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阅读】草沟井居民的后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6154
颗粒名称: 【延伸阅读】草沟井居民的后裔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3
页码: 130-132
摘要: 今沙山村村民,乃清代前期草沟井屯田户、科田户的后裔。
关键词: 地方史志 酒泉市

内容

【延伸阅读】草沟井居民的后裔
  今沙山村村民,乃'清代前期草沟井屯田户、科田户的后裔。
  草沟井,城名,位于沙山村村委会北约10公里的戈壁荒原上。城为方形,高8米,城周不足400米。开南门,门外有瓮城,瓮城门向东。北垣外侧正中有马面,四角有圆形角墩,据此角墩形制,修筑时间应在西夏,最晚不过元朝。明代曾有驻军。明《肃镇华夷志》“图说”条下曰:“草沟井,设在平川下地,土城周围一百一十六丈。东至甘州所属许三湾堡六十里,南至清水堡五十里,北至深沟堡八十里,西至河清堡七十里。内设防守官一员,军丁六十六名,马二十四匹,屯田三顷七十七亩零,屯粮三十石六零,草四百二束。所管各路墩台十二座。”而清乾隆年间的《重修肃州志》虽无驻军记载,却在“田赋”条下曰:“千人坝草沟井,各征屯、科不等,共征本色正粮三十五石四斗二升,大草四百九十二束。”综合以上两条信息至少说明三点:一是从明万历年间到清乾隆初年草沟井城有屯田户居住,且在乾隆初年已有部分科田户存在;二是官府所征粮、草一减一增,说明草沟井在清代的田亩数量有所增加,部分屯田户已转为科田户;三是这一历史区间浇灌田亩的水源来自千人坝,即今之马营河。那么如今草沟井为何只剩一座荒城,原来的居民迁到哪里?他们为什么要放弃此城?答案就在乾隆二年之后局部环境恶化的历史进程中。光绪年间编纂的《肃州新志•仙逝》“狐仙”条下曰:“草沟井相传有狐仙,最灵。每天早,居民祷之,能引千人河灌田,多蒙福利。后被愚人侮慢,仙避去,水亦立止。农民迁至二十里之沙山,仍名其地为草沟井,灵复显。居民至今祀之。”这条神奇传说告诉我们一条信息,那就是从草沟井南迁沙山的农户,是今沙山人民的祖先。换言之,今沙山村人,是清代前期草沟井居民的后裔。至于愚人侮辱、怠慢狐仙,则甚为荒唐。千人坝断流于草沟井城,应在雍正十一年“九家窑屯田”就开始了,并且随九家窑屯田亩数的增加,恐怕每天早上能流到草沟井城的水也彻底断绝了。草沟井人放弃草沟井城南迁沙山,那是“九家窑屯田”造成的恶果。这种后果,那些主张屯田的官员也没有预料到,就像雍正年间在安西州西南部屯田使疏勒河断流、迫使“旧百齐堡城”的驻军东移二十余里建造新城一样。草沟井人背井离乡南迁沙山,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当时的肃州官府对此不可能熟视无睹。沙山至今未被村民放弃,恐怕早在乾隆中期马营河流域各坝的分水制度就出现了。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出版者:政协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书以挖掘地名文化渊源、记述地名演变脉络为重点,史料性、知识性、趣味性兼顾,在纵向追述地名内涵的基础上,外延用“延伸阅读”横向陈述,再加上370余幅新老照片映衬,既反映出历史厚重感,又能凸显当今城乡居民享有的基础设施条件和人居生态环境。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