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垡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6195
颗粒名称: 7.垡湖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4
页码: 167-170
摘要: 垡湖,明代湖场。垡子,又称“地煤”,学名“泥炭”,是沼泽发育过程中的产物。
关键词: 地方史志 酒泉市

内容

7.垡湖
  垡湖,明代湖场。
  垡湖坐落于营尔河“闫家河沟段”南侧,西至三奇堡正北的滚锅泉,南至甘新公路北侧1000米到100米、再到2000米的“弓”型曲线北,东至店闸村、集泉村的西部边缘,北至铧尖村1组至2组一线。自明代弘治十九年起,堡湖曾被官方划封为南山西番的春、秋牧场,西番在此放牧一直垡湖秋色延续到1958年春。昔日其间泉流纵横,挖取堡子的堡坑等水泡子密布,长满菖蒲的积水面积间有分布。春日数千只大雁北归于此,数十座西番的帐篷点缀其间,呈现出一派鸟语花香、民族融洽的和谐景象。其西部的滚锅泉有神奇的传说,泉北300米处有陀佛寺一座;东部的小泉与彼相对,小泉的南侧有小泉庙一座;南部的小闸泉系杏花村作坊酿酒用水源地,其泉东北200米处有小闸楼一座。陀佛寺、小闸楼、小泉庙,皆为昔日十里八乡的百姓进香拜佛、观览湿地的好去处。上世纪“农业学大寨”时期,由于围湖造田、打机井、抢开生荒等人为因素,昔日风光不再,个别角落已沦为沙化荒漠。
  【延伸阅读】垡子、草皮辩
  垡子,又称“地煤”,学名“泥炭”,是沼泽发育过程中的产物。肃州未使用煤炭作燃料之前,垡子是湖区周围百姓使用的一种耐久性极强、热卡极高的燃料。
  肃州境内盛产泥炭的小型矿床有两处,较大的矿床在垡湖,较小的矿床则在放驿湖。据地质部门钻探测定,两处湖场共贮藏泥炭108.7万吨。该矿床藏于第四系全新统沉积物中,围岩为软泥及黄沙。矿床沿低洼的沼泽分布,与湖草、灌木为渐变关系,厚度在1.5到2.5米之间,延伸较稳定,质量变化不大。明代万历方志中有“垡湖”的记载,说明肃州人使用泥炭最晚在明代就开始了。建国后西店、三奇堡等村村民挖取垡子,先揭开垡湖表层黄沙软泥4锹到8锹,就会出现3锹黑堡子、9锨黄垡子。出垡子的时候,需9至1()个壮劳力不停地劳作,即便吃饭,也要替换进行,必须在当天出完。说也奇怪,人在垡坑中出垡子,四周既不会透水,矿壁也不会垮塌,待人全部爬出来后,一丈多深的矿坑就会瞬间合帮,第二天水深数米的垡坑便形成了。黑垡子含泥,不能烧锅做饭,只能用于煨炕;黄垡子无泥,晒干像茶叶一样,很轻,内含拇指粗的芦根和未完全腐烂的红柳根,其余皆为草的腐殖。黄垡子易燃,用一把麦草即能点燃,既可烧炕,又能烧锅。由于堡子燃烧烟味呛人,所以用来烧锅的堡炉子一般砌在室外通风处,待点燃的垡子充分燃烧不冒烟后,方可支锅做饭°。垡火热卡高且耐久,1()多人的农户只需一炉垡火,便能做一顿饭、再烧一锅水。延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西店公社有了社办煤窑,三奇堡、西店等地的垡炉子才退出历史舞台;“大包干”以后,独门独户是挖不起垡子的,村民再也不睡垡火烧的热炕了。
  草皮,“大包干”之前湖区村民普遍用来烧炕的燃料。生产队裁切草皮往往在芒种过后,选取水草丰茂的湖场,动员劳力用手工直板铁锹裁切成长二三尺、宽一尺、厚六七寸的草皮,随水拉出洼地,晒到半成干后拉回去分给各家各户,供冬季煨炕所用。肃州泉水片几乎不产垡子(泥炭),明初泉水片绝大部分地域也没有土著居民,弘治十九年及其后,关外黄番八族被先后安插在城东或河北的广大地区。被安插的黄番遵纪守法,深得肃州卫军、政官员的青睐。官府允许他们围湖造田,到明末清初,其中78.5%的黄番已由牧民演变为自耕自足的农户。从那时起,他们学会用草皮烧炕并称其为“垡子”。至今泉水坝各乡镇村民仍称“草皮”为“垡子”,实属明时番民讹传于今。垡子属肃州泉水露头地带独有的矿产,埋藏于地下且范围极小;而草皮凡有湿地的区域均能在地表上获得,这就是草皮与垡子的区别。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出版者:政协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书以挖掘地名文化渊源、记述地名演变脉络为重点,史料性、知识性、趣味性兼顾,在纵向追述地名内涵的基础上,外延用“延伸阅读”横向陈述,再加上370余幅新老照片映衬,既反映出历史厚重感,又能凸显当今城乡居民享有的基础设施条件和人居生态环境。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