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干部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061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干部管理
分类号: D630.3
页数: 2
页码: 122-123
摘要: 1950年10月1日,根据省委批示,成立了中共卓尼工作委员会。从1951年开始,结合卓尼农区、半农半牧区和牧区的不同社会状况,分期分批慎重稳进地建立了9个区和10个乡(镇)的党政机构。选拔录用了25名少数民族干部分别担任了各级领导职务,充分发挥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权利。
关键词: 卓尼县 干部管理 人事管理

内容

一、干部录用
  1950年10月1日,根据省委批示,成立了中共卓尼工作委员会。从1951年开始,结合卓尼农区、半农半牧区和牧区的不同社会状况,分期分批慎重稳进地建立了9个区和10个乡(镇)的党政机构。选拔录用了25名少数民族干部分别担任了各级领导职务,充分发挥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权利。
  1951一1954年共选拔录用干部25名,其中:县级1人,科级24人,藏族10人,蒙族1人,汉族14人。与此同时,还通过干校干训班培养了藏族干部110人,占干部总数的36%,选拔了8名少数民族中上层人士分别担任了县、区两级政府的领导工作。
  1958年,选拔录用干部18人,其中:科级2人,区级16人,内有藏族干部5人。
  1962年1月恢复卓尼县建置,至1965年,全县干部发展到824人,其中:少数民族干部203人,占干部总数的24.6%。
  1976年10月,结束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使国家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历史转折。遵照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在落实干部政策,调整领导班子,加强党的建设,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落实政策工作中,选拔了61名知识分子担任了县、科级领导职务。
  1970一1980年,根据干部录用政策,全县对录用人员进行德、智、体全面考核,由主管部门统一命题,分区考试择优录用了国家正式干部70人。
  1983年,根据中央、国务院关于机构改革的指示精神和干部队伍实现四化(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对各级领导班子进行了整顿和调整,调整后的六届县委正副书记4人,平均年龄由原来的44.5岁下降到41岁,其中:大专文化程度和专业技术干部各占50%;十届县人民政府的正副县长5人,平均年龄由原来的47岁下降为39.6岁,其中:大专文花程度占60%,专业技术干部占40%;各乡(镇)书记、乡长共61人,平均年龄由原来的44.7岁下降到36.9岁,其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30%。
  为了使干部的选拔录用和调配任用工作逐步走上正规,对干部管理制度进行了改革。其重点是:减少审批层次,简化选拔、调配和任用手续,同时采取灵活多样的调配和使用方式促进干部特别是专业技术干部的合理流动,并实行了领导干部的交流制度,力求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1980年以来,录用了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年龄在30岁以下的男女待业青年和村级优秀干部85人为国家正式干部。至1984年底全县干部发展到1133人,其中:县级19人,科级221人,一般干部893人。
  1985年2月,遵照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对全县189个党组织2476名党员自上而下,先县级,后乡级,再村级分三批进行了整顿,至1987年1月结束,通过对各级领导班子的整顿,选拔录用了一批优秀中青年干部走上领导岗位。
  至1990年底,全县干部总数达1697人,其中:县处级20人,科级234人,一般干部1443人。
  1986年,根据州人事局(82)38号通知精神和1986年7月全省人事局长工作会议精神,1962年至1986年全县168名以工代干人员根据吸收录用干部的条件严格审査,并经过群众评议,统一考核的办法,对能胜任本职工作,遵纪守法,作风正派,身体健康的人员录用为国家正式干部。
  二、大中专毕业生分配
  根据甘肃省人民政府(82)66号通知,“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因工作和生产需要,在编制定员以内补足干部,应先由人事部门或主管机关,在本地区、本部门现有干部和国家统一分配的军队转业干部或大中专毕业生中调配解决,解决不了的可以从工人中吸收和从社会上录用,也可以从社会上招聘”的精神。从1983一1990年,县人事部门共分配历届大中专毕业生383人,其中1983年分配139人;1984年分配3人;1985年分配52人;1986年分配30人;1987年分配33人;1988年分配33人;1989年分配44人;1990年分配49人。
  三、干部调动
  自1980年以来,遵照省人事局(80)23号、省劳动局(甘劳配)122号、国家劳动总局(80)劳总71号、州民政局(80)民劳35号文件精神,对夫妻长期分居,年老多病,身边无子女,生活上有困难的干部,本着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地,突出重点,照顾一般的原则逐步给予解决。据1980年的粗略统计:调动干部54人,其中:外省12人,省内42人。解决州内夫妻分居户11户。
  1983年以来,根据(83)甘人字33号文件精神,人事工作的重点也集中到人事制度的改革方面。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把干部管理和调配工作搞活;引进人才,促进技术转移;改进了干部流向的正常性,专业技术干部分布的平衡性,结构的合理性。特别注重简化改进了专业技术干部的调动手续,采取协商调动、借调、对口支援、承包项目、订立合同、省内跨地区跨行业调动等方式。1980-1990年累计调动干部人数为1200人。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

相关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