碌曲县图书馆
碌曲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碌曲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视频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邮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碌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2000012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邮路
分类号:
F61
页数:
2
页码:
180-181
摘要:
本文记述了碌曲县解放前的邮路和解放后的邮路。
关键词:
碌曲县
邮电
邮政
内容
一、解放前的邮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长期处在部落、寺院统治中,部落与部落之间和部落与地方官衙之间的联系、部落头人和地方官发号施令,其公文信函、指令等,由头人管家负责信息传递。各藏传佛教寺院和拉仁关西道堂设有专门的办公机构(或专职人员),负责信息上通下达,部落、寺院通信均为专人传递。一般事项也用捎口信的方式由他人代为传送,重大事项特别是遇有紧急事项时采用快马飞传方式由专人来完成传送任务。唐朝时,朝廷为加强与吐蕃的往来,在吐蕃普赤松赞执政时,设置驿道驿站,从京都长安出发,百里一站,经天水、陇西、岷州、洮州到达碌曲,在拉仁关设置驿站(有遗迹),作为官方邮路通道。碌曲归洮州卫管辖时期(时间待考),设置三木察驿站(疑为双岔乡林科站驻地),沟通了碌曲各部落与洮州卫衙门的信息联系。另外,从碌曲(郎木寺、尕海、西仓)出发,经阿木去乎、科才、桑可河到达拉卜楞线路为地方所设邮路商道,直至解放以后。
二、解放后的邮路
(一)长途邮路
1951年7月,夏河至郎木寺230公里的双人双马畜力班邮路开设,每半月通邮一次,这是碌曲县在解放后首次开设官方邮路。1954年1月,夏河至郎木寺双人双马畜力班邮路延长到玛曲,邮路全长267公里,每半月为一个班期运邮一次。1955年,这条邮路撤改为碌曲至郎木寺101公里,郎木寺至玛曲69公里两条畜力班邮路,班期不定。1955年4月,开通夏河至碌曲委托代办汽车邮路,由甘肃省交通局汽车带运邮件,邮路全长100公里,7日3班。7月,开通兰州经合作、碌曲至上迭军邮线路1条,上迭邮件由兰州经夏河、碌曲转郎木寺为汽车运邮,郎木寺至上迭改为畜力驮班,由独立团护送,公安11团负责接运,碌曲到迭部路程256公里。1957年,夏河至碌曲委托代办汽车邮路延长至玛曲,全程长246公里,班期不定。1958年改为邮电局自办。是年畜力班邮路甘肃省境内主干线邮路逐步为机动车邮路所取代。原合作经碌曲至玛曲委托代办汽车邮路改为邮政自办汽车邮路,每周通邮1次。1959年,在汽车运输代办邮班班次不正常的情况下,开办了合作至洮江县驻地尕海的自办汽车邮路,洮江县组织人力物力增辟双人双马邮路2条,邮程全长133公里,同时,还联系班车、运粮车输送邮件报刊,使邮政通信有了很大改善,基本上解决了一段时间不能通邮的问题。1966年4月,合作经碌曲、郎木寺至玛曲的委托代办汽车邮路重新开通,由甘南汽车运输公司班车代运,每周2个班期,周一、周四通邮。1967年后,凡已开通通邮的邮路长期固定未变,至1971年9月9日,兰州经合作、阿木去乎、碌曲、尕海、郎木寺至迭部,全长645公里,逐日运邮,沿用至今。
(二)县内邮路
1956年3月碌曲县邮电局成立后,县城(西仓)到尕海至郎木寺运邮由夏河至郎木寺的班邮完成,县城至双岔、阿拉尚无通邮邮路,全靠武工队,工作组等捎带,1959年,县城至拉仁关全长38公里,县城至双岔50公里两条邮路相继开通,为单人单马邮路,每周1个班期。1962年,县内邮路延长到149公里,1965年再次延伸30公里至阿拉,班期未变,准确无误,至此,县内邮路已通达各公社机关驻地。
1969年,碌曲县城至阿拉有乡邮员3人,自行车班2人,马班1人,马班运邮正常,自行车班遇大雨、雪天脱班,是年4月,县邮电局根据自行车班大雨、雪天脱班断邮的情况购邮马2匹将自行车班改为马班,时县邮电局有县城投递员2人、乡邮员5人。1971年,将双岔邮电所两匹邮马改换2辆自行车,每周3班增到每周6班,沿路14个生产大队、50多个生产队的邮件报刊邮递速度加快,中转时间大大缩短。1971年前,全县94个生产队中通邮的只占67%,到1971年底,仍有33个不通邮,通邮的61个生产队班期不正常,脱邮断邮时有发生,县邮电局在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积极组织规划农村通信网络,通过减少回过路线,缩短班期,增加投递点,调整劳动组合,使全县7个公社60%的生产大队和45%的生产大队实现了逐日班邮,80%以上生产队通邮。双岔邮电所在确保正常营业的同时,担负起4个生产队的邮件投递任务,50多岁的藏族乡邮员加儒1人承担起拉仁关公社3个生产大队7个生产队的邮件投递任务,日行40多公里,16年如一日。1972年8月,县城至晒银滩的县内邮路开通,乡邮员搭乘原往返迭部、玛曲、合作班车,到碌曲桥头下车步行至县城。到1973年9月,全县7个公社,24个大队全部开通邮路,94个生产大队中85个通邮,全县邮政通信网基本形成。1974年,始有县内自办汽车、摩托车邮路。1978年秋,连续3天的大雨使洮河水流暴涨,县城至阿拉邮路中断,为避免脱邮,临时雇马2匹2人运邮。1980年,县内摩托车邮路停办,改为小汽车邮路。1985年,鉴于汽车配件供应困难,时有脱班,加之油料、养路费等费用过高,县城至双岔自办汽车邮路改为自行车班邮。1988年,县城至双岔邮路由逐日班改为2日班,将双岔至阿拉邮路由周6班改为周3班。是年,全县7个乡24个村委会94个自然村设有邮电所的有4个乡,1个行政村,通邮的17个行政村,38个自然村中逐日班的有5个行政村,5个自然村;周2班的有4个行政村,周1班的有7个行政村,33个自然村,捎带、代转的有8个行政村,56个自然村。到1995年,县内有邮路2条,总长59公里,县乡普遍通邮。同时,根据社会需要先后开办了国际邮件、集邮、快件邮递等业务。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碌曲县志的情况。其内容包括建置沿革志、地理自然志、经济计划志、农林志、工业志、水利电力志、交通志、邮电志、商贸流通志、粮油志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碌曲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