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古城东北隅街巷纵横9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6376
颗粒名称: 4.古城东北隅街巷纵横9条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7
页码: 347-353
摘要: 校场巷古今地名,设立于明洪武二十八年。《肃州新志》“街市”条下载:校场卷“东门内转北,头道为小校场巷。”南北向,南起东大街,北至校场,长170米,经数次拓展今宽7米。1952年铺设砂石路面,1984年铺设沥青路面,沿途有农发行东门、市防疫站等重要地理实体。1950年3月编订门牌号码时合称“人民街”,1958年拆除北城墙始通城外。2015年老城区改造时北段不存,南段拓宽至7米,途经共和街、金港湾小区等地理实体。或许是左公倡导市民植树期间,该巷已有果树而未栽杨树。光绪中期,具有盐运使头衔的哈密前知府郭锡嘉确实在果树巷购置房产、建“盐运使第”,故果树巷又称“郭府巷”。青砖门楼额题“盐运使第”四字,是为“郭府”的标志。
关键词: 地方史志 酒泉市 街坊

内容

4.古城东北隅街巷纵横9条
  校场巷古今地名,设立于明洪武二十八年( 1395 )。《肃州新志》“街市”条下载:校场卷“东门内转北,头道为小校场巷。”南北向,南起东大街,北至校场,长170米,经数次拓展今宽7米。1952年铺设砂石路面,1984年铺设沥青路面,沿途有农发行东门、市防疫站等重要地理实体。
  人民街现今地名,设立于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明清分南北两段:北段由北斗宫(原址位于今二中校门)西侧沿水池子西缘至北城墙叫“水池沿巷”;南段由北斗宫至东大街,人民街称“北斗宫巷”,清末湘军在巷子中段东侧建“湘王爷庙”,民国又称“王爷庙巷”。《肃州新志》“街市”条下载:“东门内转北,二道为北斗宫巷,再北为水池沿。” 1950年3月编订门牌号码时合称“人民街”,1958年拆除北城墙始通城外。南北向,北起北环东路,南至东大街,长484米,后经数次拓展今宽6米,1984年铺设沥青路面。2015年老城区改造时北段不存,南段拓宽至7米,途经共和街、金港湾小区等地理实体。
  民主街现今地名,设立于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明清分南北两段:南段由文庙长街东端南至东大街,称“果树巷”,光绪年间民主街盐运使郭锡嘉在此巷购置房产建“盐运使第”,又称“郭府巷”,民国沿用。1950年3月编订门牌号码时称“民主街”(长184米)。北段由文庙长街东端向北至北城墙叫“头道巷”(1958年拆除北城墙始通城外)。《肃州新志》“街市”条下载:“东门内转北,三道为果树巷,再北为头道巷。”今民主街南北向,北起北环东路,南至东大街,长484米,后经数次拓展宽6米,1984年铺设沥青路面。2015年老城区改造时拓宽至10米,沿途有男科医院、福苑小区、润苑小区等地理实体。
  [延伸阅读】谁是果树巷郭府的主人果树巷与“郭府巷”以及郭府的主人,今人说法不一,为了还原历史的真实,请看下述分解:果树巷,即今之民主街南段。可能此街昔日因栽植果树而得名。解放后东大街南北两侧的街道几乎都有怀抱粗细的杨树,日暮昏鸦结满枝头聒噪不已,唯果树巷两侧光秃秃的,似为宁静的港湾。或许是左公倡导市民植树期间,该巷已有果树而未栽杨树。“果树巷”俗称“郭府巷”,并非坊间讹传。光绪中期,具有盐运使头衔的哈密前知府郭锡嘉确实在果树巷购置房产、建“盐运使第”,故果树巷又称“郭府巷”。
  郭锡嘉,字子范,肃州东乡金石沟(今三墩双桥村)人,系肃州著名乡贤郭兴邦(又名郭维城)的第七子。成丰十一年(1861),郭锡嘉被举为肃州拔贡(同年联捷举人)赴京师国子监深造,光绪六年(188。)五月,他以“钦加盐运使、赐顶戴花翎,署甘肃哈密厅通判、候补知府”的身份随左宗棠进疆,在哈密主管东天山南北的粮运、督捕及水利事务。因其在屯垦、盐税、水利诸方面建树颇丰,光绪十年新疆建省,为哈密首任知府。郭锡嘉致仕后回归故乡,在城区果树巷置办房产。青砖门楼额题“盐运使第”四字,是为“郭府”的标志。
  这座府第存世不足百年,文革破四旧时“门额”被涂抹泥巴,前些年郭府中的四合院及青砖门面又被拆除。有人撰文说“郭府”系郭维城的府第,实属不当。既然门额题名曰“盐运使第”,说明其主人有“盐运使”头衔。清代盐运使属正三品,郭维城至死也未取得正三品的头衔,况且郭锡嘉“钦加盐运使”是在188()年,届时郭兴邦已作古两年多了,故“郭府”的主人是郭锡嘉而非郭维城。
  邮电街现今地名。该街设立于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明清分南北两段:南段由文庙长街南至东大街,明称“仓营街”,因“神机库”在南口东侧而得名;清称“马神庙北街”,因邮电街马神庙迁至“神机库”院内而得名,民间讹称“北麻绳街”,民国沿用。1939年邮电局设于街西侧,始称“邮电街”,长190米。北段由文庙长街向北至北市东头叫“二道巷”,坊间讹称“三道巷”(1958年拆除北城墙始通城外)。《肃州新志》“街市”条下载:“东门内转北,四道为仓营街,再北为二道巷。” 1984年向北延伸至酒金路。今邮电街南北向,北起酒金东路,南至东大街,改称“邮电南路”,长831米,后经数次拓展宽7米,1984年铺设沥青路面。2015年老城区改造时拓宽至10米,沿途经市第二人民医院、北环东路、北市街、共和街、万佳广场等重要地理实体。
  卫生街现今地名,该街设立于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明清称“文昌街”,因正对北文庙“文昌宫”而得名;1940年因在街中段西侧建“酒泉县卫生院”而改名。
  南北向,北起文庙长街(今卫生街南口共和街),南至东大街,长190米,宽6米。1959年铺设沥青路面,2015年向北延伸至北市街,全长410米,宽8米。《肃州新志》“街市”条下载:“东门内转北,五道为文昌街,再北为三道巷。”按:“三道巷”即坊间所谓的“官井巷”,其南口并不与卫生街北口直照,官井巷南口错东不足10米。
  2015年老城区改造时,拓宽取直至北市街,今宽10米,仍称卫生街。
  原卫生街北端东侧,曾驻城关镇下属机构——东北街道办事处。该办事处曾扮演过电影《西部警察》中的“沙州公安局”驻地。
  东北街道办事处位于原卫生街北端东侧,设于1949年10月,下辖北大街、和平巷、卫生街、自强巷(即官井巷,今不存)、邮电街、民主街、人民街、北市街8个居委会。1997年年底辖区有居民2892户,8222人。
  自由巷现今地名,设立于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民国时改为“和平巷”。“和平巷”南北向,但两段并不照直。明清时以文庙长街为界,南段称“北烧酒巷”,俗称“长巷子”,由北局东侧向南经“继美丰”东侧至东大街,长190米,今建东方购物和平巷北口广场,巷道不存;北段称“后坑子巷”,由文庙长街向北经“后坑子”达北市,南北长248米,宽4米,目前“自由巷”仅指此段。1985年铺设沥青路面沿用至今。《肃州新志》“街市”条下载:“东门内转北,六道为北烧酒巷,再北为后坑子巷。”共和街现今地名,设立于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明代称谓不详,晚清、民国时皆称“文庙长街”,因北文庙在其西段街北而得名,1950年3月编订门牌号码时方改名“共和街”。东共和街西向,西起北门大什字,东至民主街北口,长559米。1959年北大街至官井巷南口铺设沥青路面,1977年官井巷南口至民主街北口铺设沥青路面,2015年向东打通延至校场,路面由6米拓宽至12米,全长620米。沿途经东方购物中心、卫生街、邮电街、民主街、人民街等重要地理实体。
  北市街古今地名,设立于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此街因设立“北市”而得名,明清、民国沿用至今。原街既窄且弯,1984年铺设沥青路面,1994年拓宽取直并沿用至今。东西向,西起北门小什字,东至民主街,长510米,宽10米。沿途北市街经自由巷北口、利民菜市场、卫生街、邮电街、龙鼎苑小区、福苑小区等重要地理实体。
  此街中段南侧曾有太白庙,为民国酒泉县中山镇驻地。
  北新街现今地名,因地处北大街北段东侧,且为新近开辟的道路而得名。地名含义:北街上新开辟的街道。始辟于1950年,1996年建成“双马路”并铺设沥青路面。东西向,西起北新街北大街北关段中部,途经园林局,东至市第二人民医院,长345米,宽12米。沿途有区园林局等重要地理实体。
  此街中段北侧曾驻有城关镇的下属机构一一北关街道办事处。
  北关街道办事处位于北新街中段北侧,设于1949年10月,下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5个居委会。1997年年底辖区有居民2128 户,6262人。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出版者:政协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书以挖掘地名文化渊源、记述地名演变脉络为重点,史料性、知识性、趣味性兼顾,在纵向追述地名内涵的基础上,外延用“延伸阅读”横向陈述,再加上370余幅新老照片映衬,既反映出历史厚重感,又能凸显当今城乡居民享有的基础设施条件和人居生态环境。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