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青年团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07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青年团体
分类号: D43
页数: 4
页码: 142-145
摘要: 1949年9月11日,卓尼和平解放,即由邢树义等5人组成的临时小组负责并主持筹备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工作。1950年10月,卓尼自治区成立后,相继组建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卓尼自治区联合会(简称青联),由委员15人组成,自治区行委主任杨复兴兼任青联主任。1950年11月270,召开了卓尼自治区第一次青联会议,正式选举产生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卓尼自治区第一届联合会工作委员会,大会选举曹文蔚任团工委书记,邢树义为副书记。
关键词: 卓尼县 青年团体

内容

一、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卓尼工(县)委机构及历届团代会
  1949年9月11日,卓尼和平解放,即由邢树义等5人组成的临时小组负责并主持筹备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工作。1950年10月,卓尼自治区成立后,相继组建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卓尼自治区联合会(简称青联),由委员15人组成,自治区行委主任杨复兴兼任青联主任。1950年11月27日,召开了卓尼自治区第一次青联会议,正式选举产生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卓尼自治区第一届联合会工作委员会,大会选举曹文蔚任团工委书记,邢树义为副书记。
  1955年8月20日至22日,召开了卓尼县第二次青联代表大会,岀席代表42人。其中:积极分子代表24人;藏族代表23人;妇女代表3人;县直部门24人列席了会议。大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产生了第二届青联委员会委员8人。
  卓尼县第一次团员代表大会,于1956年6月27日至30日在卓尼县城召开,会期4天。出席代表共60人,其中:少数民族代表35人;妇女代表10人。会议宣布撤销了原青年联合会;选举产生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卓尼县第一届委员会。大会选举委员11人,选举卢良才任团县委书记。从此,团县委成为县委群团口青年团的常设领导机构。
  1957年5月,根据共青团中央“八大”会议精神,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更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简称共青团,卓尼团县委亦即更名,委员会届次及领导人事未变。
  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卓尼县委机构沿革及历届团代会
  卓尼县第二次团员代表大会,于1962年3月21日至25日在卓尼县城召开,会期4天。出席会议代表110人,其中藏族代表29人;基层专职团干12人。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国共青团卓尼县第二届委员会,选举委员11人,候补委员5人,常委7人,副书记2人。同时选举产生了出席自治州团代会代表19人。
  卓尼县第三次团员代表大会,于1964年6月5日至11日在卓尼县城召开,会期7天。岀席会议代表81人,其中:少数民族代表35人;妇女代表11人;基层专职团干12人。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国共青团卓尼县第三届委员会委员11人,候补委员2人,常委7人。该届委员会于1967年11月受“文革”冲击而停止工作。
  1968年,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后,由政治部下设的群工组主持青年工作,直至1973年2月才恢复了团的各级组织机构。(期间,曾召开过以团员为主的青年职代会,借用团代会届次序号而空第四次。)
  卓尼县第五次团员代表大会,于1973年2月24日至27日在卓尼县城召开,会期4天。出席会议代表107人,其中:少数民族代表54人;妇女代表19人;专职团干19人。大会审议通过了县革委会政治部主任沈元成(军)代表第五次团代会筹备小组所作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中国共青团第五届卓尼县委员会。选举委员19人,常委5人,书记1人,出席省、州团代会代表6人。
  卓尼县第六次团员代表大会,于1978年7月7日至10日在卓尼县城召开,会期4天。岀席代表150人,其中:少数民族代表59人;妇女代表37人;以共产党员身份兼职团的各级领导工作的代表39人,代表平均年龄24岁。大会审议并通过了马登峰代表第五届团县委所作的题为“抓纲治国、团结青年,为实现新时期的总任务而奋斗”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中国共青团卓尼县第六届委员会委员27人,常委5人。
  卓尼县第七次团员代表大会,于1982年6月10日至12曰在卓尼县城召开,会期3天。出席会议代表114人,其中:少数民族代表70人;妇女代表24人;农牧民代表65人;基层专职团干18人。大会审议并通过了杨发忠代表第六届委员会所作的工作报告,并向全县共青团员和广大青少年发出了 “共青团在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任务”的奋斗目标和倡议。大会选举产生了共青团卓尼县第七届委员会委员25人,常委6人,副书记1人,书记空缺。
  卓尼县第八次团员代表大会,于1986年8月31日至9月4日在卓尼县城召开,会期5天。出席大会代表114人,其中:少数民族代表61人;妇女代表23人;农牧民代表23人;专职团干27人;少先队工作者5人,代表平均年龄22周岁。大会审议并通过了道知次旦代表第七届团县委向大会所作的题为“动员和带领全县各族青年,为振兴卓尼经济建功立业做四有新人”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中国共青团卓尼县第八届委员会委员19人,常委7人,书记、副书记各1人。
  卓尼县第九次团员代表大会,于1989年7月21日至24日在卓尼县城召开,会期4天。出席会议代表76人,其中:少数民族代表62人;妇女代表10人;基层专职团干21人。大会通过了杨建国代表第八届团县委所作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中国共青团卓尼县第九届委员会委员19人,常委6人,书记1人。
  三、基层团组织建设
  1949年至1950年间,卓尼仅有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员40人,其中:后补团员8人;女2人;藏族13人;均为机关干部,乡区级的组织尚未建立。
  1950年11月27H,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卓尼联合会工作委员会成立以后,相继在柳林、洮南、洮北三个区成立了青年会16个,青年小组225个,4000多名青年参加了青年小组。
  1955年,全县共有基层团支部28个,其中:机关12个,农村11个,学校3个,企事业1个,其它1个。共有专职团干18人,其中藏族8人,妇女3人。至年底共有团员334人,其中:女51人,少数民族86人,农村65人,学校64人,企事业单位28人,机关102人,其它29人。
  1958年12月,临、卓两县合并,撤销了团组织,历时三年。至1962年1月恢复县建制的同时恢复了团县委和基层团组织。至年底,全县共有乡(镇)团委21个,直属团总支1个;发展团员59人。共有团员904人,其中:农村733人,城镇171人。
  1962年3月27日,据省委指示,组织了县尼巴、刀告两个乡的59名青年赴省城兰州,进行了为期24天的参观学习。
  1965年,全县乡辖97个公社,建立了团支部87个,占公社总数的87%。410个生产队,建立了120个团小组。至年底全县共有乡(镇)团委21个,团总支1个,团支部98个,新发展团员105人。
  1973年5月,全县共建立基层团支部120个,建立了县辖公社团委16个,团总支2个,新发展团员670人,其中有101名优秀团员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至年底,全县共有团员1850人,并给各公社团组织配备专职团干19人。1978年,团员人数由解放初的200多人,发展到2500人,基层团委、支部由20多个发展到184个,一大批团员先后进入了生产队以上的各级领导班子。
  1982年至1984年间,全县共发展团员720人,其中有17名优秀团员入了党,同时为209名超龄团员办理了离团手续。是年据城计:团员、青年共植树354232株,合800余亩,有511人参加了电大、函大、刊大、业大等业余进修学习。
  1986年全县共有基层团委18个,团总支1个,团支部152个,乡(镇)团干15个,平均年龄22周岁,比原平均年龄下降了3岁。
  截止1989年7月,全县有基层团委19个,团总支2个,团支部135个,团员1800人,团干配备率达95%。
  四、红卫兵组织
  “文化大革命”时期,在上海“一月风暴”的影响下,学校停课闹革命,机关单位陆续成立了各种名目的“造反派”组织.县一中率先建立了红卫兵组织,分属“六•九”和“11•30”两大派。参加红卫兵组织的有200多人。1967年11月30日,以永红小学(柳林小学)部分师生为主体的小学红卫兵造反总部和“劲松战斗队”归属“六•九”总司,另一部分师生组织的“井岗山”战斗队归属“11•30”总部。从此,全县的中小学及各公社、生产队也一度不分年龄界限,普遍成立了各种名号的红卫兵战斗队组织,其中以大族、洮砚、城关、阿子滩等地尤为活跃,全县参加红卫兵组织者一时竞达数千人。1973年后农村的红卫兵组织逐渐解体,仅剩学校中的青少年红卫兵组织。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结束了 “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的历史,红卫兵组织也随之解体。
  五、青少年先锋队组织
  至1957年6月,全县共有少先队大队部15个.大队辅导员15人,中队辅导员92人,共有少先队员540人。1960一1970年,全县少年先锋队组织有了很大发展,组织健全,队伍壮大,共有少先队大队辅导员17人,中队辅导员102人,少先队员达到905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少先队改称为红小兵组织,1976年又恢复了原称。
  1980一1990年,少先队组织发展较快,辅导员队伍逐年壮大,少先队队员不断增加。截止1990年底,全县共有少先队大队辅导员20人,中队辅导员120人,少先队员达到924人。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