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古城东南隅街巷纵横10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6373
颗粒名称: 3.古城东南隅街巷纵横10条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10
页码: 338-347
摘要: 平等巷当代地名。南北向,北起东大街,南至东文化街,全长350米。清代以“肃园街”为界,北段为“南烧酒巷”,今宽35米不等,且北端建楼只留门洞;南段为“当铺巷”,今宽5平等巷米。民国两段合称为“八德巷”,1950年3月命名“平等巷”并沿用至今。1985年铺设沥青路面,沿途经地税局、肃园街、城关医院等重要地理实体。民息街现代地名。后因此街东侧有明参将府、清镇台衙门、民国河西警备司令部,“抗日战争”期间遂改名“尚武街”并沿用至今。延至清顺治五年,肃州卫所属兵员,均接受肃州右参将统领。
关键词: 地方史志 酒泉市 街坊

内容

3.古城东南隅街巷纵横10条
  平等巷当代地名。南北向,北起东大街,南至东文化街,全长350米。清代以“肃园街”为界,北段为“南烧酒巷”,今宽3—5米不等,且北端建楼只留门洞;南段为“当铺巷”,今宽5平等巷米。民国两段合称为“八德巷”,1950年3月命名“平等巷”并沿用至今。1985年铺设沥青路面,沿途经地税局、肃园街、城关医院等重要地理实体。
  民息街现代地名。南北向,北起东大街,南至东文化街,全长352米,宽9米。清代以“肃园街”为界,北段称“三官楼街”,南段为“会馆巷”(因南端头照直有陕西会馆而得名);民意街1946年因在会馆巷北头西侧设代表民意的机关“县参议会”,始将南北两段合称为“民意街”并沿用至今。1984年铺设沥青路面,沿途经夜光杯厂、肃园街、工商联合会等重要地理实体。
  尚武街现今地名。明为“马神庙南街”(因什字东北角有“马神庙”而得名)和“参府桥子街”(因明代参将府花园引水渠上的过街桥而得名),民国时期已分别讹为“南麻绳街”和“三福桥子”。后因此街东侧有明参将府、清镇台衙门、民国河西警备司令部,“抗日战争”期间遂改名“尚武街”并沿用至今。南北向,北起东大街,南至东文化街,长352米,宽10米。
  尚武街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八年,历满清民国皆为土路,1977年拓宽铺设沥青路面。沿途经肃州市场、肃园街、供排水公司等重要地理实体。
  【延伸阅读】参将府和协台衙门、镇台衙门参将府和协台衙门、镇台衙门,是肃州在明清不同历史条件下的军事指挥机关。参将府和镇台衙门几乎贯穿明、清两个朝代的始终,而协台衙门则在彼此之间起到了顺接作用。
  参将府,是明代肃州卫的最高军事长官--分守肃州右参将的府衙,坐落于今肃园东段北侧,今肃州市场是其旧基。它建于明永乐年间,第一位分守肃州右参将王贵,是永乐年间以都督身份到任的。分守肃州右参将是与分守甘州左参将相对而言,都为明代镇守边境重镇的统兵官,皆受陕西行都司(主官为都指挥使)节制。参将则节制属地驻军中的游击将军、守备、千总、把总等将佐,权势比清代的参将大得多。明代甘肃属九边之一,肃州卫计划驻军员额为9788名,但一直没有满员过。万历年间,肃州实有将士4033名,其中骑兵3183名,步兵557名,守望兵293名。另有招募兵430名,属地方发响而增加的守望力量,虽在参将管辖范围,但不在员额之内。延至清顺治五年,肃州卫所属兵员,均接受肃州右参将统领。
  协台衙门,是在参将府的废墟上建立的。顺治五年,明朝降将、甘肃副总兵米喇印(回族)在甘州反叛,其部将丁国栋、黑成印率部向西攻占肃州,并烧了参将署。米喇印则率叛军主力向东攻占了凉州、庄浪、河州、陇西,远在长安的陕甘总督孟乔芳于是率部收复河西,待清军主力收复甘州时,适逢肃州生员于显龙前去甘州行营搬救兵。孟乔芳得知此情,即派副将齐升、马宁前来肃州靖乱。马、齐二将军攻打数月未下,孟乔芳亲临肃州督战,肃州得以光复。之后,孟乔芳令副将齐升长驻肃州,于是“副将署”在“参将署”废墟上得以新建。副将,俗称“协台”、“副总兵”,位在总兵之下、参将之上,是协助总兵分守地方重镇的统兵官,又称“协镇”,齐升则是分守肃州的第一位协台。
  镇台衙门,系甘肃提督驻甘州、总兵驻肃州后的产物。康熙三十年,肃州卫由总兵(又称总镇、镇台、军门)镇守,总兵的驻地曰“镇”,肃州镇由此而得名。《肃州新志》“衙署”条下载:“总镇都督府,在鼓楼东,即旧参将署。顺治戊子,被逆回米贼(部)焚毁。总督太保孟乔芳改设副将署。齐公升既靖寇氛,七年兴工鼎新,次年辛卯落成,有碣纪其事。康熙三十年,又改为总兵官,仍居故署。”肃州由副将改设总兵,背景是朝廷西征准噶尔;首任肃州镇总兵,是靖远人潘育龙。肃州改设总兵后,负责戍守的地域东起定羌庙(今山丹绣花庙),西至嘉峪关,防区分布将士9660名。其中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千总、把总等高中级将佐84员,坐骑268匹;骑兵4079名,步兵、守望兵5497名,战马4079匹,驮炮马驼100匹只。驻防地按现今区域分:嘉峪关市有右营(今峪泉镇黄草营)、嘉峪关营(今嘉峪关关城)、野麻湾堡(今新城镇野麻湾村)、新城堡(今新城镇新城村);肃南县有卯来泉堡(今祁丰乡堡子滩);肃州区有中营(今怀茂边湾)、两山口、下古城、清水堡、金佛寺堡;金塔县有金塔寺营(今金塔城)、左营(今金塔鼎新);高台县有双井堡(今罗城乡双丰村)、盐池(今罗城乡盐池村)、深沟堡(今罗城乡河西村)、镇夷营(今罗城乡天城村)、高台营(今高台城)、红崖堡(今新坝乡红崖村);临泽县有平川营(今平川镇)、梨园营(今倪家营乡梨园村);甘州区有甘州守城营;民乐县有永固城营(今永固镇)、洪水营(今民乐城)、马营墩堡(今南丰乡马营墩村);山丹县有山丹营(今山丹城)、峡口堡(今老军乡峡口村)、定羌庙(今老军乡绣花庙)、黑城营(今霍城镇)、大马营(今山丹大马营乡马营村)。到雍正年间肃州设直隶州前,沙州协副将、安西卫守备、靖逆卫游击,赤金营守备亦归肃州镇总兵节制。
  建安巷现今地名,因曾途经“酒泉地区建筑安装公司”大门口而得名,今称“美食一条街”。明、清至民国无此街,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拆除南城墙始辟此巷顺接尚武街,1984年铺设沥青路面并沿用至今。
  建安巷北口南北向,北起东文化街,南至南环东路,长360米,宽8米,沿途有消防队、欧洲苑等地理实体。
  青年街现今地名。南北向,北起东大街,南至东文化街,长368米,宽7米,明洪武二十八年开,满清、民国期间皆为土路。北段清代称“娘娘庙街”,因西侧的娘娘庙而得名;南青年街段清称“贡院街”,因西邻酒泉举院而得名。1946年,政府在此街西侧的肃园(明参将府花园)内修建了 “青年馆”,1950年编订门牌号码时将其南北两段合称“青年街”。解放后历经数次拓宽,1984年铺设沥青路面。沿途有农垦电大、肃园街东口、和静路西口、酒泉师范等重要地理实体。
  此街北段西侧曾驻有城关镇的下属机构一一东南街道办事处。
  东南街道办事处驻地青年街,设于1949年10月,下辖南大街、平等巷、民意街、尚武街、青年街、大众巷、新建街、东大街、肃园街、东文化街10个居委会。1997年年底辖区有居民4409户、13956 人。
  大众巷现今地名,明清曰“雷祖庙巷”。南北向,北起东大街,南至和静路,长152米,宽7米。清代“雷祖庙巷”南接“三育巷”至“同心巷”大众巷止,1950年3月编订门牌号码时始将两段合称“大众巷”。1985年铺设沥青路面。老城区改造期间“三育巷”路段及南头的“同心巷”(东西长220米)被囊括进“明珠花园”内。此巷今由东大街直达明珠花园北门。
  东城巷古今地名。此巷始建于洪武二十八年,因顺着城墙根向南延伸,故名“顺城巷”。满清、民国时皆为土路,并称“东城巷”。南北向,北起和静路,西邻明珠花园,南至东文化东城巷街,长213米,宽6米,2002年铺设沥青路面。
  以上为古城东南隅南北向街巷7条。
  【延伸阅读】由“王三保占热炕”想到的王三保乃肃州东乡人士,靠祖上留下的一份家业娶来了漂亮的媳妇王刘氏,王刘氏乃甘州南乡刘家之女,名兰香。兰香进了王家的门才知道王三保不仅好吃懒做,还染上了大烟瘾。不久,还听到坊间儿童所唱“王三保,二流子,只抽大烟……”的歌谣,才知道丈夫是当地出了名的大烟鬼。她那个悔呀,悔得有时拍着双膝跌坐骨顿。一悔自己有眼无珠,二悔父亲听信了媒言,三恨公公没有管教好儿子。悔恨归悔恨,日子还得过。赶到老公公下世前,家业已被王三保败了个精光。王父落气前把三保、兰香叫到炕头说:“兰香啊,我知道这几年你心里苦!常言道:子不教,父子过,我这辈子最对不起的就是你和我们王家的先大人。从今尔后管教他就全靠你了,不管你如何管教,我都在黄泉之下抬举你!”说罢,嘴一咧断气了。
  王父七七的这天后晌,兰香砸了王三保的烟具变脸说:“从今日个起,到城里谋个营生去,混不出个人样来别来烦我!”王三保一看没有商量的余地,这才收拾了行装灰溜溜地进城。
  进了东门已到掌灯时分,王三保便拐进顺城巷口的车马店投宿,被店家安排在东南角的拐房中。房子不大,一盘大炕占去了房间的三分之二。炕上坐着三个人诡闲传,正谝到各自家乡的地望。甘州人说:“缸州有个木塔室,离天亢有七八尺;王母上塔放了怒,吓得天神长叹息。”镇番人又抢着说:“镇房有个柳墩,离天夯有九寸;遮住了剥方的黄风,挡住囊方的阵雨。”凉州人接着说:“俩州有个公鼓楼,傍截子囊到天里头;不刮风了晃可罢,刮开风了把天磨得咯巴巴。”王三保不善言辞,边摸热炕边说:“我们肃州莫个啥,这坨坨热炕我占哈。”说着就脱下棉袄卷作枕头占了正洞子。
  我们且不说王三保进城能否改邪归正、使兰香过上好日子,就他的无知和自私来说,折射出明清肃州乡民的劣根性。难怪清代外来官员曾嘲笑肃州人:“肃州人做不了官,驴马毛擀不了毡。”我们是明清肃州乡民的后代,骨子里流淌着先人的血脉,只有认识到先人的劣根性和检讨自身存在的短板,才能在未来的路上行稳致远。
  肃园街现今地名,始建于洪武二十八年。明清称“三官楼街”,民国称“肃园街”,因参将府花园改称“肃园”而得名。东西向,西起南门大什字,东至青年街,全长490米,1984年拓宽至7米铺设沥青路面,后经两次拓展今宽10米。沿途经平等巷、区教育局、民意街、尚武街、肃州市场等重要地理实体。
  肃园街东文化街现今地名,设立于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 ),明清称“火神庙街”,民国称“东文化街”,因途经西秦小学、酒泉师范、酒师附小而得名。西起南门小什字,东至东环南路(1980年以东文化街前至东城巷南口),全长843米,1984年拓宽至7米铺设沥青路面,后经拓宽,今宽10米。途经平等巷南口、实验小学、民意街南口、消防队、尚武街南口、酒泉师范、青年街南口、酒师附小、明珠花园南门、东城巷南口等重要地理实体。
  此街西端北侧原为交通镇驻地,解放后设为“城关镇”。
  城关镇人民政府城关镇,设于1949年10月,用来接管城区原中山、交通两镇的行政事务。城关镇下辖西关、东关、东南、西南、东北、北大6个街政府;1950年7月改称“酒泉市人民政府”(时为区级),下辖西关、仓门、仓后、西大、南市、西文化、南大、东南、青年、民意、肃园、交通(即后来的东文化)、东北、人民、共和、邮电、卫生、大众、和平、北关20个街公所;1955年11月撤区并乡期间,将所辖20个街公所撤销,重组了西关、北关、东关、东北、东南、西南、西北7个街道办事处;1956年撤市改镇;1958随地级酒泉市成立升格为“城关区人民委员会” ;1962年4月随地级酒泉市的撤销降格为“城关镇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下辖北关、东关、东南、西南、东北、西北6个办事处;1968年4月改称为“城关镇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辖区如旧;1971年11月恢复旧名;1980年1月改称“城关镇人民政府”,直至2006年撤销。
  和静路当代地名。原为大众巷横巷,西起青年街中段,东至东城巷北口,2004年老城区改造时始至东环南路,2006年铺设沥青路面。长320米,宽10米,途经大众巷南口、东城巷北口等重要地理实体。
  以上为古城东南隅东西向3条街巷。
  和静路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出版者:政协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书以挖掘地名文化渊源、记述地名演变脉络为重点,史料性、知识性、趣味性兼顾,在纵向追述地名内涵的基础上,外延用“延伸阅读”横向陈述,再加上370余幅新老照片映衬,既反映出历史厚重感,又能凸显当今城乡居民享有的基础设施条件和人居生态环境。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