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文奎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百年巨变访谈录》
唯一号: 292230020220001501
人物姓名: 马文奎
文件路径: 2922/01/object/PDF/291010020220000023/001
起始页: 0406.pdf
性别:
出生年: 1948
国别: 中国
籍贯: 肃州果园镇

传略

马文奎:那时候,一开始地里产粮少,肥料也跟不上,随后古沙古土上地,产量就可以了。分粮夏秋搭配,根据面积和产量,夏粮分多少,秋粮分多少,定一个比例。有的年份是三七,有的年份是七三。场上按人分一小部分先应急,交掉公粮、统购,其余的入库,到年底进行决算,按人分多少,按工分分多少,从库房里再分。分上下来,娃娃们多的还可以,大人多的根本就不够吃,到年跟前就没吃的了,再去生产队借,借下的挂到账上下年分粮时扣回来。像我那时候三个娃娃,两口子挣下的工分也少得很,按工分分的粮不多,还倒欠生产队的钱。 马文奎:每个生产队的情况都不一样。我们队夏粮是小麦、少量的蚕豆,秋粮主要是玉米,少量的糜子、谷子。粮食下来先要交公粮、统购,粮食入库后,把籽种、饲料、储备粮留下,下余的才给社员分。那个时候的政策是“先国家,再集体,后个人。”大包干时,库房里累计的储备粮也不少了。以前,一个人一年分半斤清油。生产队养一两头猪,过年的时候宰上,猪瘦得很,一个人分三两肉。场上分粮时,社员谁用谁的口袋装,过秤时多的挖掉,少的补上。会计记账,社员按手印确认。社员分的粮油肉生产队还要算钱,小麦一斤一毛三分五,玉米稍微便宜些,一斤九分多,清油一斤八毛钱。粮食分得多,算得钱就多,虽然不够吃,也还得倒欠生产队的钱。我们生产队工分抠得特别紧,压得特别低,像我们小伙子一天最多挣7分半工,由于工分压得相当低,大包干前一个劳动日能投一块。 马文奎:我们队总面积300亩,全队不到两百人,一个人一亩多地。各生产队产量都差不多,最初两三百斤,后来三四百斤,八十年代初也就四五百斤。再后来,主要靠化肥,小麦上千斤的也有呢,玉米一千六七,带田亩产小麦和玉米超过两千斤也不成问题,叫吨粮田。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百年巨变访谈录

《肃州文史·百年巨变访谈录》

出版者:政协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书包含政事纵览、社会管窥、生活漫忆三个板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