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斯普林格尔德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 第十五辑》
唯一号: 292230020220001229
人物姓名: 保罗·斯普林格尔德
人物异名: Balu,Splin—GAERD;林辅臣
文件路径: 2922/01/object/PDF/291010020220000018/001
起始页: 0013.pdf
性别:
出生年: 1842年
卒年: 1905年
国别: 比利时
亲属: 林阿德;安妮
非亲属: 李希霍芬

传略

1882年,清廷依中俄伊犁条约规定设立嘉峪关海关。 因为嘉峪关属肃州管辖,所以海关衙门就设在肃州北城门 夕卜。这是酒泉历史上最早设海关,第一任海关税务官就是 清朝北洋大臣李鸿章选定的比利时人——斯普林格尔德 (汉名林辅臣)。 保罗,斯普林格尔德(Balu,Splin—GAERD),1842年 出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郊区的农村他出身微贱没有受过 很高教育,但品格高尚,吃苦耐劳,聪明机智,对劳苦大众 有同情心和正义感。20岁时他到布鲁塞尔服兵役,23岁时(1865年8月)以仆人身份随4位天主教士来到中国,先在内蒙古崇礼县西弯子落脚(现为河北省境内)。斯氏当时只是一名助手,主要任务是干零活、做劳务、搞联络、釆购物品以及打杂等。因为他常和当地老百姓打交道、所以汉语进步很快,讲得很好。1868年,斯氏离开崇礼到北京谋生,在德国公使馆任警察。此时,斯氏对中国语言文化进行了深入学习。后他因工作关系来往于京津,结识了一些外国朋友,其中包括著名的地质学家德国人李希霍芬(他就是首先把古代中国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命名为“丝绸之路”的学者)。后来斯氏受雇于这位地质学家,并利用协助李希霍芬找矿、担任翻译和助手的机会,深入中国的北方地区,走遍了当时中国18个省中的11个,找到了一些矿藏,特别是煤矿。这使斯氏进一步了解了中国风俗人情,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中国通。李希霍芬很喜欢他,并把他推荐给欧洲商行。 在斯普林格尔德30岁时(1872年),他以欧洲商行代理人的身份,从上海来到张家口购买羊毛、驼毛、绵羊皮等物品卖给英商怡和洋行,再将茶叶、食糖、面粉、棉织品等物品卖到张家口。斯普林格尔德在内蒙古购买过几年皮毛,卖过几年棉织品,在这段经商经历中,他因公正诚信,声誉颇佳。 1873年1月,年近31岁的斯普林格尔德在张家口和一位信教的中国姑娘结婚,他们共同生活了 33年,生有3男9女。由于生意很好,便于1875年在呼和浩特市又开了第二家皮货商店。全家也从张家口搬到了呼和浩特。他们在这住了不到7年,因生意萧条,不愿意再干下去。 1882年中俄伊犁条约规定设嘉峪关(肃州)海关,当时的北洋大臣李鸿章选定了比利时人——斯普林格尔德(汉名林辅臣),作为朝廷命官担任肃州的洋税务官。因为作为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李鸿章当时对德国地质学家找矿非常感兴趣,经常阅读李希霍芬发表在《华北先锋》刊物上的文章,并且由此了解到了斯普林格尔德,知道了他的经历和能力;还想顺便让斯普林格尔德在甘肃境内勘探一下矿藏(因为德国地质学家未曾去过那里)。 斯普林格尔德从1882年到1896年,在肃州共居住了14年。他的海关衙门就设在肃州北城门口。由于他是朝廷命官,所以享受正式待遇:不仅衙门宽敞舒适,而且配备了许多房屋供家属使用。据载,他不仅是税务官,还是司法、公共事务、教育和卫生方面的清政府代表;因而他又被授权在肃州审理汉人、蒙古人和士耳其语系民族之间的诉讼,由于他断案公正,不循私情,不仅得到朝廷和洋人赏识,而且在肃州人民中口碑较好。更有趣的是他还兼管“种痘局”,在当时天花流行的中国,人们把这项西方医疗技术看得很了不起,加之斯普林格尔德早年从西方传教士那里学会作简单外科手术,他自然成了肃州城中声望很高的外科医生。在他的衙门里就设了一个药铺和一处诊所,他的妻子和女儿就承担护士工作。在这里就诊的不仅有当地官员及其家属,而且更多的是士兵、农民和商人。据说,有一次,天降大雨,北大河河水猛涨,有两人被困在河中的小岛上,他分两次骑马将两人分别救到河岸上,受到岸上观看此事的老百姓的欢呼赞颂。在肃州人眼中他是一位仁爱勤政的朝廷命官。斯氏在肃州居官期间,居民赠送给他表彰官吏的盖伞和用绫罗绸缎做的一些绦带,这些赠品上还写上表彰他的溢美之辞,他的后代现在还保存有这些赠品的照片。他的这些出生在中国的儿女,只会说中国话,几乎不懂法语,他的女儿们简直是纯粹的肃州姑娘,连她们自己都没意识到她们的籍贯在外国。 肃州位于长城之内,是甘肃最西部的一个城市,因此来自新疆甚至于中亚地区的日用商品均要在肃州交纳税款,因而让斯普林格尔德担任税务长官。以甘肃总督为首的省政权,非常器重斯普林格尔德忠于职守和廉洁奉公精神,在税收困难的情况下,他的税务局能够收入大量现金。这就是为什么这位比利时人,在这遥远城市能够长时间担任这个职务的缘由。因为从内地派来的中国官员,很少有长期留在此地的,最长时间也不过3至5年。据刘兴义《民国酒泉县志》(油印稿)称:1892年酒泉天主教学的创立者是比利时人林神甫。这神甫无疑当然是斯普林格尔德。 由于当时肃州地处丝路要津,许多欧洲探险家、传教士都受到热情好客的斯普林格尔德款待。如俄国探险家奥布鲁切夫兄弟都是他的客人。他带他们参观鼓楼、学校、牢房以及新建的地方等;设中国宴席招待客人;他有时和客人一起参观嘉峪关等名胜古迹。1894年春天,斯氏被派往新疆的乌鲁木齐工作,后又被李鸿章派到唐山附近的开平煤矿工作。大约在此期间,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1865—1909年在位)想打开比利时在甘肃的大门,很器重这位曾做过清朝朝廷命官的比利时人,曾请他参加过修建京汉铁路的谈判。之前,因为比利时工程师在上海的谈判失败了,想让他挽回,于1898年6月28日签订修订合同。 1905年,斯普林格尔德从新疆处理完教案后,回到甘肃兰州,陕甘总督想请他设法恢复早在1883年就关闭了的左宗棠创办的兰州织呢厂。同时,林辅臣呈报陕甘总督,建议设立制造油烛糖酒公司,开采玉门石油,制造洋蜡、洋胰子,并种植糖萝卜、葡萄造糖、造酒。甘肃当局即批准成立公司,并聘林辅臣为公司总办,由其先行赴比利时招雇工匠、购置机器。其时他已经患有严重的糖尿病,在比利时奔波4个月后,返回甘肃,途中在上海由于病情严重,医生劝他住院治疗,但当他为把3位比利时工程师送到甘肃,坚持赶路时,不幸在西安病故于一家教会医院。 林辅臣的大儿子林阿德继承父志,将其父雇就的五金化学工程师贺尔慈、纺绩织造师穆赍、路矿工程师戴世拨等人及购置的机器,亲自送到甘肃,并把自己的家从北京迁到兰州,开始试办矿务、织呢、制造等。具体开办的企业有,甘肃织呢局、甘肃官铁厂、甘肃官金铜厂、甘肃洋蜡胰子厂等,还参与了技术人才的培训。林阿德还在当时的兰州法政学堂担任过外语教师。他的几个儿子、女儿多数留在中国,参与洋务活动(目前林氏家族在比利时很有名望,岀版了《林辅臣传》)。 2005年10月初,林阿德的孙子辈(据说现在这辈人,共20多人,分布欧美各地)美籍比利时人安妮、澳大利亚籍比利时人弗兰克、加拿大籍比利时人安吉娜等一行3人来到兰州、酒泉,寻亲访故地,受到省、市领导同志的热情接待。他们得知甘肃省档案馆保存有其曾祖父林辅臣、祖父林阿德在兰州工作生活的档案资料时非常高兴,专程来到档案馆录访。他们给省档案馆提供了有关林辅臣的许多珍贵的资料和图片。当省档案局领导向安妮展示1905年其祖父林阿德与总办甘肃农工商矿总局兰州道彭英甲签订的《定购比国铜矿机器合同》时,安妮激动地说:“太好了,太感谢你们了,没想到一百年前的档案被你们保存得如此完好,这些档案对我们来说实在是太珍贵了。”她表示要把这件事写进她正在创作的一部小说里(她目前是美国好莱坞的一名助理制片人,她还积极准备资料,为其曾祖父写传,再拍电视片,让世人都知道中比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 第十五辑

《肃州文史 第十五辑》

本书为肃州(今酒泉市)的一部地方史志。内容包括:人物春秋、往事钩沉、区域访古、地方揽胜、史实考证、民族宗教、民俗撷粹、编读往来。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