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阅读】观山口居民青黄不接时的困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6162
颗粒名称: 【延伸阅读】观山口居民青黄不接时的困境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3
页码: 135-137
摘要: 讲述了观山口居民青黄不接时的困境情况。
关键词: 地方史志 酒泉市

内容

【延伸阅读】观山口居民青黄不接时的困境
  1928年12月,已由大学教授转入政界任职的陕西渭南人刘文海,得知在酒泉经商的父亲病重,便离宁赴肃省亲。由于地方军阀割据,使其在河西滞留一年有余,期间将西来东去的经历、见闻记录在案,于1930年1月整理成书,1933年5月由南京书店结集出版,是为《西行见闻记》。《西行见闻记》中关于沿途人民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之种种疾苦,各地政治之腐败,官、兵、匪、旱以及鸦片、滥税、苛捐之危害揭露颇多,为世人保存了一份平生难得的黑暗社会缩影。《西行见闻记》中对当时恶吏、弊政多所指陈,切中时弊,而愤激之情每见笔端,正义之感时有流露,显示出作者的社会良知。
  他于1929年农历陆月十六日到明海草原看自家的驼队,于次日去金佛寺观山口游历,为我们留下极其珍贵的一瞥:
  “次晨,乘马去金佛寺,意在考古;至则仅有破庙一所,毫无所得。地适当入青海的山口,附近居民多业采金,闻一时达二百余户。但皆系旧法采掘,遂不能充分发达。加以官吏勒索无餍,近年来额数渐减。归来时道经一农民住宅,求饮。老农云:’昨日始借得粗面半斤,若不厌粗,当作面粉汤?'余携带干粮,干粮和面粉汤食,津津有味,即央其作汤。农民幼女在旁,闻言举炊,俄而汤成,余取出干粮,主客共食。谈次,该农民云:’生计之艰,难以名状,当此青黄不接之时,求贷粮一升,俟麦谷成熟后还一斗,相隔不过三月,亦不可得。'闻之心酸,惟旁边坐食之农民幼女姿致绰约,又不禁怪其如何而若此艳丽?食毕,余以袋中余粮馈之,又给钱嘱咐幼女购衣服用,女笑而致谢。”
  观山口老农一家的生活困境,仅仅是旧社会肃州劳苦大众物质生活的一个缩影。这种社会场景或许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像是老年人抖露出社会的负面给他们看。然而,这是肃州过去的真实,忘记了过去,就等于背叛。而敢于面对过去的苦难,才能珍惜今天吃穿不愁、点灯不用油、犁地不用牛,还能住上高楼大厦的幸福生活。
  作者接着写到:“跨马归来,皓月当空,麦香遍野,夜分后抵帐房。据闻此行往返一百六十里有奇。金佛寺一带因连年荒旱,居民无力纳税,多逃避他方。地方官吏不设法补救,反强迫全区居民代逃亡者完纳各项杂税,遂致全体逃亡。地方荒凉,官吏无奈,只得报荒。迩近始有归来者,噫?此所谓数千年文明国家的好现象!”
  这里对旧日地方官吏乱作为,苛捐杂税多如牛毛,致使穷苦百姓背井离乡之弊政的辛辣讽刺,彰显了作者过人的胆识和气魄。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出版者:政协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书以挖掘地名文化渊源、记述地名演变脉络为重点,史料性、知识性、趣味性兼顾,在纵向追述地名内涵的基础上,外延用“延伸阅读”横向陈述,再加上370余幅新老照片映衬,既反映出历史厚重感,又能凸显当今城乡居民享有的基础设施条件和人居生态环境。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