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泉湖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6184
颗粒名称: 第七章 泉湖篇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40
页码: 153-192
摘要: 肃州地处“酒泉盆地”,四面环山,东有祁连山余脉元山子,西有文殊山和嘉峪山(俗称黑山),其南部有冰川、山泉富集的祁连山,其北部有白垩纪沙质黏土层堆积的系列残丘北山。整个盆地西南高、东北低,以嘉峪关——酒泉城——永定堡——紫禁城——明海古城一线为界,其南的洪水片坐落于纵深20米--300米不等的洪积砂砾层上,砂砾层透水性好,适合贮存地下水,为北部泉流露头创造了条件。而沿线一带地下水在1--5米深处,沟壑及低洼地带有泉水露头,故其北称泉水片。由于地下水受到北部系列残丘黏土构造层阻隔,所以在北部的泉水片形成了众多的积水面积和湖场。
关键词: 地方史志 酒泉市

内容

第七章 泉湖篇 肃州地处“酒泉盆地”,四面环山,东有祁连山余脉元山子,西有文殊山和嘉峪山(俗称黑山),其南部有冰川、山泉富集的祁连山,其北部有白垩纪沙质黏土层堆积的系列残丘-北山。整个盆地西南高、东北低,以嘉峪关——酒泉城——永定堡——紫禁城——明海古城一线为界,其南的洪水片坐落于纵深20米--300米不等的洪积砂砾层上,砂砾层透水性好,适合贮存地下水,为北部泉流露头创造了条件。而沿线一带地下水在1--5米深处,沟壑及低洼地带有泉水露头,故其北称泉水片。由于地下水受到北部系列残丘黏土构造层阻隔,所以在北部的泉水片形成了众多的积水面积和湖场。如今泉水片凡有湖场的地方,昔日在其西南方皆有清泉向东北流;凡泉水片修建小I型、小II型水库的地方,建库前均有积水面积较大的天然湖泊。它们之中,当以闇门北部的鸳鸯池为佼佼者。肃州人所谓的“湖”,其概念与“鄱阳湖”、“太湖”等华夏大湖相去甚远,指的是有泉流、有湖泊、有沼泽且水草茂盛适宜放牧的草场。明、清地方志记载中有金泉、小泉、滚锅泉、泉湖、道湖、花城湖、郑家湖、放驿湖、车华尖湖、重湖,地方志中所无的还有七星泉、海马泉、天生泉、小闸泉、秦家官湖、圈子湖等。
  1.鸳鸯池 古池塘名、今水库名 相传古时候讨赖河水流在今鸳鸯村西的河畔冲刷形成了一汪深水涮湾,形若池塘。这汪深潭引来一对鸳鸯在彼嬉戏,文人将其命名为“鸳鸯池”。地名含义:鸳鸯戏水之池,名称传衍至今。1946年,古池塘没入“鸳鸯池水库”中。
  [延伸阅读】我国最大的黏土坝心水库——鸳鸯池 鸳鸯池水库位于夹山峰脊线南侧的峡谷中,东北据金塔县城12公里。水库始建于1943年6月,1946年11月建成投入运行,现为金塔县游览胜地。若乘船南出峡谷向北远鸳鸯池水库远眺望,可谓“高峡出平湖” !水库建设规模宏大,大坝气势雄伟,素有“塞上明珠”的美称。
  曾记否?自民国十一年(1922)酒、金分水制度在茹公渠金上坪立案以来,酒、金两县人民常常在春夏之际为分讨赖河水而发生械斗,最凶的一次械斗将金塔西坝人张万录致死、多人受伤。金塔籍乡绅赵三爷(排行三,名积寿)为民请命,多次奔赴省府,要求政府拨款在夹山峡谷筑坝建库拦蓄丰水期余水,以解酒金两县长期的用水纠纷。赵积寿的精诚感动了第八战区司令长官朱绍良、省主席谷正伦等大员,省府终于立项申报中央。水利部于1942年敕令西北水利林牧公司筹措16亿元建库资金,并派中央大学水利系主任袁素欣担任总工前来酒、金勘测坝址、库区,并作出项目可研报告(坝址选于酒、金分界线所在的峡谷中,库区预设在酒泉一侧)。1943年6月“酒泉肃丰渠鸳鸯池蓄水库”工程开工,工程分拦河大坝、输水涵洞、溢洪道三部分。金塔县出动民工49000多人次、酒泉县出动民工37000多人次参与建库工程。1946年11月5日,“河西金塔县鸳鸯池蓄水库”竣工,它是我国水利科技人员心血和酒、金两县人民汗水的结晶。竣工典礼之日,水利部次长,省建设厅厅长、水利厅厅长,西北水利林牧公司秘书长前来祝贺。
  1000多年前,南朝梁武帝曾罄尽财力在寿阳东南建造土石坝拦截淮水欲水淹南侵寿阳的北魏军队,大坝建成数月后垮坝。10()()多年后,袁素欣带领她的科研团队用现代科学技术修筑了我国最大的黏土坝心水库——鸳鸯池水库。新中国成立后,鸳鸯池水库历经5次除险加固、增容扩建,已形成目前集蓄水、防洪、发电、养殖、旅游度假于一体的大II型水利工程枢纽。最大库容量达1.048亿立方,最大回水长度12公里,担负着金塔县2.7万公顷耕地的灌溉任务和防汛功能。
  现今村名鸳鸯村,因“鸳鸯池”在其西侧而得名。原属原临水乡,今属三墩镇。村域东接芮草滩至高台县界,北至夹山,西至讨赖河,南至闇门村。驻地薛家庄,地理坐标:东经鸳鸯村村委会驻地98°51',北纬39°50',位于三墩镇东北部,在原鸳鸯大队第四生产队(今2组)境内,西南距镇政府驻地17公里。1949年10月建政时属临水区闇门乡的3、4行政村和金塔县金大乡1()村;1953年7月金大乡10村划归酒泉县后与闇门乡的3、4行政村合建鸳鸯乡;1955年11月撤区并乡时闇门乡并入;1958年9月以原鸳鸯乡地域建“临水公社鸳鸯池大队”;1966年11月改名为“永新大队”,1971年2月恢复旧名,时辖6个生产队;1983年3月改称临水乡“鸳鸯村”,下辖6个村民小组;2004年因鸳鸯池水害1组被整体迁往城郊农场,时辖5个村民小组;2005年9月,将5个村民小组合并为3个村民小组;2006年8月,鸳鸯村随乡并入“三墩镇”至今。现有居民142户、501人。
  境内有大口子山烽燧和鸳鸯池汉墓群。
  2.新湖 当代地名新湖,以“新坝”和“圈子湖”各取一字而得名。按:新坝,旧渠道名,位于村域南部;圈子湖,湖场名,位于村域北部。
  现今村名新湖村,因“新湖大队”而得名。隶属黄泥堡乡。村域东至黄泥堡村,北至三墩镇下坝村,西至三墩镇双塔村,南至车华尖镇漫水滩村。村委会驻地祁家北庄,地理坐标:东新湖村村委会驻地经98°46',北纬39°42',位于黄泥堡乡西部,在原新湖大队第3生产队(今3组)境内,距东偏南的乡政府驻地6公里。解放前属临水乡第5保;1949年10月建政时为临水区(6区)官下乡(5乡)第4行政村;1954年4月从“官下乡”析出加入新立“黄泥堡民族乡”,同年10月为“黄泥堡裕固族自治乡”第2行政村;1958年9月为黄泥堡公社“新湖大队”,同年12月随社并入临水公社;1961年6月划归新立的中渠公社,分属“新坝”和“圈子湖”两个大队;1965年6月随社并入临水公社,又合并为新湖大队;1966年11月并入“红泉”,改称“永力大队”;1979年又从“红泉”析出重建新湖大队,时辖4个生产队;1980年7月划属新立的黄泥堡公社;1983年3月改称“黄泥堡乡新湖村”,时辖4个村民小组至今。现有居民142户、585人。
  3.北湖
  当代地名 北湖,原名北沟,因旧水道而得名。后因县内取名“北沟”的大队过多,且该地四周临湖场而改名“北湖”。
  当代曾用村名北湖村(19833—20063),原村隶属泉湖乡,今属泉湖镇花寨村地片。原村村域东至二墩镇马坊村,北至酒金公路,西至原花寨村,南至酒黄公路;驻地范家庄,地理坐标:东经98°38' ,北纬39°45',位于泉湖镇东北部,西南距镇政府驻地6公里、距花寨村驻地2.5公里。解放前属城东乡第4保;1949年10月建政时属城东区花寨乡第4行政村;农业合作化后期称花寨乡“北沟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4月随乡并入铧尖乡,1958年9月属铮尖公社“沙滩大队”;1958年12月随社并入泉湖公社;1961年6月随新立的“花寨公社”从泉湖公社沙滩大队析出,称“北沟大队”;1965年6月随社划归泉湖公社,并入花寨大队,1973年又从花寨析出,时辖4个生产队;1983年3月改为“北湖村”,时辖4个村民小组;2006年3月并入花寨村。
  原北湖村出过一位冰川冻土专家、博士生导师。
  【延伸阅读】冰川冻土专家、博导盛煜
  盛煜,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知识创新工程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63年出生于肃州泉湖乡北湖村。幼年就读于家乡的北湖小学和城区的西大街小学,小学毕业后考入酒泉中学。1981年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水资源专业。1986年7月毕业后,考入中科院冰川冻土研究所冻土室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所从事冻胀、盐胀实验研究工作。1991年4月考入中科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职博士研究生。1992年12月被聘为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96年12月被聘为副研究员。1997年5月受日本学术振兴会资助赴北海道大学低温科学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工作,主攻方向:超声波技术在冻土物性研究中的应用、废弃轮胎抗冻胀效果实验研究。1999年6月至今在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冻土环境、冻土工程研究工作。1999年12月被聘为研究所知识创新工程副研究员;2002年4月被聘为知识创新工程研究员;2006年5月被聘为博士生导师。
  他从事冻土研究期间,先后发表论文40余篇,荣获省部级一、二等研究成果奖3次,是目前肃州籍专家群体中最年轻、最有发展前途的中年科学家。
  4.泉湖
  近代公园名 泉湖公园,即如今的“西汉胜迹”,坐落于酒泉城东关外路北,因古“酒泉”及其旁边的湖池而得名。这眼泉很古老,早在汉武帝时期就有名。《汉书•地理志》酒泉郡条下泉湖风光注引东汉应邵说:“城下有泉,其味如酒,故曰’酒泉’”。东晋的地理学家、河西著名学者、敦煌人阚驷在他的地理学著作《十三州志》中说:“酒泉,原名’金泉’,有人饮此泉水,见有金色,照水往取,得金,故名金泉。”《神异经》中说“西北有’酒泉’,澄清如镜,饮者皆不死。”唐代颜师古则说“城下有金泉,泉味如酒。”不管怎么说,酒泉郡、酒泉县乃至今日的酒泉市都是以“城下有泉,其味如酒”的缘由命名的,上下传承了两千多年。雍正之前,建于古“酒泉”的明代建筑毁废,仅存古泉一眼、半亩湖池。雍正末年,驻节肃州的吏部尚书、陕西总督刘于义,西安粮盐道军需库务佥事沈青崖,甘肃布政司右参政黄文炜等人,为“与民乐尔郊”,捐己俸分别在古酒泉“前建楹、中置亭、后树轩。”并题额为“澄镜山房”、“可酌亭”、“玉照轩”等,一时间迥廊耳室鳞次周列,“垒土辟池”、澄清如镜,“扣后甃而镣以垣”,一座具有清代建筑风格的园林呈现在吏民面前。它既是“泉湖公园”的雏形,也是官办民助的结晶。从此,这儿便是肃州人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是我国最早向民众开放的园林之一。
  【延伸阅读】酒泉赋(当代•荒野)
  千里走廊,旖旎风光系于一湖;万卮甘醇,汉武神韵竟在兹泉。
  挹金河之清冷,伊玉塔之灵秀,源泓泓而不停,流汩汩而不迅。光凝五色沙,酿比夹山;味结三危峰,酷比宕谷。眺千嶂之翁郁,胥资鸳鸯之陂;览薰草之芳菲,尽被瑶池之沐。尔其雅著槛泠,礼严浏浴。清且涟兮可濯缨,游且泳兮兼浣甲。鲫鲤弄波,涟漪不息;鹅鹄戏水,贱贵难分。光潋滟兮影涵国色天香,烟氤氯兮杯泛夜光墨绿。美如夏露,弥胜秋霜,玲若冬淞,苑淘春醑。月映湖心,望去琉璃一片,风摇水面,吹来锦绣万叠。润曲径之翠柳,方凝脂而更滑;膏平畴之麦浪,比甘霖而愈殊。
  斯直与仙源相通,非徒比它系为众。阡陌资其灌溉,庶民藉其息生。柳丝初绽,乍垂金而欲醉;梨花欲放,已吐玉而含醍。琼乳融兮田亩之禾,勿虑诗仙之滋;玉髓涣兮汉回之乐,无须左公之润。其清流也,甘或如醴,淡或如水。若夫东阳初旭,掩映朝霞,遐曳祁连之素雪,迩延嘉峪之香风。罗绮罩虎将,倒浸马蹄暮霭外;玉液酹精兵,静观神舟沙海里。
  杨柳萦泉,美绝逶迤万里龙荒;藁葭荏苒,色收磅碑千里沃原。爰有文人览胜,骚客探幽,周环碑廊,浚灵感何分冬夏;前列神庙,酬福泽哪别春秋。若怀上巳之高情,不必八年陈酿;倘遇沧浪之狂士,应为十日壮游。宁同臭乎椒兰兮,何必上溯汨罗;抑并浓于醪醴兮,方折堪赛瀛洲。
  是诚上应乎帝星紫微之北拱,奚仅下和于赓夫地脉之西流?郡以泉名,泉赖郡生。上苍之赐福其象,肃地乃独占其灵。
  第七章泉湖篇斯泉与月牙同脉,晚钟跟沙州共鸣。纤纤乎,岂陶潜之曾洗?涓涓者,宁江河之可通?使悦目而心旷神怡,亦鉴心而宠辱皆忘。已矣哉!且高歌太白吟:“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现今村名
  泉湖村,因"泉湖公园”在彼而得名。隶属泉湖镇。村域东至泉湖新苑,北至酒金公路,西至金泉路,南至营门村6组。驻地泉湖,地理坐标:东经98°32',北纬泉湖村村委会驻地39°44',在原泉湖大队第9生产队(今5组)境内。位于泉湖镇西部,东距镇政府驻地2.5公里。解放前属城东乡第8保;1949年10月建政时属城东区(1区)头墩乡(8乡);1953年7月从中析出“泉湖乡”,同年10月划归新立的城郊区;1955年11月撤区并乡时随乡并入黄草乡;1958年9月为“泉湖公社泉湖大队”;1966年11月改名为“东风大队”;1971年2月恢复旧名,下辖10个生产队;1983年3月改为“泉湖村”,下辖10个村民小组;1990年析出1组为城区“东关村”;2005年9月由9个村民小组合并为6个村民小组至今。现有居民559户、2080人。
  【延伸阅读】清泉寺旁崔家坟 清泉寺,曾位于泉湖公园斜对面,因临近南清水河而得名。清泉寺又名“钟家寺”,系弘治年间沙州番夷钟氏出资建造的。建寺的目的和东关南城巷的“顺城寺”相若,是用来刺探官方情报的。明末,南山番僧逊都结思冬仍住此寺,“为番族探听信息”。
  崔家坟,乃明代中叶肃州名门崔氏的坟院,位置在今东关车场左右。坊间流传“先有崔家坟,后有酒泉城”,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就是“先有崔家坟,后有东关城”,也不符合历史事实。《崔氏家谱》记载,祖莹在“城东一里清泉寺。”崔氏始祖崔升,山东青州府乐安县人,洪武九年谪戍肃州,在塔尔湾任百户长,死后葬于塔尔湾。二世崔逵,袭百户,正统十四年七月随甘、肃联军到临水地面抗击鞑靼,在临水堡东十里的永胜墩阵亡,亦葬塔尔湾。三世崔堂,正统十四年袭授百户,官至肃州卫指挥佥事,此公在弘治初年还健在。四世崔麒,袭授肃州卫指挥佥事,历升肃州卫守备、肃州卫右参将、延绥副总兵。以上四位崔氏先人均系单传,崔家坟当是指挥佥事崔堂过世后,袭授指挥佥事的崔麒为安葬父亲并将其太爷、爷爷的骨殖迁葬于此的,建坟的时间大约在弘治末年或正德年间。这时候,东关城建造起来已经三四十年了。
  相传崔家埋祖孙三代先人时很讲究,风水先生交代:蛇打鼓时埋一座,驴骑人时埋一座,戴铁帽人路过时埋一座,且不许给新死者穿老衣,如此埋法,尔家人丁兴旺、后人前途无量。主人崔麒觉得父亲风光一世,死后裸体入殓于心不忍,于是在下体覆盖了一方手帕,至于下葬时间只能碰运气。说来也巧,一只口叼四脚蛇的喜鹊飞临坟地上空,四脚蛇掉落在和尚的法鼓上,崔麒于是将太爷的骨殖匣子入穴埋葬。不久,东乡的农夫进城,手牵大驴、肩扛着小驴过清水河,大家以为是“驴骑人”,于是崔麒将爷爷的骨殖匣子入穴埋葬。后来等啊,等啊,正午时分骄阳似火,一农夫出城头顶铁锅遮阳,这不是戴铁帽的人来了吗?崔麒才将父亲的棺木入土安葬。说也灵验。崔麒及其先人均系单传,自坟地建在清泉寺旁,他接二连三生了三个儿子。长子崔廷威早入行伍,官至宁夏平虏参将,娶妻王氏生育了六子;次子崔廷武袭授肃州指挥佥事,娶妻朱氏生育了两子;三子崔廷振先由试百户授指挥佥事,历任临巩总兵(正二品)、右军都督府都督佥事(正二品)、九门提督,封骡骑将军(从一品)、授荣禄大夫(正一品)。娶妻李氏生育了九个儿子。最令崔氏门中荣耀的,当是崔麒季子崔廷振,他在军中军职显赫,相当于如今的大军区正职、卫戍区司令。古今的肃州人群体中,只有道光年间担任江南提督(从一品)一职的刘允孝可与崔廷振比肩。
  至于解放初崔家坟中所立的诸多碑中较大的3尊,高矮、宽窄的比例也有区别,最高的那尊“大明镇国大将军”碑是崔廷振的,次高的那尊"大明骡骑大将军"碑是崔麒的,较矮的那尊“大明护国大将军”碑是崔堂的。由于追赠崔廷振、崔麒、崔堂的“武散官阶品”分别为正一品、从一品、正二品,所以各自碑的形制相像,高矮、宽窄却有明显的区别。崔廷振的封号是自己步一步赢得的,而崔堂、崔麒的封号却是崔廷振担任临巩总兵之后朝廷于万历十五年追赠的。
  崔家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被县砖厂夷为平地
  当代乡镇名
  泉湖镇,位于肃州西部,西距城区3公里。
  【地名来历】因临近地理实体“泉湖”而得名。
  【历史沿革】元属肃州路,明属肃州卫,清属肃州宜隶州,民国分属酒泉县城河东乡。1949年10月建政时属城东区(4区)大部、西南区(1区)局部,境内西南区设有黄草乡,城东区设有头墩、四坝、花寨、沙滩4泉湖镇政府办公楼乡;1953年7月从中析出城郊一地增设泉湖乡,同年10月将其乡划归新成立的城郊区(十二区);1955年9月撤区并乡时共有黄草、泉湖、四坝(头墩并入)、花寨(沙滩并入)4乡;1958年4月黄草、四坝两乡并入泉湖乡,花寨乡并入铧尖乡;1958年9月成立泉湖人民公社,同年12月铧尖公社并入;1961年6月从中析出花寨、铧尖两公社;1965年6月花寨公社并入;1966年11月改名“东风公社” ;1971年2月恢复原名,时辖春光、反修、水磨沟、泉湖、永久、头墩、四坝、花寨、北沟、沙滩10个大队;1983年更名为泉湖乡;2016年5月撤乡设镇。
  【地理实体描述】镇域西至“太阳岛”社区、北至北大河、东隔大河与小沙渠相望、南至酒嘉高速公路。驻地于家马兰滩,位于酒黄路3公里南侧,地理坐标:东经98°38',北纬39°44'。地势属平原,整体西南高、东北低,坡度较平缓,绿洲呈连片分布。
  【气候和资源】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无霜期145天,主要灾害性天气为干热风和霜冻。镇域总面积5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4086亩,西南部属冲积扇沙性土壤,东北部为碱性土壤,均适合小麦、玉米、谷子、糜子、大豆、黄豆、瓜菜等多种农作物生长。境内曾有大营门、放驿湖遗迹,今有四坝海子湿地公园、植物园、现代农业观光园、沙滩水库等旅游景点。
  【人口和宗教】全镇9个村、59个村民小组,总户数5338户、20218人,通行酒普方言;部分汉民信奉汉传佛教,回民信奉伊斯兰教。
  5.花城湖
  花城湖,明代湖名。
  位于银达镇西坝村北、道湖山东,南距银达镇驻地17公里、肃州城区24公里。就草场而言,呈南北条状分布,宽数百米不等,南至锅盖梁水库,北至天罗花城湖秋色城岗,长达9.5公里,中有溪流一条北流,注入湖面,出湖再北流,逝于北漠平川。花城湖今已辟为生态旅游景点,然而在明、清时期,此湖是肃州积水面积最大的湖场。明《肃镇华夷志》山川条下载:“花城儿湖,城北八十里大湖一处,北虏常袭于此,地属新城儿堡。”清《重修肃州新志》记载雷同。由于湖场面积在明代过大,鞑靼常常隐蔽于此伺机犯边,明廷在湖区东侧南、北两端的山头上建造了烽燧,由新城堡驻军派瞭望兵守候。《肃镇华夷志》烽堠条下曰:“花城湖后墩,去城六十里,在火石山墩西去一十五里;花城湖前墩,离城五十五里,西虏自钵和寺来者至此。”由此可见,在明代此湖的积水面积南北至少长约四五里。如今沙丘已东移湖水中,这是数百年以来环境恶化的原因所致。至于花城湖命名的来由,至今说法有二:一说此湖是北魏时期“木兰城”(今在嘉峪关市地界)主花木兰屯军牧马之地,故在湖区不远处夯筑城防一座而得名;一说是元代蒙古部落首领花城王子看准此湖水美草茂,便带领部落千余人定居于此,并修筑了天罗城。若后者是,元代花城王子修筑的“天罗城”,焉能破败于今仅剩墙基?今天的“草沟井城”最晚也是元代的遗存,清中叶就无人居住,至今城垣高数丈,雄姿依旧。但信前者是。其实,天罗城经学者考古研究认定,属汉代城址遗存,至今城址周边的砂砾中偶尔能拾到汉代的铜箭头、半两钱。若与其西部道湖中所谓的“李陵碑”联系起来,这里倒是一处被人遗忘的“西汉胜迹”。
  李陵是否到过天罗城,尚需专家研究论证。而花城湖,的确水美草茂不假,“药泉”水就显得更加神奇!今湖面东侧的小山头上,北侧有碗口粗细的黑黝黝洞口,流出一股清冽的泉水,史家称其为“坡泉”,民间俗称为“药泉”。据说药泉水有养胃健脾、清热解毒的功效,晚清时期南坝村的运家秀才常取药泉水沏茶。而西坝的耆老说得更神:“喝了药泉的水,拳头能当打铁的锤!”时至今日,凡到花城湖观览的游客,大多耍手捧药泉水一喝为快。
  2013年,《酒泉花城湖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通过了甘肃省专家评审委员会专家评审。该规划湿地总面积559公顷,分为湿地保育、恢复重建、合理利用、宣教展示、管理服务五大功能区。目前已实施了湿地保育、湿地恢复、科普宣教、基础设施建设等多项工程,不仅改善和保护了生态系统,而且丰富了肃州区文化旅游内涵。
  6.放驿湖
  放驿湖,明代湖名。
  原名“站家湖”,因驿站曾在湖滨设置而得名,后来东关厢建成,才将驿站迁至东关内名为“在城驿”。总之,放驿湖为驿站放牧牲畜的专用湖场,故名“放放驿湖夏景驿湖”。今名“黄莺湖”,实乃“放驿湖”转音。明《肃镇华夷志》载:“放驿湖,城东南一里,周围六里,即站家湖。”放驿湖,位于今西汉胜迹东南部的酒航路两侧,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南清水河仍穿湖北流,两侧多有积水以及星罗棋布的圆形垡坑。农业学大寨时期,泉湖、反修两大队响应上级“围湖造田”的号召,湖区四周大多辟为农田或民居,今酒航路西侧已看不到湖场的踪迹,酒航路东侧可见些许水面,那是1971年泉湖公社四坝大队在彼修建的水库,取名“四坝水库”"南清水河十涸后,水库撤销,俗称“四坝海子”。近儿年,政府乂在“四坝海子”及周边打造湿地公园;如今已初具规模,是市民游览、娱乐的好去处。
  放驿湖地下有泥炭贮量,是我区乃至全市第二个泥炭矿床所在地。
  7.垡湖
  垡湖,明代湖场。
  垡湖坐落于营尔河“闫家河沟段”南侧,西至三奇堡正北的滚锅泉,南至甘新公路北侧1000米到100米、再到2000米的“弓”型曲线北,东至店闸村、集泉村的西部边缘,北至铧尖村1组至2组一线。自明代弘治十九年起,堡湖曾被官方划封为南山西番的春、秋牧场,西番在此放牧一直垡湖秋色延续到1958年春。昔日其间泉流纵横,挖取堡子的堡坑等水泡子密布,长满菖蒲的积水面积间有分布。春日数千只大雁北归于此,数十座西番的帐篷点缀其间,呈现出一派鸟语花香、民族融洽的和谐景象。其西部的滚锅泉有神奇的传说,泉北300米处有陀佛寺一座;东部的小泉与彼相对,小泉的南侧有小泉庙一座;南部的小闸泉系杏花村作坊酿酒用水源地,其泉东北200米处有小闸楼一座。陀佛寺、小闸楼、小泉庙,皆为昔日十里八乡的百姓进香拜佛、观览湿地的好去处。上世纪“农业学大寨”时期,由于围湖造田、打机井、抢开生荒等人为因素,昔日风光不再,个别角落已沦为沙化荒漠。
  【延伸阅读】垡子、草皮辩
  垡子,又称“地煤”,学名“泥炭”,是沼泽发育过程中的产物。肃州未使用煤炭作燃料之前,垡子是湖区周围百姓使用的一种耐久性极强、热卡极高的燃料。
  肃州境内盛产泥炭的小型矿床有两处,较大的矿床在垡湖,较小的矿床则在放驿湖。据地质部门钻探测定,两处湖场共贮藏泥炭108.7万吨。该矿床藏于第四系全新统沉积物中,围岩为软泥及黄沙。矿床沿低洼的沼泽分布,与湖草、灌木为渐变关系,厚度在1.5到2.5米之间,延伸较稳定,质量变化不大。明代万历方志中有“垡湖”的记载,说明肃州人使用泥炭最晚在明代就开始了。建国后西店、三奇堡等村村民挖取垡子,先揭开垡湖表层黄沙软泥4锹到8锹,就会出现3锹黑堡子、9锨黄垡子。出垡子的时候,需9至1()个壮劳力不停地劳作,即便吃饭,也要替换进行,必须在当天出完。说也奇怪,人在垡坑中出垡子,四周既不会透水,矿壁也不会垮塌,待人全部爬出来后,一丈多深的矿坑就会瞬间合帮,第二天水深数米的垡坑便形成了。黑垡子含泥,不能烧锅做饭,只能用于煨炕;黄垡子无泥,晒干像茶叶一样,很轻,内含拇指粗的芦根和未完全腐烂的红柳根,其余皆为草的腐殖。黄垡子易燃,用一把麦草即能点燃,既可烧炕,又能烧锅。由于堡子燃烧烟味呛人,所以用来烧锅的堡炉子一般砌在室外通风处,待点燃的垡子充分燃烧不冒烟后,方可支锅做饭°。垡火热卡高且耐久,1()多人的农户只需一炉垡火,便能做一顿饭、再烧一锅水。延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西店公社有了社办煤窑,三奇堡、西店等地的垡炉子才退出历史舞台;“大包干”以后,独门独户是挖不起垡子的,村民再也不睡垡火烧的热炕了。
  草皮,“大包干”之前湖区村民普遍用来烧炕的燃料。生产队裁切草皮往往在芒种过后,选取水草丰茂的湖场,动员劳力用手工直板铁锹裁切成长二三尺、宽一尺、厚六七寸的草皮,随水拉出洼地,晒到半成干后拉回去分给各家各户,供冬季煨炕所用。肃州泉水片几乎不产垡子(泥炭),明初泉水片绝大部分地域也没有土著居民,弘治十九年及其后,关外黄番八族被先后安插在城东或河北的广大地区。被安插的黄番遵纪守法,深得肃州卫军、政官员的青睐。官府允许他们围湖造田,到明末清初,其中78.5%的黄番已由牧民演变为自耕自足的农户。从那时起,他们学会用草皮烧炕并称其为“垡子”。至今泉水坝各乡镇村民仍称“草皮”为“垡子”,实属明时番民讹传于今。垡子属肃州泉水露头地带独有的矿产,埋藏于地下且范围极小;而草皮凡有湿地的区域均能在地表上获得,这就是草皮与垡子的区别。
  8.滚锅泉
  滚锅泉,明清泉名,位于垡湖西部边缘,在今三奇堡村3组地界,因泉流喷涌如锅中沸水翻滚而得名。
  昔日泉径约15米,中有直径20厘米的泉眼3孔,喷涌的水柱高出水面40厘荒草中的滚锅泉米左右,每昼夜可灌数十亩田地。滚锅泉是小泉坝的正源,被小泉坝民众称为“西湖大泉”。解放后,集泉、漫水滩的村民每年春季都要聚集在堡湖中“淘泉沟”,不时吆喝儿声:“一竿子,两竿子,沟带泉哎!” 一直淘到垡湖西缘的滚锅泉为止。滚锅泉的水源来自祁连山中,每当泉眼停喷的时候,稍等一会儿,便有缠绕在一起的一团鱼被泉流推出泉眼。散开之后,每条都在1尺多长。这种鱼无鳞,唯滚锅泉出产,老人称其为“白鲦”,说是龙王爷,不许后生捕捞。后来才知道,这是高山冷水鱼。“乱古堆”城堡中心有一口官井,相传此井与滚锅泉相通,于是成为清末“三奇堡”得名的来由之一。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酒泉城东甘新公路沿线两侧时兴打机井抗旱,滚锅泉喷水量才越来越小,以至于最后停喷。如今滚锅泉昔日风光不再,只有死水一泓,不干也不涸,似乎在等待时日、喷涌而出。
  9.集泉
  现今村名集泉村,原名“小泉,因“小泉庙”北侧的“小泉”而得名,解放后改名“集泉” 。隶属铧尖镇。
  村域东至狼窝泉滩,北至上三沟村,西至铧尖村,南至总寨镇的店闸村和清小泉夏景泉村。村委会驻地冯家柳湾,地理坐标:东经98°41' ,北纬39°41',位于铧尖镇东南部,在原集泉大队第5生产队(今4组)境内,西北距镇政府驻地4.5公里。解放前属西店乡第1保;1949年10月建政时属西店区(6区)集泉乡(1乡)第1行政村;1955年11月撤区并乡后为集泉乡“集泉高级农业合作社” ;1958年9月属“总寨公社集泉大队”;1961年6月划归铧华尖公社” ;1966年11月改称“光明公社红旗大队”,1971年2月恢复旧名,时辖12个生产队;1983年3集泉村村委会驻地月改称“集泉村”,时辖16个村民小组;2005年9月将16个村民小组合为8个村民小组至今。现有居民646户、2408人。
  境内曾有小泉庙,今有小泉。
  10.清泉
  当代地名
  清泉,原名“涌泉”,因境内“殷家沙泉”喷涌不息而得名。1981年3月,由于县内地名重复而改称“清泉”。明、清及民国称“店子新沟”。
  现今村名清泉村,隶属总寨镇。
  村域东至狼窝泉滩,北与铧尖镇集泉村接壤,西至店闸村,南至双闸村。驻地张冯庄,地理坐标:东经98°40',北纬39°39',位于总寨镇北清泉村村委会驻地偏东,在原清泉大队第6生产队(今3组)境内,南距镇政府驻地4.5公里。解放前属西店乡第1保;1949年10月建政时属西店区(6区)集泉乡(1乡)第2行政村;1955年11月撤区并乡时为集泉乡“涌泉高级农业合作社” ;1958年9月属总寨公社北沟大队;1965年由“北沟大队”析出东北片新立“涌泉大队”;1966年11月改为“胜利公社十大队”;1971年2月恢复旧名,时辖9个生产队;1981年3月因县内地名重复而改名“清泉”;1983年3月为“总寨乡清泉村”,时辖9个村民小组;2005年9月将9个村民小组合并为5个村民小组至今。现有居民734户、2099人。
  11.红泉
  当代曾用村名
  红泉村(1983.3—2006.3),因地理实体而得名。原属原临水乡,今为三墩镇双塔村地片。原村村域东与黄泥堡乡新湖村接壤,南隔碱沟滩与铧华尖镇相望,西至中渠村,北至双塔村。驻地沈家屯庄,地理坐标:东经98°44',北纬39°43',位于二墩镇东南部,北偏西距镇政府驻地11.5公里。解放前属临水乡第5保;1949年10月建政时属临水区(5区)官下乡(5乡)第1行政村;1955年11月撤区并乡后为中渠乡“红泉高级农业合作社” ;1958年9月属临水公社双塔大队;1961年划归“中渠公社” ;1963年随社复归“临水公社”;1966年由“双塔大队”析出南片新立“红泉大队”;1966年11月改称“临水公社永力大队”;1971年2月恢复旧名,时辖4个生产队;1983年3月改称“临水乡红泉村”,时辖4个村民小组;2005年9月将4个村民小组合并为2个村民小组,2006年3月红泉村撤销并入双塔村。
  12.天生泉
  天生泉地处“三个锅桩”沙漠中心,大概是文人取《韩非子》“’天生’也者,生心也”句意命名的。泉在三墩镇夹边沟村北部,距村委会驻地7.5公里,可天生泉远眺供上千人饮用。明代鞑荁犯边,常在泉边歇马,所以此泉是下古城守军瞭望兵时刻关注的地方。
  【延伸阅读】天生泉的故事
  相传初唐武则天临朝称制,良将之后的小将军被武三思追捕而被迫逃往河西,在肃州夹边沟山区落脚。这里山上树木蓊郁,清水河穿山而过,两岸水草丰茂,具有适人居住生存的条件,小将军于是选择依山旁水的山南之地搭建茅屋、平整场地,苦练武功,以图报仇雪恨。未料好景不长,肃州官府中也有一位武三思安插的爪牙,他背过州牧将小将军隐匿肃州北山的消息上报,武三思于是派一位妖道前来烧山。
  一日清晨,正在习武的小将军发现西边飘来一朵五彩祥云,上面站着一个美丽的姑娘。她在山前按落云头,翩翩而至小将军面前说:“好一个大胆后生,大难将至还有心思习武?妖道不日将用三昧真火烧山,赶快逃离此地吧!”说罢驾云飘然而去。小将军手摸脑勺不知所措。是日午夜,妖道果真前来放火烧山,毫无防备的小将军被焰火熏醒,踉踉跄跄地跑出火场便倒在河边不省人事。与此同时,清水河老龙王心血来潮,掐指一算,夹边沟地面当有火灾,急忙推醒熟睡的小女前去救火。小龙女尚在闺中,龙王爷派他前去,想凑成一对连理,这是后话。龙女即刻驾云东往,使尽解数向火场降雨,不成想所降之雨犹如火上泼油,山火越烧越旺。龙女暗想:“小女子救火乏术,那后生必死无疑了,还是洗尽烟尘回去交差吧!”于是按落云头来到河边,才发现后生躺在河边。一摸鼻息,气息尚存。便不顾年幼体弱,背起后生向西绕过山丘走进北部的沙原中。第七章泉湖篇东方发白,小龙女体力不支,终于倒在沙漠中。再看后生,只见他双眼紧闭、小口大张,看来渴得不轻,若无水源,恐怕难以熬到天明。龙女回顾四野,平沙漫漫,到那里才能取得救命之水?禁不住心生怜悯,泪如雨下。说也奇怪,龙女落泪之处,顿时涌出一股清泉。龙女手捧泉水往后生嘴里灌,不几口,后生恢复知觉。一看,还是昨日踩云的姑娘。便说:“感谢仙姑救命之恩,只是无以为报,敢问仙姑高姓大名?”姑娘说:"我非仙姑,倒是清水河龙王之女,排行老五,取名五彩云。我父亲曾为天神,只因冲撞玉帝被贬下土,专领水族保一方平安。今救尔脱难,也是父王动了恻隐之心,并让吾伴尔终身,未知郎君意下若何?”小将军一听,顿时来了精神,一个鲤鱼打挺站立起来,纳头便拜。“感谢老龙王和仙姑美意,快带吾前去拜谢方是道理! ”小龙女却说:“龙宫岂是凡人涉足之地?还是想想今后居家过日子的事吧!……”夹边沟北山经妖道焚烧,千百年来几乎寸草不生;然北部沙漠中心的天生泉,却像龙女的眼睛一样清纯,至今汩汩不息。其甘甜的泉水,不知救过多少路人的性命,南来北往的过路人,均称其为“天生泉”。
  13.灵泉
  灵泉,清代泉名,因泉水清冽、甘甜,州人常取此水煎药而得名。
  古泉位于北极宫(原址在今北关小学校院内)西北侧百米处,大致位置在原金属回收公司院内(今紫竹苑小区)。此泉泉口昔日很大,雍正年间官方为了保护古泉,用木桩、肃州文史・地名文化专辑木板围成八面型,上面建亭,俗称“八卦泉”。它是北关街民众昔日的饮用水源。相传有人汲水时发现北斗映入泉中,又称“七星泉” 。自肃州分巡道黄文炜在乾隆初年作《灵泉记》之后,此泉就有了文化内涵,名声鹊起。就连解放后在城里卖杏皮水的小贩也会不停地吆喝:“青龙嘴里的,八卦泉里的,烧滚的、晾凉的,快来喝啊,为你添寿!”此泉涌水量很大,可以推动水磨,水磨沟上游的好儿座水磨,枯水季节都是靠灵泉水做动力来推动水磨的。酒泉面粉厂建成之后,水磨沟上的水磨退出历史舞台,灵泉也被堵塞填平作为城区建设用地,数代名泉于是隐没在尘嚣之中。
  【延伸阅读】灵泉记(清•黄文炜)
  泉在肃州北门外北极宫侧,雍正辛亥,总督天河查公以军务驻肃,祷雨取水于泉有应,筑亭于上。士民颂曰:“拊循士感投醪意,恺悌人歌酌潦草。"
  14.夹山子水库
  夹山子小I型水库,建成于1997年,位于清水镇屯升地片南端,因大坝夹于东西对峙的两座小山头而得名。该水库系渠首拦水、隧洞引水、洞末建库蓄水、坝后渠道输水的夹山子水库大型工程。早在1976年到1980年,国家先后投资近600万元建成马营河底拦删渠首一座,长7.68公里、引水流量20秒立方的隧洞和流量10秒立方的输水干渠8公里。这3项第七章泉湖篇工程不仅为后来在中间地段设立水库创造了条件,也使受益社队的灌溉面积由1981年前的4.7万亩扩大到1981年的7.2万亩。但是由于区间无库蓄水,仍有2万亩耕地受旱。1982年,酒泉地区水电处向省水利厅呈递了 “夹山子水库一期工程初步设计报告”,1983年4月省水利厅组织西北水科所、省水科所、省水电设计院等水利科研部门对水库防渗漏材料进行了科学试验,1985年4月,省水利厅技术委员会对库底、库岸防渗漏科研成果进行了鉴定,次年9月省水利厅才正式下达了设计批复。这座设计最终库容900万立方、坝高38米的水库由于各种原因,一期工程在1988年得以开工。一期设计库容为450万立方,坝顶高程2257.5米,蓄水高程为2255米,坝高32.5米,坝长720米,底宽154米,顶宽6米,最大水深30米。大坝为黏土斜墙砂砾坝,内坡比自下而上为1:3到1:2.5,外坡比1:2.2。库底、库岸采用塑膜铺设防渗漏技术。左右库岸全长1530米,输水工程包括竖井、闸室、竖井前后373米隧洞以及陡坡消力池全长527米。1995年年初试蓄水运行;1997年一期工程完工(当年分两次蓄水,总蓄水量1140万立方);1998年8月蓄水水位达到设计高程时,实际库容达570万立方,年引水入库量可达970万立方,占马营河多年平均来水量1.1亿立方的88%,净增保灌面积4.4万亩。同年11月18日进行竣工验收,各项工程达到优良标准。
  夹山子水库,是我区41座小型水库中海拔最高、库容最大、蓄水最深、大坝最高、施工难度最大、建设周期最长的水库。
  15.大庄水库
  大庄小Ⅱ型水库,始建于1972年。位于丰乐镇大庄村,因库区临近“大庄堡”而得名。全线坝长430米,顶宽3.6米,内坡比1:3,外坡比1:1.5。坝高13米,安全超高1.5米,大庄水库最大水深11.5米,总库容57万立方。输水涵洞长68.4米、宽0.9米、高1.35米,最大泄水量每秒5立方。由于建库时未考虑防渗漏问题,故水库建成后渗漏严重,难以充分发挥调蓄功能。2001年11月,该水库被国家批准列入丰乐河农业综合开发水利骨干工程项目,投资710万元进行防渗固岸改造。2002年3月开工建设,同年12月竣工,改造工程包括加固主坝、整修左右库岸、改建水工建筑物、修建引水渠、更换闸门和启闭机、完成防渗面积14万平米等。水库改造后,库容由57万立方增至63.8万立方,灌溉面积由0.56万亩增至0.84万亩。2011年9月,国家投资186.8万元对该库进行了除险加固。
  16.二坝1号水库
  二坝1号小Ⅱ型水库,筹建于1972年11月,建成于1974年。位于金佛寺镇镇政府东5公里处,因库区选址于丰乐河河西“二坝河”古河道而得名。主坝长220米,东、西副坝长350米,顶宽3米,内坡比1:3,外坡比1:2。最大坝高16.5米,安全超高2米,设计库容93.2万立方。库区回水长度720米,平均宽度230米,最大水深14.5米。输水涵洞两座,洞长73.8米、宽0.7米、高1.05米,每座最大泄水量每秒3立方。因建库时未考虑防渗漏问题,多年二坝一号水库来实际效益不佳,故政府决定投资303.8万元对该水库进行防渗改造和坝体加固。1992年12月至1994年10月,完成水库防渗20万平米,加固主副坝760米,坝顶增宽至5米,实际库容由73万立方增至82万立方,新增保灌面积0.84万亩。2011年8月,国家投资210.8万元对该库进行了除险加固。
  17.二坝2号水库
  二坝2号小II型水库,建于1975年,因位于金佛寺镇二坝村南且在1号库下方而得名。主坝长230米,东西副坝长247米,顶宽4米,内坡比1:2.8,外坡比1:2.0。最大坝高13米,安二坝二号水库全超高1.7米,总库容47.3万立方,兴利库容46.3万立方。库区回水长度560米,最大水深11.3米,最大回水面积9.2万平米。输水涵洞两座、宽0.7米、高1.05米,每座最大泄水量每秒3立方。引洪济缺0.42万亩。2012年3月,国家投资724.4万元对该库进行了除险加固。
  18.铧尖七一水库
  铧尖七一小I型水库,位于锋尖镇东南部的垡湖中,因水库建于1971年且“铧尖公社”部分社队受益而得名。坝长1550米,顶宽4米,内、外坡比均为1:1.5。最大坝高5.8米,铧尖七一水库安全超高0.8米,总库容105万立方,兴利库容102.4万立方。库区回水长度750米,平均宽度90()米,最大水深5.3米,最大蓄水面积56.3万平米输水涵洞长13米、宽1.1米、高1.3米,最大泄水量每秒4立方。保灌而积0.18万亩。
  19.铧尖二一水库
  铧尖二一小II型水库,建于1970年。位于铧尖镇集泉村西,因“兴利库容21万方”而得名。坝长400米,顶宽3米,内、外坡比均为1:1.5最大坝高4米,安全超高1米,总库铧尖二一水库容28.3万立方,兴利库容21.2万立方。库区回水长度450米,平均宽度320米,最大水深3.4米,最大回水面积28万平米。输水涵洞长5.5米、宽1.8米、高1米,最大泄水量每秒5立方。保灌面积0.04万亩。2012年8月,国家投资182.26万元对该库进行了除险加固。
  20.焦家嘴水库
  焦家嘴小I型水库,建于1956年。位于铧尖镇原大铧尖村2组,因库区北岸、大坝肩部在“焦家嘴”地片而得名。坝长915米,顶宽6米,最高处6.8米,总库容129万立方。库区焦家嘴水库最大水深5.7米,最大|口1水面积0.6平方公里。输水涵洞为有压力矩形涵管,保灌面积0.75万亩。
  21.小河湾水库
  小河湾小n型水库,又名“头道海子”,建于1981年。位于锋尖镇铎尖村西南部,因库区选址于“小河”上游的“小河湾子”(马家柳湾)而得名。全线坝K920米,其中主小河湾水库坝长180米,坝高6米,顶宽4米,内坡比1:2,外坡比1:1.5,最大水深4.7米,总库容36万立方。输水涵洞长30米、宽1.2米、高1.4米,每秒泄水量9立方。保灌面积0.04万亩。2012年8月,国家投资291.85万元对该库进行了除险加固。
  22.四道海子水库
  四道海子小II型水库,建于1956年。位于锋尖镇铧尖村东部,因库区选址于原“四道海子”而得名。坝长280米,顶宽5米,内、外坡比1:1.75。坝高5米,安全超高1.5米,总库四道海子水库容24万立方,兴利库容21.5万立方。库区回水长度1000米,平均宽度250米,最大水深4.3米,最大回水面积26万平米。水工建筑输水闸一座,宽1.4米,高0.7米,最大泄水量每秒1.5立方。保灌面积0.04万亩。2012年8月,国家投资150.15万元对该库进行了除险加固。
  23.五道海子水库
  五道海子小II型水库,建于1965年。位于铧尖镇上三沟村西南部,因库区选址于原“五道海子”而得名。坝长300米,顶宽3米,内、外坡比均为1:1.5。最大坝高3米,安全超高1五道海子水库米,总库容19.8万立方,兴利库容18万立方。库区最大纵长800米,平均横宽350米,最大水深2.3米,最大回水面积22万平米。1976年加固坝体,将水闸改为输水涵洞。洞长12米、宽0.6米、高1米,最大泄水量每秒1.5立方。保灌面积0.04万亩。2012年8月,国家投资252.52万元对该库进行了除险加固。
  24.傅家海子水库
  傅家海子小II型水库,建于1959年。位于铧尖镇原大锋尖村,因库区选址于旧地名“傅家海子”而得名。全线坝长570米,顶宽3.5米,内坡比1:1.75,外坡比1:1.5。最大坝高2.8米,安傅家海子水库全超高0.7米,总库容33.3万立方。库区回水长度1000米,最大宽度550米,最大水深2.8米,最大蓄水面积44万平米。输水涵洞长10.5米、宽0.8米、高0.6米,最大泄水量每秒2.5立方。保灌面积0.07万亩。
  25.漫水滩水库
  漫水滩小II型水库,建于1993年。位于铮尖镇漫水滩村西南部的狼窝泉滩中,因“漫水滩”村受益而得名。主坝长900米,东西副坝各长500米,全坝长1900米,顶宽4米,漫水滩水库最大坝高5.2米,安全超高1米,设计库容52.7万立方,最大蓄水量58万立方.最大水深4.2米。水工建筑有引水闸和输水涵洞,输水涵洞最大泄水量每秒1.5立方,保灌面积0.08万田。
  26.夹边沟水库
  夹边沟小1型水库,始建于1948年8月,建成于1952年。位于二墩镇长城村祁家沟地片,因库址位于“夹边沟”旧水道而得名。坝长84()米,顶宽4.7米,内坡比1:2.25,外坡比夕阳下的夹边沟水库1:2。最大坝高5.7米,安全超高1.4米,总库容141万立方。库区总长940米,最大水深4.3米,最大I可水面积68万平米。输水涵洞长26米、宽1.3米、高1.7米,最大泄水量每秒5立方,保灌面积().25万亩。1996年和2002年,地方政府和国家分别投资对该水库进行加固改造,保灌面积有所增加。
  27.临水七一水库
  临水七一小I型水库,位于三墩镇中渠村南,因水库建于1971年且“临水公社”部分大队受益而得名。坝长2100米,顶宽4米,内外坡比均为1:1.5。最高处4.8米,安全超高1.3米,临水七一水库总库容108万立方。库区回水长度550米,最大水深3.5米,最大回水面积1平方公里。输水涵洞长20米、宽1.35米、高1.5米,最大泄水量每秒8立方,保灌面积0.22万亩。
  28.郑国寺水库
  郑国寺小I型水库,建于1959年。位于果园镇高闸沟村北,因库址临近旧时寺院“郑国寺”而得名。坝长422米,顶宽1()米,内坡比1:2,外坡比1:1.5。最高处8.3米,安全超高1.3郑国寺水库米,总库容121万立方。库区总长980米,平均宽度200米,最大水深7米,最大回水面积0.29平方公里。水工建筑物有输水涵洞一座,闸式溢流堰一处。输水涵洞长36米、宽1.4米、高1.4米,最大泄水代每秒5立方。溢流堰顶宽1米,最大泄水量每秒1.5立方,保灌面积0.90万亩。
  29.石家海子水库
  石家海子小Ⅱ型水库,建于1950年。位于银达镇余新村西北部,因库区选址于“石家海子”而得名。全线坝长900米,其中主坝长793米,顶宽3米,内坡比1:2.0,外坡比1:1.75。
  石冢海子水犀最大坝高2.2米,安全超高1米,总库容30.1万立方,兴利库容29万立方。库区纵长640米,最大蓄水面积31万平米,最大水深1.4米。输水涵洞长6.5米,宽、高各0.8米,最大泄水量每秒1.5立方,保灌面积0.02万亩。2013年3月,国家投资137.5万元对该库进行了除险加固。
  30.魏家湾水库
  魏家湾小Ⅱ型水库,建于1956年。位于银达镇余新村西南部,因库区选址于旧水道的“魏家湾子”而得名。全线坝长610米,顶宽5米,内坡比1:1,外坡比1:1.5。最大坝高6.3米,魏家湾水库安全超高1米,总库容68万立方。库区回水长度600米,最大水深5.5米,最大回水面积29万平米。输水涵洞长21米、宽1.2米、高1.2米,最大泄水量每秒3.5立方,保灌面积0.95万亩。2012年8月,国家投资242.5万元对该库进行了除险加固。
  31.花园水库
  花园小I型水库,建于1955年。位于银达镇拐把桥村南,因库区西南临近旧时“肖家花园”而得名。主坝长470米,副坝长108米,顶宽5米,内坡比1:1.25,外坡比1:1.5。最高处7.2米,百鸟飞翔的花园水库黄昏安全超高1.3米,总库容117.2万立方。最大水深5.9米,最大回水长度980米,最大回水面积0.6平方公里。矩形输水涵洞长23米,洞宽、高各1.5米,最大泄水量每秒10立方,保灌面积1.94万亩。
  32.张家海子水库
  张家海子小II型水库,建于1958年。位于银达镇拐把桥村北,因库区选址于“张家海子”而得名。坝长530米,顶宽3米,内、外坡比均为1:1.5。最大坝高2.9米,安全超高0.8米,张家海子水库总库容21万立方。库区回水长度530米,最大宽度550米,最大水深2.1米,最大蓄水面积21万平米。输水涵洞长19.6米、洞宽0.7米、高1.4米,最大泄水量每秒1.5立方,保灌面积0.07万亩。2013年3月,国家投资209.88万元对该库进行了除险加固。
  33.三屋海子水库
  三屋海子小Ⅱ型水库,建于1975年。位于银达镇谭家堡村西北,因库区选址于“三屋海子”而得名。全线坝长1120米,顶宽4—5米不等,内坡比1:2.0,外坡比1:1.5。最大坝高4.3米,暮色中的三屋海子水库总库容40万立方,兴利库容34.2万立方。库区横长1500米左右,纵宽数百米不等,水域面积372公顷,保灌面积0.56万亩。2013年3月,国家投资234.66万元对该库进行了除险加固。
  34.月牙湖水库
  月牙湖小II型水库,建于1971年。位于银达镇谭家堡村北,因库区选址于原“月牙湖”而得名。全线坝长612米,顶宽6米,内、外坡比均为1:1.5。最大坝高5.6米,安全超高1.4月牙湖水库米,总库容52.7万立方。库区回水长度930米,最大水深4.2米,最大回水面积31万平米—输水涵洞长20米、宽0.8米、高1米,最大泄水量每秒3立方,保灌面积0.69万亩。2012年8月,国家投资146.18万元对该库进行了除险加固。
  35.郎家坝水库
  郎家坝小Ⅱ型水库,建于1955年。位于银达镇明沙窝村两山口地片,因库区选址于旧地名“郎家坝湾”而得名。全线坝长432米,顶宽3.4米,内坡比1:2,外坡比1:1.75。最大坝高4.3郎家坝水库米,安全超高1米,总库容33.2万立方。库区回水长度90()米,最大水深3.3米,最大蓄水面积25万平米。输水涵洞长20米、宽0.8米、高0.95米,最大泄水,f每秒1.54立方,保灌面积0.10万亩。2012年8月,国家投资132.2万元对该库进行了除险加固。
  36.景家嘴水库
  景家嘴小II型水库,建于1971年。位于银达镇明沙窝村两山口地片,因大坝肩部在旧地名“景家嘴子”而得名。坝长448米,顶宽2—3米不等,内、外坡比均为1:1.5。最大坝高景家嘴水库3.7米,安全超高0.6米,总库容22万立方。库区回水长度476米,最大水深3.1米,最大蓄水面积15万平米°输水涵洞长12米、宽0.8米、高1米,最大泄水量每秒2立方,保灌面积0.07万亩。2013年3月,国家投资200.67万元对该库进行了除险加固。
  37.陈家嘴水库
  陈家嘴小Ⅱ型水库、建于1971年。位于银达镇:明沙窝村,因大坝肩部在旧地名“陈家嘴子”而得名。坝长350米,顶宽3米,内、外坡比均为1:1.5。最大坝陈家嘴水库高3.7米,安全超高1米,总库容21万立方。库区纵长430米,最大水深2.7米,最大回水面积18.5万平米。输水涵洞长15米、宽0.7米、局0.8米,最大泄水量每秒0.7立方,保濯面积0.07万亩。2012年8月,国家投资220.01万元对该库进行了除险加固。
  38.四清坝水库
  四清坝小Ⅱ型水库,建于1965年。位于银达镇明沙窝村,因水库大坝建于“四清运动”期间而得名。主坝长379米,顶宽3米,内、外坡比均为1:1.5。最大坝高3.52米,安全超高0.8四清坝水库米,总库容29.7万立方。库区回水长度556米,最大水深2.7米,最大回水面积0.234平方公里。输水涵洞长17.5米、宽0.8米、高0.95米,最大泄水量每秒1.54立方,保灌面积0.07万亩。2012年8月,国家投资191.43万元对该库进行了除险加固。
  39.茂东沟水库
  茂东沟小II型水库,建于1958年。位于银达镇怀茂村,因库区选址于“茂东沟”旧水道而得名。坝长570米,坝高2.5米,内坡比1:1.75,外坡比1:1.5。
  茂东沟水库最大水深1.6米,安全超高0.9米,总库容52.6万立方,兴利库容50.7万立方。库区纵长950米,最大蓄水面积36万平米。输水涵洞长8米,洞径0.8米,最大泄水量每秒1.3立方,保灌面积0.08万亩。2012年8月,国家投资161.87万元对该库进行了除险加固。
  40.秦家官湖水库
  秦家官湖小II型水库,建于1953年。位于银达镇黑水沟村,因库区选址于旧时“官湖”且临近秦姓人家而得名。今《酒泉市志•水利志》称:“秦家观湖”,误。该库主坝长826米,副坝长60米,顶宽3米,秦家官湖水库内、外坡比均为1:1.5。最大坝高3.2米,安全超高().8米,总库容39.6万立方。库区回水长度600米,最大水深2.4米,最大蓄水面积24万平米。输水涵洞长14米,洞径0.7米,最大泄水量每秒1.5立方,保灌面积0.15万亩。2013年3月,国家投资208.11万元对该库进行了除险加固。
  41.锅盖梁水库
  锅盖梁小I型水库,建于1957年。位于银达镇原西坝村5组南,因坝址地形状若“锅盖梁”而得名。坝长1860米,顶宽5米,最大坝高5米,安全超高1.3米,总库容140.5万立方,兴利库容119万立方。库区回水长度1200米,库宽800米,最大水深4.2米,最大蓄水面积1平方公里。输水涵洞长14米,宽、高各0.8米,最大泄水量每秒2立方。水库建成运行40余年,主坝部分护坡预制砖分化脱落,副坝护坡卵锅盖梁水库石下滑。199()年3月对该库进行除险加固,改造主坝1410米、副坝450米,并在输水口安装钢闸门和启闭机,当年12月竣工,保灌面积0.25万亩。
  42.苜场沟水库
  苜场沟小Ⅱ型水库,建成于2002年。位于连霍高速酒泉出口西北隅,因地属苜场沟村而得名。该水库于2001年8月开工建设,翌年10月竣工投入运行。环形坝长1910米,最苜场沟水库大坝高6米,顶宽5米,内坡比1:2.75,采用浆砌预制板护坡,外坡比1:2.5,水域而积22万平米,设计库容67万立方。该水库属平原注入式水库,系新城区绿化用水和西峰、泉湖部分乡村灌溉用水的主要水源,也是南郊工业园区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出版者:政协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书以挖掘地名文化渊源、记述地名演变脉络为重点,史料性、知识性、趣味性兼顾,在纵向追述地名内涵的基础上,外延用“延伸阅读”横向陈述,再加上370余幅新老照片映衬,既反映出历史厚重感,又能凸显当今城乡居民享有的基础设施条件和人居生态环境。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