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洪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03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洪涝
分类号: P333.2
页数: 2
页码: 61-62
摘要: 洪涝灾害是由于降水强度和降水日数的过于集中造成的。出现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夏秋大(暴)雨,一种是秋季连阴雨。
关键词: 卓尼县 洪涝

内容

洪涝灾害是由于降水强度和降水日数的过于集中造成的。出现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夏秋大(暴)雨,一种是秋季连阴雨。
  一、大(暴)雨
  由于县境地形复杂,山大沟深,大部分地区地面裸露或植被覆盖率极小。故大暴雨的危害比较严重,轻则造成农作物和牧草倒伏、茎杆折断、水土流失,重则形成山洪暴发,冲毁道路、桥梁、河坝、农田、村庄,冲走人畜,给人民和国家财产造成严重损失。
  大(暴)雨一般出现在4~10月份,以50年代最频繁,十年内平均每年3次以上,以1953年最多为5次,造成的损失也最惨重。次为60年代,平均每年也在3次以上。尤以1960、1964、1967诸年的灾情为严重。70年代最少,每年不足2次,以1976年较严重,共岀现小区域性的大(暴)雨3次。80年代的大(暴)雨出现次数又有回升,年平均2.5次以上。特别是1987、1988、1989连续三年的大(暴)雨引起的山洪,无情地洗劫了卓尼县城及其周围的村庄,1988年7月6日20时10分的大(暴)雨,持续30分钟,降雨量达60毫米。20时40分左右,位于县城北部的上卓沟、冰角沟、所藏沟三条沟内的山洪几乎同时爆发,洪水裹挟着大批的泥石咆哮而下,毁墙掀屋。上卓沟洪峰流量最高时达150-160立方米/秒。造成了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洪水洗劫后,县城内的主街道阻塞,泥石砂堆积达8.4万立方米,磨盘大的石块层层叠叠,上百年的大树被掀翻,沿街的楼房从二楼的窗户中走路,柳林镇435间民房片瓦无存,县委、政府大院、城关粮站、洮河林业局、县医院等单位的办公楼及家属院内,全部成为一片2米多深的泥浆沼泽,其状令人惨不忍睹。在这次洪水灾害中丧生的共42人,其中年龄最大的67岁,最小的年仅6个月,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75万元。与此同时,县境内的大族、阿子滩、卡车三乡也遭到程度不同的洪水袭击。
  大(暴)雨形成的洪水灾害,主要发生在县境洮河北岸的沟谷地区,这些小河沟的集水面积广阔,且流域内山坡陡峭,大部分为光山秃岭,植被涵水性极差,每逢降水过于集中、强度加大,山洪即发。加之近年来区内植被的人为破坏,垦荒掘石,泥沙裸露,更加剧了灾害程度。
  二、秋季连阴雨
  秋季连阴雨对全县的农、牧业生产亦有较大的危害,它直接影响农作物和牧草的成熟与及时收获、打碾、秋耕工作。主要集中出现在8〜9月份。出现的机率也较频繁,每年2~3次,每次最少连续降雨4天以上,(其中间隔一天,且为阴天者,亦作连续计算)。据1976〜1980年的统计数,五年中共出现连阴雨10次,年平均2次,一次最长连续日数为9天,一次最大降水量78.3毫米。秋季连阴雨的降水面积较大,它不象大 (暴)雨那样只是部分或局部地区的降水,一般为区域性的降水,所以,受灾面积也较广。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