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花城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6193
颗粒名称: 5.花城湖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2
页码: 165-166
摘要: 花城湖,明代湖名。花城湖今已辟为生态旅游景点,然而在明、清时期,此湖是肃州积水面积最大的湖场。
关键词: 地方史志 酒泉市

内容

5.花城湖
  花城湖,明代湖名。
  位于银达镇西坝村北、道湖山东,南距银达镇驻地17公里、肃州城区24公里。就草场而言,呈南北条状分布,宽数百米不等,南至锅盖梁水库,北至天罗城岗,长达9.5公里,中有溪流一条北流,注入湖面,出湖再北流,逝于北漠平川。花城湖今已辟为生态旅游景点,然而在明、清时期,此湖是肃州积水面积最大的湖场。明《肃镇华夷志》山川条下载:“花城儿湖,城北八十里大湖一处,北虏常袭于此,地属新城儿堡。”清《重修肃州新志》记载雷同。由于湖场面积在明代过大,鞑靼常常隐蔽于此伺机犯边,明廷在湖区东侧南、北两端的山头上建造了烽燧,由新城堡驻军派瞭望兵守候。《肃镇华夷志》烽堠条下曰:“花城湖后墩,去城六十里,在火石山墩西去一十五里;花城湖前墩,离城五十五里,西虏自钵和寺来者至此。”由此可见,在明代此湖的积水面积南北至少长约四五里。如今沙丘已东移湖水中,这是数百年以来环境恶化的原因所致。至于花城湖命名的来由,至今说法有二:一说此湖是北魏时期“木兰城”(今在嘉峪关市地界)主花木兰屯军牧马之地,故在湖区不远处夯筑城防一座而得名;一说是元代蒙古部落首领花城王子看准此湖水美草茂,便带领部落千余人定居于此,并修筑了天罗城。若后者是,元代花城王子修筑的“天罗城”,焉能破败于今仅剩墙基?今天的“草沟井城”最晚也是元代的遗存,清中叶就无人居住,至今城垣高数丈,雄姿依旧。但信前者是。其实,天罗城经学者考古研究认定,属汉代城址遗存,至今城址周边的砂砾中偶尔能拾到汉代的铜箭头、半两钱。若与其西部道湖中所谓的“李陵碑”联系起来,这里倒是一处被人遗忘的“西汉胜迹”。
  李陵是否到过天罗城,尚需专家研究论证。而花城湖,的确水美草茂不假,“药泉”水就显得更加神奇!今湖面东侧的小山头上,北侧有碗口粗细的黑黝黝洞口,流出一股清冽的泉水,史家称其为“坡泉”,民间俗称为“药泉”。据说药泉水有养胃健脾、清热解毒的功效,晚清时期南坝村的运家秀才常取药泉水沏茶。而西坝的耆老说得更神:“喝了药泉的水,拳头能当打铁的锤!”时至今日,凡到花城湖观览的游客,大多耍手捧药泉水一喝为快。
  2013年,《酒泉花城湖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通过了甘肃省专家评审委员会专家评审。该规划湿地总面积559公顷,分为湿地保育、恢复重建、合理利用、宣教展示、管理服务五大功能区。目前已实施了湿地保育、湿地恢复、科普宣教、基础设施建设等多项工程,不仅改善和保护了生态系统,而且丰富了肃州区文化旅游内涵。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出版者:政协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书以挖掘地名文化渊源、记述地名演变脉络为重点,史料性、知识性、趣味性兼顾,在纵向追述地名内涵的基础上,外延用“延伸阅读”横向陈述,再加上370余幅新老照片映衬,既反映出历史厚重感,又能凸显当今城乡居民享有的基础设施条件和人居生态环境。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