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救生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6393
颗粒名称: 5.救生寺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3
页码: 379-381
摘要: 救生寺,以“普度众生”为宗旨的佛教寺院,实名“大法幢寺”,因寺内钟楼上悬挂的五千斤大钟具有传奇色彩,俗称“钟楼寺” 。
关键词: 地方史志 酒泉市 寺塔

内容

5.救生寺
  救生寺,以“普度众生”为宗旨的佛教寺院,实名“大法幢寺”,因寺内钟楼上悬挂的五千斤大钟具有传奇色彩,俗称“钟楼寺” 。
  救生寺,位于肃州古城西北隅(今酒泉中学西半面),是肃州城里乡外建筑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之一,除文殊山寺庙石窟群,无与此比肩者。该寺每天晨钟后开山门,接待来肃高僧大德及游方僧人,庙会期间城里乡外信众蜂拥而至,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解放前驻寺僧有心泰、心钟、光圆、光恒、光升、光慧、妙诊七人。
  救生寺坐北向南,呈三层四进寺院。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有牌坊、山门兼天王殿、金刚殿、伽蓝殿、卧佛殿、弥勒殿和大雄宝殿。寺前古杨参天,寺中古槐掩荫,诸种花果树点缀其间,三重建筑错落有致。暮鼓声中昏鸦归巢,木鱼声中梵音袅袅。说它为千年古刹,虽无明文记载,却也不算为过。
  山门前有临街牌坊一座,上书“大法幢寺”四字。越过牌坊后的小广场,即为钟楼寺山门。
  山门到伽蓝殿的台基略高于寺前广场。山门为三开间窜堂殿,中门门楣上端悬黄底巨匾一块,上书“救生寺” 3个蓝色大字。中门两侧各留镶版小门1孔,平时不开,庙会期间方启。山门又称“天王殿”,殿内左右两侧相对供奉四大天王。穿过山门即为金刚殿前隙地,隙地东的陪殿为纸神殿,供奉蔡侯蔡伦,隙地西的陪殿为文祖殿,供奉史皇仓颉。正殿为金刚殿,供奉八大金刚。经金刚殿东西两侧过道即为二进院落。院落西侧有禅堂、客堂各3间、磨道一座;院落东侧有禅堂3间、佛祖堂1间、僧房5间。佛祖堂供奉前方丈普济大和尚等身像一尊。院落北侧为五开间伽蓝殿。伽蓝殿本来是正中供奉波斯匿王、左边供奉祇陀太子、右边供奉孤独长者、两侧供奉十八伽蓝的佛殿,而这座汉化伽蓝殿只供神像2尊,一为汉化伽蓝神关公,一为石佛寺移来的石佛。它们当为寺院的第三道护法神。
  伽蓝殿背后即为中台,拾级而上但见三座建筑。正殿为五开间卧佛殿,殿内供奉释迦牟尼涅槃像一尊,造像头西面南枕莲台侧卧,右掌心向上托住脸颊,左手平直放在大腿之上,两眼欲开微闭、双唇微启欲动,神态自若,表情安祥。身后有迦叶、阿南等十大弟子的举哀肃立像,东西两侧及转角处塑有神态各异的十八罗汉。西陪殿三间,供奉文殊菩萨;东陪殿三间,供奉普贤菩萨。
  由卧佛殿西侧的漫道攀上高台,即为寺院最高一处院落。相传这座高出城墙的台子为前朝的瞭马台,清初僧人建寺于台上,同治年间遭兵焚,扶风籍僧人普济和尚四处募化,恢复了旧观。正殿三间坐北面南,殿中供台置于中央,前面供奉三尊佛像,释迦牟尼结跚趺坐居中而坐佛龛,左手横置于双膝上,结定印;右手置于右膝上,掌心向上,手指斜指。这种姿态为佛祖成道像,通常供奉于大雄宝殿佛座之中央,为三世佛的主尊。其两侧各有一位比丘立像,左边的是阿难,右边的叫迦叶,它们是佛祖的两大弟子。佛龛背后圆通龛中供奉观世音菩萨,左右塑善财、龙女各一身,它们是观音的两大胁侍,身份不同凡响。大雄宝殿对面为坐南向北的弥勒殿,殿内供台亦在中央,正面供奉弥勒佛,背面供奉韦驮菩萨。院落西侧有戒堂三间,东侧有方丈禅室2间,钟楼一座。该钟楼与城中心的鼓楼齐高,内悬五千斤大钟一口,据说钟声晨浑晚清,圆润洪亮,夜晚钟音传数百里。“僧寺晚钟”,被明人戴弁列为“肃州八景”之一,从另一个侧面说明“钟”下高台并非明代的瞭马台。寺为何代所建?非救生寺功德碑出土不能明其代也。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出版者:政协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书以挖掘地名文化渊源、记述地名演变脉络为重点,史料性、知识性、趣味性兼顾,在纵向追述地名内涵的基础上,外延用“延伸阅读”横向陈述,再加上370余幅新老照片映衬,既反映出历史厚重感,又能凸显当今城乡居民享有的基础设施条件和人居生态环境。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