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疆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035
颗粒名称: 第一章 疆域
分类号: K916
页数: 2
页码: 67-68
摘要: 卓尼县位于甘肃省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东北部,在东经102。40,〜104。02',北纬34°10‘,〜35。10,之间。东与定西地区所属岷县、漳县为邻;南与迭部县相接;西南与四川省若尔盖县睦邻;西与碌曲、夏河县境毗连;北与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康乐及定西地区渭源县接壤;中部与临潭县环接,两县边界参差交错,互有两块“插花地”。
关键词: 卓尼县 疆域

内容

卓尼县位于甘肃省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东北部,在东经102。40,〜104。02',北纬34°10‘,〜35。10,之间。东与定西地区所属岷县、漳县为邻;南与迭部县相接;西南与四川省若尔盖县睦邻;西与碌曲、夏河县境毗连;北与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康乐及定西地区渭源县接壤;中部与临潭县环接,两县边界参差交错,互有两块“插花地”。
  卓尼县人民政府驻柳林镇,西距甘南州府合作镇105公里;北距甘肃省府兰州市365公里;东北距首都北京市2178公里。
  第二节疆界
  卓尼地处洮西边隅,历代建置废置频繁,且为羌、戎、吐谷浑、吐蕃等少数民族聚居之地,迁徙游牧,疆界游移。又加之宗教、部落间管理上错综复杂的纽带联系,疆界朦胧,变化无常。直至明代卓尼土司臣服于朝廷后,此地政教合一制度管理的范围和习惯界线才得到朝廷和地方政府的承认,亦为交界地域广大民众所遵守,并屡载于史册。
  一、明、清时疆界
  自卓尼土司杨氏于明永乐间内附,并逐渐开拓疆域直至统领四十八旗辖地后,疆界始趋于稳定。其中虽与洮州昝土司、着逊小杨土司、岷州赵、黄土司、会川赵土司、岷州后土司等辖地插花交错,但疆域界线清晰明确,久为当地民众所熟知并严格恪守。
  东界:至关上村西番壕(今又称西湾壕)与岷州、洮州为界。界线东南从小板子村延伸至马烨仓越迭山主峰连接下迭桑巴沟,与岷州赵土司辖地西尼沟、腊子、洛大毗连。(此地原属西固黄土司辖地,后被黄以联姻妆奁馈赠于赵,改土归流后,称归安里。)
  东南界:至博峪铁坝黑番四旗尕地沟城的穷药山顶峰和博峪沟垴的杨家卡子村南分别与四川南坪和文县为界。
  南界:至阿夏沟垴以岷山主峰与四川若尔盖为界。界线延伸西止达拉沟垴,以岷山峰顶与若尔盖为界。
  西界:至塔乍安古儿村西与夏河下巴沟为界,西北至完冒的完科洛村以腊利大山主峰与夏河美武土官辖地为界。
  北界:沿甘青“明代边墙”和河州二十四关中的沙马、思巴、陡石、大小马家滩、麻山、俺陇诸关与河州为界。向东至老噢什旗的卡布村、柏林口村与会川赵土司、岷州攒都沟后土司辖地为界。
  中部与洮州辖地、昝土司辖地交错,许多旗辖族中甚至共有两家属民。除地亩房屋各有所属外,草山、森林亦划分归属,界线明确。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疆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各地行政区划变更,疆界也随之移动,但始终以历史习惯界线为准,国家和有关部门并未重新划界,且在测绘的地图中,明确注明:不作划界依据,而对历史沿袭下来,被各级地方政府及当地群众所承认并遵守的疆界予以承认。卓尼亦遵循这条原则和行政区划的变更,南随迭部县的分治而将界线缩至迭山一带,东随藏巴哇地区的划入而至黄香沟外甘川公路一带。其余地域因无区划变更而沿袭原疆界。
  东界:自柏林乡业力大山东麓山脚处与漳县塔儿窑村为界;延伸向南至洮砚乡石旗村东与岷县堡子乡为界;又东以洮河与临潭县陈旗乡为邻;又南至西尼沟咀背后高石崖与岷县坎布塔村为界;又南至马烨仓与岷县刹柴沟为界;又南至迭山主峰与迭部县为界。
  南界:自木耳乡阿角沟垴的迭山南麓,以水系源头沿迭山走向至西到石巴沟垴与迭部县为界;又西至尼巴乡江车沟垴与四川省若尔盖县为界。
  西界:自扎古录乡安古儿村西与夏河县下巴沟为界;向南至江车沟垴,以华尔干山与碌曲县为界;向北至完冒乡完科洛村西北与夏河县美武乡为界。
  北界:自康多乡北的保尔子山与和政县为界;向东以花崖山与康乐县为界;又向东至藏巴哇乡柳林村西与渭源县峡城为界;又向东至黄香沟口与渭源县以甘川公路为界。
  中部的完冒、阿子滩、扎古录、申藏、卡车、大族、柳林、木耳、洮砚诸乡(镇)均与临潭县环接,辖境分别与其古占、卓洛、术布、长川、城关、羊永、流顺、新城、陈旗、石门、羊沙、冶力关、八角诸乡(镇)插花为界,呈犬牙交错状。在完冒乡境内,有临潭县亦子多村插花;申藏乡境内有其日乍村插花。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