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红水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6171
颗粒名称: 16.红水河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2
页码: 145-146
摘要: 红水河,因古水名“赤水”而得名,元、明、清、民国因之。解放后因“洪水坝”坝名讹名“洪水河”,并沿用至今。
关键词: 地方史志 酒泉市

内容

16.红水河
  红水河,因古水名“赤水”而得名,元、明、清、民国因之。解放后因“洪水坝”坝名讹名“洪水河”,并沿用至今。
  全长140公里的“讨赖河”支流——红水河,发源于祁连山——走廊南山与沸赍山之间的分水梁,经“古浪峡”西北流,至“二岔河”先后东西汇入“羊龙河”、“黑水河”北流,在“黑妖坡”佛洞庙出山为上游,属常年河;进入本区境内为下游,其中途经新东村东侧的“洪水坝”河段、茅庵庙南北的“茅菴河”河段为季节河;折向东北流经“小沙渠村”北的“大河”河段,和折北流经“临水堡”西的“临水河”河段属常年河。境内四截河段总长65公里,流域面积808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2.61亿立方,水量主要集中在6、7、8月,占全年来水量的60%,最大年径流量4.26亿立方,最小年径流量1.76亿立方。境内主要支流“小河”和“营尔河”均发源于甘新公路北侧的泉水露头地带,河段流经沼泽湿地,泉水较为密集。
  河流级别为一级。河流类别为地上河、内流河、季节河。最早的水文站“新地”,设立于1943年。
  【延伸阅读】明清时期的红水河诸坝介绍
  红水河,先秦时期称“赤水”,系两汉魏晋酒泉郡福禄县农田的主要灌溉水源。此河水利设施在明前方志未载,明、'清两朝先后有“花儿坝”、“临水坝”、“洪水坝”、“滚坝”、“东洞子坝”、“西洞子坝”。“花儿坝”内分“上花儿坝”、“中花儿坝”和“下花儿坝”。上花儿坝分沟五道:赵家上沟、中长沟、新洪沟、堡子西沟、堡子东沟,浇灌今沙河村西片、原三奇堡村土地;中花儿坝分沟四道:树林东沟、树林西沟、直沟、牌楼沟,浇灌原牌路村所属土地;下花儿坝夏季借“营尔河”旧水道引洪水,流至今上山沟、中渠地面分沟七道:崔家沟、砌石头沟、前所沟、东沟、闸渠沟、火烧沟、红庄沟,浇灌今上三沟村,原中渠、红泉诸村土地。"洪水坝”龙口起于东岸向东引水,依次分头闸、小闸、店闸、单闸、双闸、柳树闸和新渠闸,浇灌今总寨镇大部和上坝镇全境;东洞子坝龙口起于“洪水坝”龙口南,在东岸崖下引水由人工隧道下泄,明初浇灌仅今东洞四号和旧沟村土地,清代新开“九个天井”引水隧道,遂惠及今东洞乡所有属地;西洞子坝主要为“新地垦区”所开,分“一分脑”、“二分脑”、“三分脑”、“四分脑”四个灌溉片区。上述诸坝及沟渠解放初期仍然沿用,许多沟渠名演变为现今村名,是我区“洪临灌区”地名的主要来源之一。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出版者:政协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书以挖掘地名文化渊源、记述地名演变脉络为重点,史料性、知识性、趣味性兼顾,在纵向追述地名内涵的基础上,外延用“延伸阅读”横向陈述,再加上370余幅新老照片映衬,既反映出历史厚重感,又能凸显当今城乡居民享有的基础设施条件和人居生态环境。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