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县八月十五——中秋节习俗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山丹民俗》
唯一号: 292434020220000569
专题名称: 山丹县八月十五——中秋节习俗
文件路径: 2924/01/object/PDF/292410020220000004/001
起始页: 0103.pdf
专题类型: 民俗

专题描述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中秋节。按古历法的解释是:农历八月居秋天(七、八、九三个月)之中间,八月十五日(八月份三十天)又在八月的中间,所以叫中秋节。中秋之夜,月亮最圆、最亮、最皎洁。中国人把月圆看作是团圆的象征,因而也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中秋节之所以成为佳节,还在于对月亮有种种美丽的传说,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嫦娥奔月”。由于古人对自然界还处于原始认识阶段,无法解释月亮中的阴影现象,于是编造了一个个的故事来寄托自己善良的愿望。因为有这些动人的传说,使中秋节显得分外迷人,更加富有诗情画意。中秋节的应节食品是月饼,其形状为圆形,象征团圆,又叫“团圆饼”。 月饼起源于唐朝,到了宋代已极为普遍。《燕京岁时记·月饼》载:“供月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苏东坡在一首诗中也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山丹中秋月饼也有两种,一种就是由老百姓家里自己蒸的,用大锅一次只蒸一个,直径50~60厘米,即“大者尺余”,一般有十二层,象征十二个月,每层卷有清油、香豆、姜黄、红曲、胡麻籽等,上面画有月亮、玉兔等图案,因此,又叫“千层月饼”。还有一种是由鏊子烙的千层月饼。一般是几家合用一个鏊子,男人负责生火、试鏊、提鏊。最复杂的是在鏊子中垒火。垒时要把煤砖砌成小方块,在大铁鏊子最低层先码一层,每一块中间稍有间隙,然后在空隙上方再码一层。依次而上,直到仅在上面码一块砖,呈金字塔形。然后用柴火从中空的地方引着起火,慢慢其他煤砖也燃烧起来,外表看不出火势,内里已是熊熊烈焰。火鏊子是面火,还要凑底火的,两面夹击,火势要一样,烙的馍成色也相同。 这时候掌握火候的人至关重要,需要眼疾手快,但不要毛糙,要胸有成竹。在家里,这个活计是男人的专利,男人干这个活很悠闲,但最忙活的还是女人,最快乐的是孩子们。中秋之夜月上柳梢之时,家家在自家院内摆上香案,供上月饼、各种时鲜水果,剜好的西瓜牙、甜瓜牙,有手巧的老人在瓜上还能剜上瓜果画,实在是锦上添花的妙笔。一家人围坐一起等待月亮上来共同赏月。小孩心急,不断抬头望着天空,又不断低头望着供品,嘴馋的小孩,禁不住伸手要吃供品,大人不能呵斥,要悄悄拉住孩子的手,轻声说:“月神看见要笑话的,等月祭完再吃”,等月上柳梢,圆而又亮时,家长点燃三炷香,祭完月之后,吃月饼、饮酒娱乐。外出者多返家与家人团圆,中秋节也叫团圆节。

知识出处

山丹民俗

《山丹民俗》

出版者:敦煌文艺出版社

本书从饮食习惯、节日礼俗、地方方言等方面记述了山丹的民俗文化,反映了山丹地方民俗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的特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