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东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6366
颗粒名称: 6.东湾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3
页码: 324-326
摘要: 东湾村,原名,仰沟大队,因旧水渠“仰沟”而得名;后因县内地名重复且境内有“马家下东湾”而改名。
关键词: 地方史志 酒泉市 滩涂

内容

6.东湾
  当代曾用村名
  东湾村(1983.3—2006.3 ),原名,仰沟大队,因旧水渠“仰沟”而得名;后因县内地名重复且境内有“马家下东湾”而改名。原村原属上坝镇,今为上红村地片。原村村域东至长沙岭滩,北至营尔村,西至原上红村,南至小沟村;原村委会驻地王家双庄子,地理坐标:东经98°41',北纬39°49',位于上坝镇东南部,在原仰沟大队第4生产队(今上红村6组)境内,西北距镇政府驻地6公里。解放前属总寨乡第1保;1949年10月建政时为总寨区(7区)营尔乡(1乡)第2行政村;1955年11月撤区并乡时建“营尔乡仰沟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9月属“营尔公社新沟大队”,同年12月随社划归“总寨公社”;1961年6月划归“上坝公社”时从“新沟”析出成立“仰沟大队”,1965年6月复入“新沟”;1973年再次从“新沟”析出,时辖9个生产队;1981年3月改名“东湾大队”;1983年3月改称“上坝乡东湾村”,时辖9个村民小组;2005年9月将9个村民小组合并为4个村民小组,2006年3月4个村民小组随村并入上红村。
  【延伸阅读】大庆的五面红旗之一薛国邦
  薛国邦,1927年生于甘肃省酒泉县总寨乡仰沟(今上坝镇东湾)马家东湾,大庆石油会战期间的“五面红旗”之一,黑龙江省劳动英雄、全国著名劳动模范。1949年起在玉门油矿当司钻,后任采油队队1978年,身为大庆市人大副主任的薛国邦(右)仍奋战在采油一线长。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0年3月赴黑龙江参加石油会战,历任油田修井队队长,采油队队长,试采大队大队长,油矿矿长,采油指挥部副指挥,油田党委副书记、书记,中共大庆市常委、市委副书记,大庆市总工会主席,大庆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主任等职。自1958年起,先后提出“不起泵压裂”等5()()多项技术革新建议,被油田采纳后,提高了油井原油日产量。1959年玉门油矿237号井发生供油管脱扣喷油时,他用胸膛顶住管线脱口,避免了一起爆炸事故。同年出席全国群英会,所在的采油队被授予全国先进集体称号。薛国邦是大庆油田历史上第一位采油队队长。在艰苦创业的岁月里,他经常夜以继日地工作白天他领着工人上井生产,夜晚坚持学习,半夜里还要查铺、添柴,天不亮又起来帮助炊事员提水、做饭,当生产试验区的第一口油井-
  萨66井完钻后,他带领采油队的同志接管了这口井。为了管好这口井,取得新油田采油第一手资料,薛国邦无论白天、夜晚,总是在采油树跟前转悠,摸摸这儿,听听那儿,看看压力,记录数据。一天,油井原油产量直线下降,他竭力抑制自己内心的不安,站在采油树跟前侧着身子听声音、弯下腰去看压力,最后跳下操作台,走到蓄油池边观察油管歇喷,最终得出地面管线结了硬蜡的准确判断。大庆油田就是从接管这口井的薛国邦手里,取得了20项“四全四准”采油资料,进而准确掌握了油田油层状况,为石油会战的全面展开创造了条件。1954年,薛国邦在玉门油矿就被评为全国石油系统先进生产者。1958年,出席了全国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195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出席甘肃省和全国工业建设“群英会”。1977年,石油工业部授予他“会战初期五位著名老标兵之一”的称号,石油工业部机关党委作出《关于开展学习“王、马、段、薛、朱”运动的决定》,称赞1205钻井队队长王进喜、1202钻井队队长马德仁、1206钻井队队长段兴枝、采油队队长薛国邦、水电指挥部副大队长朱洪昌为会战时期的“五面红旗”,号召系统职工向他们学习。1978年,薛国邦被评为黑龙江省劳动英雄。1987年光荣退休,享受副省级待遇。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出版者:政协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书以挖掘地名文化渊源、记述地名演变脉络为重点,史料性、知识性、趣味性兼顾,在纵向追述地名内涵的基础上,外延用“延伸阅读”横向陈述,再加上370余幅新老照片映衬,既反映出历史厚重感,又能凸显当今城乡居民享有的基础设施条件和人居生态环境。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