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共卓尼县委机构沿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069
颗粒名称: 第三节 中共卓尼县委机构沿革
分类号: D26
页数: 3
页码: 128-130
摘要: 1956年4月2日,卓尼工委随着行政建置卓尼县的成立而更名为中共卓尼县委。同年6月,召开了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国共产党第一届委员会。选举杨培发为县委书记,曹文蔚为县委副书记。调整县委工作部门为1室1委7部:秘书室、监察委员会、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合作部、工交部、财贸部、文教部。
关键词: 卓尼县 中共卓尼县委 机构沿革

内容

1956年4月2日,卓尼工委随着行政建置卓尼县的成立而更名为中共卓尼县委。同年6月,召开了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国共产党第一届委员会。选举杨培发为县委书记,曹文蔚为县委副书记。调整县委工作部门为1室1委7部:秘书室、监察委员会、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合作部、工交部、财贸部、文教部。
  1954年9月13日按中共甘肃省委通知,由:杨培发、曹文蔚、郑绍云、霍学灏、程自强、王克勤(藏)、胡宗彦、高守仁、同志金等9人组成中共第一届卓尼县委常务委员会,同年10月,设立政法、财经2个党组。次年3月,又设立了县人委党组。
  1956年9月,县委班子调整,由曹文蔚接替杨培发为县委书记,王克勤接任县委副书记,增补丁应华(藏)、赵生鹏、米世恩3人为常委。
  1957年,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共卓尼县委领导全县人民通过合作化的道路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到生产资料公有制,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为适应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形势,对县委及常设工作机构进行了精简和调整。撤并了文教部和工交部,成立了县委党校。1958年12月,临、卓两县合并后,卓尼县委并入临潭县委,历时3年,于1962年1月恢复卓尼县建置。县委领导机构、工作部门及下属各级党组绒同时恢复,由省委通知李培贤任卓尼县委第一书记,并设书记处,刘枢、秦维荣任书记。2月,州委通知由李培贤等14人组成中共卓尼县委员会。县委工作部门仍设1室1委6部1校:秘书室、监察委员会、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农工部、工交部、财贸部和县委党校。这一时期,卓尼县委在党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指引下,领导调整生产关系,放宽农村经济政策,让人民休养生息。并为整风反右斗争中错划为“右派分子”的部分人进行甄别平反,摘掉帽子;开始纠正了平叛反封建斗争中的扩大化问题。并根据工作需要,先后成立了整党整风办公室、生产办公室、摘“右派分子”帽子办公室、甄别办公室等临时工作机构。
  1962年5月,在精简机构中,撤销了农工部、工交部、财贸部。次年2月仍恢复了农工部。此后,县委工作部门基本稳定1室1委4部1校的设置:秘书室、监察委员会、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农工部、县委党校。
  1964年4月经第三次党代会选举产生了中共第三届卓尼县委员会,李培贤任县委书记,刘枢、秦维荣任县委副书记。由李培贤、刘枢、秦维荣(藏)、田生义、王全海 (军)5人组成了常委。县委常设工作部门仍为7个1965年9月,县委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领导人事变动。由刘枢接任县委书记,秦维荣、史朝安任副书记,增补常委至9人即:刘枢、秦维荣、史朝安、胡寿长、禹涉川、高彦飞、韩蓬薪、王全海(军)。
  从1966年5月起,到1976年10月止,为“文化大革命”时期。期间卓尼县党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的沿革大体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66年5月“文革”开始到1968年4月卓尼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在此阶段内,县委和各级党组织普遍受到冲击,造反派“踢开党委闹革命”,大批党政领导于部受到批判斗争,共产党员停止了组织生活,干部群众被分裂为几派互相排斥斗争,使全县陷于混乱局面。1967年4月,军队奉命介入地方“文化大革命”,执行“三支两军”即“支左、支工、支农”,“军管、军训”任务。在县人民武装部党委主持下,成立了“卓尼县抓革命促生产第一线指挥部”,临时取代县委、县人委主持全县工作。是年11月30日,“造反派”非法夺权。县委领导机构、工作机构彻底瘫痪,停止工作。
  第二阶段从1968年4月革命委员会成立至1971年9月中共卓尼县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期间由县革命委员会实行“一元化”领导。革委会下设3部1室即办公室、政治部、保卫部、生产指挥部。代替了原县委、县人委的全部工作机构。
  第三阶段从1971年9月中共卓尼县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至1976年10月,全县开展整党建党运动,逐步建立恢复了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机构。由第四次党代会选举产生了中共卓尼县第四届委员会。在新的县委班子领导下,党的组织建设开始走向正规。
  中共卓尼县第四届委员会由军方代表刘宗礼任县委书记,由王玉玺和军方代表李青山任副书记。由刘宗礼(军)、王玉玺、李青山(军)、沈元成(军)、张福海、包建荣等组成县委常委。1973年6月,县委调整了领导班子,王玉玺离任,由高云翔、赵守德接任县委副书记并进入常委。1974年10月,县委班子再度调整,刘宗礼、赵守德离任,由高云翔接任县委书记,李国栋、包建荣、李治东、李青山(军)任县委副书记。增补常委至9人:高云翔、李国栋、包建荣(藏)、李治东、张福海、李青山、杨道东(藏)、旦正甲(藏)、苏奴吉(女、藏)。县委工作部门自1974年9月以后,陆续恢复了县委党校、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并成立了县委办公室、机关党委等。从此,全县党的领导机构、工作机构和地方党组织建设又走上了逐步健全和完善的道路。
  1979年1月,由第五次党代会选举了中共卓尼县第五届委员会和中共卓尼县委纪律检査委员会。从此党政领导机构分设,取消了县委书记兼革委会主任的“一元化”领导制。县委工作部门在原4部1室1委1校的基础上于1983年增设了农工部、政法委员会、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老干部科等4个工作机构,撤销了原来的财贸部。
  中共第五届卓尼县委员会由高云翔任县委书记,刘肇雄、杨积德任县委副书记,由高云翔、刘肇雄、杨积德、李治东、张福海、童安贵(军)、孙可祥7人组成常委。
  1980年6月,县委领导班子调整,高云翔离任,由刘肇雄接任县委书记,杨积德(藏)、旦正甲(藏)、卢良才(藏)、孙维杰(是年10月出任)任县委副书记,增补常委至9人即:刘肇雄、杨积德(藏)、旦正甲(藏)、卢良才(藏)、孙维杰、李生秀(藏)、张维敏、张福海、李明辉(军),1983年10月,县委领导班子再度调整,由旦正甲岀任县委书记,景旦珠、吴连有、杨濯汉、段经天出任县委副书记。增补后的常委仍为9人组成,即:旦正甲(藏)、景旦珠(藏)、吴连有、杨濯汉、段经天、卢良才(藏)、李生秀(藏)、居正义(军)、张福海。
  第六届县委由旦正甲出任县委书记,景旦珠、吴连有、杨濯汉、段经天、赵永昌任县委副书记。由旦正甲、景丹珠、吴连有、杨濯汉、段经天、卢良才、赵永昌、居正义、张福海9人组成常委。原县委工作部门中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在会后升格为副县级机构。县委为了加强同群众的联系,接受群众监督而增设了信访办公室。至此,县委常设工作部门稳定在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政法委员会、老干部管理科、农工部、党史办、机关党委、党校、信访办公室等11个。并在此期间,根据工作需要先后成立过落实干部政策办公室、改“右”办公室、落实民族政策办公室、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办公室和打击经济领域犯罪分子办公室、综合治理办公室等临时机构。
  1986年1月,县委班子调整,由蒙炯明接任县委书记。是年11月又调整,由包建荣岀任县委书记,由赵德臣、严肃诚接任县委副书记。中共第七届卓尼县委员会是1987年3月的第七次党代会上选举产生的,同时选举产生了卓尼县纪律检查委员会。由包建荣出任县委书记,杨正、赵德臣、段经天、严肃诚岀任县委副书记,朱发祥任纪检委书记。由包建荣、赵德臣、杨正、段经天、严肃诚、朱发祥、李志英(军)7人组成常委。县委常设工作部门不变。
  1988年8月,七届县委领导班子临时调整,于八届党代会正式选举产生。
  中共第八届卓尼县委员会于1990年2月中共卓尼县第八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杨志红岀任县委书记,李生枝、朱发祥、康尔寿、王化国任县委副书记,毛育林任纪检委书记。由杨志红(藏)、李生枝(藏)、张正忠、康尔寿(藏)、朱发祥(藏)、史希贤、王化国、毛育林(藏)、李志英(藏)9人组成常委。县委常设王作部门中撤销了农工部,增设了政策研究室。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

相关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