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百年巨变访谈录》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6561
颗粒名称: 布料
分类号: TS211.4
页数: 4
页码: 432-435
摘要: 介绍了织布,纺线,布料的品种和颜色,以及肃州地区老百姓的生活习惯。
关键词: 磨粉 粮食加工

内容

布料采访对象:周树仁(见前)采访人:冯爱华采访日期:2021年2月6日采访地点:米访对象家中采访人:您小时候穿啥样的衣服,啥布料做的?周树仁:我是1938年出生的。小时候看到好多人都没有衣服穿,有的孩子十几岁了都还光着尻子。衣服都是粗棉布做的,也就是那个织布,主要是高台织布和金塔织布。织布是用木头做的制布机子织的,就是现在说的老粗布。一块织布大约三丈长,摸起来粗喇喇的,不像现在的衣服面料摸起来滑鱼鱼的。
  采访人:为啥要叫金塔织布和高台织布呢?周树仁:制布的东西主要是棉花,那个时候就金塔和高台能种出棉花来,我们这个地方种得少,产量比较低。
  采访人:您把生产织布的过程说一下。
  周树仁:织布有专门的纺线车呢,都是手工纺线。先把棉花晒干,去籽。纺线时,一手转动纺车,一手拉动棉花,一拉一送就纺成线了,然后把线盘成一把一把的。织布机是木头的,有专门的梭梭子,把线绕在梭梭子上,按规程操作就把棉线织成布了。那个时候商店里也卖织布,但很少,主要是交通不便拉不得来,一般家里也买不起,就自己捻点棉花织上点,织出来的布都是窄条条子,做衣服的时候再缝起来。缝被子的时候都是一长条一长条的拼接起来的。一个家里有两床被子都不错了,没有棉絮,被子里装的都是那些碎棉花啊绵羊毛之类的,冬天穿的棉衣也是这样子的。
  老式织布机采访人:织布主要以什么颜色为主?周树仁:能有穿的衣服就不错了,哪里有什么颜色呢!就那个织出来的布,都是白色的,还不是太白,带点黄。后来有人想办法用东滩里毛刺头上的那个紫果果子,就是现在说的黑枸杞子,那个时候不知道能吃么,也不敢吃。黑枸杞摘回来了放到锅里熬成水,把渣子捞掉了用来染布。染出来就是青色的了,就是青布。一洗水颜色也就会掉的,所以也不敢多洗。衣服都是补丁摞补丁的,也能穿个两三年呢。实在穿不成了拆掉,拆下来的旧布料再补到别的衣服上。
  采访人:那时候娶媳妇也穿这种颜色的衣服么?周树仁:主要是这种颜色的衣服。到后来,供销合作社里有专门的红颜料呢,条件好些的家庭买点红回来,把衣服染成红色的,图个喜庆。
  采访人:布料改变是什么时候?您把发展过程说一下。
  周树仁:到了五六十年代,解放后社会秩序逐年好了,就能把东西从外地运过来,也就能运来布料了,有蓝色的,青色的,有商贩购过来的,还有城里供销社里也有呢。主要是那个平布、洋卡其,从东面子运来的,是机器生产下的,平展展的,比自家织的土布细刷多了,颜色有蓝的、青的。结婚的时候弄点红的,都少得很。到了七十年代,布料慢慢多了,公社的供销社也卖开了,不过要有布票才能买上。布票也是按家里的人口分的呢,大人给的几尺我忘了,娃娃就越少了。关键问题是没钱买,东西也少得很。做件衣服大的穿了小的穿,大人穿了再改成娃娃的,补丁摞补丁的,难得穿件新衣服。有些娃娃大冬天都光着脚,连穿的鞋都没有。我记得队里有一家条件差些,他家孩子都十七八了还光着尻子干活的呢。冬天只能在外面晒个太阳,家里没炉子,比外头还冷。八十年代条件好多了,大队供销社也卖开布了,有卡其、条绒、华达呢、粘胶布、的确良等。颜色有青、蓝、黑、白、红等,还有不同花纹的。城里的小商贩有专门卖布料的,随后农村集贸市场也有了卖布料的,只要有钱就能买上。现在条件好得不得了,布料丰富多彩,和过去简直没法比。穿的衣服一摞子一摞子的,别说补补丁了,穿不烂就淘汰了。今年流行这么个,明年流行那么个,图好看。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百年巨变访谈录

《肃州文史·百年巨变访谈录》

出版者:政协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书包含政事纵览、社会管窥、生活漫忆三个板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