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特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史话》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1467
颗粒名称: 山丹特产
分类号: F762.7
页数: 6
页码: 265-27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丹县特产的情况。其中包括发菜、黄参、啤酒大麦、油菜、沙棘等。
关键词: 山丹县 特产 土特产品

内容

发菜
  发菜,颜色乌黑,状如发丝。明末清初戏曲理论家李渔称其为“河西物产第一”。发菜在山丹境内分布和生长非常广泛,群众也早有食用习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商贸流通的发展,山丹发菜逐步走出山丹,享誉南北,成为山丹一珍。
  1979年,甘肃省农垦局荒地资源考察队对山丹地质资源情况进行实地考察。根据勘测资料,山丹县有包括于定滩、花草滩、山羊堡滩等荒滩面积93万亩。这些戈壁荒滩,因干旱缺水,不适农耕,但杂草丛生,少人为破坏,是发菜生长的天然场所。每当雨后潮湿的早晨和傍晚,龙首山、祁连山下的草丛中、荒滩上,就会生长出一团团、一缕缕形似青丝、状如黑发的发菜。附近群众结伴提篮,用夹子、钉耙夹拾发菜,捡拾地耳(又名地卷皮,山丹物产),回家调汤做馅,作为一道野味珍馐。由于发菜风味独特,烹制方便而且营养丰富,老少兼宜,那么后来逐渐被请上正式餐桌,成为宴席中的一道特色菜肴,为人们所称赞也就不足为怪了。
  天然发菜具有解毒清热、理肺化痰、调理肠胃的作用,尤其具有降血压的独特功效。发菜谐音“发财”,与甜食搭配烹制为佳,深受广东一带人们的喜爱。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开始,在山丹大量收购,经加工包装成为烹制佳肴、馈赠亲友的上品,也成为山丹物产的一张名片。
  山丹发菜曾经走出国门。1976年,山丹县供销联社收购发菜2.43吨,上交外贸出口部门,换取汽车25辆,张掖地区行署奖励给山丹县一辆。20世纪90年代,位奇镇柳荫村张守勤等人辞职专门收购发菜,然后推销到深圳一带,过上了富裕生活。现在,由于草原荒漠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有限的发菜资源显得更加珍贵。为了保护和更好地利用它,无节制地挖拾发菜已被禁止。相信,随着自然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山丹发菜一定能够迎来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黄参
  黄参,山丹民间俗称黄葑,其形似人参,通体金黄。主要生长于沿祁连山、焉支山(又名大黄山)海拔2400米~2900米的高寒湿润草原和丘陵地带,是多年生纯天然植物。
  山丹野生黄参具有独特的生理特性:喜在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的高原土壤中生长;其肉质根秋季糖分积累较多,耐寒、耐旱性能极强,可在-30℃条件下正常越冬,降水量250毫米以下生长。关于高寒山区的野生黄参的独特食用风味和药用价值有多种记载。据《本草纲目》记载,黄参味甘、性温,具有补气养血、滋阴壮阳、通经活络、健胃舒肝之功效。对中老年人胃气虚寒、神疲乏力,妇女气血失调,儿童发育迟缓、营养不良、挑食厌食效果俱佳,被誉为“小人参”。据北京食品研究所、甘肃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对山丹天然黄参检测鉴定,它的肉质直根富含人体必需的16种氨基酸、矿物质和钙、磷、铁、锌等微量元素,是一种经济、药用价值极高的纯天然绿色保健食品。
  天然黄参在山丹有着悠久的食用历史。它色泽黄亮,蛋白质含量高,经过蒸、煮、煎炸后色彩鲜黄、甜嫩纯香,深得群众喜爱,是宴饮宾朋、老少皆宜的佳品。山丹群众有过节吃“炸骨朵”(或称“油泡泡”)、莙拨拉的习俗。“炸骨朵”就是用黄参和软面,经油炸后色彩金黄,酥脆爽口,甜美可人,深受孩子们的欢迎。
  山丹境内黄参产量较大,仅沿山地区的群众利用春、秋季节采挖,年产量可达50000多公斤。为把山丹天然黄参推向市场,20世纪90年代,山丹县建立了黄参厂,对黄参进行精深加工和开发包装,陆续研制出黄参饼、白汁黄参、黄参大虾、黄参银耳汤、玻璃黄参、黄参粥等特色产品,被确定为西部开发产品交易会指定产品,黄参已成为对外宣传山丹、展示山丹特色的又一特产。
  啤酒大麦
  山丹县耕地土质良好,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年平均降水量不超过360毫米,气候干燥,适宜种植青稞、大麦,历史上有“俗以为糒(bèi,干饭),可酿酒”的记载。山丹县属国家级优质啤酒大麦基地建设县,这里所产的啤酒大麦籽粒饱满,外观淡黄,有色泽,无病虫害,蛋白质含量适中。有关指标中,千粒重44克~45克,含水量13%以下,粗蛋白含量9.2%~12.7%,淀粉含量63%,无氮浸出物79%,发芽率高达98%,达到了国家优质啤酒大麦标准,完全符合酿酒工业要求,深受国内啤酒厂家欢迎,县内生产的优质啤酒大麦供不应求。
  1990年以来,县上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指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为发挥山丹农业特色优势,县上把啤酒大麦种植确立为种植业主导产业之一。推广良种,扩大规模,完善流通体系,实施产业化经营,使啤酒大麦种植走上了规模化、产业化的路子。2004年,全县啤酒大麦种植规模进一步扩大,清泉、东乐、位奇、陈户等乡镇已建成连片种植基地26万亩。县上于2002年引资兴建的瑞源啤酒原料有限责任公司,设计规模年产麦芽5万吨。企业采用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麦芽加工技术及设备,所产麦芽70%达到优级标准,即澳麦的加工标准,80%达到一级标准,产品畅销北京燕京啤酒、黄河啤酒公司等省内外啤酒生产企业。
  现在,山丹县啤酒大麦生产已经形成了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产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格局。优质啤酒大麦——这一特色农作物已成为山丹农民依靠资源优势,体现种植特色,实现增收致富的支柱性产业。
  油菜
  解放以前,山丹供应油料生产主要是胡麻和油菜。史料记载,“胡麻,一名狗虱,一名方茎,一名鸿藏,苗枚如麻而叶圆锐,嫩时可蔬,俗用供油”,但当时胡麻和油菜产量都非常小。解放后,油产生产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胡麻在水地“白水下种”或在半水地种植,二阴山滩旱地种植小油菜,仅靠烧红灰作肥料,面积小,产量低。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山丹县委、县政府开始在沿山地区大面积推广甘兰型大油菜等优良品种,增施肥料,应用先进栽培技术,使油料生产成为山丹农业的重要支柱,1988年达到12.4万亩,仅次于粮食种植面积。
  油菜适合在冷凉地区生长,海拔2100米~2700米之间的霍城、大马营、花寨子、李桥四个乡镇和山丹马场有着得天独厚的种植优势。据农业部油料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这里所产的双低杂交油菜,油品芥酸含量低(>3%),饼粕硫苷含量低(>30微摩尔/克),达到国家杂交油菜质量标准,接近国际标准。
  山丹县内现有各类油脂加工企业20多家,已形成吞吐菜籽1.1万吨,年产一级油和高级烹调油2000吨的生产能力。随着油菜种植基地的建设和双低杂交油菜品种示范项目的推广实施,油料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必将更快地促进全县油料生产的发展。
  此外,每年七八月份,正是马场草原的旅游旺季。这里气候凉爽,蓝天雪峰大草原,一眼望不到边的金灿灿的油菜花,鲜花野草竞发芬芳,游人无不陶醉于这美妙的景色之中。这里,也吸引着中
  央电视台等大媒体的关注,就连香港、内地的各大影视公司也纷至沓来,把山丹马场作为理想外景地。大片的油菜花还带动了养蜂业的发展,产出大量无污染的优质蜂蜜,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沙棘
  沙棘,一种在半干旱地区生长的落叶灌木,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环境的良好生态功能。沙棘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其果、根、茎、叶等产品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工等行业中。
  沙棘耐干旱、耐瘠薄、易繁殖,在山丹县冷凉地区的焉支山、祁连山下的河沟或背阴山坡均有生长。每逢秋日果实成熟季节,小孩子便折来一枝,上面挂满了红彤彤的沙棘果,十分诱人,食之酸甜,令人胃口大开。山丹县大规模开发利用沙棘资源始于2002年。随着国家退耕还林工程的启动实施,县上依托本地气候条件,定植的20万亩沙棘资源已逐步形成规模。这些沙棘林一旦成熟收获,数量将十分可观。为搞好沙棘综合利用,县上对沙棘产品进行研制开发和市场开拓。先从沙棘果入手,以食品加工为主攻方向,开发沙棘饮料、果酱等产品。目前,开发出的沙棘汁、沙棘果已上市。更进一步的开发目标是提取能广泛用于食品、医药行业的沙棘果油、沙棘黄色素和沙棘种子油等产品。目前,山丹沙棘产业已经显现出其良好的经济和环境效益,它一定能成为推动山丹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

知识出处

山丹史话

《山丹史话》

本书介绍了山丹4000多年的历史,反映了山丹的文化。内容分为:岁月如歌;名人轶事;名山胜景;文物古迹;灿烂文化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马良德
责任者
石瑜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