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县政治协商会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073
颗粒名称: 第七节 县政治协商会议
分类号: D628.42
页数: 4
页码: 138-141
摘要: 从新中国成立直至“文化大革命”结束,卓尼县虽实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但并无常设的政协办事机构,历届政协委员会的正职领导均由本届县委书记兼任,副职则由党政部门及统战部门的领导兼任,具湾工作和日常事务由县委统战部代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国家政治、经济形势发生的根本变化,党的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关键词: 卓尼县政治协商会议 卓尼县

内容

一、县政协机构沿革
  从新中国成立直至“文化大革命”结束,卓尼县虽实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但并无常设的政协办事机构,历届政协委员会的正职领导均由本届县委书记兼任,副职则由党政部门及统战部门的领导兼任,具湾工作和日常事务由县委统战部代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国家政治、经济形势发生的根本变化,党的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1979年4月起,县政协重新恢复了工作,由县第四届政治协商会议选举产生了新的政协委员会,该届委员会除主席仍由县委书记兼任外,贡主席均设专职,并设办公室为常设办事机构。从1981年3月起,先后增设了民族宗教、学习提案、文史资料3个分支委员会,政协主席一职也由兼职改为正县级专职。政协机构的常设,为县政治协商会议按照新时期总任务的要求,认真贯彻执行党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和政协参政议政,充当党政领导机构“智囊团”的职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历届政治协商会议
  在1951年10月2日至8日召开的卓尼自治区一届三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上,由89名出席会议的代表选举产生了卓尼自治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会议选举委员17人,常委7人,主任1人(由自治区主任杨复兴兼任),副主任2人(分别由自治区工委书记、自治区副主任赵毓文和原禅定寺僧官杨丹珠兼任)。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卓尼县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于1955年5月20日至24日在卓尼县城召开,会期5天。岀席会议的委员共30人,会议选举产生了县第一届政协委员会常务委员7人,主席1人(由县委书记杨培发兼任),副主席1人,秘书长1人 (由统战部长高守仁兼任)。
  县政协第二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于1956年9月23日至27日在卓尼县城召开。岀席会议的委员共73人,会议选举产生了政协卓尼县第二届委员会常务委员7人,主席1人(由县委书记曹文蔚兼任)、副主席4人,秘书长1人。大会闭幕后至1957年1月间,县政协委员会先后召开了二届二次、三次全委会议,选举更换了三任均由县委书记兼任的政协主席。
  县政协第三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于1965年8月9日至19日在卓尼县城召开。出席会议的委员48人,选举产生了第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15人,主席、副主席4人。
  县政协第四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于1979年5月4日至9日在卓尼县城召开。岀席会议的委员47人,选举产生了第四届委员会常务委员17人,正副主席、秘书长等6人。
  县政协第五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于1981年3月14日至21日在卓尼县城召开。岀席会议的委员97人,选举产生了第五届委员会常务委员15人,主席、副主席7人。县政协六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于1984年1月11日至20日在卓尼县城召开。出席会议的委员83人,选举产生了第六届委员会常务委员13人,主席、副主席5人。
  县政协第七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于1987年4月9日至14日在卓尼县城召开。出席会议的委员71人,选举产生了第七届委员会常务委员15人,主席、副主席4人。
  县政协第八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于1990年2月23日至27日在卓尼县城召开。出席会议的委员75人,选举产生了第八届委员会常务委员10人,主席、副主席6人。
  三、参政议政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其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县政协围绕党在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通过召开全委会、常委会和其它各种会议,发挥“智力库”的优势,献计献策,集思广益,为县委、政府起了参谋作用。1962年10月,县政协第二届三次会议期间,岀席会议的委员和各界人士列席了县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听取了人民委员会工作报告。同时,协助党和政府解决了尼巴与江车的草山纠纷等问题。1963年11月,先后收到委员们提出的建议和意见18条,经过认真研究分别作了处理。1985年4月,县政协六届二次会议之后,认真贯彻执行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为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发挥了“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参政议政作用。会议共提岀议案21件,至年底,经有关部门落实了8件,其余待办。县政协七届一次会议共提岀议案31件,全属县政府办理,县政府责成有关单位指定专人进行办理,其中已办理9件;按办理程序呈报上级进行审批的7件;责成有关单位自行办理的3件;因各种原因暂不能办理的4件。
  1987年,配合统战部落实了政协委员和起义人员共100多人的遗留问题。拉萨骚乱事件发生后,县政协会同县委统战部、宗教局,及时召开了政协委员、宗教界人士和归国藏胞座谈会,学习了班禅副委员长对“西藏拉萨事件”的重要讲话及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外交部的声明。经过认真讨论,提高了认识,对达赖集团操纵极个别人企图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的阴谋表示极为愤慨,认为这是破坏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是违犯《宪法》的行为。同年10月,县政协副主席热旦加措担任了县尼巴学枝名誉校长后,亲自动员群众送子女上学,对学校工作进行了热情支持。学龄儿童入学率由1980年的28%上升到65%,全校学生增加到301人,共培养初中毕业生250多人。1988年10月25日,县政协七届二次会议提交县政府办理的提案32件,其中已经落实的13件;呈报上级部门审批的8件;责成有关单位自行解决的6件;因各种原因暂不能解决的5件。1989年10月20日,县政协七届三次会议交由县政府办理的提案38件,其中已经落实的8件;呈报上级审批的8件;责成有关单位自行解决的12件;正在协商解决的5件;因各种原因暂不能解决的5件。
  1990年2月22日,县政协八届一次会议,共收到委员提案101件,其中农林牧方面的22件,占提案总数的21.70%;水电交通28件,占27.7%;文教卫生23件,占22.7%;宗教事务7件,占7%;其它方面21件,占20.9%。这些提案,由于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通过各承办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努力,已于1990年12月31日前办理完毕,并向提案人做了书面答复,基本做到了事事有交待,件件有回音。其中有雷振声、鱼卓玛草等委员所提对上卓沟大湾现有森林应尕取有效保护措施的提案,县政府于1990年8月4日,以(90)47号文件发布了《上卓沟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将上卓沟大湾人工林列入管理范围,并责成有关单位严加管护。这次会议还给县委提出了进一步抓紧扫除“六害”工作的建议。并提出党组织应首先搞好自身建设,不能光喊口号,要有实际行动等8条意见。给县政府提出了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数据和县委工作报告不一致,县上办的地毯厂、沙棘厂效益不高,草山纠纷方面的处理方式不当等47条。给县人大常委会提了领导不安心工作,没有长远打算等意见。
  县政协八届一次会议交由县人民政府办理的提案共50件,已落实了25件,占50%,列项呈报上级审批的8件,占16%;正在协商解决的1件,占2%;责成有关单位自行解决的4件,占8%;因各种原因暂不能解决的12件,占24%。在召开全体委员会议和列席县十二届一次人民代表大会时,听取并讨论了人代会的6个工作报告。会议期间,委员们畅所欲言,对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等方面的工作提岀了许多宝贵意见,并提岀提案52件,县委、县政府对委员们的提案非常重视,均予办理完毕。同时,召开了城关地区委员座谈会两次,会议请政府分管经济计划的副县长徐登通报了1990年各项经济计划的完成情况,并对重大建设项目中多架山电站立项问题,进行了坦诚的交谈,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不仅统一了思想,而且对政府正确决策起了重要作用。
  四、文史资料编辑
  从1979年县政协四届委员会以来,进行了文史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编辑工作。于1984年8月内部出版了《卓尼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刊登了《卓尼土司制度》、《卓尼博峪事变前后》、《卓尼北山事变的前因后果》、《保甲制度在插岗的破产》、《安多藏区甘南卓尼之现况》、《卓尼解放前后的杨复兴》、《生活在卓尼喇嘛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卓尼大事记》等8篇珍贵的资料。
  《卓尼文史资料选辑》第二辑于1986年4月内部岀版。内容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班禅额尔德尼•却吉坚赞于1982年10月视察卓尼之专辑,主要收集了班禅副委员长视察卓尼的情况、重要讲话、县领导向班禅副委员长的工作汇报等6篇。
  《卓尼文史资料选辑》第三辑于1991年2月20日内部出版。刊登了《卓尼土司制度的历史及演变》、《1944年杨复兴在迭部的武装禁烟活动》、《原洮岷路保安司令部正式武装部队概况》、《卓尼禅定寺大藏经及其印经业简介》、《卓尼禅定寺原有佛殿、佛像、经卷》、《西藏五世策墨林活佛》、《忆家父刘济清先生生前为卓尼面粉加工事业的贡献》、《杨麻周传略》、《解放前的纳浪学校》、《解放初期卓尼供销合作事业发展概况》、《清代卓尼五位武举》、《参加抗日青年远征军的卓尼籍人员》、《甘肃省人大副主任杨复兴给本会的来信》等17篇资料。历届县政协主席、副主席名单
  主 席 任 期
  杨复兴(藏、兼) 1951.10〜1955. 5.17
  杨培发(兼) 1955. 5・ 18〜1956. 9. 22
  曹文蔚(兼) 1957.1 〜1958.12
  李培贤(兼) 1962.10〜1965. 8
  刘枢(兼) 1965.8 〜1967. 11
  高云翔(兼) 1979.5 7980.6
  刘肇雄 1980. 6〜1981.3.13
  胡国鼎(藏) 1981.3.14〜1990. 2
  副主席 任 期
  赵毓文(兼) 1951. 10〜1954. 3
  杨丹珠(藏) 1951.10〜1957. 5
  蒙杰道(藏) 1955. 5.1 〜1956. 9. 22
  杨麻周(藏) 1956. 9. 23〜1958.12
  杨刀加(藏) 1956. 9. 23〜1958.12
  苏奴旦巴(藏) 1958. 5〜1958. 12
  杨才华(藏) 1956. 9. 23〜1958.12
  阿他(藏) 1957. 1 〜1958. 12
  杨刀加(藏) 1962. 10 〜1967. 11
  热旦加措(藏) 1962. 10 〜1967.11
  陈国兴(藏) 1965.8 〜1967. 11
  杨刀加(藏) 1979. 5. 4〜1981.3.13
  热旦加措(藏) 1979. 5.4〜1990. 2
  赵全 1979.5.4 〜1981.3.13
  杨佐清(藏) 1979. 5・4〜1984.1.10
  杨茂春(藏) 1981. 3.14〜1987. 4. 18
  刘裕金 1981.3. 14 〜1988.4
  安尼麻(藏) 1981.3.14〜1990. 2
  梁崇文(藏) 1989.4〜1990. 2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