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县图书馆
山丹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山丹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城镇建设放异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史话》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1465
颗粒名称:
城镇建设放异彩
分类号:
F291
页数:
6
页码:
257-26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丹县城镇建设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
山丹县
城镇建设
发展
内容
山丹建城的历史相当久远,闻名遐迩的丝绸古道使它早就成为中西交往的重要驿站。汉删丹古城,久经沧桑,遗址无考。西夏李元昊于今县址筑城,设甘肃军镇守。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又重筑山丹城。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指挥庄得展筑。明神宗万历二十年(1592年),补筑县城倾颓城垣。清高宗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大水毁南关城郭。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知县王亶望重修。至民国时期,城郭如旧,到处是残垣断壁,县城建筑主要是一些寺庙楼阁,街巷狭窄,凹凸不平,风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难行。
物换星移,沧桑巨变。新中国成立后,勤劳勇敢的山丹人民以满腔热情建设新山丹,开发新山丹,揭开了城市建设崭新的一页。基础设施从无到有,城区面积由小到大,城镇人口日益增多,满目疮痍的古城旧貌换新颜,洗去了昔日的荒凉与落后,不断走向繁荣和文明。1954年2月11日,遭受7.3级地震,城区民宅、机关、庙宇多数毁坏。县委、县政府本着自力更生的原则进行改建或新建。县委以土木混合结构新修房屋60多间,县政府改修房屋70多间。新建山丹初中教室、宿舍1000多平方米,东街小学教室8幢1540平方米。全城新建改建房屋总面积达2.46万平方米。1956年——1957年,建起了祁连堂剧院和电影院。1958年后,先后建起新华书店、展览馆、邮电局、县医院、供销社和山丹师范、农校等,全城修建的单位和部门达60多个。1959年建起了面粉厂四层制粉楼、县委四层办公楼,出现了高层建筑。同时,焦化厂、铁厂、水泥厂、耐火材料厂、食品厂、造纸厂、玻璃厂、驻军营房、火车站等相继建成。新的建筑连属成片,城区面积不断扩大,县城雏形基本形成。
1978年——1988年,山丹一中教学楼、培黎学校教学楼、县医院门诊楼、中医院综合楼、东街百货大楼、人民银行综合楼、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山丹培黎图书馆、艾黎与何克陵园等先后建成。至20世纪80年代末,县城初具规模。90年代,城市建设发展更加迅速。先后建成了城北乡镇企业工业小区、东起焦化厂西至火车站的商贸长廊、四处专业市场、火车站广场和儿童公园。随着住宅楼、办公楼的建设,县城建筑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从2000年开始,县委、县政府实施城镇化建设战略,成为城市建设史上最辉煌的时期。近5年来,在城镇建设上累计投入资金3亿元,用于房地产开发和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城市面貌大为改观,现代城市风格逐步凸现。特别是投资近千万元,建成了龙首广场和灯光燧道,完成了南湖公园恢复建设,成为城市建设的新亮点,广大群众休闲娱乐的理想场所和对外开放的窗口。目前,城区面积已达到7.6平方公里,比原城址扩大了近4倍。城镇人口达到5.84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29%。同时,从1998年开始,全县小城镇也迈出了快速建设的步伐,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被列为全省小城镇建设重点镇的位奇镇和被列为全市小城镇建设重点镇的老军乡、霍城镇,发展步伐较快。全县小城镇建成高标准道路15公里,年供电总量达到1691.78万千瓦时,70%的居民用上了自来水,开通程控电话5000门。
县城道路、供水、住宅等基础设施建设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一直是城市建设的重点。经过数十载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丰硕成果,留下了建设者闪光的足迹。
1972年前,县城道路均为沙石路。1973年,东、西、南、北四大街和王什街、隍庙街铺筑沥青路面,开创了铺筑柏油路面的先河。1982年,新开和延伸城区道路6条,即北大路、北环路、青年街、仓房街、文化街、清泉路,于次年全部铺筑沥青路面,总长3.75公里。1987年又改建南环路,辟通文化街南端,与南环路连接,全长1.4公里。1993年,铺筑山红公路0.9公里。1996年,延伸西大街、王什街道路2.6公里。1998年,拓建劳动街、城区到佛山公路5.7公里。1999年,拓建改造青年街、霍城巷、税务巷道路1.2公里。2002年—2003年,拓宽改造东、西、南、北大街2.6公里,路面由原来的12米扩展到24米。目前,城区道路四通八达,宽畅平整。
1971年前,县城生活用水依赖二坝、四坝渠水,后因源头打井和建设工厂,逐渐干涸。1972年初,建城区供水管道1.2公里,设供水房4处,由面粉厂机井抽水,日供水量为80吨。1981年成立城区饮水工程办公室,采取单位集资、财政补贴的办法,筹资30万元,在县水电局院内建成50吨水塔一座,埋设管道7.2公里,配深水泵2台,日供水量100吨,设供水房8处,供1.8万人用水,实现了供水到户,城区居民都用上了自来水,从而结束了车拉肩挑生活用水的历史。1988年开辟南湖水源区,打井2眼,铺设管道4.3公里,建蓄水池2座,容量500吨,日供水量0.7万吨。1992年完成城区供水工程,投资316.5万元,铺设管道16公里,新打机井2眼。1996年又新打机井1眼,铺设管道8公里。随着城市人口的膨胀,城区用水量不断增大。从2000年开始,实施城区供水扩建工程,投资1463万元,铺设管网24.33公里,新打机井4眼。目前,该工程已基本竣工,进入安装调试阶段。供水面积达9平方公里,日供水能力由1992年的0.8万吨提高到1.8万吨。同时,从1993年开始铺设排水管网,目前共铺设排水管道19公里。
1949年,城区居民多系农户,非农业人口较少。机关职工家属多借民房居住。1958年,城市人口大增,各单位利用城区空地逐步建立职工宿舍,形成农民市民杂居格局。1980年,国家先后投资69万元,由城建局在城北清除荒冢,修建砖木结构的平房22.5栋,连同县委、县政府旧房,分配职工家属居住。同时,鼓励私人建房,建成400多户。1986年,在焦化厂铁路支线以东辟地一片,定名为“长城新村”,供公私建设住房。焦化厂、水泥厂、化工厂、培黎学校、火车站、驻军、军马局干休所都建有平房和楼房。至1988年,城区市民、农民达31439人,职工人均住房面积7.4平方米。1994年开始,采取政府补助、个人集资相结合的办法,开始兴建住宅楼,房地产开发随之兴起。近年来,进一步加快住宅小区建设,拆旧建新,连片开发。截止目前,累计投资3亿元,建成了县府街、龙首花园、明雅花园、丰清苑、乐民新区、长城新村等住宅小区。共建成住宅楼300幢,建筑面积达80万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达25平方米。
50多年峥嵘岁月,半个世纪苦心经营。日新月异的城市变化,使山丹县城容颜益俊,愈加靓丽。如今的县城,幢幢高楼鳞次栉比,商业网点星罗棋布,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市品味明显提升,街区绿了,道路平了,夜晚亮了,环境净了,市容美了,山丹城已成为一个优美、开放、繁荣、文明,充满现代气息的新型县城。在丝绸古道,领略河西风情,在祁连雪山下,戈壁荒漠边,就会发现山丹县城隽秀的景观和独特的风格,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迢迢丝绸路上。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沐浴着西部大开发的阳光雨露,山丹一定会散发出更加瑰丽的光芒。
知识出处
《山丹史话》
本书介绍了山丹4000多年的历史,反映了山丹的文化。内容分为:岁月如歌;名人轶事;名山胜景;文物古迹;灿烂文化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