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旱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02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旱灾
分类号: S423
页数: 2
页码: 61-62
摘要: 由于卓尼距海远,海拔高,高原大陆性季风气候明显,地形复杂,自然植被分布差异很大,降水变率大,分布又不均匀。所以,旱涝现象时有发生,加之水利设施不足,抗灾能力弱,又有“靠天吃饭”传统陋习的影响,旱涝常给农业生产及国民经济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干旱灾害是卓尼农牧业生产中的大敌。是由于大气环流、台风活动和小地形的影响而造成阶段性的少雨。按其时空分布特征,可分为春旱、伏旱、冬旱。
关键词: 卓尼县 旱灾

内容

由于卓尼距海远,海拔高,高原大陆性季风气候明显,地形复杂,自然植被分布差异很大,降水变率大,分布又不均匀。所以,旱涝现象时有发生,加之水利设施不足,抗灾能力弱,又有“靠天吃饭”传统陋习的影响,旱涝常给农业生产及国民经济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干旱灾害是卓尼农牧业生产中的大敌。是由于大气环流、台风活动和小地形的影响而造成阶段性的少雨。按其时空分布特征,可分为春旱、伏旱、冬旱。
  春旱一般出现在4~6月份。这时正处在农作物岀苗、分藥、抽穗,天然牧草返青生长阶段。春旱的结果可使农作物大面积减产,春乏期的牲畜大量死损,影响抓膘。县境春旱的机率约占3/5,即五年中就有三年春旱。以1976-1980年的资料来看,其中的1978、1979两年为重灾年,1980年为轻灾年。
  伏旱一般出现在夏至以后到立秋的这段时间里。伏旱的危害次于春旱,出现机率也小,十年中仅有一年伏旱。三伏时节正是全县大部分农区的小麦、青稞趋于成熟期,急需充足的日照。只有少数豆类、油料作物正在生长。所以伏旱只能造成全县农作物小面积的减产。
  冬旱出现在当年11月份至次年1月份。冬旱的危害主要是形成长阶段无降雪的干燥空气,空气失去自然净化的调节,造成各种人畜传染病流行。土壤表层的水份大量蒸发,对春季的农作物播种和牧草返青有极大的影响。冬旱在县境岀现的机率随着森林等植被的减少而越来越频繁。据1985-1990年的资料来看,每年冬三个月的降水量均在14毫米以下,仅占全年平均降水量的2.39%,五年连续岀现冬旱。建国后,最严重的两次冬旱是:1980年12月中旬至1981年1月下旬,洮河沿岸地区长达40天无降雪。1971年则更甚,从11月9日直至次年2月3日,全县大部分地区长达87天无降雪,造成了1972年的灾年。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