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经济计划与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碌曲县志1996-2010》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20000596
颗粒名称: 第十章 经济计划与管理
分类号: F127.42
页数: 29
页码: 170-198
摘要: 本章记述了碌曲县的经济计划与管理的经济计划、经济发展状况、经济体制改革、物价管理、工程项目建设、人民生活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碌曲县 经济计划 管理

内容

第一节 经济计划
  一、机构
  碌曲县发展和改革局 1996年时,碌曲县发改局称为碌曲县计划委员会。到2004年3月,碌曲县计划委员会更名为碌曲县经济计划委员会,同年4月,又更名为碌曲县发展计划委员会,正科级建制。人员编制12人,其中主任1名,副主任2名,核定机关后勤事业编制1名。2005年10月,为适应体制改革将碌曲县发展计划委员会更名为碌曲县发展改革和经贸委员会,简称发改委。内设办公室、国民经济综合办、项目办、黄河办、物价办5个职能股室;2008年,经济和贸易委员会分设,发展改革和经贸委更名为碌曲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内设5个职能股室不变,编制为14人;其中主任1名,副主任2名。2010年更名为碌曲县发展和改革局,简称发改局,机关编制18人,其中局长兼党支部书记1名、副局长兼物价局局长1名,副局长3名,党支部专职副书记1名,纪检组长1名。主要职能为全县经济社会和社会各项事业经济发展计划综合管理,兼管市场物价。
  二、经济计划与发展规划的编制和实施
  (一)“九五”规划(1996—2000年)
  1996年1月,碌曲县制订《碌曲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发展规划》。确定“继续以牧业为基础,以矿业开发为先导,大力发展民族工业、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的指导思想。任务和目标计划完成情况是:国民生产总值2000年计划达到7995万元;实际完成9050万元,完成计划的113.2%,年均递增7.9%;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000年计划达到2417元;国民收入2000年计划达到6294万元。第一产业2000年计划达到4044万元,实际完成5086万元,完成计划的127.02%;第二产业2000年计划达到1043万元,实际完成790万元,完成计划的75.74%;第三产业2000年计划达到2908万元,实际完成3174万元,完成计划的109.17%;工农业总产值2000年达到6157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000年达到2329万元;农业总产值2000年达到3856万元;乡镇企业产值2000年计划达到2456万元,实际完成1894万元,完成计划的75.74%;财政收入2000年计划达到384万元,实际完成521万元,完成计划的135.68%;社会商品零售2000年达到2911万元,实际完成3976万元,完成计划的130.4%;牧民人均收入2000年计划达到1758元,实际完成2003元,完成计划的113.94%。到2000年人口总量预计达到31103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9.3‰,到2000年人口总量实际达到29723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3‰以下。
  “九五”重点产业和社会事业目标的制定,碌曲经济社会发展主体仍然是畜牧业,种植业服务于牧业生产,以水电为主的能源建设,以交通、邮电、通信为主的社会公益事业,以采矿、旅游为主的新型产业等重点产业和社会事业,到2010年完成预定目标的99%以上,农牧业连续5年丰收。
  (二)“十五”规划(2001—2005年)
  2001年2月,碌曲县制订《碌曲县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十五”计划确定“农牧业产业化、工商企业市场化、乡镇企业工业化、农牧村城镇化”的指导思想;拟定“立足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走“科教兴县、牧业稳县、旅游强县、全面发展”的路子。任务和目标计划完成情况是:国内生产总值2005年计划达到13608万元。其中,第一产业达到5768万元,实际完成6746万元,完成占计划的117%;第二产业达到1456万元,实际完成3732万元,完成占计划的256.31%;第三产业达到6384万元,实际完成4612万元,完成占计划的72.24%。农业总价值达到5768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4333万元,牧民人均纯收入2005年达到2388元,实际完成2284元,年均增长2.66%。乡及乡以上工业增加值2005年计划达到570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计划达到5578万元,财政收入2005年计划达到767万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年累计计划达到82714.62万元。2005年人口总量达到32333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6.5‰。
  (三)“十一五”规划(2006—2010年)
  2006年3月,碌曲县制订《碌曲县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拟定“牧业稳县、工业强县、旅游强县、科教兴县、开放带动、项目拉动、优化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4211”工作思路,突出抓好水电、旅游资源开发,实现跨越式发展;大力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和农畜产品加工,实现加速发展;认真搞好农牧互补战略,推进农牧业产业和中藏药材开发,实现稳步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增强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任务和目标计划完成情况是:2010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8085万元,是2005年的2.84倍,年均递增17.57‰,高出规划目标6.5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完成15430万元,第二产业完成16381万元,第三产业完成16274万元。人均生产总值2010年达到14130元,年均递增21.8%。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6870万元,是2005年的2.73倍,年均递增22.26%。大口径财政收入2010年达到5907万元,比2005年增长289%,年均递增3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0年达到12290万元,是2005年的2.02倍,年均递增15%以上;2010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199元,是2005年的1.91倍,年均递增13.86%;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010年达到3339元,是2005年的1.46倍,年均递增7.9%。截至2010年底,全县总人口达到3.37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1‰以内。
  三、年度计划完成情况
  2000年度全县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和完成情况: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040万元,增长9%(实际完成905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增长1.03%,第二产业增长11.11%,第三产业增长26.61%,乡及乡以上工业增加值320万元,增长7.35%;农业增加值5085万元,增长1.03%,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1860万元,增长18.1%;乡企工业增加值达到180万元,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504万元(实际完成522万元),完成计划的103.57%;牧民人均收入达到2000元,净增长105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80万元,增长7.8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7‰以内;粮食产量达到240万千克,油料产量30万千克,各类牲畜总增率、出栏率、商品率分别达到25%、25.68%和22%,牧业税101万元(实际完成100.62万元),教育费附加62.4万元。
  2001年度全县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和完成情况: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960万元,增长10.05%。其中第一产业增长4.21%,第二产业增长13%,第三产业增长18.68%;乡及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350万元,增长9.3%,农业增加值达到5300万元,增长4.21%;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2275万元,增长20.12%,乡企工业增加值达到200万元,增长11%;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538万元,增长3.2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20万元,增长11.17%;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出生率分别控制在17%‰、25‰以内;牧民纯收入达到2045元,净增45元;各类牲畜总增率、出栏率、商品率分别达到25%、25%和23%;肉类、奶类总产量分别达到375万千克和885.2万千克;牧业税计划为100.6万元,教育费附加62万元,鲜奶定购任务45万千克。
  2002年度全县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和完成情况: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050万元,增长10.51%。其中,第一产业增长3.75%,第二产业增长13%,第三产业增长19.34%;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425万元,增长12%(实际完成470万元,占年计划的110.6%,其中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356万元)。农业增加值达到5500万元,增长3.75%;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2730万元,增长20%,乡镇企业增加值达到665万元,增长19.6%(乡镇企业总产值实际完成2735万元,占计划的100.18%,同比增加20%,乡镇企业增加值实际完成665万元,完成计划的100%,同比增长19.6%,实现利税35万元,完成计划的100%,同比增长16.7%);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564万元,增长11.02%(实际完成计划的10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600万元,增长8.85%(实际完成计划的100%);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3270元,增长5.4%(实际达到3270元,完成计划的100%);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出生率分别控制在16‰和24.3‰以内(实际控制在15.3‰和23‰,年末人口为3.04万人);六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90%(实际完成90%);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97元,净增50元(实际达到2100元,净增53元);粮食产量在正常年景下达到200万千克,油料产量45万千克(实际达到223万千克和30万千克,分别完成计划的111.5%和67%);各类牲畜总增率、出栏率、商品率分别达到25%、25.5%、23.5%(均100%完成计划);肉类、奶类总产量分别达到400万千克和1000万千克(实际达到326.2万千克和900万千克,分别完成计划的81.55%和90%)。
  2003年度全县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和完成情况: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220万元,增长10.59%(实际完成12193万元,占计划的100.0%,同比增长10.28%),其中第一产业增长2.8%(实际完成增加值5857万元,同比增长6.37%),第二产业增长12.98%(实际完成2401万元,同比增长41.65%),第三产业增长19.5%(实际完成3935万元,同比增长2.07%);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350万元,增长7.69%(实际完成501万元);农业增加值达到5654万元,增长2.8%;乡镇企业增加值达到758万元,增长14%;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600万元,增长10.99%(实际达到608万元,完成计划的115.15%);社会零售品销售总额达到4876万元,增长6%(实际达到5044万元,同比增长9.6%);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3320万元,增长1.53%(实际达到3530元,比上年增长260元);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出生率分别控制在16‰和23‰以内(实际控制在15‰和22.5‰);六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90%以上(实际达到91.2%);牧民人均收入达到2147元,净增47元(实际达到2166元,同比增长68元);粮食和油料产量在正常年景下达到185万千克和39万千克(实际达到209万千克和41.9万千克);各类牲畜总增率、出栏率、商品率分别达到25%、26%、24%(实际达到27.3%、29.17%、25.79%);肉类、奶类总产量分别达到350万千克和900万千克。
  2004年度全县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和完成情况: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600万元,增长11%(实际完成14133万元,完成计划的103.9%,同比增长12.41%),其中第一产业增长5.86%(实际增长2.7%),第二产业增长20%(实际增长42%),第三产业增长14.84%(实际增长9.7%)。全部工业增加值672万元,增长34%;农业增加值达到6200万元,增长5.86%;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3780万元,增长16.8%;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669万元,增长10%(实际达到684万元,增长12.5%);社会零售品总额达到5521万元,增长9.46%(实际达到5525万元,增长9.54%);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3850元,增长320元(实际达到4847元,占计划的125.9%);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出生率分别控制在15‰和22.5‰以内,六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93.8%以上;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22元,净增56元(实际达到2225元,净增59元)。
  2005年度全县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和完成情况: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6500万元,增长12%(实际完成16890万元,完成计划的102.3%,同比增长20.4%),大口径财政收入力争过千万(实际达到1520万元,增长232%);社会零售品总额达到6079万元,增长10%(实际达到6084万元,增长10.12%);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5170元,增长323元(实际达到5330元,占计划的103.1.9%,增长483元);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89元,净增64元。
  2006年度全县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和完成情况: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9800万元,增长13%(实际完成19802万元,完成计划的100%,同比增长13%),大口径财政收入力争过千万(实际达到1520万元,增长232%);社会零售品总额达到6870万元,增长12.92%(实际达到7140万元,同比增长13%);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5780元,增长450元(实际完成100%);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60元,净增76元(实际达到2365元,净增81元)。
  2007年度全县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和完成情况: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2230万元,增长12%(实际完成25970万元,完成计划的106%,同比增长12.6%),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3598万元(实际达到3755万元,增长24.5%);社会零售品总额达到8090万元,增长13.15%(实际完成100%);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6200元,增长420元(实际完成7033元,净增1200元);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30,净增70元(实际达到2463元,净增100元);社会零售品总额达到8090万元,增长13.15%(实际完成100%)。
  2008年度全县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和完成情况: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200万元,增长11%(实际完成31030万元,完成计划的103.78%,同比增长8.7%),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4696万元(实际完成变动预算数的103.94%);社会零售品总额达到8096万元,增长13.38%(实际达到9230万元,同比增长13%);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7293元,增长260元(实际完成7933元,净增900元);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25元,净增62元(实际达到2720元,净增256元);社会零售品总额达到9230万元,增长14.09%(实际完成100%)。
  2009年度全县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和完成情况: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8200万元,增长10%(实际完成100%),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5195万元,同比增长10.63%(实际完成变动预算数的100%);社会零售品总额达到10570万元,增长14.52%(实际100%);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8803元,增长870元(实际完成8935元,净增1002元);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20,净增200元(实际达到3028元,净增308元);社会零售品总额达到10570万元,增长14.52%(实际完成100%)。
  2010年度全县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和完成情况: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3300万元,增长10%(实际完成100%),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5195万元,同比增长11%(实际完成变动预算数的100%);社会零售品总额达到12050万元,增长14%(实际100%);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9735元,增长932元;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88元,净增368元。
  第二节 经济发展状况
  一、农牧村经济
  “九五”期间 碌曲县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州委、州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草场承包责任制,加快草原建设的决定》,全县牧区4乡完成草场围栏8.53万公顷,草原“五配套”(围栏、住房、棚圈、饮水、草业)建设成效显著,“靠天养畜”的局面初步扭转,畜牧业商品化发展步伐加快。农村电气化工程项目建设初具规模,尕海变电所工程建设已完成并投入使用,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已全面启动。
  “十五”期间 农牧业基础地位在结构调整中得到强化,农牧村经济全面发展。畜牧业大力开展以草场围栏为主的五配套建设,牧业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全县草场围栏面积达到22.89万公顷,牧民建房36165万平方米,建设牲畜标准化暖棚374处26180平方米,引进良种畜9140头(只、匹)。“十五”末全县各类牲畜年末存栏41.13万头。各类牲畜总增率、出栏率、商品率分别达到27.39%、29.56%、27.9%。种植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中藏药材、青稞、优质牧草等特色作物种植面积逐年扩大。2005年完成乡镇企业增加值1080万元。
  “十一五”期间 随着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和落实,碌曲县农牧业工作继续以“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为目标,以调整产业结构为重点,通过积极推进农牧互补、“一特四化”工作,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快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等,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收入有所增加。李恰如种畜场牛羊肉得到农业部无公害产品产地认定审批。畜牧业专业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技能化培训的“四化”格局初步形成。在全县范围内实施甘南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项目保护与建设项目,2008年、2009年游牧民定居工程共建设定居点2处,新建或改建房屋2070户,10651人实现定居;在农牧村修建2条水泥路,建成6条村道,改建修建桥梁10座;建成安全饮水项目8处,入户供水点502个,解决502户4100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二、工业经济
  “九五”期间 碌曲县立足资源优势,狠抓水电、矿产资源开发,全县工业经济取得长足发展。忠曲金矿生产初具规模,阿拉山电站开展招商引资前期工作。
  “十五”期间 工业生产平稳增长,依托资源优势,全面实施“工业强县”战略,通过实施“237”工业发展计划,以黄金为主的矿产资源和水电资源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2005年全县工业增加值达到3559万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1%,平均每年增长50.37%,工业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36.79%,拉动经济增长25个百分点。忠曲金矿、拉尔玛金矿通过招商引资实现规模开发,成为全县新的经济增长点;阿拉山电站首台机组开始并网发电,食品公司、干酪素公司通过企改恢复生产,工业生产能力有很大发展。
  “十一五”期间 继续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大对忠曲金矿、拉尔玛金矿、首曲公司、电力公司、阿拉山电站等企业的组织协调力度,加强企业安全生产与节能减排工作,确保这些重点企业的正常运营。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大庄水电站年内发电,尕海煤矿实现生产。工业生产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三、社会事业
  “九五”期间 社会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加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城关小学教学楼和校舍的改扩建等16项工程(建筑面积达10604平方米),极大改善了全县办学条件,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极大提高。5年内共向大专院校输送各类人才327人。全县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84.97%和64.2%。卫生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儿童计划免疫率达到国家标准,人口出生率为20.33‰,计划生育率达到99.28‰,全县人口为29723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3‰以内。
  “十五”期间 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新进步,5年共完成社会事业项目38个。完成藏族小学和22所乡村小学校舍改扩建任务,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7.2%。建成县医院住院部、传染病区、县疾控中心和部分乡镇卫生院等卫生基础设施项目,新增业务用房面积5644.32平方米,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广播电视等文化事业较快发展,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85.17%,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2.11%;群众性体育活动在普及中发展,全民健身活动逐年深入。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4.9‰以内。公、检、法、司和基层政权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十一五”期间 社会事业飞速发展。大力推进“两基攻坚”(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继续在全县范围内实施12年全免费教育,加快学校布局结构调整,撤并了部分村级学校,进一步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校园“四项”工程,灾后重建及二期寄校项目已基本完成。医疗卫生以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为重点,实施农牧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达到99%以上。医疗卫生条件继续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完成了7乡镇标准化卫生院建设,建成13个村级卫生室。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87%和97.5%;加大对城镇困难家庭救助,城镇零就业家庭就业问题得到全面解决,安置率达到100%。全力解决大中专院校毕业学生就业问题,提倡多渠道就业。
  四、固定资产投资
  “九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得到迅速增长,全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8711.5万元,是“八五”期间的3.6倍,年均递增46%。一批重点项目的相继建成,使交通、通讯、能源基础设施条件有了较大改善。
  “十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呈现加速发展态势,5年累计完成投资10.95亿元,是“九五”期间的12.57倍。一批交通、能源、邮电通讯、城市基础设施重点项目相继建成,瓶颈制约有所缓解。
  “十一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达到历史最快水平,5年累计完成投资23亿元,是“十五”末期的2.1倍,年均增长22.26%。一大批市镇基础设施、交通、水电、生态环境治理等骨干项目相继建成。
  第三节 经济体制改革
  一、农牧村经济体制改革
  深化牧区经济体制改革,落实完善牲畜、草场到户承包责任制是甘南牧区多年来认真思考和亟待解决的课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碌曲县经济体制有较大调整,通过放宽农牧区经济政策,落实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广大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使整个牧区的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在牧区推行“牲畜归户,私有私养,自主经营,长期不变”方针,受到广大牧民的欢迎。在之后几年,全县牲畜相继承包到户。牲畜承包到户之后,草场承包工作也稳步推行。承包原则是联产承包,承包方案由群众自己讨论决定,全县7乡、24个行政村、95个村民小组,在草场承包中打破原有模式,由村委会或村民小组内部自由组合,建立新的承包联户。当时参加承包的牧民户数,占牧民总数的99.1%。通过承包经营,使草场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生产者个人的责任权利相结合,管、建、用相统一,草场得到合理利用。
  从1995年起,甘南州委、州政府做出《关于进一步落实完善草场承包责任制加快草原建设的决定》,制定颁布《甘南藏族自治州草场承包责任制实施细则》,根据州委、州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碌曲县4个纯牧业乡共计28.59万公顷草场列入承包建设范围,并要求1998年前全面完成承包建设任务。1996年,县委、县政府依据县情、乡情、村情,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召集专题会议,认真讨论研究,提出对州委、州政府关于草场承包建设《决定》的贯彻意见,下发《碌曲县关于进一步落实完善草场承包责任制加快草原建设的安排意见》,对草场承包建设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到1998年,完成玛艾、郎木寺、尕海、拉仁关4个纯牧业乡的12个行政村的草场承包到户工作。2008年开始,西仓、双岔、阿拉3个半农半牧去乡的草场承包到户工作开始,当年完成。同时,根据全县总体情况和各地草原类型、草原资源分布及畜牧业区域的不同,采取多种草场流转形式。2010年,全县以转包形式流转草场的有158户,以转让形式流转草场的有109户,以合作形式流转的有138户,分别占流转户数的37.5%、25.9%、32.8%,其中流转期限在3年以下和3年以上(包括3年)的户数分别占流转户数的61%和39%。流转户中,进城的占35.6%、从事牧工的占25%、其他占39.4%。
  二、粮油体制改革
  1996年5月,根据碌曲县人民政府碌政发〔1995〕46号文件精神,在粮食系统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全系统43职工与碌曲县粮食局签订劳动合同,身份改变为企业合同制工人。1998年3月,国务院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碌曲结合实际,对全县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现状进行调查,形成调查报告。成立领导小组,负责部署全县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协调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督促落实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政策措施。
  1999年7月,按照“三项政策、一项改革”的粮改方针,碌曲县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与国有粮食企业在人、财、物、负债等方面彻底分开,实行政企分离,产权明晰的管理体制,打破尘封多年的政企不分、产权不明,企业自主权薄弱、职工积极性不高的局面。同时,县粮油收储公司以原有的仓库、门市部为依托,建立粮油批发部,挂牌运行,正式进入粮食市场,开始“公开、公平、公正”的上市交易。
  2001年12月,根据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甘政发〔2001〕84号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计委等五部门关于省粮食局直属企业改革指导意见的通知》甘政办发〔2001〕124号文件精神,撤并6所基层粮站。其中:阿拉、尕海粮站撤销,城关、郎木寺粮站承担省级储备粮的储存任务,双岔粮站改为纯经营性粮站。全公司总定员为33人,其中承担省储业务定员定编为30人,搞纯周转粮油经营定员定编为3人。
  2003年,碌曲县企业改制全面展开,县审计局对碌曲县粮油收储公司2001年1月1日—2003年12月31日的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情况和财产财务的收支情况进行调查审计。2003年底,该企业共有职工39人。此时,公司下设机构有门市部和尕海、郎木寺、双岔3所基层粮站。是年,审核账面资产总额603.79万元;负债总额585.51万元;所有者权益总额18.28万元。2004年3月对县粮油收储公司资产进行评估,被评估净资产价值人民币369580.19元。9月对企业6套土木结构的职工住房进行评估。
  2006年3月,按照甘政发〔2006〕15号文件和州政发〔2006〕21号文件要求,6月30日,碌曲县企业改制领导小组在对县粮油收储公司及基层粮站现有的资产进行评估后,由县粮食局负责,县粮油收储公司具体实施,制定出台《碌曲县粮油收储公司改革实施方案》,经县企业改制领导小组审批后,按照“动产权、变身份、增效益”的既定原则,保留碌曲县粮油收储公司牌子并实行国有独资的产权制度,作为县政府粮食宏观调控的载体。按照市场配置资源的要求,对经营规模小,经营效益不高的尕海、郎木寺、双岔粮站予以撤销,所属资产面向社会公开拍卖。其中,郎木寺粮站作价12.2万元,双岔粮站作价6万元,共计18.2万元,分别转让给郎木寺寺院和双岔洛措村委会。所有转让款全部用于公司改制职工安置费用。撤销城关粮站,统称碌曲县粮油收储公司,公司重组后,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聘用了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2007年初,企业所有职工安置完毕,并移交县社保部门。其中买断工龄职工33人,共需工龄买断费用71万余元;3名遗属的生活费共5.78万元,按有关规定一次性发放给个人。同年8月,因尕海粮站所在地在尕海湿地保护区以内,经县企业改制领导小组研究同意,将尕海粮站房屋以1万元作价,作拆除变现处理。至此,碌曲县彻底完成粮油企业的改制工作。
  三、财政体制改革
  “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1994年国家出台“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原有的地方财政包干体制,实行经济分权型“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按照这一体制,碌曲县的地方财政主要承担本县党政机关运转所需支出以及本县发展经济、事业等方面的公共所需支出。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后,划分为县级的固定收入有:县级营业税、县属企业所得税、上缴利润、牧业税、契税、个人所得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屠宰税(2001年税费改革后取消)、土地增值税、县级专项收入、县级股份制企业所得税以及地县分成企业留县的收入等。
  公共财政管理体制 2000年以来,碌曲财政在硬化预算约束,强化财政收支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等方面实施一系列的制度性改革,取得可喜的效果。在收入管理制度方面,规范行政收费管理,清理行政执法单位,颁发《行政事业收费许可证》,分类清理预算外资金,采用“收支两条线”实行财政专户管理。支出管理制度方面,设立社会保障股,专门管理社会保障资金;实施下岗职工、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发放最低生活保障补助;实行行政事业单位和教师工资统一发放,避免截留、挤占、挪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高效调度和利用国库资金;逐步完善和规范政府采购制度。2006年以来,碌曲财政在强化预算约束、加大财政收支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等方面实施一系列的制度性改革。根据国家、省、州有关规定,先后出台《碌曲县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碌曲县公用经费有关问题的规定》《碌曲县会议费管理暂行规定》,使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更趋完善和规范。
  契税征收管理体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契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契税暂行条例细则》及《甘南州人民政府批转州财政局关于征收机关直接征收契税意见的通知》精神,碌曲县从2006年5月1日开始在全县范围内征收契税,契税由财政局统一征收。凡是在碌曲县境内发生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土地使用权转让(包括出售,赠予和交换)、房屋买卖、房屋赠予和房屋交换的行为,必须交纳契税。契税交清后,国土部门和城建部门方可办理有关手续。
  县财政国库管理体制改革 2005年,根据甘肃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甘肃省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碌曲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完成前期准备工作,选定代理银行,更新设备,完善财政网络系统;2006年,选定县政协、县审计局、县教育局3家预算单位作为试点单位,同年6月30日前完成相关人员的培训、预算执行数据转换和软件的安装调试工作,7月1日起,各试点单位按照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模式运行,同时配合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按照新的政府收支分类模拟运行,2007年1月1日起,全面推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
  四、国有企业改革
  1998年,碌曲县国有企业进行一次深刻地改革。在这次改革中双岔电站、饮食服务公司、煤炭公司、物资公司、农机厂等企业改制为国有民营形式,实行租赁经营;县干酪素厂、医药公司等企业改制为股份制企业。
  2003年10月,碌曲县企业改制工作全面展开。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碌曲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工作实施意见》,成立碌曲县深化企业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同时组成13个工作组分赴15户县属企业实施企业改革工作,并抽调16名业务人员组成县企业改革资产评估、土地估价、审计工作领导小组,并在县发展计划经贸委设立企业改革办公室。碌曲县国有企业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资产转让为基础的资产和职工身份“两个置换”的企业改制正式启动。
  县资产评估领导小组于2003年12月完成县民贸公司、县饮食服务公司和县汽车运输公司的资产评估,2004年6月中旬完成其他12户国有企业的资产评估。县土地估价领导小组和审计领导小组同时完成15家企业的土地估价和企业经营及法人任期责任审计。各企业也通过召开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同意并上报企业改制方案。
  随着土地估价、企业法定代表人任期审计、资产评估工作的相继完成,碌曲县上报并审批13户企业的改制方案。以2004年10月县食品公司召开企业改制现场会为标志,13户企业改制工作陆续实施。2004年,根据州企改办发〔2004〕29号文件要求,对县城电站和双岔电站进行企业改制,分别卖给了郑州金苑面业有限责任公司和甘肃省龙源电力技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这两座电站的装机分别是480千瓦和320千瓦。郎木寺电站由于当时兴建是当地义务投工占大股划归为乡镇企业,由郎木寺镇直接管理,装机270千瓦。当时,县汽车运输公司企业经营效益较好,改制为股份制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县食品公司则以300万元转让给首曲公司,转让资金用来安置职工和偿还银行贷款。其43名职工均买断工龄;县物资公司由于地处县城黄金地段产权整体出让;县农机厂也地处县城繁华地段,县上计划修建商贸市场,用该厂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来置换职工身份;县民贸公司、县饮食服务公司和县农副公司3户企业地处县城中心,房产增值因素大,资产容易变现,在企业改制中以产权转让置换职工身份;县医药公司原有地皮已全部转让给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经双方协商将其12间铺面由医药公司使用18年,医药公司又将18年的房屋使用权折价39万元后售给管理局,用来安置9名职工及1名遗属;县建筑公司18600平方米的土地使用权,由土地管理部门依法收回,待条件成熟后再对外拍卖。其部分职工用变卖企业部分资产进行安置,剩余职工通过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调剂改制条件较好企业的剩余出让金来安置;县煤炭公司改制为经营层持大股的股份有限公司。至2007年12月,完成13户企业的改制和280名职工的身份置换工作。至此,国有企业一统天下的结构彻底改变,非公有制经济长足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共荣的格局全面形成。
  五、税务体制改革
  1994年8月,碌曲县税务局分设为碌曲县国家税务局和碌曲县地方税务局。2001年之前,碌曲县国税局实行专管员制度,沿用“一员进户,各税统管,集征、管、查一条线的征管模式”。2001年,乡镇税务所撤销,成立税务分局,按“征、管、查”相分离的原则,改革过去“一员进户,各税统管、征管查一线式”的旧模式,按岗位设立征收岗、管理岗、稽查岗等,按岗定人、各负其责,通过人员分工进行三离,同时,采取“划片管理、定点征收、交叉检查、定期轮换、调离审计”模式运行办法。2001年8月,初步建立起“多元申报、集中征收、划片管理、一级稽查”的税收征管新格局。即:在纳税人中全面推行邮寄申报,纳税人在办税服务厅直接申报纳税以及电子申报或电话申报。对集中征收的税款,分级分地将税款解缴到各级金库。上收稽查权,按机构间分离原则,成立专业化的稽查局。2004年6月,按照“申报纳税,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微机监控”模式要求,碌曲县国税局正式启动运行CTAIS(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将全县所有纳税人纳入微机监控。2005年3月,碌曲县国税局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税收管理员制度(试行)》通知,取消税收专管员制度,全面实行税收管理员制度。
  1994年,地税成立之初,全县地方税收由工商税收、国有企业所得税、教育附加税和农业各税四大部分组成。2000年,农业五税交由财政部门负责征收;随着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险费由原社保部门征收交由地税部门征收,2000年征收社会保障费54万元。从2001年开始,全州地税收入在内部统计口径上做了调整,将国有企业所得税、股份制企业所得税合并统计为企业所得税,原来四大部分收入变为税收收入、教育费附加、社会保险费三大部分。2002年,为响应省上提出的创建“三个环境”要求及州委、州政府“畜产品绿色通道工程”的实施,碌曲县撤销国道213线桥头税收稽查点。
  六、金融体制改革
  1995年10月,农村信用社与农行分设,其机构、人员、业务完全独立,自成体系,信用社的行政隶属关系转由人民银行管理。2000年,中国农业银行甘肃省分行全面完成常规业务不良资产、债转股企业贷款的剥离和资本金投资划转工作,简称“一剥”,成为国有商业银行。2004年,农村信用社行政管理划归银监局,同时,报经人民银行西安分行批准,撤并尕海、拉仁关、阿拉3个信用社。2007年,农业银行“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立足于服务农牧民群众。
  七、国土资源体制改革
  1996年以来,碌曲县重点加强国有企业改制中土地资源管理,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在企业改制中,依法对国有土地资产进行评估和确认,显化土地资产价值,理顺土地收益关系。对新增建设用地和存量国有土地(除法律法规规定允许划拨使用的以外)全部实行有偿,有限期使用,对原有行政划拨土地,在发生转让、抵押或转入经营的,都要依法办理用地手续,纳入有偿使用轨道。根据县城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规定,1997年,依法收回县医药公司闲置国有土地出让给县地税局用于营建办公楼、征税大厅和职工宿舍,使用期限为30年;1998年,并对县供电公司、食品公司、煤炭公司、双岔电站、医药公司5家改制企业的15宗土地进行评估。1999年,根据碌曲投资环境差,吸引外商投资能力弱,土地市场不发育,经济发展缓慢等实际,对全县四级土地基准价进行调整;2001年6月,碌曲县阿拉山电站,征用西仓新寺村集体土地23.17公顷,依法征用为国家建设用地,土地补偿款、安置补助费,符合土地管理法第47条规定。11月,催缴县信用社、县兽防站、县卫生局、县粮食局等单位用地征地款,共计1.65万元。
  2004年4月底,国务院和中组部分别下发《关于做好省级以下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关于调整省以下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干部管理体制的通知》,对省以下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进行具体部署。2005年,碌曲县将县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局领导班子实行双重管理体制,由当地党政管理为主调整为上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管理为主,县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局领导班子由州国土资源局任免,在任免前须征求当地党委、政府的意见。
  八、住房制度改革
  1996年,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和《甘南州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碌曲县出台公有住房按新标准收取房租的暂行办法。1999年,根据《城市房地产管理办法》《城市房屋权属登记管理办法》及省建委会议精神,对全县城市规划区国有土地上的房屋进行登记,核发所有权证、共有权证等;对县城所有单位的公房及个人私房进行全面调查和测量登记。2000年,全面清查全县78个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817套房屋,其中单位自管公房396套;城建直管公房169套;单身宿舍137套,自建私房67套;职工购房50套。对私下转卖直管公房的干部职工,造成不良影响的行为进行经济处罚。2002年,共收取房租71万元,用于新建房屋5套,220.2平方米,办理建房证明86户;并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和建设部、财政部《关于住宅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维修基金的管理办法》,碌曲县出售单位公房52套4125平方米,收回售房款42万元。从2003年开始,随着企业改制工作的推进,碌曲县的住房改革也迎来了一次深刻的改革。全县15户企业的公有住房个人原拥有81%产权,公司拥有19%的产权,职工个人拥有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部分处分权,可以继承。在改制工作中,将19%的产权出售给职工个人,职工按照《标准价售房部分产权向全部产权过度的通知》补足差价,办理产权登记,获得100%的产权。其他行政事业单位的公有住房也相继进行产权变更出售。至此,碌曲县彻底结束职工居住公有住房时代。
  九、林权制度改革
  2009年5月,省委发〔2008〕41号、省委办发〔2008〕108号、州委发〔2009〕22号《中共甘南州委、甘南州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贯彻意见》和州委秘发〔2009〕47号文件《关于印发甘南州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确定碌曲县为全州集体林权改革的试点县,要求从2009年3月到2010年3月,利用一年时间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产权归属明晰、经营主体落实、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程序规范、监督服务有效的林业产权制度。2009年4月,碌曲县将玛艾镇的加格、华格和玛艾3个村的4759.33公顷灌木林地;西仓乡新寺村的852.88公顷灌木林地确定为林改试点,依照家庭承包经营、集体承包经营和联户承包经营三种经营承包方式进行分划界线,并按照程序进行颁证工作。
  2009年11月,根据省委发〔2009〕84号文件《甘肃省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方案》和州委发〔2009〕39号文件《甘南州委州政府关于印发甘南州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方案》精神,制定《碌曲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2010年4月,碌曲县各乡镇和李恰如种畜场相继制定上报《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方案》。2009年,试点乡镇在完成勘界确权5633公顷的基础上,将全县1.33万公顷集体林地纳入林改范围,集体林权改革围绕“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的要求开展集体林权承包改革,建立起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到位、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规范有序、监督服务有效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实现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良好、林区和谐的总体目标。
  第四节 物价管理
  一、管理机构
  碌曲县物价局 隶属发改局,内设物价局价格监督检查分局,为正科级建制,行政编制2名,人员编制4人,其中局长1人,副局长1人。
  二、价格管理
  1996—2010年期间,每年“3·15”“12·4”等宣传日、节假日时,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等相关法规、政策;按照价格管理权限,对县属管理的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或者政府定价;2003年开始对给排水费、物业管理费、取暖费及则岔石林、尕海湖自然保护区、郎木寺景区门票价格等相继进行了明确价格和收费规范工作;组织由工商、公安、旅游、食品药品等相关部门定期、不定期开展市场联合检查工作,按照价格管理权限,协调、处理各种价格争议案件。
  三、收费管理
  1996—2010年期间,完成对全县行政事业性、经营服务性《收费许可证》核发及年审工作(三年换证,一年一审);定期对全县商品、服务价格和行政事业性收费开展监督检查工作。对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教育“两免一补”、卫生医药价格等相关单位和个人进行收费专项检查工作,及时纠正价格违法行为,处理价格违法案件。
  四、监督检查
  1996—2010年期间,认真开展明码标价工作,统一制作明码标价签,对全县所有商铺实行明码标价;开征价格调节基金,落实征收计划;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2%—3%;负责市场价格动态监测,每年4月、5月开展商品、服务价格、收费成本、农畜产品等成本调查;向州物价局反馈全县商品、服务价格和收费动态信息;1996—2010年期间,受县公安局委托,完成200多起涉案财物估价鉴定工作;2003年,开通12358价格举报电话,实施价格举报制度,对每件价格举报详细登记,认真查处,及时回复。
  第五节 工程项目建设
  一、重点项目建设
  “九五”期间,总投资达7075万元的牧区示范开发工程、县城移动电话、西仓大桥、商贸楼、则岔景点建设、草原围栏、“三化”草场综合治理等42个重点项目全部交付使用。
  “十五”期间,公路交通网基本形成,合郎路(碌曲段)、碌则路和双岔、西仓洮河大桥等重点交通项目建成使用,达赛公路(碌曲段)开工建设;建成乡村道路20条,135千米;能源建设完成了第一、第二期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全县农牧村通电入户率达到95%;装机9000千瓦的阿拉山电站3台机组发电;总装机54500千瓦的大庄、多松多电站开工建设。邮电通信事业发展迅速,开通双岔、阿拉两乡电话,使碌曲县成为全州第一个乡镇大部分行政村开通电话的县份。五年净增程控电话交换机1030门,公众电话网容量3072门,无线通信、光纤通信、宽带网络等现代化通讯得到快速发展。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较大改善,完成县城道路改造、县城供水、公用型汽车站和中心广场建设,新建办公楼、住宅楼和商贸营业楼房64栋,县城面貌有了根本性改观。
  “十一五”期间全县重点项目建设力度加大,投资速度加速。
  1995年度:全县在建项目共14项,总投资378万元。藏医院业务楼、县征稽站综合楼、县旅游宾馆交付使用;开通县城300W和500W调频广播转播台;投资113万元的贡则公路完成建设80%;总投资40万元郎木寺防洪河堤一期工程建设竣工;县城洮河防洪河堤工程完成80%。
  1996年度:全县在建项目共11项,计划投资482.1万元,完成投资444.6万元,碌曲县牧区开发项目计划投资400万元;以工代赈项目依拉、呼尔、尕果洮河吊桥、招待所餐厅维修、公路段安居工程交付使用;计划投资120万元的干酪素厂改扩建项目,主要生产设备投入使用;双岔卫生院完成一层主体建设;完成阿拉乡依拉村农用线路架通工程。
  1997年度:全县在建项目共16项,年计划投资644.1万元。双岔卫生院、粮油综合业务楼、地税局办公室、社保局办公用房、县城勒尔多南路铺油、尕海玛日两处人畜安全饮水工程、幼儿园翻建工程、巴吾—田多公路改建工程、郎木寺—贡巴中继光缆及程控电话建设、电视加密频道和无线寻呼业务完工交付使用。在建项目有:郎木寺道班公房和县地方道路管理站工程、牧区开发示范工程项目。
  1998年度:全县在建项目共17项,年计划投资916万元。年内先后竣工并交付使用的有:郎木寺卫生院门诊楼、新华书店营业楼、国税局家属房、交通局地道站房等7个项目;在建项目7项:西仓洮河大桥、尕海变电所建设项目、邮电局家属楼。
  1999年度:全县在建项目共31项。年内建成交付使用的有交警队办公楼、信用社营业楼、集贸市场综合楼、西仓寺院宾馆等一批集中在县城建设的项目,使县城面貌发生了较大改观。尕海35千伏变电所投入试运行。
  2003年度:新开工项目21个,总投资3617.5万元。年内竣工项目有:碌则公路、生态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天然林恢复与建设项目、农网改造项目、县城主街道改造项目、郎木寺镇郎木寺村整村推进项目、郎木寺宾馆建设项目(郎木寺寺院自筹)。
  2004年度:新开工项目18个。西仓乡“三大产业”示范项目、青稞生产基地、退牧还草工程、城区道路改造、双岔洮河大桥、拉尔玛金矿选矿厂建设项目。
  2005年度:新开工项目14个。大庄水电站建设项目、多松多水电站、尕果水电站建设项目、尕海秀哇干旱草场节水灌溉暨人畜饮水项目、青稞崖金矿风险探矿项目、以工代赈易地搬迁牧民新村试点项目、退牧还草项目等。
  2006年度:新开工项目43个,达赛四级公路项目、贡巴和加仓夏季牧场道路、阿米河桥、玛艾和郎木寺定居点项目、妇幼保健站业务楼、草原监理所、县幼儿园教学楼、玛艾派出所业务楼、交通局业务楼、财政国库支付中心、“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尕海乡政府业务楼、双岔乡政府业务楼、月牙湖公园、文化广场、公安局指挥中心、公安局看守所、检察院技侦楼、基层司法所、县级机关统办楼。
  2007年度:新开工项目25个,易地搬迁牧民新村建设项目(玛艾、尕秀、秀哇、贡巴安置点)、农牧互补项目(阿拉田多和县城牛羊育肥示范点)、禁牧休牧项目、尕海变电所改造项目、农牧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等。
  2008年度:新开工项目25个。大庄、多松多、西仓、吾乎扎水电站完成各项投资10383万元;易地搬迁项目、碌博路项目、小水沟金矿、影剧院项目、月牙湖公园项目、勒尔多东路改扩建项目、农牧互补项目、2007年易地搬迁项目、洮源藏药种植及加工项目、商业步行街商住楼项目、县城集中供热项目、县城垃圾填埋场项目、县城风貌改造项目、看守所项目、县法院审判庭项目、电力公司综合楼生产楼项目、新农村道路建设、双岔乡政府办公楼、西仓乡政府办公楼项目、尕海—则岔保护局科技楼项目、职工住宅楼、西仓中心小学建设、尕海乡卫生院搬迁等。
  2009年度:新开工项目51个。农村安全饮水、天然林保护、郎木寺镇卫生院、2008年农网完善、2008年廉租房、农村居民住房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城镇居民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县藏中教学楼及宿舍楼、县藏小教学楼及宿舍楼、13所村卫生所、藏医院业务楼、玛艾镇敬老院、2处游牧民定居点、人民会堂、县城风貌改造、秀隆扎西广场。
  2010年度:新开工项目47个。县医院医技楼、污水处理、城区供水改扩建、2009年廉租房、县公安局看守所、治安拘留所、3个派出所、2个司法所、2008年和2009年第一批游牧民定居工程配套设施建设。
  二、以工代赈建设项目
  2004年,碌曲县以工代赈易地搬迁项目投资规模1132.38万元,国补资金429万元,整合资金51.65万元,县级配套资金111.73万元,自筹资金540万元。在玛艾镇、郎木寺镇安置点建设施工,玛艾镇安置点总户数150户,于2005年6月20日开工,2006年9月竣工并交付使用。郎木寺镇安置点总户数100户,于2005年6月28日开工,2006年9月竣工并交付使用。
  2005年,碌曲县以工代赈易地搬迁项目投资规模2398.67万元,国补资金882万元,县级配套资金200.5万元,自筹资金1316.17万元。在玛艾、贡巴、尕秀安置点建设施工,玛艾安置点总户数144户,于2006年6月开工建设,贡巴安置点总户数104户,于2006年6月开工建设,尕秀安置点102户,于2006年5月开工建设。
  2006年,以工代赈易地搬迁项目投资规模1168.4万元,国补资金403.6万元,整合资金109.4万元,县级配套资金198.05万元,自筹资金457.28万元,在秀哇安置点建设施工,安置点总户数124户,于2007年4月开工建设。
  2007年,碌曲县以工代赈易地搬迁项目投资规模964.58万元,国补资金320万元,整合资金28.86万元,县级配套资金71.15万元,自筹资金544.57万元。在红科安置点建设施工,安置点总户数102户,于2007年8月开工建设。
  2008年,碌曲县以工代赈易地搬迁项目投资规模1781.9万元,国补资金585万元,整合资金236.8万元,县级配套资金137.21万元,自筹资金822.89万元。在加仓安置点建设施工,安置点总户数199户,于2007年4月开工建设。
  第六节 人民生活
  自1996年,特别是2005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扶持发展的两大历史机遇,认真实施“5211”发展战略(牧业稳县、工业强县、科教兴县、旅游活县、生态美县,开放带动、项目拉动,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转变观念,发挥优势,扩大开放,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步伐,全县经济社会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逐步迈向小康。2010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8085万元,是1996年5487万元的8.78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2290万元,是1996年2020万元的6.1倍;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5907万元,是1996年257.6万元的22.9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39元,是1996年的1008元的3.3倍。
  一、衣着变化
  碌曲县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聚居地,藏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8%以上。藏族人民的衣着世代以藏袍为主,但牧区与半农半牧区稍有差别。县域西南西北部牧区海拔高,气候寒冷,牧民无论男女四季皆穿宽大的羊皮长袍。白天束以腰带便可行走、干活,夜晚解去腰带,两襟对叠铺于地上,就如同睡袋,便可做卧具,非常实用。但缝制皮袍的羊皮,是牧民自己手工鞣制,皮板硬且沉重。东南部洮河沿岸半农半牧区虽普遍仍以藏袍为主,但为使劳作方便,早已向轻便型服装发展,春夏之季有穿着称为“惹拉”的挂里布袍,也有穿着大襟羔皮布面短袄者。改革开放初期,这种衣着尚很普遍。2000年以后,随着社会生活物资的丰富多样和人民生活的逐步改善,这种着装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纺织仿羊皮(俗称“人造毛”)的出现,极大地改善藏袍缝制基础材料,克服传统藏袍笨重而怕水的缺点。仿羊皮附以各色面料,既轻便又华丽。这种藏袍在碌曲农牧区一时成为一种时尚。如今冬、春、秋三季各色羽绒服、皮夹克穿着也很普遍,男女皆穿。下穿轻便藏袍,两袖系于腰间,上穿羽绒服、夹克衫,穿着舒适,活动自如。为骑行摩托车方便,类似空军服的皮衣皮裤也在青年人中极为流行。近年来,县城及其周边的藏族妇女在夏季里时兴穿着一种称“包拉”的藏服,它是源于西藏拉萨地区的女式藏装,近似旗袍,齐踝长裙带马甲,配以长袖衬衫,尽显女性之窈窕。各式藏装面料也从单一的化纤或棉布逐渐改变为多样的缎、呢、毛料、氆氇等高档面料,衬衫则多以丝、绸等缝制。
  二、饮食变化
  碌曲县农牧区藏族仍以糌粑为主食。尤其是牧区,糌粑作为祖祖辈辈的传统主食,不可或缺。在物资极度匮乏的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牧区缺糌粑面,半农半牧区缺酥油,吃一碗酥油、曲拉(提取乳油后的奶渣)齐全的糌粑,也成为一种奢侈。当时牧区多以磨细的曲拉,来填补粮食的不足。而半农半牧区却以“达拉”(提取乳油后的酸奶)替代酥油。这种状况在改革开放初期便得到改观,农牧区均可吃到“三味”俱全的糌粑。1998年3月,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碌曲县于次年7月全面开放粮油市场,供应充足。农牧民对主食的选择更加宽裕,饮食条件也在向多元化转变。如今农牧民的餐桌之上除藏包、酸奶、蕨麻米饭、手抓羊肉等藏餐主食以外,面条、面片、面包、烤饼及各种时令瓜果蔬菜、酒品饮料也已进入寻常牧民家庭。
  三、住所变迁
  碌曲县牧区在改革开放以前,牧民的住所条件极其简陋。一年四季逐水草而牧,随牛羊搬迁是主要的生活方式。所以世代只有自制的牛毛帐篷是唯一遮风挡雨的住所。牛毛帐篷虽然成本较低,又搬迁简便,但帐底四面漏风,天晴时帐内闷热无比,如遇雷阵雨,帐内便是蒙蒙细雨,瞬间打湿所有物品。唯在冬季牧场,建有简陋的土棚房,低矮且潮湿。俗称“冬窝子”,也确如其名,仅以草皮带土垒墙,平搭以胳膊粗的木椽,上覆茅草之类再培土即为屋顶,类似窝棚。为改善牧民的居住条件,早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就提倡和动员游牧民定居,并试点建设了一些定居点项目。2000年以后,县委、县政府多方筹资,全面实施牧民定居点建设,一处处极具民族特色的牧民新村,一座座红砖红瓦或平顶定居房在草原上建起,屋内设施完全按牧民生活习惯设计布置。新村内道路、路灯、小广场、健身器材、花园绿化带等公共设施齐全。草原牧场所用帐篷也在逐渐更新,大部分牧民已用上了保暖、隔热、防雨、承雪、防燃的新式帐篷,这种帐篷搭建时不再用木椽等做支架,而是用长短不一的空芯钢管相互套接,即轻便耐用,又便于拆卸、运输。帐篷里还用上了折叠床、便携式太阳能光伏电源,不但有电照明,而且还能看电视、放电影,用电茶壶、电褥子等。国家实施的家电下乡工程,也让定居点上的牧民群众普遍用上电脑、洗衣机、电磁炉等现代化设施,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牧区生产生活更加方便的同时,还能在游牧过程中享受多姿多彩的现代生活。与此同时,最初固定的座机电话也逐渐发展成能移动拨打的电话,款式也是从最初的大、厚、重型逐渐发展到灵巧轻便型,从按键到触屏,从单一的打电话、发短信到能上网聊天,能发微信、视频的全智能多功能复合型电话。
  洮河沿岸半农半牧区房屋皆为传统的藏式土木结构平顶房,村庄多依山傍水而建。改革开放初,先富起来的一部分农牧民或翻新或重新修建住房,但当时条件所限,并无多大改善。1996年以后,县委、县政府逐年实施易地搬迁、灾后重建、危房改造、新农村建设、整村推进、风貌改造等建设项目,使半农半牧区住房条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各个村庄的面貌焕然一新,村内有沙化或水泥硬化的道路,还在玛尼房或玛尼堆附近修建休闲小广场,并安装座椅,搭建凉棚等各种公共设施。新修的房屋大都是木结构藏式雕花前檐,基本都安装有玻璃暖棚,屋顶多覆以瓦或彩钢楞板。外观和内饰都今非昔比,居住条件得到了极大地改善。
  四、行旅变迁
  藏族素有“马背上的民族”之称,过去多以马、牛代步。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碌曲县农牧民的出行条件也在逐渐演进。摩托车作为便捷快速的单人现代化交通工具,首先在农牧区成为时尚。因为操作简单和对道路的适应性较强,用它既能放牧又可出行,一时取代了上千年的传统交通工具——马匹。与摩托车同时出现的还有“兰拖”,即兰州拖拉机厂生产的三轮拖拉机。这种小型运输工具马力强劲,速度快,既能装载少量货物,又可搭乘多人,在当时交通还不太便利的农牧区非常实用。2000年以后,随着县乡公路、乡村公路、村村通、牧道等交通设施建设,使得农牧区道路四通八达,而且道路路面基本硬化,交通之优越,前所未有。所以农牧区交通工具也在向舒适型发展,各种轿车和实用的皮卡车已经在农牧区非常普遍。农牧民群众早上出门时,将牛羊放入自家草场,然后进城办事,晚上回家时再将牛羊收拢入圈。生活轻松,出行自如。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1996-2010

《碌曲县志1996-2010》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志上限1996年,下限至2010年。内容包括:概述、大事记、自然环境·建置区划、畜牧业、农林业、工业、旅游业、商业、粮油购销、供销、招商引资、经济计划与管理、财政·税务、审计·统计、工商管理、城乡建设、国土管理碌曲县人民政府、群众团体、人物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碌曲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