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山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01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山脉
分类号: K928.3
页数: 2
页码: 40-41
摘要: 卓尼境内山峦起伏,雪岭连绵,山脉仅有一条,即西倾山脉。究其原本,属昆仑中支巴颜喀拉山余脉,又是秦岭山脉的西段。是黄河、长江水系的区段界山,又是这两大水系中各自主要支流洮河与白龙江的分水岭。西倾山脉自青海延伸于甘肃境内后即析为三支,山脉大多呈东西走向。三支山系均延伸至卓尼境内。
关键词: 卓尼县 山川

内容

卓尼境内山峦起伏,雪岭连绵,山脉仅有一条,即西倾山脉。究其原本,属昆仑中支巴颜喀拉山余脉,又是秦岭山脉的西段。是黄河、长江水系的区段界山,又是这两大水系中各自主要支流洮河与白龙江的分水岭。西倾山脉自青海延伸于甘肃境内后即析为三支,山脉大多呈东西走向。三支山系均延伸至卓尼境内。
  南支自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伸入甘南境内,经夏河、碌曲而入县境,成为卓尼与南邻迭部县之间的界山,其总名称叫迭山,从西向东的主要山峰依次有:鲁给克(海拔3826米)、阿米达勒山(3836米)、德隆伊嘎玛(4092米)、华尔干山(3931米)、姜欠杂日干(3860米)、割瓦隆(4162米)、达尼扎果(4458米)、光盖山(4700米)、久波隆(4663米)、扎伊克(4920米),还有卡拉麻盖山、晒个日化山、桑布梁等。
  《洮州厅志》载:“洮地名山以西倾山为宗,大川以洮河为长。若叠桑巴山(即迭山)、花儿干山、光盖山皆一山”。光盖山的东西两侧石崖,对峙高数百米,形若石门,中隔一水沟,相距200米之遥。因左右两石山峰顶部高低远观齐平,相对之面如刀切斧劈, 故名“石门”。《洮州厅志》又载:“石门山在县南百余里,两山相对如门,山南即古迭州”。这里曾是古代河、洮、兰、会诸州通往宕、阶、松、茂诸地的交通孔道。迭山山系自海拔3600米以上部分全为裸露的岩石,终年白雪皑皑。其石门山原为古洮州的“石门金锁”景地,与“迭山横雪”分别为洮州八景之一。西倾南支诸山沟谷亦是县境内主要的林业区,有丰富广袤的森林资源,由西向东分别分布在扎古录、尼巴、卡车、大族、木耳、纳浪等乡境内。
  中支沿洮河北岸经夏河、碌曲、卓尼、临潭后进入岷县境内,此山系较南支平缓, 山峰高度明显不及南支,海拔均在4000米以下,沟谷较多,且甚复杂,大体为东西走向。在县境内的主要山峰由西向东依次有:腊利大山,主峰冬日阿海拔高3802米;斜藏大山主峰高3971米;台欠日主峰高4004米;扎尕那主峰美日高3994米;长岭坡主峰高3644米;兔石山高3523米;大石山高3513米;后山坡主峰高3526米;白石山高3356米;业力大山高3533米等。中支诸山大多浑圆坦荡,缓坡低山连亘延绵,水源充足,牧草丰茂, 是县境内绝佳的天然牧场。其中除腊利大山是与夏河县的界山,露骨山是与临潭县、渭源县的界山外,其余诸山均分别分布在完冒、阿子滩、恰盖、申藏、柏林等5乡境内。
  北支经夏河县境后伸入卓尼,是县境北部的天然屏障。自西向东有威当山海拔高4062米;围子山高3719米;白石山3908米;达哇勒干高3542米;保儿子山高3566米;尖石山高3786米;哥尔隆卡山高4045米;花岩山高3419米;白石山高3926米;侯旗大山高3888米;露骨山高3941米入漳县境。北支山系属甘南、临夏、定西诸州(地)的界山。山之阳为沃野千里土质肥美的草原,海拔3000米以上为裸露的石岩,高入云表,冬夏积雪难消。与和政、康乐交界处的保儿子山、花岩山、白石山等山系,旧亦称露骨山。宋王韶征河州,穿露骨山、南入洮州境,所经之地“山径陡峻狭隘,释马徒行”者即此。西倾北支的诸山可分东西两段,西段在县境康多乡境内,东段在县境藏巴哇乡境内,两段山区的森林分布面积分别居全县第二、第三位。
  在县境内的群山峻岭之中,还存在许多自然洞穴,这些洞穴多分布在沟谷石崖中,奇形怪状,各有特色,是发展卓尼旅游业的一大天然优势资源,也是县境地形地貌中的一大特色。这些洞穴,以石洞为主,土洞次之。洞穴大多远离村寨,多在地形复杂的深谷险崖间。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