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赵家水磨“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6447
颗粒名称: 1 .赵家水磨“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2
页码: 453-454
摘要: 赵家水磨“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因“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临近赵家水磨作坊而得名。
关键词: 酒泉 地方志 赵家水磨

内容

1 .赵家水磨“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
  赵家水磨“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因“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临近赵家水磨作坊而得名。遗址位于今果园镇原高闸沟村5组南100米的崖岸上,东西长约400米,南北宽100米,遗址面积40000平米,崖上全为原高闸沟村村民耕地。由于历史上讨赖河主河道北移,曾冲刷出高约5米的崖头,
  赵家水磨“新石器时代”遗址
  俗称“北崖头”,旧时颇为壮观。现今崖头因被人为扰动,残高约3米,但文化灰层保护相对完好,这对研究四坝文化的分布、内涵和河西早期青铜文化有重要价值。
  北崖头文化灰层距耕地地表约2米,灰层厚度0.6米至1米不等,近似青土。解放后文物主管部门曾在前伸崖头上进行科学发掘,发现青土层中含有少量兽骨、柴灰、柴炭和细沙为掺和料的陶片。陶片施以红色陶衣,彩陶纹样有平行线纹、网格纹和三角纹。器形有双耳罐、钵等,陶片中有耳部划“人”字形纹路者。这些器物均具有膈马类型文化特征,距今约3700年左右,相当于中原地区夏代中后期到商代前期。这一阶段正是西羌、乌孙、月氏等游牧民族在河西生存的历史时期,属乌孙部落文化遗址的可能性较大。
  1956年,甘肃省文管会人员曾在遗址附近发现动物角化石1件。
  1964年酒泉县文化馆又在灰层中采集到加工较为细腻的石臼、石纺轮各1件,骨匕1件,单孔残石斧2件。
  1963年2月11日,甘肃省人民委员会将其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出版者:政协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书以挖掘地名文化渊源、记述地名演变脉络为重点,史料性、知识性、趣味性兼顾,在纵向追述地名内涵的基础上,外延用“延伸阅读”横向陈述,再加上370余幅新老照片映衬,既反映出历史厚重感,又能凸显当今城乡居民享有的基础设施条件和人居生态环境。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