碌曲县图书馆
碌曲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碌曲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视频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编纂始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碌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20000445
颗粒名称:
编纂始末
页数:
4
页码:
554-557
内容
《碌曲县志》的编纂,从机构的设立到志书出版,经历了较长的时期。1986年1月,碌曲县志办公室成立。1987年11月,县人民政府任命权俊武为县志办公室副主任,以后,又相继任命过主任和副主任。到1990年下半年,县志办公室的负责人相继调离,编纂工作始终未能起步。
1992年6月,县人民政府任命梁旺俊为县志办副主任(1998年任主任),主持修志工作。是年末,县财政划拨开办经费1500元,县人事局调配了2名干事,碌曲县的县志编纂就此开始。修志难,编写《碌曲县志》十分困难,缺乏必要的经费,缺乏写作人员,缺乏历史资料,还有,修志是一件不容易引起人们重视的工作,正是这些因素影响了碌曲县的修志工作。万事开头难,为了引起人们对修志工作的重视,县志办公室通过编印《县志通讯》宣传地方志书“存史、资治、教化”的功能,宣传“一纳入”“五到位”的地方志工作原则,同时刊登部分征求意见的志稿。1993年到1999年7年中,县志办先后编写《县志通讯》40多期,撰写文章百余篇,约5万字,印发2000多份。《县志通讯》为县志工作起到了舆论宣传,鼓舞士气的作用,它使许多人知道了中华民族有编史修志的光荣传统,认识到完成《碌曲县志》是省政府下达的指令性任务,使许多人主动支持县志工作。1993年年初,县政府下文将县志分志任务分解到县直机关各部门。1994年9月,县委办公室和县政府办公室发出了《关于限期完成县志分志任务的通知》。由于缺乏人才和资料,县志分志任务迟迟不能完成。鉴于县直机关一些单位缺乏编写力量的困难,从1993年到1999年7年时间,梁旺俊在高质量完成由县志办承担七卷分志的同时,由分志承编单位承担经费,组织社会力量先后完成了20多个单位的分志,从整体上推动了分志资料稿的完成,2000年初,多年困扰《碌曲县志》编纂的分志资料稿难题基本解决。
1996年,中共碌曲县委任命梁旺俊为县志主编。1994年,县志主编确定了“尊重历史,秉笔直书,客观公正,写出特色”的总编思路。特别要在时代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三方面下功夫。时代特色就是要写好碌曲县人民政权的建设与巩固,写好建政四十年尤其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地方特色就是要写好碌曲县的青藏高原风光和作为支柱产业的畜牧业的发展;民族特色就是要写好藏族部落的变迁,藏传佛教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和民族习俗。体现三个特色需要处理好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详今略古,对于没有文字历史的碌曲,要做到详今详古;二是民族民俗问题,用尊重习俗挖掘内涵的方法处理;三是宗教问题用体现进步不忘局限的方法处理;四是对平叛问题采取说清事件粗线条记述的方法处理。写作要懂规则,要会搜集资料,还要有科学的表述方法。要掌握编纂规则,进学习班交不起学费;向兄弟县学习,也因20世纪90年代初甘南州的志书编纂尚处在各自为阵的探索阶段而无法实现。为了把书编好,主编只能一面阅读《史记》、《资治通鉴》等经典,一面向内地的行家请教。历史资料一无所有,正史中没有碌曲这个名词,藏族部落的变迁只能靠调查取得,不懂藏语又成了障碍。建政后的资料档案记事本来就很简单,经过文化大革命又损失了不少案卷,欲询问知情人,却因大多数老干部退休后离开碌曲而左右为难。总之,七年风雨征程固守艰难,其中之痛楚无须表述。七年时间,编写人员先后查阅各类古籍书刊220多种,查阅县内外档案等1200多卷次,调查知情者达250多人次。终于基本上达到了全面掌握第一手资料的要求,为2005年一年内完成终审稿打下了基础。
2001年3月,县政府任命王兴华为县志办主任。同年5月,应县志办请求,甘南州志办领导石为怀带领三名资深编辑来碌曲帮助工作,拟定篇目。2002年,4名工作人员对《碌曲县志》进行填空式编写,原来的思路与部分资料被废弃,县志编纂在这段时间走了弯路。
2004年4月,县政府任命罗爱昌为县志办主任。在完成了部分尚未完成的卷章之后,对志稿进行了一轮粗略修改。2004年10月,县志送审稿交付印刷。县委、县政府对县志编纂工作十分重视。为使《碌曲县志》尽快出版,2004年12月县政府决定由罗爱昌组织领导,梁旺俊任主编,实行主编“一支笔”负责到底的工作机制,以尽快完成县志编纂任务。
由于送审稿编写人员不熟悉编纂规则,大多以行政材料的方法编纂志书,使志稿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局部结构不够合理。第二,内容方面尤其是一些重大问题记述失准,少数卷章局部资料空档,越界记述,交叉重复,史志不分,以表带文等问题较为严重。有的篇目有题无文,有的甚至是单位提交的草稿或摘抄的档案,有的章节通篇用行业知识和规定替代志书内容。第三,行文混乱,层次不合逻辑,乱设自然段,句子成分不全和乱用标点符号的现象随处可见。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县志主编拟定了“消肿”、“规范”、“完善”三步走的修改方案。从2004年12月20日到2005年4月底,进行了第一轮修改,通过“消肿”,志稿从135万字减少到70万字,减少65万字。删削的内容主要有:重大历史问题失准部分,大量不应为志书使用的统计报表和文字。2005年5月下旬,县志评审会召开。从6月初到7月底,结合省、州县三级评审会提出的意见,进行了第二轮修改,增补了三分之一内容,修复了因删削造成的残缺章节和原来有标题而无内容的章节,从总体上规范了志书。同年8月,排印出县志终审稿。经过两次修改,《碌曲县志》从32卷、123章、360节、减少到31卷、113章、308节,总字数由135万字,减少到70万字,再回升到95万字,整卷重编的有《军事志》、《旅游志》、《人物志》。部分章节重编的约占总篇幅的三分之一。2005年9月13日,县人民政府将《碌曲县志》终审稿报清甘南州志编委会终审。州志编委会组织编委、专家对《碌曲县志》进行分卷终审后,于2005年10月10日,召开了《碌曲县志》终审会议,并提出了原则通过,对部分章节继续进行修改的终审意见。2005年9月到12月中旬,进行了第三轮修改,其中9月9日到11月9日一次,11月11日到12月中旬一次。对终审稿的第二次修改,贯彻了州政府终审会议提出的意见要求。通过对终审稿的修改。第一,进一步解决了《军事志》与《政权志》等卷章中存在的交叉重复问题,第二,对以史代志和章下无节问题进行了纠正,第三,撤销、合并、增补了部分章节,第四,进一步规范了志书语言,第五,从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出发,重新界定和调整了《人物志》的入志标准,较大幅度的提升了《人物志》所占的比重。经过对终审稿的修改,《碌曲县志》最终为31卷、101章、291节,比终审稿减少了12章,17节。
2005年的《碌曲县志》出版稿写作,基本体现了1994年县志主编确定的编纂思路,第一,实现了三个特色的目标,第二,妥善处理了民族、宗教和平叛问题,第三,民俗旅游内容的记述,成为《碌曲县志》的一个亮点。《碌曲县志》是甘肃省第一届地方志编纂中最为艰难的一部县志。《碌曲县志》也是全省重大历史问题最集中的一部县志,从1951年工作组三进双岔开始,经历了围剿马良股匪,西仓双岔事件、曹杜事件,白李事件,晒银滩流血事件,1958年平叛斗争和1959年的科才事件。《碌曲县志》没有回避历史问题,而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粗线条记述重大事件,志中涉及到不少社会敏感问题,既有党和政府对部落头领及宗教上层人士的统战工作,又有平息武装叛乱;既写了反封建斗争,又写了一些政治运动。对正面的不溢美,对错误的不回避。对民族宗教人士,既写了他们的进步性,又写了他们所做的一些不该做的事,在记述成就的同时,也记述了特定条件下所导致的失误。《碌曲县志》从机构建立到出版前后历经了20年,其中有效工作时间为9年。《碌曲县志》在写作上尽力继承和发扬《史记》、《资治通鉴》等史书的实录传统,也吸取了州内外已出版志书的经验,使全书具备了“存史、资政、教化”的基本功能,较好地处理了政治、民族、宗教、军事等诸多社会敏感问题。《碌曲县志》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些篇章资料欠缺,有的地方史志交叉,有的问题属于学术界正在探讨的问题。
《碌曲县志》是在历届碌曲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完成的。自1993年始,历届县委、县政府对县志编纂比较重视。1994年,县委、县政府两次发文强调县志工作。1995年4月县志编委会成立。每年年初全县工作会上,县委县政府主管领导均对县志工作进行强调。1998年8月,县志编委会召开由县直机关各部门主要领导参加的县志工作会议,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和武装部的主要领导亲自到会并讲话。2004年,《碌曲县志》的滞后局面引起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是年10月,新的一届编委会组成,县长才尕担任编委会主任。编委会决定,对《碌曲县志》采取加强领导,保障经费,确定主编,快速攻关的措施。县政府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及时划拨经费,确保了县志送审稿的印刷和省州县三级评审会议的召开,确保了县志图片资料的征集、拍摄和补充资料的搜集。2005年是县志出版稿攻坚的关键,县长才尕,县委副书记杨尕让,副县长马向红、尕藏南杰经常关心过问县志工作进展,研究解决修志中出现的具体困难。
《碌曲县志》的出版离不开省、州、政府和省、州志办领导的关怀、支持及指导。1997年12月,甘肃省志编委第十二次扩大会议在兰州召开。时任副省长的陈绮玲对出席会议的县志主编梁旺俊说:你们在民族地区修志很不容易,回去告诉县上领导,要确保质量,加快进度,不能拖全省的腿。省志办的领导郝玉屏、张克复、陈启生等多次来到碌曲督促指导工作,审阅稿件。省志副主编张克复本来是负责省志的,自1998年起,先后4次来碌曲指导。州委、州政府历届领导,对《碌曲县志》十分关注。州委副书记傅九大、梁明远、副州长杜世昌、杨志宏来碌曲检查工作时都不忘强调《碌曲县志》。《碌曲县志》滞后的局面,引起了马建华副州长的高度重视,2005年5月下旬,马州长在百忙中出席县志评审会并讲话,同年11月10日,在州政府召开的《碌曲县志》终审会上,马州长对县志终审稿的修改作出
指示。甘南州志办已故原主任王俊英、副主任陈秉衡在职期间,多次来碌曲指导工作。州志办副主任石为怀同样为《碌曲县志》倾注了不少心血,自1998年以来他多次来碌曲指导帮助工作,从篇目设置和送审稿的印刷一直到审查出版,给予了很多的关心和帮助。
社会各界人士对《碌曲县志》编纂,倾注了极大的热情。甘南州文化出版局局长云丹龙珠、甘南州委党史研究室主任赵瀚豪两位领导,在县志工作起步之初就热情指导,向有关领导提出建设性意见,帮助联络印刷出版事宜,为《碌曲县志》的问世做了大量工作。合作师专校长罗卜藏、作家雷建政、甘肃省藏族研究所所长、教授王洲塔,曾对《碌曲县志》给予帮助。原碌曲县中学党支部书记邓全运,记者张忠益、党史办公室副主任杜自飞在调往合作工作后,在历史资料的探索和搜集方面,给县志工作以极大的支持。一些退休老干部也对县志工作以深切关注,有的打电话,有的写信提供资料。
《碌曲县志》记下了史志工作者长期伏案的辛劳,在海拔3100米的青藏高原,经年累月在资料丛中顽强拼搏,没有现成的文史资料,没有强有力的写作班子,经费供给难以保障,他们不计报酬,默默无闻,年复一年地写作……
2005年9月初,《碌曲县志》终审稿排印后,县长才尕,县人大主任扎西热布旦,县政协主席斗绕,副县长马向红、尕藏南木杰等领导悉心审阅部分志稿,提出修改意见。县志办主任、副主编罗爱昌自修改伊始,对志稿逐页审阅,尤其是在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处理方面,与主编反复斟酌。在《碌曲县志》编定之际,我们谨向为《碌曲县志》的编著给予大力支持和热心帮助的专家、学者和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编者
2005年12月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碌曲县志的情况。其内容包括建置沿革志、地理自然志、经济计划志、农林志、工业志、水利电力志、交通志、邮电志、商贸流通志、粮油志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碌曲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