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古城西南隅街巷纵横6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6380
颗粒名称: 6.古城西南隅街巷纵横6条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4
页码: 357-360
摘要: 西小巷西小巷,现今地名,1938年命名。此巷原径通南湾,南段称“南湾街”,北段“哨墙街”,民国二十七年修建“河西中学”南段被占用始为半截巷。西小巷对药王庙街。此巷因位于“小西街”西面而得名。1985年铺设沥青路面,沿用至今。南北向,南起专属街西端,北至西大街,长170米,宽5米。沿途重要地理实体:市第一人民医院。南市街现今地名,辟于晋代,延至明代名称不详,清代由“卫门街”分南北两段,南段称“风神庙巷”,俗称“木梳街”;北段称“阳沟街”。西文化街原街长度与专署街相若,解放后,西段被酒泉地区干部学校占用,今“西文化街”为昔日街道的东段和中段。东西向,东起南大街,西至小西街,长324米,宽7米。
关键词: 地方史志 酒泉市 街坊

内容

西小巷
  6.古城西南隅街巷纵横6条
  西小巷西小巷,现今地名,1938年命名。此巷原径通南湾(今军分区),南段称“南湾街”,北段“哨墙街”,民国二十七年(1938 )修建“河西中学”南段被占用始为半截巷。西小巷北 西小巷对药王庙街(此街1935年筹建中央政治学校肃州分校被占用,今酒中校园内马路即是)。此巷因位于“小西街”西面而得名。1985年铺设沥青路面,沿用至今。南北向,南起专属街西端,北至西大街,长170米,宽5米。沿途重要地理实体:市第一人民医院。
  小西街现今地名。晋代为“酒泉郡”南街;明代称谓不详,清代此街分南北两段,“南为洪家什字街,北为城隍庙街”见《肃州新志》。1936年因其街位于“酒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西侧而改名“小西街”。1977年铺设沥青路面( 340米),1989小西街年拆除南端的城墙、开环“晋城门”路通往“南环西路”至今。南北向,北起西大街,南至南环西路,长500米,宽7米,徐经肃州宾馆、西大街小学、晋城门等重要地理实体。
  南城巷古今地名,因明清时通向古城南墙的半截巷而得名,建国后拆除南城墙通向甘新公路(今南环西路),名称沿用至今。1984年铺设沥青路面。南北向,北起西文化街,南至南环南城巷西路,长160米,宽6米。沿途重要地理实体:西文化街道办事处。
  西文化街道办事处位于此巷南端西侧,设于1949年10月,曾驻专署街,属城关镇下属机构。曾下辖西大街、专署街、西文化街、南市街、南门什字、南关街、新村7个居委会;后增设南环、南苑,增加至9个。1997年年底辖区有居民3584户,10999 人。
  南市街现今地名,辟于晋代,延至明代名称不详,清代由“卫门街”分南北两段,南段称“风神庙巷”,俗称“木梳街”;北段称“阳沟街”。《肃州新志》“街市”条下载:“鼓楼西为米粮市街,再西为道门街,又西为药王庙街。西头南头道为南湾街,北为哨墙街;二道南为洪家什字街,北为城隍庙街;三道南为风神庙巷,北为阳沟街。”民国后期“米粮市”移至此街合称“南市街”。南北向,北起西大街,南至西文化街,长347米,宽7米。1984年铺设沥青路面;2014年改造,北口建仿古牌坊,称“汉唐步行美食街”。沿途经发改委、专属街南达西文化街。
  南市街北口专署街现今地名,辟于晋代,明清称“卫门街”,民国前期因之。民国二十五年(1936 )将“第七专员督查公署”设于卫门街中段北侧的原肃州卫指挥使衙门处而得名。东西向,东起南大街,西至西小巷,长446米,宽7米。1952年铺设砂专暑街石路面,1984年铺设沥青路面。沿途经沙井巷北口、南市街、金利巷、金利宾馆、小西街、肃州宾馆等重要地理实体。
  西文化街现今地名,设立于晋代,明清称“南湾石佛寺街”,因其西端的南湾有晋代“石佛寺”旧址而得名。1938年废旧寺北半部建“河西中学”,取名“西文化街”。
  西文化街原街长度与专署街相若,解放后,西段被酒泉地区干部学校占用,今“西文化街”为昔日街道的东段和中段。东西向,东起南大街,西至小西街,长324米,宽7米。1952年铺设砂石路面,1969年铺设沥青路面沿用至今。途经沙井巷南口、南市街南口、南城巷北口、金利巷南口等重要地理实体。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出版者:政协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书以挖掘地名文化渊源、记述地名演变脉络为重点,史料性、知识性、趣味性兼顾,在纵向追述地名内涵的基础上,外延用“延伸阅读”横向陈述,再加上370余幅新老照片映衬,既反映出历史厚重感,又能凸显当今城乡居民享有的基础设施条件和人居生态环境。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