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县图书馆
山丹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山丹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山丹县送亲习俗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山丹民俗》
唯一号:
292434020220000538
专题名称:
山丹县送亲习俗
文件路径:
2924/01/object/PDF/292410020220000004/001
起始页:
0045.pdf
专题类型:
民俗
专题描述
结婚当天,男家女家都非常热闹。一大早在“东头”的指挥下,东家们要打扫院子,张贴对联,订好红纸“礼簿”,院门前摆上“迎风桌子”,院子里讪上“礼方”(供账房先生记礼的桌凳)。大约早晨九点钟开始,前来贺喜的乡党宾客便陆续到来,拿出礼品和礼金交给“礼方”,亲眼看着在礼簿上记好×××礼币××元后,方才离开“礼方”。进屋落座后东家敬上清茶和馍馍,让客人慢慢地用早点,等候筵席开始。 这一天,女方家在宴请宾客同时也要招待新娘新郎。山丹人招待新娘新郎有个规矩,通常用“四菜两饭”,一饭是长长的捋面拉条子,从此新婚夫妻“情深意长”或“捋捋顺顺”出门之意;一饭是包着肉馅及花椒、冰糖、食盐、红枣、硬币的饺子,取“饱尝生活之酸甜苦辣”、“早生贵子”、“财源滚滚”之意。一般在中午12点左右,娶亲客和女方家“东头”商议要“官戴”新郎新娘。随即新郎新娘在众亲朋的簇拥下,站在上房供桌前,地上铺上褥子,由男方长者点蜡、上香,用三份表纸在新人头上燎一燎,以表示吉利。男女双方拿出红花给新人披戴好,新人跪在褥子上给先人叩首,给祖父母、老老外舅、老外舅、父母、亲朋好友叩首辞别,随即新郎新娘、娶亲客及送亲客必须出门上路,女方家事先要确定送亲的人,送亲客人上车时新郎要行礼恭请。送亲客人一般在20~40人之间。陪送新娘的二位女客一般为新娘的姐姐、嫂嫂等。车离开女家,女方家要燃放鞭炮以示喜庆。姑娘离开娘家时要向爹娘行拜别礼,亲娘要哭别,表示依依不舍难舍难分,姑娘则要哭嫁,表示故土难离,爹娘难舍。 送亲队伍出发时还要带上娘家为女儿准备的嫁妆。女方家为女儿准备的嫁妆一般是家具、电器、服装、床上用品等。床上用品多为被褥等缝制品,娘家在姑娘出嫁前,请来当地儿女双全、针线活出众的妇女为女儿赶制陪嫁的被褥,缝制被褥时内装几粒麦、豆、稷、米、枣、核桃等。“麦”与“迈”谐音,含“迈门”之意;“豆”与“斗”谐音,取“除邪”之意;“稷”与“吉”谐音,寓“吉祥如意”;“米、枣”即“米面夫妻,早生贵子”。“核桃”,即“夫妻和和美美”。无论经济条件如何,姑娘出嫁时,娘家必须陪送两床被褥、几套衣服、一个梳妆盒、一个针线篮子、一盏灯、一双筷子和一对碗,这些东西自成一套缺一不可。这些习俗集中体现了山丹人渴求吉祥幸福,希望和睦平安的美好愿望。
知识出处
《山丹民俗》
出版者:敦煌文艺出版社
本书从饮食习惯、节日礼俗、地方方言等方面记述了山丹的民俗文化,反映了山丹地方民俗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的特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