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街坊篇
街坊,是为实现地域管理而建立的地域单元。一般以街坊为载体,通过进一步划分地块面积、全面表达规划确定的强制性指标。昔日的街坊,是指古代划分城市居民生活区的所在街巷和矗立在街巷口的标志性建筑——牌坊。而独自坐落于城乡道路上的牌坊,则具有纪念和旌表意义而不一定属于地方标志性建筑。以街坊作为居民区的规划形式由来已久,在古代希腊、罗马和我国的大中型城市中都曾存在过。尤其在我国,将这种街道牌坊结构形式一直保存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我们所在的肃州,虽说是小城市,即使每条街巷不一定具备木质牌坊建筑,但在明代四大街的主要路段和重要的地理实体前,均有作用不同的牌坊矗立,特别是南文庙及肃州学宫建筑群中就有各类牌坊数座。有些牌坊在清代前、后两次回乱中被焚毁,然战乱后残存于城乡的牌坊和新建的牌坊亦有数十座。上世纪三十年代、四十年代、五十年代中后期,由于建立学校、街道拓宽、旧城区改造等因素,将一些有碍于现代城市规划的牌坊拆除,因而使肃州变为一座有街无坊的小城。至于城区的街巷,由于受传统影响和经济条件制约,自明洪武二十八年拓展肃州大城、成化二年营建东关厢以来,街巷泥泞道路一直沿用至民国及解放后。而真正改变肃州街巷面貌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四十年、特别是《酒泉市(县级)1991——2010城市总体规划》和《酒泉市(县级)2000——2020城市总体规划》先后出台实施的近30年。现设此篇,主要介绍老城区古今街巷名称的变化。
1.老城区四大街及外围干道10条(段)东大街古今地名,设立年份:1395年,为明洪武二十八年东扩肃州城所开。东西向,西起鼓楼,东至东关什字,长819米,宽11米。明曰“鼓楼东街”。清代称“东大街”,民国时鼓东大街中段楼至郭府巷南口为“东大街”,郭府巷南口至东城门为“东下街” 。解放后编订街巷门牌号时又合称“东大街” o 1952年铺砂石路面,1955年改铺沥青路面。途经卫生街南口、邮电街南口、民主街南口、人民街南口、校场口等重要地理实体。
南大街现今地名,设立年份:1395年,为明洪武二十八年东扩肃州城所开。南北向,北起鼓楼,南至南门,长527米,名“鼓楼南街”。清时以大什字为界,北段称“大南街”、南段为“小南大街北口南街”,民国通称“南街” ;1950年3月编订街巷门牌号时命名为“南大街”。1956年开通“酒火路”后,南门外365米路段称“解放路”。自甘新公路南移盘旋路后,“解放路”并入南大街,北起鼓楼,南至盘旋路,全长892米,宽11米。1952年铺砂石路面,1955年改铺沥青路面,经数次拓宽整修沿用至今。沿途有专署街东口、西文化街东口、酒泉饭店、南关小学、酒泉宾馆等重要地理实体。
西大街现今地名。晋代为酒泉郡中街,东西向,东起鼓楼,西至西城墙。明洪武二十八年至清初称“鼓楼西街”;民国称“西街”;1950年3月编订街巷门牌号时命名为“西大街”。
西大街车段1941年酒泉县打开西城墙辟西门,建“西关街”。1952年铺设砂石路面,1955年铺设沥青路面,经数次拓宽整修,两段全长1080米,宽11米。2002年向西打通通向世纪大道的路段后,三路段合称“西大街”,全长1500米。途经区政府、酒泉中学、酒泉市第一人民医院、西关什字、种子机械厂、雄关路、西关车站等重要地理实体。
北大街现今地名。设立年份:1395年,为明洪武二十八年东扩肃州城所开。南北向,南起鼓楼、北至北门。明代称“鼓楼北街”;清时以大什字为界,南段称“大北街”、北段为“小北街”;民国时合称“北街”;1950年3月编订街巷门牌号时命名为“北大街”,并将北门外至酒金公路的路段称“北关街” 。 2002年两段合称“北大街”,全长900米,宽11米。1952年铺砂石路面,1955年改铺沥青路面,经数次拓宽北大街北口整修沿用至今。沿途有共和街西口、中医院、北市街西口、北关什字、北关小学等重要地理实体。
金泉路现今地名。命名时间:2010年,因临近古酒泉而得名。南北向,北起酒金东路,南至祁连路,路宽22米,全长227。米,属双向四车道沥青路面。始建于2010年,当年铺设沥青金泉路路面并通车,属城区等级主干路。途经体育路东口、公园路、兴民路东口、东苑学校、建设路东口、龙腾路东口等重要地理实体。
公园路现今地名,因通向酒泉公园而得名,设立于明成化二年(1466 ),至满清、民国皆为土路,解放后称“东关街”。1952年铺砂公园路石路面;1963年拓宽至11米铺设沥青路面,冠名“公园路”;2000年两侧仿古建筑落成,俗称“仿古一条街”,始为混凝土路。东西向,西起东关什字,东至东关车场,全长1580米。沿途有东关第二小学、富强路北口、清真寺休闲娱乐广场、汉武酒业、清泉路、西汉胜迹、东关车场等重要地理实体。
雄关路现今地名,设立于1937年,属原甘新公路过城段。南北向,原南起干休所,北至北大河南桥头;后甘新公路过城段南移、西移,南起转盘,北至“酒果路”南口,全长2700米。1935雄关路年为“甘肃汽车路”,1937年铺设砂石路面为甘新公路过城段,1965年铺设沥青路面。2002年“312国道”西移后始拓宽路面为14米,冠名“雄关路”,名称沿用至今。沿途有干休所、紫藤家园、西关车站、解放军25医院、北大河桥等重要地理实体。
祁连路现今地名。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为驿道临城段;明清时期为“红山路”临城段;清末民国时期分别为“甘新大道”、“甘肃汽车路”、“甘新公路”临城段。1937年铺设砂石祁连路路面,1938年建成南清水河木架桥,1965年铺设沥青路面。东西向,东起拖修厂(今为酒航路)、西至石化五岔路口(原为南清水河桥),长2200米,后经数次整修拓宽至18米并沿用至今。2002年甘新公路南移后,始由市政管理,因其西端南侧原有“祁连制药厂”而冠名“祁连路”。沿途有福华市场、酒泉电机厂、金泉路南口、营门村、酒泉四中、拖修厂等重要的地理实体。
酒怀路城区段酒怀路,现今地名,因由“酒泉城”经银达通往“怀茂”而得名。1953年11月建成大车道,1956年拓宽铺设砂石路面,1976年铺设沥青路面,1998年加宽提高路基,重新铺筑。
酒怀路城区段南北走向,南起酒金公路,北至北大河南桥头,长1500米,宽19米。沿途有北关车场、馨园小区、北郊公园、北大河桥等重要地理实体。
酒金西路和酒金东路现今地名,东西向,建成于1946年,为省道酒建公路(俗称酒金公路)过城段而得名。酒建公路过城段,酉起雄关路(原甘新公路)东至酒航路,全长4300米,原宽6米。
酒金路过城段1946年铺设砂石路面;1975年拓宽至7米并铺设沥青路面;2002年拓宽至15米并命名沿用至今。当时以酒银路什字为界,西至北大河南桥头1600米为酒金西路,东至酒航路2700米为酒金东路。沿途有公路段、南滨河路西口、太阳岛小区、酒银路什字、市第二人民医院、世博大厦、公园后门、植物园等重要地理实体。
2.环城路纵横4条8段东环北路现今地名,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 ),为东门外北大路,成化二年(1466)建“东关厢”留“北哨门"。 1972年铺设砂石路面;1994年拓宽路基,翌年铺设沥青路面至东环北路今。南北向,南起东关什字,北至酒金东路,因属“环城东路”北段而得名。全长790米,宽14米。沿途有酒泉市第一人民医院东关分院、体育路西口、北新花园东门等重要地理实体。此路南端东侧曾驻有城关镇的下属机构一一东关街道办事处。
东关街道办事处位于北稍门,设于1949年10月,下辖北哨门、南哨门、北后街、南后街、有恒巷、东哨门、东大桥、黄草8个居委会。1997年年底辖区有居民4317户,13826人。
东环南路现今地名,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 ),为东门外南大路,至清水河桥顺接“红山路”。成化二年(1466 )建“东关厢”留“南哨门”,延用至建国后仍为土路。
1994年拓宽路基并铺设砂石路面,翌年铺设沥青路而至今。南北向,北起东东环南路关什字,南至石化五岔路口,因属“环城东路”南段而得名。全长946米,宽14米。沿途有和静路东口、东文化街东口、建设路什字、市一中等重要地理实体。
南环东路现今地名,始建于两汉,先后为两汉魏晋“驿道”、明清“红山路”入城段。1937年为甘新公路过城段,1994年甘新公路从石化路口起南移,时为环城南路东段。东西向,西起南关南环东路什字,东至石化五岔路口,长950米,1937年铺设砂石路面,1965年铺设沥青路面,历经1994年、2016年数次整修今宽18米。途经南关车站、美食一条街南口、酒泉电大、市一中操场等重要地理实体。
南环西路现今地名,明清为西南乡由“土坝路槽”进入南门的入城段。1937年辟为“甘新公路”过城段,1994年甘新公路从石化路口起南移至今盘旋路,时为环城南路西段。东西向,东起南关什字,西至雄关路,长870米。1937年铺设砂石路面,1965年铺设沥青路面,历经1994年、2016年数次整修今宽18米。途经“晋城门”、西环南路南口、干休所等重要地理实体。
西环南路南环西路现今地名,1956年为胶车社胶车南至“甘新公路”而开辟的土路,1986年拓宽路段、铺设沥青路面;1994年始称“西环南路”,因处“环城西路”南段而得名。南北向,北起西关什字,南至南环西路,长505米,宽14米。途径酒泉市第一人民医院、西大街小学后门、古城西南角墩等重要地理实体。
西环南路西环北路现今地名,因属“环城西路”北段而得名,地名含义:“环城西路”的北段。1956年为“胶车运输社”车辆出行始开辟;1986年拓宽路段、铺设沥青路面;西环北路1994年始称“西环北路”并沿用至今。南北向,南起西关什字,北接北环西路西口,长度550米,宽14米。途经康盛花园东门、西城关公安派出所等重要地理实体。
北环西路现今地名,因属“环城北路”西段而得名,地名含义:“环城北路”的西段。开辟于1989年,1994年铺设沥青路面并冠名沿用至今。东西向,东起北关什字,西至园林路东口与西环北北环西路路相接,全长820米,宽14米。途经酒泉市水电工程局、仓后街北口、北小巷南口、第三幼儿园等重要地理实体。
北环东路现今地名,因属“环城北路”东段而得名,地名含义:环城北路的东段。开辟于1989年,1994年铺设沥青路面并冠名沿用至今。东西向,西起北关什字,东至体育路西口与东环北北环东路路相接,全长814米,宽14米。途经邮电街、民主街北口、北新花园南门、市第二中学后门等重要地理实体。
3.古城东南隅街巷纵横10条平等巷当代地名。南北向,北起东大街,南至东文化街,全长350米。清代以“肃园街”为界,北段为“南烧酒巷”,今宽3—5米不等,且北端建楼只留门洞;南段为“当铺巷”,今宽5平等巷米。民国两段合称为“八德巷”,1950年3月命名“平等巷”并沿用至今。1985年铺设沥青路面,沿途经地税局、肃园街、城关医院等重要地理实体。
民息街现代地名。南北向,北起东大街,南至东文化街,全长352米,宽9米。清代以“肃园街”为界,北段称“三官楼街”,南段为“会馆巷”(因南端头照直有陕西会馆而得名);民意街1946年因在会馆巷北头西侧设代表民意的机关“县参议会”,始将南北两段合称为“民意街”并沿用至今。1984年铺设沥青路面,沿途经夜光杯厂、肃园街、工商联合会等重要地理实体。
尚武街现今地名。明为“马神庙南街”(因什字东北角有“马神庙”而得名)和“参府桥子街”(因明代参将府花园引水渠上的过街桥而得名),民国时期已分别讹为“南麻绳街”和“三福桥子”。后因此街东侧有明参将府、清镇台衙门、民国河西警备司令部,“抗日战争”期间遂改名“尚武街”并沿用至今。南北向,北起东大街,南至东文化街,长352米,宽10米。
尚武街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八年,历满清民国皆为土路,1977年拓宽铺设沥青路面。沿途经肃州市场、肃园街、供排水公司等重要地理实体。
【延伸阅读】参将府和协台衙门、镇台衙门参将府和协台衙门、镇台衙门,是肃州在明清不同历史条件下的军事指挥机关。参将府和镇台衙门几乎贯穿明、清两个朝代的始终,而协台衙门则在彼此之间起到了顺接作用。
参将府,是明代肃州卫的最高军事长官--分守肃州右参将的府衙,坐落于今肃园东段北侧,今肃州市场是其旧基。它建于明永乐年间,第一位分守肃州右参将王贵,是永乐年间以都督身份到任的。分守肃州右参将是与分守甘州左参将相对而言,都为明代镇守边境重镇的统兵官,皆受陕西行都司(主官为都指挥使)节制。参将则节制属地驻军中的游击将军、守备、千总、把总等将佐,权势比清代的参将大得多。明代甘肃属九边之一,肃州卫计划驻军员额为9788名,但一直没有满员过。万历年间,肃州实有将士4033名,其中骑兵3183名,步兵557名,守望兵293名。另有招募兵430名,属地方发响而增加的守望力量,虽在参将管辖范围,但不在员额之内。延至清顺治五年,肃州卫所属兵员,均接受肃州右参将统领。
协台衙门,是在参将府的废墟上建立的。顺治五年,明朝降将、甘肃副总兵米喇印(回族)在甘州反叛,其部将丁国栋、黑成印率部向西攻占肃州,并烧了参将署。米喇印则率叛军主力向东攻占了凉州、庄浪、河州、陇西,远在长安的陕甘总督孟乔芳于是率部收复河西,待清军主力收复甘州时,适逢肃州生员于显龙前去甘州行营搬救兵。孟乔芳得知此情,即派副将齐升、马宁前来肃州靖乱。马、齐二将军攻打数月未下,孟乔芳亲临肃州督战,肃州得以光复。之后,孟乔芳令副将齐升长驻肃州,于是“副将署”在“参将署”废墟上得以新建。副将,俗称“协台”、“副总兵”,位在总兵之下、参将之上,是协助总兵分守地方重镇的统兵官,又称“协镇”,齐升则是分守肃州的第一位协台。
镇台衙门,系甘肃提督驻甘州、总兵驻肃州后的产物。康熙三十年,肃州卫由总兵(又称总镇、镇台、军门)镇守,总兵的驻地曰“镇”,肃州镇由此而得名。《肃州新志》“衙署”条下载:“总镇都督府,在鼓楼东,即旧参将署。顺治戊子,被逆回米贼(部)焚毁。总督太保孟乔芳改设副将署。齐公升既靖寇氛,七年兴工鼎新,次年辛卯落成,有碣纪其事。康熙三十年,又改为总兵官,仍居故署。”肃州由副将改设总兵,背景是朝廷西征准噶尔;首任肃州镇总兵,是靖远人潘育龙。肃州改设总兵后,负责戍守的地域东起定羌庙(今山丹绣花庙),西至嘉峪关,防区分布将士9660名。其中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千总、把总等高中级将佐84员,坐骑268匹;骑兵4079名,步兵、守望兵5497名,战马4079匹,驮炮马驼100匹只。驻防地按现今区域分:嘉峪关市有右营(今峪泉镇黄草营)、嘉峪关营(今嘉峪关关城)、野麻湾堡(今新城镇野麻湾村)、新城堡(今新城镇新城村);肃南县有卯来泉堡(今祁丰乡堡子滩);肃州区有中营(今怀茂边湾)、两山口、下古城、清水堡、金佛寺堡;金塔县有金塔寺营(今金塔城)、左营(今金塔鼎新);高台县有双井堡(今罗城乡双丰村)、盐池(今罗城乡盐池村)、深沟堡(今罗城乡河西村)、镇夷营(今罗城乡天城村)、高台营(今高台城)、红崖堡(今新坝乡红崖村);临泽县有平川营(今平川镇)、梨园营(今倪家营乡梨园村);甘州区有甘州守城营;民乐县有永固城营(今永固镇)、洪水营(今民乐城)、马营墩堡(今南丰乡马营墩村);山丹县有山丹营(今山丹城)、峡口堡(今老军乡峡口村)、定羌庙(今老军乡绣花庙)、黑城营(今霍城镇)、大马营(今山丹大马营乡马营村)。到雍正年间肃州设直隶州前,沙州协副将、安西卫守备、靖逆卫游击,赤金营守备亦归肃州镇总兵节制。
建安巷现今地名,因曾途经“酒泉地区建筑安装公司”大门口而得名,今称“美食一条街”。明、清至民国无此街,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拆除南城墙始辟此巷顺接尚武街,1984年铺设沥青路面并沿用至今。
建安巷北口南北向,北起东文化街,南至南环东路,长360米,宽8米,沿途有消防队、欧洲苑等地理实体。
青年街现今地名。南北向,北起东大街,南至东文化街,长368米,宽7米,明洪武二十八年开,满清、民国期间皆为土路。北段清代称“娘娘庙街”,因西侧的娘娘庙而得名;南青年街段清称“贡院街”,因西邻酒泉举院而得名。1946年,政府在此街西侧的肃园(明参将府花园)内修建了 “青年馆”,1950年编订门牌号码时将其南北两段合称“青年街”。解放后历经数次拓宽,1984年铺设沥青路面。沿途有农垦电大、肃园街东口、和静路西口、酒泉师范等重要地理实体。
此街北段西侧曾驻有城关镇的下属机构一一东南街道办事处。
东南街道办事处驻地青年街,设于1949年10月,下辖南大街、平等巷、民意街、尚武街、青年街、大众巷、新建街、东大街、肃园街、东文化街10个居委会。1997年年底辖区有居民4409户、13956 人。
大众巷现今地名,明清曰“雷祖庙巷”。南北向,北起东大街,南至和静路,长152米,宽7米。清代“雷祖庙巷”南接“三育巷”至“同心巷”大众巷止,1950年3月编订门牌号码时始将两段合称“大众巷”。1985年铺设沥青路面。老城区改造期间“三育巷”路段及南头的“同心巷”(东西长220米)被囊括进“明珠花园”内。此巷今由东大街直达明珠花园北门。
东城巷古今地名。此巷始建于洪武二十八年,因顺着城墙根向南延伸,故名“顺城巷”。满清、民国时皆为土路,并称“东城巷”。南北向,北起和静路,西邻明珠花园,南至东文化东城巷街,长213米,宽6米,2002年铺设沥青路面。
以上为古城东南隅南北向街巷7条。
【延伸阅读】由“王三保占热炕”想到的王三保乃肃州东乡人士,靠祖上留下的一份家业娶来了漂亮的媳妇王刘氏,王刘氏乃甘州南乡刘家之女,名兰香。兰香进了王家的门才知道王三保不仅好吃懒做,还染上了大烟瘾。不久,还听到坊间儿童所唱“王三保,二流子,只抽大烟……”的歌谣,才知道丈夫是当地出了名的大烟鬼。她那个悔呀,悔得有时拍着双膝跌坐骨顿。一悔自己有眼无珠,二悔父亲听信了媒言,三恨公公没有管教好儿子。悔恨归悔恨,日子还得过。赶到老公公下世前,家业已被王三保败了个精光。王父落气前把三保、兰香叫到炕头说:“兰香啊,我知道这几年你心里苦!常言道:子不教,父子过,我这辈子最对不起的就是你和我们王家的先大人。从今尔后管教他就全靠你了,不管你如何管教,我都在黄泉之下抬举你!”说罢,嘴一咧断气了。
王父七七的这天后晌,兰香砸了王三保的烟具变脸说:“从今日个起,到城里谋个营生去,混不出个人样来别来烦我!”王三保一看没有商量的余地,这才收拾了行装灰溜溜地进城。
进了东门已到掌灯时分,王三保便拐进顺城巷口的车马店投宿,被店家安排在东南角的拐房中。房子不大,一盘大炕占去了房间的三分之二。炕上坐着三个人诡闲传,正谝到各自家乡的地望。甘州人说:“缸州有个木塔室,离天亢有七八尺;王母上塔放了怒,吓得天神长叹息。”镇番人又抢着说:“镇房有个柳墩,离天夯有九寸;遮住了剥方的黄风,挡住囊方的阵雨。”凉州人接着说:“俩州有个公鼓楼,傍截子囊到天里头;不刮风了晃可罢,刮开风了把天磨得咯巴巴。”王三保不善言辞,边摸热炕边说:“我们肃州莫个啥,这坨坨热炕我占哈。”说着就脱下棉袄卷作枕头占了正洞子。
我们且不说王三保进城能否改邪归正、使兰香过上好日子,就他的无知和自私来说,折射出明清肃州乡民的劣根性。难怪清代外来官员曾嘲笑肃州人:“肃州人做不了官,驴马毛擀不了毡。”我们是明清肃州乡民的后代,骨子里流淌着先人的血脉,只有认识到先人的劣根性和检讨自身存在的短板,才能在未来的路上行稳致远。
肃园街现今地名,始建于洪武二十八年。明清称“三官楼街”,民国称“肃园街”,因参将府花园改称“肃园”而得名。东西向,西起南门大什字,东至青年街,全长490米,1984年拓宽至7米铺设沥青路面,后经两次拓展今宽10米。沿途经平等巷、区教育局、民意街、尚武街、肃州市场等重要地理实体。
肃园街东文化街现今地名,设立于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 ),明清称“火神庙街”,民国称“东文化街”,因途经西秦小学、酒泉师范、酒师附小而得名。西起南门小什字,东至东环南路(1980年以东文化街前至东城巷南口),全长843米,1984年拓宽至7米铺设沥青路面,后经拓宽,今宽10米。途经平等巷南口、实验小学、民意街南口、消防队、尚武街南口、酒泉师范、青年街南口、酒师附小、明珠花园南门、东城巷南口等重要地理实体。
此街西端北侧原为交通镇驻地,解放后设为“城关镇”。
城关镇人民政府城关镇,设于1949年10月,用来接管城区原中山、交通两镇的行政事务。城关镇下辖西关、东关、东南、西南、东北、北大6个街政府;1950年7月改称“酒泉市人民政府”(时为区级),下辖西关、仓门、仓后、西大、南市、西文化、南大、东南、青年、民意、肃园、交通(即后来的东文化)、东北、人民、共和、邮电、卫生、大众、和平、北关20个街公所;1955年11月撤区并乡期间,将所辖20个街公所撤销,重组了西关、北关、东关、东北、东南、西南、西北7个街道办事处;1956年撤市改镇;1958随地级酒泉市成立升格为“城关区人民委员会” ;1962年4月随地级酒泉市的撤销降格为“城关镇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下辖北关、东关、东南、西南、东北、西北6个办事处;1968年4月改称为“城关镇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辖区如旧;1971年11月恢复旧名;1980年1月改称“城关镇人民政府”,直至2006年撤销。
和静路当代地名。原为大众巷横巷,西起青年街中段,东至东城巷北口,2004年老城区改造时始至东环南路,2006年铺设沥青路面。长320米,宽10米,途经大众巷南口、东城巷北口等重要地理实体。
以上为古城东南隅东西向3条街巷。
和静路4.古城东北隅街巷纵横9条校场巷古今地名,设立于明洪武二十八年( 1395 )。《肃州新志》“街市”条下载:校场卷“东门内转北,头道为小校场巷。”南北向,南起东大街,北至校场,长170米,经数次拓展今宽7米。1952年铺设砂石路面,1984年铺设沥青路面,沿途有农发行东门、市防疫站等重要地理实体。
人民街现今地名,设立于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 ),明清分南北两段:北段由北斗宫(原址位于今二中校门)西侧沿水池子西缘至北城墙叫“水池沿巷”;南段由北斗宫至东大街,人民街称“北斗宫巷”,清末湘军在巷子中段东侧建“湘王爷庙”,民国又称“王爷庙巷”。《肃州新志》“街市”条下载:“东门内转北,二道为北斗宫巷,再北为水池沿。” 1950年3月编订门牌号码时合称“人民街”,1958年拆除北城墙始通城外。南北向,北起北环东路,南至东大街,长484米,后经数次拓展今宽6米,1984年铺设沥青路面。2015年老城区改造时北段不存,南段拓宽至7米,途经共和街、金港湾小区等地理实体。
民主街现今地名,设立于明洪武二十八年( 1395),明清分南北两段:南段由文庙长街东端南至东大街,称“果树巷”,光绪年间民主街盐运使郭锡嘉在此巷购置房产建“盐运使第”,又称“郭府巷”,民国沿用。1950年3月编订门牌号码时称“民主街”(长184米)。北段由文庙长街东端向北至北城墙叫“头道巷”(1958年拆除北城墙始通城外)。《肃州新志》“街市”条下载:“东门内转北,三道为果树巷,再北为头道巷。”今民主街南北向,北起北环东路,南至东大街,长484米,后经数次拓展宽6米,1984年铺设沥青路面。2015年老城区改造时拓宽至10米,沿途有男科医院、福苑小区、润苑小区等地理实体。
[延伸阅读】谁是果树巷郭府的主人果树巷与“郭府巷”以及郭府的主人,今人说法不一,为了还原历史的真实,请看下述分解:果树巷,即今之民主街南段。可能此街昔日因栽植果树而得名。解放后东大街南北两侧的街道几乎都有怀抱粗细的杨树,日暮昏鸦结满枝头聒噪不已,唯果树巷两侧光秃秃的,似为宁静的港湾。或许是左公倡导市民植树期间,该巷已有果树而未栽杨树。“果树巷”俗称“郭府巷”,并非坊间讹传。光绪中期,具有盐运使头衔的哈密前知府郭锡嘉确实在果树巷购置房产、建“盐运使第”,故果树巷又称“郭府巷”。
郭锡嘉,字子范,肃州东乡金石沟(今三墩双桥村)人,系肃州著名乡贤郭兴邦(又名郭维城)的第七子。成丰十一年(1861 ),郭锡嘉被举为肃州拔贡(同年联捷举人)赴京师国子监深造,光绪六年(188。)五月,他以“钦加盐运使、赐顶戴花翎,署甘肃哈密厅通判、候补知府”的身份随左宗棠进疆,在哈密主管东天山南北的粮运、督捕及水利事务。因其在屯垦、盐税、水利诸方面建树颇丰,光绪十年新疆建省,为哈密首任知府。郭锡嘉致仕后回归故乡,在城区果树巷置办房产。青砖门楼额题“盐运使第”四字,是为“郭府”的标志。
这座府第存世不足百年,文革破四旧时“门额”被涂抹泥巴,前些年郭府中的四合院及青砖门面又被拆除。有人撰文说“郭府”系郭维城的府第,实属不当。既然门额题名曰“盐运使第”,说明其主人有“盐运使”头衔。清代盐运使属正三品,郭维城至死也未取得正三品的头衔,况且郭锡嘉“钦加盐运使”是在188()年,届时郭兴邦已作古两年多了,故“郭府”的主人是郭锡嘉而非郭维城。
邮电街现今地名。该街设立于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 ),明清分南北两段:南段由文庙长街南至东大街,明称“仓营街”,因“神机库”在南口东侧而得名;清称“马神庙北街”,因邮电街马神庙迁至“神机库”院内而得名,民间讹称“北麻绳街”,民国沿用。1939年邮电局设于街西侧,始称“邮电街”,长190米。北段由文庙长街向北至北市东头叫“二道巷”,坊间讹称“三道巷”( 1958年拆除北城墙始通城外)。《肃州新志》“街市”条下载:“东门内转北,四道为仓营街,再北为二道巷。” 1984年向北延伸至酒金路。今邮电街南北向,北起酒金东路,南至东大街,改称“邮电南路”,长831米,后经数次拓展宽7米,1984年铺设沥青路面。2015年老城区改造时拓宽至10米,沿途经市第二人民医院、北环东路、北市街、共和街、万佳广场等重要地理实体。
卫生街现今地名,该街设立于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明清称“文昌街”,因正对北文庙“文昌宫”而得名;1940年因在街中段西侧建“酒泉县卫生院”而改名。
南北向,北起文庙长街(今卫生街南口共和街),南至东大街,长190米,宽6米。1959年铺设沥青路面,2015年向北延伸至北市街,全长410米,宽8米。《肃州新志》“街市”条下载:“东门内转北,五道为文昌街,再北为三道巷。”按:“三道巷”即坊间所谓的“官井巷”,其南口并不与卫生街北口直照,官井巷南口错东不足10米。
2015年老城区改造时,拓宽取直至北市街,今宽10米,仍称卫生街。
原卫生街北端东侧,曾驻城关镇下属机构——东北街道办事处。该办事处曾扮演过电影《西部警察》中的“沙州公安局”驻地。
东北街道办事处位于原卫生街北端东侧,设于1949年10月,下辖北大街、和平巷、卫生街、自强巷(即官井巷,今不存)、邮电街、民主街、人民街、北市街8个居委会。1997年年底辖区有居民2892户,8222人。
自由巷现今地名,设立于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 ),民国时改为“和平巷”。“和平巷”南北向,但两段并不照直。明清时以文庙长街为界,南段称“北烧酒巷”,俗称“长巷子”,由北局东侧向南经“继美丰”东侧至东大街,长190米,今建东方购物和平巷北口广场,巷道不存;北段称“后坑子巷”,由文庙长街向北经“后坑子”达北市,南北长248米,宽4米,目前“自由巷”仅指此段。1985年铺设沥青路面沿用至今。《肃州新志》“街市”条下载:“东门内转北,六道为北烧酒巷,再北为后坑子巷。”共和街现今地名,设立于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 ),明代称谓不详,晚清、民国时皆称“文庙长街”,因北文庙在其西段街北而得名,1950年3月编订门牌号码时方改名“共和街”。东共和街西向,西起北门大什字,东至民主街北口,长559米。1959年北大街至官井巷南口铺设沥青路面,1977年官井巷南口至民主街北口铺设沥青路面,2015年向东打通延至校场,路面由6米拓宽至12米,全长620米。沿途经东方购物中心、卫生街、邮电街、民主街、人民街等重要地理实体。
北市街古今地名,设立于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 ),此街因设立“北市”而得名,明清、民国沿用至今。原街既窄且弯,1984年铺设沥青路面,1994年拓宽取直并沿用至今。东西向,西起北门小什字,东至民主街,长510米,宽10米。沿途北市街经自由巷北口、利民菜市场、卫生街、邮电街、龙鼎苑小区、福苑小区等重要地理实体。
此街中段南侧曾有太白庙,为民国酒泉县中山镇驻地。
北新街现今地名,因地处北大街北段东侧,且为新近开辟的道路而得名。地名含义:北街上新开辟的街道。始辟于1950年,1996年建成“双马路”并铺设沥青路面。东西向,西起北新街北大街北关段中部,途经园林局,东至市第二人民医院,长345米,宽12米。沿途有区园林局等重要地理实体。
此街中段北侧曾驻有城关镇的下属机构一一北关街道办事处。
北关街道办事处位于北新街中段北侧,设于1949年10月,下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5个居委会。1997年年底辖区有居民2128 户,6262人。
5.古城西北隅街巷纵横4条仓门街(南北向)现今地名,设立于晋代,延至明代名称不详。清代称“粮米市街”。民国时期讹名“仓门街”并沿用至今。南起西大街,北至仓门街西端头,长169米,宽7米。2005年因其北端的东西向“仓门街”北移,始向北延伸至东方国际大酒店,全长250米。1952年铺设砂石路面,1959年铺设沥青路面沿用至今。途经航天饭店(原地区招待所)等重要地理实体。
仓门街仓后街现今地名,设立于晋代,延至明代名称不详。清《肃州新志》称“道门街”,因东临道台衙门(位于今区政府)而得名。民国时称“仓后街”,因街位于“肃州仓”后而得名。
仓后街南北向,南起西大街,北至北门小什字西口,长559米,宽9米。1972年拆除北城墙,始通至今北环西路,但中间隆起、南北两坡的路况并未改观,1984年铺设沥青路面时始整治为今日模样。沿途经酒泉中学东门、北门小什字街西口等重要地理实体。
此街南端东侧曾驻有城关镇的下属机构——西北街道办事处。
西北街道办事处位于仓后街南端东侧(即今政府综合办公楼址),设于1949年10月,下辖仓门街、仓后街、北门什字、新城门、新建、西关一、西关二、西关三、西关四、西关五、西大桥11个居委会。1997年年底辖区有居民4470户,14171人。
药王庙街今位于酒泉中学校园内,因东侧有“药王宫”而得名。南北向,明清时期长度不详。1935年9月政府征用街道两侧庙宇开办“中央政治学校附属边疆学校肃州分校”时,街道被囊括在校园中。1939年,玉皇阁移至药王庙街路段中,始南起西大街,北至玉皇阁,长160米。今为进出酒泉中学的主要通道。
仓门街(东西向)古今地名,约设立于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 ),明、清称“仓门街”,因其街北侧有“肃州大仓”而得名。《肃州新志》“街市”条下载:“北门内大什字直街,东为文庙长街,西为仓门街,再西抵马坊湾车厂。”仓门街东起北大街,西至地区招待所(今航天饭店),长169米,1952年铺设砂石路面,1959年铺设沥青路面,2005年修建“大明步行街商业广场”时废,今商业广场东牌坊系其东口。
北门小什字街现今地名,约设立于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 ),明清称“北门小什字长街”,民国称“北门小什字街”,今称“北门什字”。原街北门小什字街既窄且弯,1984年铺设沥青路面,1994年拓宽取直并沿用至今。东西向,东起北大街小什字,西至仓后街,长320米,宽10米。沿途重要地理实体有肃州区干休所、残联。
【延伸阅读】少将一一赵琦,中共党员,原陕西省军区副政委,大学文化程度,少将军衔。祖籍山西忻县,晋商西渡时祖上来到酒泉,定居于北门小什字街。将军于1940年1。月26日出生;幼年赵琦1986年赴老山前线慰问作战部队就读于共和街第二小学;1952年考入酒泉中学师范部;1953年酒泉师范恢复后转入该校学习;1958年被酒泉师范保送到甘肃师范大学历史系学习;1962年大学毕业后参军,在甘肃公安总队一团五连当兵。1963年提干,被授予中尉军衔,先后在甘肃公安总队任秘书、宣传干事等。1969年调陕西省军区,先后任军区政治部宣传干事、米脂县人民武装部副政委、榆林军分区政治部宣传科长、政治部副主任等职。1980年至1981年在北京解放军政治学院基本系学习,毕业后任陕西省南郑县人民武装部政委。1982年10月调任陕西省军区后勤部政治处主任。1983年4月被任命为西安军分区政治委员,并担任中共西安市市委常委。1986年调任陕西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1988年在解放军国防大学进修系学习,当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90年6月任陕西省军区政治部主任。1992年在国防大学基本系学习。1993年晋升为少将军衔。1994年8月任陕西省军区副政委、中共陕西省军区纪委书记。2003年6月退休。现任书协会员、西部战区西安老战士大学副校长。书法以楷、隶见长。
西小巷6.古城西南隅街巷纵横6条西小巷西小巷,现今地名,1938年命名。此巷原径通南湾(今军分区),南段称“南湾街”,北段“哨墙街”,民国二十七年(1938 )修建“河西中学”南段被占用始为半截巷。西小巷北 西小巷对药王庙街(此街1935年筹建中央政治学校肃州分校被占用,今酒中校园内马路即是)。此巷因位于“小西街”西面而得名。1985年铺设沥青路面,沿用至今。南北向,南起专属街西端,北至西大街,长170米,宽5米。沿途重要地理实体:市第一人民医院。
小西街现今地名。晋代为“酒泉郡”南街;明代称谓不详,清代此街分南北两段,“南为洪家什字街,北为城隍庙街”见《肃州新志》。1936年因其街位于“酒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西侧而改名“小西街”。1977年铺设沥青路面( 340米),1989小西街年拆除南端的城墙、开环“晋城门”路通往“南环西路”至今。南北向,北起西大街,南至南环西路,长500米,宽7米,徐经肃州宾馆、西大街小学、晋城门等重要地理实体。
南城巷古今地名,因明清时通向古城南墙的半截巷而得名,建国后拆除南城墙通向甘新公路(今南环西路),名称沿用至今。1984年铺设沥青路面。南北向,北起西文化街,南至南环南城巷西路,长160米,宽6米。沿途重要地理实体:西文化街道办事处。
西文化街道办事处位于此巷南端西侧,设于1949年10月,曾驻专署街,属城关镇下属机构。曾下辖西大街、专署街、西文化街、南市街、南门什字、南关街、新村7个居委会;后增设南环、南苑,增加至9个。1997年年底辖区有居民3584户,10999 人。
南市街现今地名,辟于晋代,延至明代名称不详,清代由“卫门街”分南北两段,南段称“风神庙巷”,俗称“木梳街”;北段称“阳沟街”。《肃州新志》“街市”条下载:“鼓楼西为米粮市街,再西为道门街,又西为药王庙街。西头南头道为南湾街,北为哨墙街;二道南为洪家什字街,北为城隍庙街;三道南为风神庙巷,北为阳沟街。”民国后期“米粮市”移至此街合称“南市街”。南北向,北起西大街,南至西文化街,长347米,宽7米。1984年铺设沥青路面;2014年改造,北口建仿古牌坊,称“汉唐步行美食街”。沿途经发改委、专属街南达西文化街。
南市街北口专署街现今地名,辟于晋代,明清称“卫门街”,民国前期因之。民国二十五年(1936 )将“第七专员督查公署”设于卫门街中段北侧的原肃州卫指挥使衙门处而得名。东西向,东起南大街,西至西小巷,长446米,宽7米。1952年铺设砂专暑街石路面,1984年铺设沥青路面。沿途经沙井巷北口、南市街、金利巷、金利宾馆、小西街、肃州宾馆等重要地理实体。
西文化街现今地名,设立于晋代,明清称“南湾石佛寺街”,因其西端的南湾有晋代“石佛寺”旧址而得名。1938年废旧寺北半部建“河西中学”,取名“西文化街”。
西文化街原街长度与专署街相若,解放后,西段被酒泉地区干部学校占用,今“西文化街”为昔日街道的东段和中段。东西向,东起南大街,西至小西街,长324米,宽7米。1952年铺设砂石路面,1969年铺设沥青路面沿用至今。途经沙井巷南口、南市街南口、南城巷北口、金利巷南口等重要地理实体。
7.东关厢纵横街巷4条富强路现今地名。原本无名,由东关厢南城墙下归华寺东侧起,纵穿东关街达北后街(今北后街无),始建于明成化二年( 1466),1994年向南打通,陆续延至建设路、龙腾路,2008年铺富强路设沥青路面,始命名“富强路”。南北向,北起公园路,南至建设路,长990米,宽9米。沿途经有恒巷东口、南后街东口、富强花园、新民路、建设路、第二幼儿园、龙腾路等重要地理实体。
北后三巷现今地名,是为通向“北后街”的第三条小巷。
1969年修建氮肥厂始向北打通。1970年铺设砂石路,1985年铺设沥青路面至体育路。南北向,南起公园路,北后三巷南口北至体育路,长410米,宽6米。沿途经清真寺东门、区委党校、种子公司等重要地理实体。
南后街古今地名,始建于明成化二年(1466),名曰“顺城巷”,直达东关厢东城墙下南侧的顺城寺;满清、民国称“南后街”,建国后东段路面连同南侧地片划归农副物资公司仓储用地,南后街路段减半。东西向,东起富强路,西至东环南路,长360米,宽6米。1985年铺设沥青路面并沿用至今。沿途经锦绣家园北门等地理实体。
有恒巷古今地名,始建于明成化二年(1466)。明清巷名不详,民国称“有恒巷”,解放后沿袭旧称。原巷向东曲达东关厢东城墙下,全长730米,老城区改造时,东部曲折段划归巨龙御园,路段减半。东西向,有恒巷东起富强路,西至东环南路,长360米,宽6米。1985年铺设沥青路面并沿用至今。沿途经汉唐南社区等地理实体。
8.东关厢外新建东西街道4条兴民路现今地名。原为东关厢南墙外泉湖村田间道,2008年拓宽铺设沥青路面。东西向,东起金泉路,西至东环南路,长730米,宽7米。沿途经巨龙景苑南侧、东关一校、富强路、兴民路锦绣家园南门、武警支队家属院等重要地理实体。
建设路现今地名。因西端照直原酒泉地区建筑安装公司大门口而得名。初建于1956年,为市一中学生通道所开辟,东至东环南路,西至建安公司大门,长450米,1984年拓宽铺设沥青 建设路路面,是为西段。东段原为泉湖村耕地,2008年建成通车,东至金泉路,西至东环南路,长750米,路名顺延。建设路全长1200米,宽9米,沿途经东苑学校、育英中学、富强路、东关村、东环南路、市一中北门、建安公司家属院等重要地理实体。
龙腾路现今地名。因西端北侧有龙腾宾馆而得名。初辟为1989年,2003年至东关苑始命名。以后逐年向东延伸,至2010年始完成全部路段。东西向,东起金泉路,西至东环南路,全长800米,宽9米。途经仁和家园、市第二幼儿园、富强路南口、东关村、东关苑、龙腾宾馆等重要地理实体。
体育路现今地名。因西端北侧有酒泉体校而得名。初辟为1985年,与北后三巷北口相接并铺设沥青路面。2010年向东延伸,始完成全部路段。东西向,东起金泉路,西至东环北路,全长743米,宽9米。沿龙腾路体育路西口途经区农技中心、后北三巷北口、巨龙御园、酒泉体校等重要地理实体。
9.现存的古代牌坊和新建的仿古牌坊肃州城乡现有各式大小牌坊11座,其中酒泉公园北门内的那座,是清代山西会馆关帝庙前的牌坊。上世纪五十年代移至酒泉公园南门内(见图),前些年又从南门内移至新辟原酒泉公园内的古牌坊的北门内。酒中门口、法幢寺前和放驿湖生态园中各有一座大型仿古牌坊,同属一类却各具特色。大明步行街南口、东口,北新花园东门,总寨镇单闸新村各有一座样式相同的仿古简易牌坊;专署街东口、南市街北口各有一座仿古牌坊;总寨镇西店新村北口亦有一座小巧的石坊。
10.牌路古今地名。
牌路,因树林西沟长水地路段(今牌路小学)原有“牌楼”一座而得名,现、当代音讹“牌路”。
当代曾用村名。
牌路村(1983.3-2006.3),位于今三奇堡村西北部。原村隶属总寨镇,今为三奇堡村地片。原村域东至铧尖镇铮尖村1组,北与铧尖镇小沙渠村、铧尖村接壤,西曾至茅菴庙,南至甘新公路。驻地树林西沟长水地,地理坐标:东经98°35',北纬39°41',位于总寨镇西部,在原牌路村3组(今三奇堡村8组)境内,东距镇政府驻地7公里。解放前属西店乡第3保;1949年10月属西店区三奇堡乡(4乡);1955年11月撤区并乡时并入西店乡后为“三奇堡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3、4分社;1958年9月为总寨公社牌路大队;1961年6月划归“西店公社” ;1965年6月随社并入“总寨公社”;1966年11月为“胜利公社1大队”,1971年2月恢复旧名,时辖6个生产队;1983年3月为“总寨乡牌路村”,时辖6个村民小组;2005年9月将6个村民小组合并为3个村民小组,2006年3月并入“三奇堡村”。
【延伸阅读】江南总督刘允孝的故乡刘允孝( 1775—1842 ),肃州花儿坝树林西沟人,武举出身。
江南提督刘允孝遗像历任千总、守备、游击、参将、湖北提督等职。嘉庆年间,先后参与镇压川陕楚三省白莲教起义及河南天理教起义,迁为副将。道光二十年(1840),升迁湖北提督。道光二十一年(1841 ),湖北钟人杰率众起义,占领崇阳县城,继而攻陷通城。湖广总督裕泰派驻成宁的按察使郭熊飞率都司王贵等进剿。
崇阳县地处山区,山势险峻,钟人杰率部把守关隘要道,修筑营垒寨栅抵抗,郭熊飞久攻不克。后分兵其后,前后夹击,钟部元气大伤。次年正月,钟人杰被迫退至崇阳西山凭险而守,湖广总督裕泰饬令湖北提督刘允孝率部进剿。刘允孝在石盘山黑桥地方连败钟人杰义军,既而攻下钟人杰大本营,擒捉钟人杰本人及起义军将领陈宝铭、汪敦族等多名,收复通城。刘允孝因镇压钟人杰有功,转任江南提督。同年七月,英国侵略军进犯镇江,刘允孝率部驰援,兵败退至南京,遂无颜带兵,托疾辞职,因病而终,享年68岁。
11.马坊(马房)明清驿站名马坊,自清代驿道北移设“二十里马坊”而得名。关于马坊的说法有二:一说此地因官府为百姓王禄之妻马氏所立的牌坊而得名,一说此地因官府为有功养马户建坊而得名。前者有据可查,后者只是传说。
当代曾用村名。
马坊村(1983.3—2006.3 ),因“二十里马坊”而得名,当代讹名“马房”。原村隶属三墩镇,今为二墩堡村地片。原村位于今三墩镇西部,村域东至原二墩堡村,北至北大河,西至石河桥,南至串水河湾。原村驻地杨家庄,地理坐标:东经98°40',北纬39°46',在原马坊村4组境内,东距镇政府驻地4公里。解放前属临水乡第7保;1949年10月建政时属临水区石河乡第3行政村;1958年9月属临水公社马坊大队;1961年6月划归新立的“三墩公社” ;1966年11月改名为“东方红大队”,1971年恢复原名,下辖5个生产队;1983年3月改称“马坊村”,时有村民小组5个;2005年9月将5个村民小组合并为3个;2006年3月3个村民小组随村并入“二墩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