骑兵连,3个直属排。在洮北、完禾洛、完冒、申藏、北山、恰龙滩、上下力架、扎那、康多、岔巴、卡加、美武等地,直接配合大部队参战,北山股匪被歼后,随部队转战洮南、光盖山、巴石尼座等地。
  1955年,根据夏河军分区民兵规划,达到乡乡有民兵的精神,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扩大了民兵队伍,在原有民兵4512人的基础上,新扩建岔岗民兵2563人,至1957年底,县民兵组织发展到中队37个,分队120个,小队426个。共有民兵7075人,其中:共产党员126人,占民兵总数的1.8%;团员259人,占3.51%。
  1957年11月,为了适应合作化建设的生产发展需要,将年满18至45周岁身体健康的男性公民组建为普通民兵。与此同时,将普通民兵中年龄18〜25周岁,政治可靠,身体健康,拥护党、坚决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青年和复员军人组织为基干民兵。到1958年初,柳林、新堡、洮南、洮北、北山、录竹、拱坝等七个区共有民兵4830人。
  1969年9月,重新组建了基干民兵组织。全县民兵改编为1个营,2个连,每连编制4个排,共有基干民兵610人。
  至1972年底普通民兵总数达到14000多人,其中基干民兵达到1200多人,并且配发了武器,进行了投弹、射击、爆破、打坦克、刺杀等五大军事项目的训练。
  1977至1979年,调整了民兵编制,全县民兵编为一个团。
  1980年以后,民兵作为国防后备力量的建设,从战备状态转变到和平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了减少数量,提高质量,突出重点,打好基础的方针。有计划、有重点的搞好军事训练,训练一批、合格一批,储存一批。全县17个乡(镇)和洮河林业局都分别组建了民兵团、营、连、排、班建制。1980〜1989年全县民兵编制统计表
  第三节拥政爱民活动
  “拥政爱民”活动,始于1943年在延安兴起的群众性活动。是年1月25日、八路军留守兵团发布了《关于拥护政府、爱护人民》的决定,确定每年2月5日至3月4日为“拥政爱民”月,同时还公布了 “拥政爱民”公约,《拥政爱民》是人民军队爱人民本质的具体体现。
  县“拥军爱民”活动始于1950年,当时,在地方党委的统一部署下,协助地方剿匪建政,维护社会治安,支援地方发展生产,教育群众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每逢“八•一”、“十•一”、“元旦、春节”由部队领导带领工作组,分别到地方党政、群众团体、企事业单位,对照检查遵纪守法,执行纪律等情况,虚心听取意见,接受批评建议, 向群众学习,改进工作。
  1966至1976年的“文革”中,县人民武装部组织了军烈属慰问组,由领导带领,对县城附近的木耳等三个公社的军烈属、以及五保户进行了慰问,赠送了毛主席挂像77张,毛主席著作“老三篇”100本,煤油20斤,食盐20斤,烧柴600余斤,并开展为群众理发、打扫院落、挑水等爱民活动。
  1980年以来,县“拥政爱民”活动主要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为主体。分别在木耳乡的占占村,柳林镇的上锁藏村和卡车乡的大力村开展了文明点活动,在广大民兵中开展反赌博、反吸食毒品等活动,对村风、民风和整个社会风气的好转起到了积极作用。
  为了保持发扬军队的优良传统,1983年第一个“文明礼貌月”活动时,县武装部组织了全体干部、职工,由领导带队,到县汽车站等公共场所打扫卫生。从1987年后,县武装部还开展了“军民共建”活动,为卡车沟等地群众的脱贫致富贡献了一份力量。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