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美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文蕴》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1783
颗粒名称: (四)美术
分类号: J528
页数: 12
页码: 310-32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丹县民间艺术美术,其中包括了山丹烙画、麦秆画、剪纸、刺绣、布贴花等。
关键词: 民间艺术 山丹县 美术

内容

山丹烙画
  “山丹烙画”是在我县古老的民间火烫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特种工艺美术品。早时,这里的农牧民就用烧红的火钎,在木制农具和家用器物上烫烙各种不同的印记符号,作为识别的标志。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把烫烙印记发展为一种工艺技术,开始在日常生活用的木碗、木勺、木盘和筷子上烫烙各种喜爱的装饰花卉图案,以美化生活,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旧时山丹农村举行婚礼,青年男女在娶亲仪式上要用烙有男女裸体幼童的红漆筷子吃饭,表达两情相悦,白头偕老,早生贵子之意。到了明清时期,广泛应用到木制家俱上,逐步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火烫工艺。清代末年,由于经济萧条和油漆绘画的广泛使用,火烫工艺逐渐衰微,频临失传。旧时山丹烙画的主要特点是吸收中国水墨画的表现技法,将山水、花鸟、人物等烙于器物表面,图案美观大方,粗狂豪放,形象生动,风格古朴典雅、清新秀丽,给人以入木三分的碑刻感受。由于碳化等原理,图案经久而不退色,具有很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
  1979年,山丹县美术工作者在普查民间美术过程中,发现了这一古老的民间工艺。经过反复研究试验,以电烙铁取代火钎,以优质的胶合板取代实木板,集绘画、书法、装潢、镶嵌等工艺于一体,开始了山丹烙画的继承和创新工作。1980年春,山丹烙画首批样品问世,即引起省内外专家的高度关注和好评。1984年,山丹烙画首次被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编入大型丛书《当代中国的工艺美术》,向国内外介绍。此后,山丹烙画陆续参加了全国及省、市(地)展览,并荣获全国工艺美术博览会优秀产品奖、两次蝉联甘肃省旅游工艺品纪念品最高奖“天马奖”,使山丹烙画这一民间美术名声大振,畅销国内外,部分山丹烙画精品先后被香港、日本、新西兰、英国皇家博物馆、中国驻美国俄亥俄州领事馆和中国美术馆收藏。
  (周春林张乐)
  麦秆画
  麦秆画,是以麦秆为原料制作的剪贴画。其制作工艺是选择长势良好的麦秸中段粗而长的几个节节,经漂白、剖切、刮胎(清除麦秸内过厚的粗纤维)、拼贴(把剖开刮净的单独的麦秸条拼贴在宣纸上)、熨平等工艺制成制作麦秆画的原料纸背。其后,根据构图需要把它剪成作画的组件造型,再把一个个组件按构图粘贴到画面相应的位置上,直至整个画面粘贴完成。
  麦秆画制作工艺分单层平贴,多层堆贴。用平贴还是堆贴手法表现,要视画的题材内容而定。一般来说,一幅层次感和立体感强的画既需要单层平贴,又需要多层堆贴。好的堆贴麦秆画可达到低浮雕的视觉效果。除此之外,麦秆画还可通过着色,烫烙去增强感染力。由于麦秆色泽金黄,又富有天然光泽,用它作出的剪贴画显得富丽堂皇,因而深受人们喜爱。麦秆画适合表现的题材内容广泛,尤其适合表现花鸟和人物。山丹麦秆画工艺,是原文化馆烙画工艺厂在继承民间工艺传统基础上研发生产的特种工艺美术品。近些年来,原烙画工艺厂后起之秀,现已取得民间工艺美术副高级职称的周玉梅、张春玲等人又在执着的追求和辛勤的耕耘中,把它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发展层次。祝愿这朵民间工艺美术之花开放得更加绚丽多姿。(周春林)
  面塑
  山丹民间面塑过去只是一种装饰用的食品,故历史上既无作品记载,也无作品传世,是作为礼仪、岁时等民俗节日馈赠、祭祀、喜庆、装饰的信物或标志,是一种由风俗习惯积淀而成的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
  春节民俗与山丹面塑:源于先秦而成型于汉代的节日风俗,是人们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的积淀物,而春节作为最重要的节日显得尤为隆重,精美的面塑随着人们的心理需求应运而生,并成为节日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春节山丹民间面塑的主要功能是对天、地、神的祭祀和祈祷,是追求丰衣足食,万事如意的生活理想的集中体现。大多是抽象性、信仰性、理想性的。有供奉天地的枣山、祭供灶神的饭山等,形制都较大,谓之米山面岭。另有各种点彩带花的馍馍,便是酬宾待客,探亲访友的讲究礼物。
  山丹人家供神所用的枣山是颇为讲究的。因为它是作为一种祭物而出现的,人们认为它有某种超于自我的神秘力量。枣山一般用面卷靠在一起作成等腰三角形,上面点缀上红枣,再在顶角装饰用面作成盘云、盘龙、盘兔、如意纹样。间或点缀连理枝、元宝、下山虎、上山鹿等吉祥物,用大锅蒸制而成。寓意米山面岭、丰衣足食之祈愿。从过小年开始就供于神位前。供奉灶神的饭山,又叫刺芽山,用发面做成上小下大的扁圆状饼,饼面上用剪子剪上密密的刺芽状,上部装饰上红枣和各种吉祥物,用鏊子烙制而成,寓意百草丰茂,五谷丰登。
  喜庆与民间面塑:过去孩子过满月、周岁、修房子上梁都要做花馍,叫桃,即用一半发面兑一半死面(没经发酵)做成圆馒头状,上面突起一个乳头状小嘴,并用颜料作装饰。桃在古俗中为避邪之物,谐言“逃”,意为逃避灾祸。年轻人结婚,新娘的娘家要送一对大馒头,一般要3-5斤面做成,寓意美满幸福,白头偕老,丰衣足食。制作花馍可以说是老百姓自己创作的一种心灵崇拜物,表达民众向往富裕生活的思想,实用性和功能性使它成为一种最易普及、最易传承的艺术形式。
  老人年至花甲,晚辈们为之祝寿庆贺,要蒸做漂亮的大寿桃,以祝愿老人健康长寿,表达对老人的孝敬之心。
  丧葬礼仪与民间面塑:宗教教义告诉人们,当每个人走完自己可以感知的人生之路以后,人的灵魂将在另一个世界得到永生和升华。因此,人们将葬礼的程序铺排的格外隆重和复杂,这是一种对人生意义的赞颂和肯定。这项活动中,亲朋好友的花馍俗名叫“祭”,作为主要面食供品。视亲近程度“祭”分为两类。一类是齐头祭,大供二十个,小供一盘及其他祭品。二是全祭,大供四十个,其中有八个大花供,上面用染成彩色的杏仁、海绵、刨花等装饰有花、鸟、虫、鱼、瑞兽,形象逼真色彩鲜艳,千姿百态。还有小供两副,有黄馒头、花馒头、白馒头、马板肠、荷花、十二生肖等,装饰华丽,造型栩栩如生,真乃民间面食艺术珍品。
  剪纸
  山丹民间剪纸历史悠久,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浓厚的地域特色。旧时,农村因受条件限制,缺乏高雅装饰,农村妇女多以简单的剪纸图案代替书画装点房间。她们借剪纸创作,寄托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民间剪纸在当地农村妇女中与针工、刺绣一样被视为才艺,得以世代相传,经久不衰。现在,全县各乡镇都有一批剪纸高手。山丹民间剪纸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花、鸟、虫、鱼、山水、动物、人物皆可入画,主要反映人们对吉祥如意、安康幸福的审美追求。风格上有粗狂豪放,亦有精致细腻;表现手法上既有写实,更富有夸张。图案大多讲究工整、对称、连贯,各类造型准确生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山丹县美术工作者曾在李桥乡周庄村发现一位70多岁周姓妇女,是当地远近闻名的剪纸能手,她能在数分钟内剪出各类栩栩如生的鸡、狗、猴、猫等动物。
  省工艺美术学会闻讯后曾特意派专家来山丹周庄村调查访问此人,她的娴熟而精湛的技艺,赢得专家们的阵阵赞叹。八十年代初,山丹民间剪纸作品曾被省和国家民间艺术研究机构专家征集,进行集中展示和收藏研究。专家们认为,山丹民间剪纸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和较高的艺术水准,富有研究和传承价值。近些年来,以文化馆原烙画厂女工周玉梅、张春玲等为代表的剪纸艺术后起之秀,在继承民间剪纸的基础上,大胆进行研究创新,不断丰富剪纸艺术的表现手法,拓展表现题材内容,创作了不少优秀的剪纸作品,多次参加省市展览并获奖。周玉梅同志历时五年创作的一套《红楼梦》系列剪纸作品,荣获“甘肃省首届民间工艺美术百合花奖”银奖。
  (周春林张乐)
  刺绣
  刺绣,又名“针绣”,俗称“绣花”。以绣针引彩线(丝、绒线),按设计的花样,在织物(丝绸、布帛)上刺缀运针,以绣迹构成纹样或文字,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
  刺绣在山丹民间流行甚广。青年妇女喜爱艳色的花鸟,老年妇女多用单色线条,刺绣成波浪式及行云图案,婴儿少年男女服饰流行各种彩线提花刺绣和贴花绣。
  提花绣:是用各种丝线或绒线,以提花的针法在布、绸表面扎刺并留密集的线疙瘩,用这些疙瘩连接成各种花鸟虫鱼图案,排列整齐、协调,特别是以提花刺绣成的梅花、菱花、水波纹、鸟鱼图案,色彩鲜活且有动感。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脑技术的普及,目前的刺绣和提花,分手工和机作两种,机作比较省时、功效高;手工针扎,可随心随意按底样搭配丝线、棉线,花型经过手工扎做,显得浑厚雅素,颇有民间古朴风韵。
  贴花绣:先用各种颜色的布、绸料剪成花、鸟、鱼、虫图案,然后用丝线绣边,用滚针缝在服饰所需部位,再用各种彩线刺绣眼睛、翅膀、花枝和腿骨,绣出的物件活灵活现,在服饰上的图案突出,如同贴上的织物,具有立体感,形象优美、逼真。
  刺绣作为山丹民间流行的手工技艺,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绣品包括:生活服装、歌舞或戏剧服饰、台布、枕套、靠垫、鞋帽等生活日用品及壁挂等陈设品。
  布贴花
  布贴花是用小块不同颜色布料拼接成各种图案的一种刺绣手法,又称“补花”。主要用于服装、鞋帽、挂包、背包和其他小物件(如香袋、荷包、玩具)等。这些生活用品不仅美观大方,而且增强了布料的强度和耐磨能力。我们古代民间有给小孩穿“百家褂”的习俗,即向乡邻收集各种颜色的碎布拼制童衣,取百家保护,吉祥平安之意。
  “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花、鸟、虫、鱼、植物无不表达作者祈盼吉祥、逢凶化吉的良好愿望。老年人用品多用“福、禄、寿”题材,祝寿老人健康长寿;儿童用品多用“老虎、五毒(蝎子、蛇、蜈蚣、壁虎、蟾蜍)”等图案,以取避邪镇恶,健康成长(如虎头鞋、虎头帽等);结婚用品多用鸳鸯戏水、莲生贵子等图案,期盼家庭美满、多子多福。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布贴花由日常生活用品发展成为纯粹的艺术品,登上了大雅之堂。
  布帖花代代相传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和美好愿望,倾注了丰富的感情和无尽的智慧,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知识出处

山丹文蕴

《山丹文蕴》

出版者:中国文联出版社

本书以简约的文笔,写实的手法,流畅的语言,对山丹的民间文艺、民俗风情、地方小吃、民间工艺等诸方面进行了全面介绍,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历史上山丹一带多民族和谐共处,经济文化相互交流融合过程中形成的独具地方特色的人文环境和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既是一部内容丰富的乡土文化教材,又是一部让外地人了解山丹、认识山丹的导游手册。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山丹烙画
相关作品
麦秆画
相关作品
面塑
相关作品
剪纸
相关作品
刺绣
相关作品
布贴花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