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茅庵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6423
颗粒名称: 15.茅庵庙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3
页码: 316-319
摘要: 茅庵庙,清末道教庙宇,因为茅菴河砾石孤岛上曾居住于茅庵的三位仙人而建。三仙与茅庵庙今航天公园门口东侧,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有一座道教庙宇,因它座落于三仙搭建过茅菴的砾石孤岛上,俗称“茅菴庙”。
关键词: 地方史志 酒泉市 祠庙

内容

15.茅庵庙
  茅庵庙,清末道教庙宇,因为茅菴河砾石孤岛上曾居住于茅庵的三位仙人而建。《肃州新志》“流寓”条下载:“三仙,红水坝有茅庵,相传内有三道人,不知名姓,仙术神异,能镇南河水患。人常见一食包子,一食牛皮,一食石子。人遂各以所食为仙名。后不知所终,古洞尚在。同治十一年,徐军门统军至此,常显灵佑,改名’三仙洞‘。”茅庵庙,曾位于肃州城东南4公里处的甘新公路南侧(今航天公园内,原看守所斜对面)。1940年,甘新公路督办公署组建省护路大队,酒泉县将斯庙改为酒泉工务段护路中队茅菴河道班驻地,神像捣毁于何时不明。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酒泉公路段茅菴河道班仍驻于这座红墙灰瓦、飞檐翘角的巍峨庙宇中,神像早已不见。这座庙宇坐落在3米高的砾石台基上,台基呈覆斗形,四面有卵石护墙。内有几折弯曲的隧洞数十米,俗名“美煞洞”,这就是方志中所谓的“八仙洞”。1976年道班房新建于甘新公路北(原看守所西侧),此后该庙被拆除。
  【延伸阅读】三仙与茅庵庙今航天公园门口东侧,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有一座道教庙宇,因它座落于三仙搭建过茅菴的砾石孤岛上,俗称“茅菴庙”。因有“茅庵”的存在,红水河“甘新公路”南北段被称为“茅菴河”。
  茅菴河,实指红水河(今称洪水河)肃州城东南的一段,旧时,河流无固定的主河道,西岸在今拖修厂东侧,称西崖头;东岸在今总寨镇原排路村三组地界,称东崖头。相传在雍正十三年,肃州城南红水河突发大水,不知从哪里来了三个不知名姓的道人,各手持一面黄旗,两面分别插在茅菴河的东西两个崖头上,一面插在茅菴庙所在的地方,从而避免了洪水淹没肃州城和冲毁河东大宗农田的危害。大水退去,三道人在河中间的砾石小岛上挖洞暂住,后来索性结庐为菴定居下来。《肃州新志》载:“人常见其一食包子,一食牛皮,一食石子,人遂各以所食为仙名,后不知所终。古洞尚在。同治十一年徐军门统军至此常显灵佑,遂改名'三仙洞'。”三仙洞,就在后来茅菴庙的基座下,就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不时还有村妇抱着幼儿去洞中闯“关煞"。
  茅菴庙,建于光绪末年,是为纪念“三仙”救肃州水厄而建的。同治十一年(1872),湘军徐占彪驻扎该地仅改洞名而已,光绪二十二年《肃州新志》面世前,亦无庙宇。由此说明,茅庵庙应建于光绪二十三年之后。至于庙中供奉的三仙“仙术神异”、饮食奇特,方志的作者也是根据民间传说记载的。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出版者:政协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书以挖掘地名文化渊源、记述地名演变脉络为重点,史料性、知识性、趣味性兼顾,在纵向追述地名内涵的基础上,外延用“延伸阅读”横向陈述,再加上370余幅新老照片映衬,既反映出历史厚重感,又能凸显当今城乡居民享有的基础设施条件和人居生态环境。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