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耕地种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碌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2000007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耕地种植
分类号: F329
页数: 2
页码: 127-131
摘要: 本节记述了1949年至1995年碌曲县耕地种植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农林经济 碌曲县 耕地种植

内容

境内居民沿洮河谷地从事农业耕种由来已久。1949年,全县耕地面积5.3万亩,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徘徊在4.2~5.2万亩,20世纪80年代初退农还牧,80年代后期,县委、县政府根据“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宜农则农、宜牧则牧”的发展原则,在阿拉、双岔、西仓继续实行半农半牧政策,弃耕地再度恢复。到1995年,全县耕地面积45467.9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0.57%其中沿河地区有耕地41497.1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91.27%,绝大部分为旱地。
  土地耕作实行轮歇,一年一熟,清明后开犁下种,按各类作物生育期不同和避免霜冻危害的需要,依次播种小麦(仅限于阿拉川旱地)、青稞、豌豆、油菜和洋芋。白露前收获油籽、青稞、豌豆、小麦等作物,霜降后收获洋芋等。新茬地当年不进行耕翻,得到翌年小暑、处暑时各耕翻一次,有利于灭草杀虫和提高土地肥力。粮食作物采用撒播方式,籽种浪费较多,出苗不够整齐,以青稞为例,亩播种量37~42斤。肥料以人、畜粪便为主,离居住点较远的地采用“烧生灰”办法施肥。70年代始使用化学肥料,主要有销酸铵,尿素、磷肥等。1994年,在农业科技等示范推广下引进磷酸氢二铵和肚果黄、康青3号等青稞新品种与刷金寺等油菜新品种,产量有了较大提高。50年代,青稞亩产117斤,油籽亩产65斤;70年代,青稞亩产204斤,油籽亩产64斤;80年代,青稞亩产232斤,油籽亩产79斤;到1995年,青稞、油籽亩产分别达到287斤和123斤。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碌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碌曲县志的情况。其内容包括建置沿革志、地理自然志、经济计划志、农林志、工业志、水利电力志、交通志、邮电志、商贸流通志、粮油志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碌曲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