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我成长的甘新公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百年巨变访谈录》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6490
颗粒名称: 伴随我成长的甘新公路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7
页码: 152-158
摘要: 辛月回忆自己在甘新公路旁长大的经历和甘新公路的概况、发展情况。
关键词: 肃州 酒泉 文史资料

内容

伴随我成长的甘新公路
  采访对象:辛月,生于1956年12月,原屯升乡人。曾任原酒泉市红山乡政府乡长和党委书记、酒泉市城关镇镇长、体改委主任、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委员会主任、肃州区旅游局局长、粮食局党委书记等职。
  采访人:李兴华
  采访时间:2020年9月24日
  采访地点:酒泉民俗博物馆
  按:甘新公路是我国的一条重要的东西通道。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为了适应战局需要,国民政府新修了这条公路,并将此路作为一条重要的国际运输通道,把抗日物资源源不断地运输到抗日前线。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央人民政府广泛动员沿路群众,分段整修了甘新公路,将玉门石油通过此路东运到内地,极大地支持了建国初期的国内建设和抗美援朝战争。这条穿越千里河西走廊的战略通道,连接内地与边疆,为国家经济建设和边疆稳定发挥了重大作用。从小生长在这条公路边的退休干部辛月,对它有着深深的眷恋和记忆。
  采访人:听说您在甘新公路边长大,您对这条公路的情况了解得比较多,想请您谈谈六七十年代的一些情况。
  辛月:好的!提起甘新公路六七十年代的情况,我多少还是有些知道的,因为我老家在屯升乡马营村,甘新公路就从村口穿越而过,对这条路再熟悉不过。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因为学校在堡子边上,每天上学都要往返穿越公路。尽管后来在屯升、清水住校读初中、高中,但每逢星期六、星期日都要来回从甘新公路走好长的路程。老家离屯升乡五公里,离清水镇就更远了,差不多有十五公里路才能到学校,好在那时候在清水上高中时,家里已经有了一辆自行车,来回不用跑,骑着自行车去上学。但是,那时的甘新公路不像现在这么平,没有桥和路标,也不是柏油路。那时的路面全是砂石铺筑的,随地行走,坑坑洼洼。经过马营河时,还没有架桥,路面从河床上经过。公路上来回行驶的车辆特别少,有时候半天才过一辆。到了冬天,在路面上骑自行车的人,都要下来从冰层上推着车过。到了夏天,不是人骑车,而是车骑人,把自行车架在脖子上淌水过河。特别有意思的是上小学的时候,我们几个小伙伴喜欢到公路边看汽车,先坐在路边花岗岩打制的里程界桩上等待过路的车辆。现在我还很清楚地记得当年我们几个小伙伴坐等汽车的那个界桩的字样,上面刻有“644”(甘新公路644公里处)。远远听到轰隆隆响的汽车马达声,随着声音的逐步增大,汽车就慢慢地进入了我们的视野。当完全看清汽车时,我们就高兴地手舞足蹈,大喊:“汽车过来了!汽车过来了!”有时,小伙伴们中间出来个调皮的,站在公路中间,惹得司机鸣喇叭,吓得我们一起撒腿向路边跑。记忆中,那个时候的汽车样式也很少,大多是解放牌货车,偶尔经过一辆大屁股吉普车时,小伙伴们会蜂拥而至,冒着尘土和烟雾尾随追逐,想看看里面坐着什么大官,直至追得上气不接下气才作罢。
  采访人:请您说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甘新公路养护。
  辛月: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养护公路的工作相当艰苦。生产工具也十分简单,主要是用于抬运沙石、平搓板路面的柳条扁筐、抬杆、洋镐和铁掀之类的工具。工人们除了铲除搓板路面的任务外,每天下班还要称一次铁锨的重量,谁的铁锹磨掉得多就说明谁干的活多。这个方法很管用,工人们不敢偷懒,很辛苦。到了六七十年代,养护工具好了一些,人抬筐和铁掀铲已经变成畜力刮路车了。车架上面固定一个简易座位,头顶上用四根木棒搭建一个棚子,用来遮风挡雨雪;车架下面安装金属刮板(斜型40度左右),将碾压冲散的砂石往路中心推刮。前面两头毛驴牵引,一名养路工人操作。一般每天要求完成2万平方米左右的任务。我记得特别清楚,家乡的道班叫马营道班,配备一辆畜力刮路车,经常看到一个人坐在畜力刮路车上,挥舞着长鞭,吆着毛驴刮路,很神气,早上从路左边缓慢地刮过去,中午又从路右边刮过来。大人们熟悉这个人,都叫他柴班长,后来我才知道他的名字叫柴廷荣,本地人。甘新公路沿途每隔20公里左右设置一个道班,马营道班共有5个养路工轮班,负责管护东起高台元山子,西至清水25公里长的道路路面。后来,随着公路事业的发展,养护条件也逐步得到改善,有了机械牵引的刮路机,既省事又省力,又快又好,效率大大提高。
  采访人:甘新公路与312国道是什么关系?连霍公路又是怎么回事?请您谈谈。
  辛月:好的。甘新公路建成后,内地与兰州的公路已形成。1970年甘新公路改称312国道,1972年铺油。1989年,国家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为了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把上海到伊宁的公路定名为沪新公1972年312国道铺油路,编号G312,俗称312国道,列入国家主干线公路网“两纵三横”之中,后又增列到“五纵七横”公路干线网之中,是我国里程最长、最重要的“主骨架”之一。再后来,国家又修了一条与G312平行的高速公路叫“连霍公路”,也称“连霍高速”。
  采访人:听您对甘新公路的叙谈,我感觉您确实对这条公路的发展有独特的情怀,请您谈谈它的发展历程。
  辛月:甘新公路东起甘肃兰州,西至新疆乌鲁木齐,全长1984公里。甘肃境内总里程1179公里,仅在酒泉境内长499公里。甘新公路最早始建于清同治五年(1866) 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之后,当时他多次来酒泉。特别是光绪元年(1875),他作为清廷钦差大臣,由于讨伐阿古柏、平定新疆、收复伊犁的军事需要,发动军民自陕西、甘肃经河西走廊修建了甘新驿道。平整道路,修建桥梁,向驿道的低凹处回填了大量石块,一些地段截弯取直,沿途翻山越岭,工程甚为艰巨。在修路的同时还在大道两旁广植杨柳。左宗棠修的路宽三丈,东起陕西的潼关,横穿甘肃的河西走廊,旁出宁夏青海,到新疆哈密,再分别延至南疆北疆。穿戈壁,翻天山,全长1780公里,后人尊称为“左公大道”。
  民国二十四年(1935),为了兰州到酒泉通汽车,就把兰州到酒泉的路段定为兰肃汽车路。民国二十六年(1937),抗日战争爆发,苏联以大批军用物资援助中国,途经新疆经甘肃运往内地。为了运输这些军用物资,国民政府便开始修建霍尔果斯沿天山北侧,纵穿河西走廊直达兰州,长约3800公里的公路。在修建甘肃境内的甘新公路时,民国甘肃省政府设置了甘新公路督办公署,派马步青主持办理,负责红城子至星星峡段的施工。甘新公路督办公署成立伊始,军运也同时开始。马步青紧急动员兵民两万余人,对原有的“汽车路”加以整修,采取先行通车,再作改善,分三期施工的计划。路基宽9米,路面3至3.5米,路面用碎石、卵石、沙砾混合铺垫,厚20厘米,最小平曲线半径25米。甘新公路从初期整修到1943年全线竣工,历时16年之久,民国三十年 (1943)移交给西北公路局接管,耗费千万元。当时国民政府拨了筑路经费,但马步青将部分修路款中饱私囊,以修路、养路为名,对河西人民大肆敲诈勒索。为修桥涵,任意砍伐树木、拉运木材、损坏农民车辆。累死的牛、骆驼、马不计其数,征用的民工,不仅不发工资,而且三五月不准替换,老百姓深受其害。此后,虽几经改善,终因大部分工程款被贪污,公路沿途的全部桥、涵洞均为临时木质结构,荷载标准不足,但它毕竟是甘肃至新疆的第一条公路。就是这样一条公路,它在后来的国家发展中,为甘肃的开发建设和边疆稳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国家把公路建设作为基础建设的重中之重。近十年来,我国的公路事业飞速发展,公路里程大幅度增长,公路等级不断提高,国家主干线路高速化,二三四级沥青柏油路通往县、乡、村,许多地方已经通到各个村庄,全国基本实现了公路“村村通”。公路事业的蓬勃发展,给汽车行业带来了不可低估的经济效益,也为人们出行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现在,我们的生活都已经离不开公路了。无论是高速公路、普通干线公路,还是县乡村道路,都已经纵横交错,内外相连,四通八达。这不仅对经济、文化、旅游业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而且对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起到了巨大的桥梁和引擎作用。
  现在,无论是外出观光,还是开车回老家,每当行走在这条宽广笔直的风景大道上,我会不由自主地浮想联翩,心旷神怡。因为我从小在甘新公路边长大,亲眼目睹着这条连通内地与边疆的老路,几十年来,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一切的变化我都历历在目。基于这种情怀,十几年前,我专程去新疆伊利考察学习,专门到霍尔果斯口岸,找到连霍公路的最后一个界桩和同事们合影留念。退休后,又专程去江苏连云港寻找0公里界桩。几经周折也没有找到。后问当地警察,得知G312零公里界桩是从上海编的。“连霍高速”公路零公里界桩才在连云港。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百年巨变访谈录

《肃州文史·百年巨变访谈录》

出版者:政协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书包含政事纵览、社会管窥、生活漫忆三个板块。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兴华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