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郎木寺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碌曲县志1996-2010》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20000475
颗粒名称: 一、郎木寺镇
分类号: K924.2
页数: 5
页码: 52-56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96-2010碌曲县郎木寺镇镇情概况和行政村简况的具体内容介绍。
关键词: 碌曲县 乡镇简介 郎木寺镇

内容

(一)镇情概况
  郎木寺镇地处西倾山的支脉,地势较高,海拔高度一般在3300米以上,有较开阔的草滩、河谷地带,白龙江横穿境内。属于大陆性气候,高寒阴湿、光照丰富,长冬无夏,春秋短促,年平均气温2.3℃,年均降水量633—782毫米,年平均日照2222小时;牧草资源丰富,可利用的草场面积达5.42万公顷;有茂密的松柏林、紫果云杉等针叶林,森林覆盖率15%,区内较好地保持了自然、生态的原始风貌。
  郎木寺镇位于甘肃和四川两省交界处、白龙江畔东南角,西、北分别与本县尕海、拉仁关乡相接,东南与四川若尔盖县红星乡毗邻,距离碌曲县城84千米,距离合作市165千米,是国道213线上甘肃的“南大门”。郎木寺镇紧邻省道313线,是沟通东西方向,西进玛曲,东出迭部、舟曲的交通枢纽,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
  郎木寺镇历史悠久。秦汉时期郎木寺属羌人主要的活动区域之一。隋唐时期属唐朝廷与吐蕃的战争割据地带。明清时期,朝廷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与寺院结合管理的制度,即政教合一制,郎木寺为部落土官头人与寺院喇嘛共同管理,明朝归陕西都司洮州卫地统一管理,清时统归巩昌府、洮州厅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郎木寺为赛赤部落的游牧地。1956年建制成立郎木寺区,1958年与尕海成立跃进人民公社,年底更名为尕海人民公社。1961年称郎木寺乡,实行乡辖公社制度。1966年又更名为长征乡,1968年恢复原名郎木寺乡,成立革命委员会,改为人民公社体制,1984年初恢复乡政府体制。2003年设立郎木寺镇。2006年,设立1个社区,即郎木寺社区。
  郎木寺镇是西北五省区唯一的“中国魅力城镇”,有“东方小瑞士”的美誉。早在20世纪40年代,一位欧洲传教士以其在郎木寺的经历见闻编写成的书籍,将郎木寺带进了国际视野,让西方社会知道了青藏高原东缘的群山、草原、寺院和藏民族。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每年都有大量的“背包客”来郎木寺旅游,也是从那时起,在英汉大辞典里出现“中国郎木寺”。
  郎木寺镇辖郎木、贡巴、波海、尕尔娘4个行政村13个村民小组,1个社区。其中,郎木行政村有4个村民小组,分别为吉科河村民小组、仁贡玛村民小组、加科村民小组、加科卡哇村民小组;贡巴行政村有4个村民小组,分别为贡巴一组、贡巴二组、贡巴三组、贡巴四组;波海行政村有4个村民小组,分别为波海一组、波海二组、波海三组、波海四组;尕尔娘行政村无村民小组。
  全镇共有人口813户4065人,农业人口占90.36%、城镇人口占9.64%(其中汉族占总人口的5.7%、藏族占总人口的86.4%、回族占总人口的7.1%、其他民族占总人口的0.8%),人口出生率为0.544%,自然增长率为0.338%,计划生育率为100%。全镇总面积616平方千米,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5.42万公顷,草地资源丰富,是一个以藏族、汉族、回族等民族聚集的纯牧业镇。畜牧业是郎木寺镇的经济基础,也是支柱产业。1996年以来,通过实施“六化”家庭牧场、“整村推进”、农牧互补“一特四化”等一系列惠民项目的实施,使牧民群众靠天吃饭、逐水草而牧的现状逐步得到改善,现代畜牧业初具规模。到2010年底,全镇牲畜存栏量达31302头(只、匹),其中牛存栏14541头,羊存栏16365只,马396匹。畜牧产业的稳步发展,有力地推动全镇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牧民人均纯收入3511元。旅游业是郎木寺镇继畜牧业之后发展起来的新的经济增长点,郎木寺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宗教文化,旅游发展前景良好。随着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郎木寺镇的旅游业和商贸业更加活跃,尤其是旅游旺季游客爆满,带动农牧民群众开办牧家乐、餐饮、茶馆、马队、商铺等旅游服务行业,并且为一部分家庭剩余劳动力创造了就业平台。截至2010年底,全镇共建宾馆和个体商贸楼643间,计15432平方米,共投入资金达2718.7多万元,其中民间投资达1846.7余万元,郎木寺镇区共有个体商户162户,宾馆27家,餐饮34家。到2010年底,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1万余人,其中国内游客8.6万余人,国外游客2.4万余人,实现游客综合收入2110万元。
  郎木寺镇是一个以藏族为主,多民族聚居的高原小镇。镇内有闻名遐迩的藏传佛教寺院——郎木寺院,独特的红石崖丹霞地貌,酷似欧洲中世纪的古堡,榻板房是郎木寺民居的一大特色,也是旅游观光的一大亮点。榻板房是一种以木为主,土、木、石相结合的古老建筑物。既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又有藏汉建筑风格合璧的特征。
  郎木寺镇以其秀美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蜚声海内外,这里四周群山环绕,翠柏掩映,风景如画。2004年郎木寺被甘肃省政府列为全省风景名胜区,被列为甘南州十大王牌景点之一。2005年参加CCTV中国魅力名镇展示活动,进入20强。
  2008年,受汶川大地震影响,郎木寺院的部分建筑不同程度受损,后经中央财政拨款200万元,对寺院进行了加固维修;2010年,建成贡巴村国道213线至钦木曲和牧道,项目共投资35万;通过“整村推进”、危旧房改造及“5·12”地震重建项目,对全镇820户危旧房进行改造,总投资达752万元。
  (二)行政村简况
  1.郎木村
  郎木村地处甘川交界处,是镇政府所在地,也是兰郎公路的终点。平均海拔3480米,年均气温0℃,长江流域的主支流白龙江从境内穿过。畜牧业是郎木村的经济支柱产业。郎木村有4个村民小组共230户1269人,其中有低保户85户297人(加科13户42人、加科卡哇25户96人、仁贡玛23户75人、吉科科24户84人),5户5人五保户。2010年底,郎木村党支部共有党员40名,其中女党员3名;村“两委”班子成员7人,其中女1人。全村在校学生有426名,其中建档立卡在校学生是184人。全村草场面积9080公顷(可利用草场面积为8233公顷),有畜户86户。2010年,各类牲畜存栏25583头(只、匹);郎木村人均纯收入3105元,属全镇贫困村。
  2.贡巴村
  贡巴村位于县境南部,西南距玛曲县68千米,东南与四川省若尔盖县毗邻,国道213线横贯全境,交通十分便利。贡巴村平均海拔3480米,有较开阔的草滩、沼泽地,水源充沛,气候湿润。全村总面积1.79万公顷,草地面积1.64万公顷,可利用草场面积1.43万公顷,村委会下辖4个村民小组,共215户1038人(无畜户71户)。截至2010年,全村各类牲畜存栏达28221头(只、匹),其中牦牛有20005头(有能繁母畜13000头,占64.9%),羊8086只,马130匹,牦牛存栏占牲畜总数的71%。牲畜品种以牦牛为主,牧民人均纯收入3650元。贡巴村有党员31人。
  3.波海村
  波海村位于县境南部,西南距玛曲县71千米,东南与四川省若尔盖县毗邻。波海村平均海拔3480米,有较开阔的草滩、沼泽地,水源充沛,气候湿润。全村总面积2.38万公顷,可利用草场面积2.36万公顷。村委会下辖4个村民小组,共291户1378人。2010年,全村各类牲畜存栏达30312头(只、匹),其中牦牛14541头,羊16365只,马396匹。牲畜品种以牦牛为主,牧民人均纯收入为3511元。波海村共有正式党员42名,预备党员3名。低保户75户230人。五保户5户5人,低保边缘户67户,高龄老人31人,残疾人52人,其中有残疾证的42人。有1所三年制小学,始建于1974年,占地面积4650平方米。2010年有3个教学班,共有学生115人(男55人,女60人);专任教师8人。
  4.尕尔娘村
  尕尔娘村地处县境南部,属高山草原区。海拔3300米,年均气温1.1℃,年降水量615.5毫米,年相对无霜期仅19天。省道313线从村旁经过,距郎木寺镇36千米。畜牧业为牧民群众经济收入主要来源,草场总面积为6867公顷,其中可利用草场6000公顷。2010年底,全村共77户,人口380人,其中男132人、女168人,总劳动力161人,80岁以上7人,70—79岁11人,60—69岁22人,45—59岁48人,18—44岁169人,17岁以下人口146人。党员21人,低保户23户,贫困户44户203人,参加新农合401人,参加新农保人206人。人均收入2852.74元。肢残、脑残等残疾人14人,其中未办理残疾证10人。全村土木结构住房18户,砖木结构住房51户,其中大部分为空心砖墙体结构。尕尔娘村为纯藏族人口村,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基本相同。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1996-2010

《碌曲县志1996-2010》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志上限1996年,下限至2010年。内容包括:概述、大事记、自然环境·建置区划、畜牧业、农林业、工业、旅游业、商业、粮油购销、供销、招商引资、经济计划与管理、财政·税务、审计·统计、工商管理、城乡建设、国土管理碌曲县人民政府、群众团体、人物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碌曲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