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达乡的扫盲教育
采访对象:祁维柱,生于1952年。中学高级教师, 曾任银达怀家沟学校副校长、银达学校教导主任、银达中 学教导主任、副校长、党支部书记等职。
采访人:运焕亨采访日期:2021年3月25日采访地点:北关车场、南滨河路等地采访人:祁校长您好,今天有幸碰到您,正好想和您 聊一下当年银达乡扫盲教育的事。您先谈谈银达乡扫盲教 育是啥时间开始的?祁维柱:为了满足农民对文化的迫切需求,从1950 年冬季开始,银达乡举办了农民业余文化班,从学校抽调 祁世卿、王正邦等老师,还有乡文书和识字青年担任教员。 以后又开办了高小班、速成识字班、扫盲班。当时农民学 习文化的热情很高,他们自愿拿出点灯用的煤油、烤火用 的柴禾,还捐款买粉笔、汽灯。全乡男女老少纷纷参加识 字班,当时有一首歌谣生动地反映了农民学文化的情景: “吃了饭,洗了锅,抱上娃娃上冬学,学写学算学唱歌……”农民业余学习文化的热潮就这样掀起来了,而且成效显著。
采访人:当时为什么要扫盲?祁维柱:刚解放的时候,全银达乡识字的人只有三十 多个。那时在农村,会计和记工员是必不可少的,可银达 乡识字的人太少。当时银达乡有5个分社,25个生产队, 农业社、信用社、互助组的会计和记账员,无论数量还是 质量都赶不上需要。要办好农业生产合作社,要改进耕作 技术,没有文化是不行的,由此激发了学文化的热潮。
采访人:毛主席为银达乡写光辉按语的来龙去脉是怎 样的?祁维柱:银达乡红红火火的农民业余文化教育,受到 了省、地、县委的高度关注。1954年,驻乡干部车宏彰 和黄显德撰写的《银达乡农民业余文化教育收到了成果》 在《甘肃日报》上发表。银达农民业余学文化促发展,推 动合作化的经验,成为甘肃省合作化的先进典型加以推广, 并且引起了党中央的关注。1955年,毛主席在审阅《中 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时,对车宏彰、黄显德总结 概括的《酒泉县银达乡是怎样进行农民业余文化教育的》 一文颇为注意,并亲笔写下了指导全国农村开展“扫盲运 动”的光辉按语:“本书谈文化工作的篇幅不多,这一篇 算是好的。为了要在七年内,即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内 基本上消灭文肓,适应农业合作化的迫切需要,一九五六年各地就要做出全面的安排,并且完成第一年的计划。”领袖的关怀,按语的光辉,为银达乡群众文化蓬勃发 展播下了希望的种子,也使银达乡变成了全国闻名的“文 化乡”。1958年,银达乡扫盲工作通过省上和国家验收, 成为酒泉第一个“无文盲乡”。
采访人:当时学文化的方式有哪些?祁维柱:毛主席的按语极大地鼓舞了银达乡人民。全 乡人民欢欣鼓舞,奔走相告,掀起了业余文化教育的新高 潮。扫盲班、耕读班、夜校、民校,形式多样,越办越好, 出现了父子互教、兄弟互学、夫妻互帮,人人学文化、家家读书忙的动人 景象。1958年, 全乡80%的青壮 年农民摘掉了文 盲帽子。同年, 学习模范王学禄 还带着银达乡人 民的学习成果出 席了全国群英 会,受到了毛主 席的接见。
银达乡八奶银达乡“八奶奶”学文化奶学文化的事迹在全乡传为佳话,外乡、外市的学习代表 团纷纷前来参观,受到了高度评价。她们是:银达村12 队李维氏、陈翠兰、闫顺兰、吴玉莲、郑秀英、胡玉莲等 八位老大娘。她们不但努力学文化,而且积极组织老年文 艺表演队,演出了《老大娘喜心上》《毛主席支持咱学文 化》《毛主席的书天天读》等七八个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 她们还和幼儿文艺表演队的娃娃们同台演出,真是“老人 娃娃一台戏,大家看了都欢喜”。虽说她们演技不高,但 情真意切,十分感人。她们不仅走村串户演出,而且还到 酒泉城里的大街上演出,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
采访人:改革开放以来,银达乡在学文化、用文化方 面有什么发展?祁维柱:改革开放以来,银达文化事业又迎来了一个 全新的春天,随着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各类文化活动 日新月异。镇上率先建起了文化中心,村村建起了文化站, 组组建起了文化室,图书拥有量、年订阅报刊数、体育器 材种类和数量逐年增加,60%以上的农民建起了家庭科技 图书柜。农民业余剧团的各种乐器、演出服装和道具日臻 完备,结束了五十年代“升底子当干鼓、犁栓子当梆子” 的历史。
目前,全镇建起了 5个农民业余艺术团,1个农民体 育协会,38个群众自乐班,14个歌舞班,14支社火队,82个农民文艺演出小组,136个家庭演唱队,发展文化之 家3210多户,占全镇农户总数的42.5%。余新村农民张 志成一家是典型的文化之家,一家三代17 口人建起了银 达最早的家庭文艺队,《赶集》、《逛新城》等12个自 编自演的文艺节目是他们的拿手好戏,每逢春节村上组织 文艺演出,张志成一家的表演既是保留节目,也是压轴好 戏,他们的演出从不向集体要钱,也不向观众收费。
农民业余艺术团编演的反映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弘扬 传统美德、倡导新风尚、宣传新变化、讴歌新生活的酒泉 民歌、地方小戏、说唱歌舞等节目,不仅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还走出了酒泉,搬上了荧屏。眉户剧《摔罐》曾获全国第 十一届“群星奖”银奖,《勤劳致富多光荣》《追猪》等 7个剧目被中央电视台录制播放,银达独有的“地蹦子” “二鬼打架” “灯笼社火” “赶驴”等地方特色鲜明的社火品 种,被列入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