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山川篇
所谓“山川”,即山脉和河流。古肃州山川、河流富集,就山而言,数十座山环峙于南、北、西三面,仅人文历史积淀厚重的山峰,东北有金山,正北有火石山、西部有洞庭山、嘉峪山,南部自西而东有昆仑山、文殊山、寒水石山、硫磺山、空桐山、红山、观音山、九龙山。而流入“酒泉盆地”的河流,其上游皆在南部诸山之间的峡谷中。肃州区划在解放后变数较大,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成立,国家将肃州南部山地划归肃南,酒泉钢铁公司成立,乂将西部山地划归嘉峪关市,若无西坝、南坝从金塔划入,肃州区除大口子山、夹山、沙山以外儿乎无山可言。然而肃州区有许多地名与山川有关,仅将境内与山川相关的地名分述如下:1.红山山名红山,位于今金佛寺镇西寨村南部。因山色发红而得名。1954年2月20日划归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当代曾用乡名红山乡(1955.11-1958.9;红山远眺1983.3—2003.11 ),因原境域南部的自然实体——红山而得名。原乡隶属肃州区,今属金佛寺镇地片。原乡域东至原金佛寺镇下四截村,北至上坝镇小沟村,西至东原红山乡政府大门洞乡棉花滩村,南至祁连山与肃南县接壤。原乡政府驻地闫家楼庄,地理坐标:东经98°41',北纬39°27',位于肃州区东南部、金佛寺镇西部,在今小庄村境内,西北距肃州城区46公里、东南至镇政府驻地6公里。解放前属河西乡所辖的7、8、9保;1949年10月建政时分属河西区(8区)的观山乡、东坪乡和西坪乡;1954年5月分属河西区的观山乡、小庙区(11区)的东坪乡和西坪乡;1955年11月撤区并乡后属红山乡;1958年9月属金佛寺公社;1961年6月划属新立的红山公社,时辖西寨、红山堡、楼庄、观山、西坪5个大队;1966年11月改称“红星公社”,1971年2月恢复旧名;1979年,从观山析出“高沟”、从红山堡析出“西沟”,时辖7个大队;1981年,楼庄改名“小庄”、西沟改名“树湾”;1983年3月公社改称“乡”,时辖西寨、红山堡、小庄、观山、高沟、树湾、西坪7个村;2003年11月撤销乡建制,7个村随乡并入金佛寺镇。
2.沙山山名沙山,位于今清水镇沙山村东北部。现今村名沙山村,因村域内地理实体一一沙山而得名。原属原屯升乡,今属清水镇。村域东至高台县,北至肃南县明花乡,西至马营河,南至兰新铁路。村委会驻地横沟,地理坐标:沙山村村委会驻地东经99°14',北纬39°22',位于清水镇东北部,在原沙山大队第4生产队(今3组)境内,西南距镇政府驻地23公里。解放前为河东乡第1保;1949年10月建政时为河东区(9区)马营乡(1乡)第2行政村;1955年11月撤区并乡时随乡并入新立的屯升乡,并建“沙山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9月为“屯升公社沙山大队” ;1966年11月改名“先锋大队”,1971年2月恢复旧名,时辖6个生产队;1983年3月改称“沙山村”,时辖6个村民小组;2005年9月将6个村民小组合并为5个村民小组至今。现有居民179户、802人。
【延伸阅读】草沟井居民的后裔今沙山村村民,乃'清代前期草沟井屯田户、科田户的后裔.草沟井,城名,位于沙山村村委会北约10公里的戈壁荒原上。城为方形,高8米,城周不足400米。开南门,门外有瓮城,瓮城门向东。北垣外侧正中有马面,四角有圆形角墩,据此角墩形制,修筑时间应在西夏,最晚不过元朝。明代曾有驻军。明《肃镇华夷志》“图说”条下曰:“草沟井,设在平川下地,土城周围一百一十六丈。东至甘州所属许三湾堡六十里,南至清水堡五十里,北至深沟堡八十里,西至河清堡七十里。内设防守官一员,军丁六十六名,马二十四匹,屯田三顷七十七亩零,屯粮三十石六零,草四百二沙山村东北的沙山束。所管各路墩台十二座。”而清乾隆年间的《重修肃州志》虽无驻军记载,却在“田赋”条下曰:“千人坝草沟井,各征屯、科不等,共征本色正粮三十五石四斗二升,大草四百九十二束。”综合以上两条信息至少说明三点:一是从明万历年间到清乾隆初年草沟井城有屯田户居住,且在乾隆初年已有部分科田户存在;二是官府所征粮、草一减一增,说明草沟井在清代的田亩数量有所增加,部分屯田户已转为科田户;三是这一历史区间浇灌田亩的水源来自千人坝,即今之马营河。那么如今草沟井为何只剩一座荒城,原来的居民迁到哪里?他们为什么要放弃此城?答案就在乾隆二年之后局部环境恶化的历史进程中。光绪年间编纂的《肃州新志•仙逝》“狐仙”条下曰:“草沟井相传有狐仙,最灵。每天早,居民祷之,能引千人河灌田,多蒙福利。后被愚人侮慢,仙避去,水亦立止。农民迁至二十里之沙山,仍名其地为草沟井,灵复显。居民至今祀之。”这条神奇传说告诉我们一条信息,那就是从草沟井南迁沙山的农户,是今沙山人民的祖先。换言之,今沙山村人,是清代前期草沟井居民的后裔。至于愚人侮辱、怠慢狐仙,则甚为荒唐。千人坝断流于草沟井城,应在雍正十一年“九家窑屯田”就开始了,并且随九家窑屯田亩数的增加,恐怕每天早上能流到草沟井城的水也彻底断绝了。草沟井人放弃草沟井城南迁沙山,那是“九家窑屯田”造成的恶果。这种后果,那些主张屯田的官员也没有预料到,就像雍正年间在安西州西南部屯田使疏勒河断流、迫使“旧百齐堡城”的驻军东移二十余里建造新城一样。草沟井人背井离乡南迁沙山,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当时的肃州官府对此不可能熟视无睹。沙山至今未被村民放弃,恐怕早在乾隆中期马营河流域各坝的分水制度就出现了。
3 .大口子山大口子山,位于三墩镇鸳鸯村北部,距村委会驻地2公里。东至大口子,西至鸳鸯池水库大坝,东西长10公里,南北宽6公里,主峰海拔1447.2米。明代称“大口子山”,因鸳鸯池水库东侧的大口子山及烽墩山东有父通要道上的必经峡谷——“大口子” 而得名,名称沿用至今。
4.梁家山梁家山,位于三墩镇长城村北部,距村委会驻地2公里,因位于河北望族一一“梁家庄园”北而得名。大约取名于清中叶,梁家山山顶的烽台名称沿用至今。该山东西长约1.5公里,南北宽约800米,主峰海拔1367米,上有烽墩一座。
5.火石峡山火石峡山,位于银达镇南坝村东北部,西南距村委会5.5公里,山呈西北——东南走向,长约4公里,宽约1公里,主峰海拔1463.5米。明、清皆称“火石山”,因山石对火石峡近照打能发火而得名。后来酒、金两县往来的车辆从山东的“火石峡”出入,山因峡而名,并沿用至今。与“火石峡”路并存的还有西部“殷家捷路”,那是南来北往的行人踏出的一条捷径,今天仍可供越野车行驶。
6.白疙瘩山白疙瘩山,位于银达镇南坝村东部,距村委会5.8公里。峰巅近似椭圆,南北长600米,东西宽400米,海拔1443.4米。本为明代“照壁山”的北峰,因山巅发白、形若“疙瘩”而得名,名称沿用至今。
白疙瘩山远眺7.道湖山道湖山,临近“道湖”的山。位于银达镇西坝村西北部,距村委会驻地6公里。山体呈西南、东北走向,长3公里,宽1.5公里,主峰海拔1452.5米。因其右有明代肃州兵备道道湖山背影牧马的专用湖场——“道湖”而得名,今讹称“刀湖山”、“刀货山”,应予以纠正。
8.累墩子山累墩子山,现今山名,因山顶上有一座坍塌的烽墩而得名。位于银达镇西坝村北偏西,距村委会驻地7.5公里。此山东西长,北坡有3道梁,主峰在西端,海拔1376.5米。
累墩子山近照9.观山口山口名观山口,因地处地理实体“观音山口”而得名;1954年2月20日山口及山划归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观山口远眺现今村名观山口村,因村位于观音山口北侧而得名。隶属金佛寺镇。村域东至金佛寺村,北至下四截村,西至祁连山,南至观音山口。村委会驻地吴家小庄,地理坐标:东经观山口村村委会驻地98° 44’,北纬39°24',位于金佛寺镇西南部,距北偏东的镇政府驻地3公里。解放前属河西乡第6保;1949年10月建政时属河西区(8区)观东乡(6乡)2、3行政村;1955年11月撤区并乡时随乡并入金佛寺乡,属“强丰高级农业合作社” 3、4分社;1958年9月属“金佛寺公社观山口大队”;1966年11月改称“东方红公社红星大队”,1971年2月恢复旧名,时辖8个生产队;1983年3月改称“观山口村”,时辖8个村民小组;2005年9月将8个村民小组合为5个村民小组至今。现有居民220户、768人。
【延伸阅读】观山口居民青黄不接时的困境1928年12月,已由大学教授转入政界任职的陕西渭南人刘文海,得知在酒泉经商的父亲病重,便离宁赴肃省亲。由于地方军阀割据,使其在河西滞留一年有余,期间将西来东去的经历、见闻记录在案,于1930年1月整理成书,1933年5月由南京书店结集出版,是为《西行见闻记》。《西行见闻记》中关于沿途人民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之种种疾苦,各地政治之腐败,官、兵、匪、旱以及鸦片、滥税、苛捐之危害揭露颇多,为世人保存了一份平生难得的黑暗社会缩影。《西行见闻记》中对当时恶吏、弊政多所指陈,切中时弊,而愤激之情每见笔端,正义之感时有流露,显示出作者的社会良知。
他于1929年农历陆月十六日到明海草原看自家的驼队,于次日去金佛寺观山口游历,为我们留下极其珍贵的一瞥:“次晨,乘马去金佛寺,意在考古;至则仅有破庙一所,毫无所得。地适当入青海的山口,附近居民多业采金,闻一时达二百余户。但皆系旧法采掘,遂不能充分发达。加以官吏勒索无餍,近年来额数渐减。归来时道经一农民住宅,求饮。老农云:’昨日始借得粗面半斤,若不厌粗,当作面粉汤?'余携带干粮,干粮和面粉汤食,津津有味,即央其作汤。农民幼女在旁,闻言举炊,俄而汤成,余取出干粮,主客共食。谈次,该农民云:’生计之艰,难以名状,当此青黄不接之时,求贷粮一升,俟麦谷成熟后还一斗,相隔不过三月,亦不可得。'闻之心酸,惟旁边坐食之农民幼女姿致绰约,又不禁怪其如何而若此艳丽?食毕,余以袋中余粮馈之,又给钱嘱咐幼女购衣服用,女笑而致谢。”观山口老农一家的生活困境,仅仅是旧社会肃州劳苦大众物质生活的一个缩影。这种社会场景或许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像是老年人抖露出社会的负面给他们看。然而,这是肃州过去的真实,忘记了过去,就等于背叛。而敢于面对过去的苦难,才能珍惜今天吃穿不愁、点灯不用油、犁地不用牛,还能住上高楼大厦的幸福生活。
作者接着写到:“跨马归来,皓月当空,麦香遍野,夜分后抵帐房。据闻此行往返一百六十里有奇。金佛寺一带因连年荒旱,居民无力纳税,多逃避他方。地方官吏不设法补救,反强迫全区居民代逃亡者完纳各项杂税,遂致全体逃亡。地方荒凉,官吏无奈,只得报荒。迩近始有归来者,噫?此所谓数千年文明国家的好现象!”这里对旧日地方官吏乱作为,苛捐杂税多如牛毛,致使穷苦百姓背井离乡之弊政的辛辣讽刺,彰显了作者过人的胆识和气魄。
10.丰乐口河口名丰乐口,因地处丰乐河出山口而得名;1954年2月2。日山体及山口划归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现今村名丰乐口村,因临近丰乐河河口而得名。隶属金佛寺镇。村域东至二坝河,北至二坝村,西至金佛寺村,南至祁连山。村委会原驻地黄家湾,地理坐标:东经98°48',北纬丰乐口村村委会门厅39° 22';今驻地黄家西庄,地理坐标:东经98°47',北纬39°23',位于金佛寺镇东南部,在原上二截大队第3生产队(今7组)境内,西北距镇政府驻地3.5公里。解放前属河西乡第4保;1949年10月建政时属河西区(8区)丰乐乡(4乡)第1行政村;1955年11月撤区并乡时随乡并入红寺乡,属“曙虹高级农业合作社” 1、2分社;1958年9月为“金佛寺公社曙虹大队” ;1961年6月分属新立的“红寺公社”称“丰乐口大队”;1965年6月随社并入“金佛寺公社” ;1966年11月改称“东方红公社曙光大队”,1971年2月恢复旧名,时辖6个生产队;1983年3月改称“丰乐口村”,时辖7个村民小组;2005年9月将7个村民小组合为4个村民小组;2006年3月,“上二截”村5个村民小组(原为8个)随村并入至今。现有居民565户、2012人。
11.磁窑口古今山口名明代曰“磁窑山口”,即古磁窑遗址所在的山口。由于山口流出山泉一股,明万历年间肃州官方曾安插番属“卜牙尔加族”居此。 1954年2月20日磁窑口远眺山体及山口划归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今山口内“青棵地”及山口外西侧有肃南县藏族村落,或许他们就是卜牙尔加族部落的后裔。而山口外东侧,则为汉民世居的家园。
当代曾用村名磁窑口村(1983.3—2006.3 ),因临近“磁窑口”而得名。原村隶属原东洞乡,今属东洞镇东洞村地片。原村域东至红柳沟,北至东洞南滩,西隔磁窑口沟与肃南藏族村落相邻,南至祁连山北麓。原村委会驻地磁窑口,地理坐标:东经98°32',北纬39°28' ,位于东洞乡南部,东北距镇政府驻地11公里、今村委会驻地12公里。1949年10月建政时属西店区(6区)东洞乡(6乡)所辖的磁窑口两个自1然村之一;1953年10月随乡划属新立的小庙区(11区);1955年11月撤区并乡时为“东洞乡五丰高级农业合作社”四分社;1958年9月改称“东洞公社磁窑口大队” ;1966年11月改称“星火公社建设大队”,1971年2月恢复旧名,时辖1个生产队;1983年3月改称“磁窑口村”,时辖1个村民小组;2006年3月撤销“磁窑口村”,将其村民小组并入“东洞村”。
原村南1公里处的山脚下,有古磁窑遗址一处。
12.西坪丘陵名酉坪,相对于“东坪”而言,因祁连山北麓丘陵上的平地与方位而得名。
当代曾用村名西坪村(1983.3—2006.3 ),因地理实体而得名。原属原红山乡,今为金佛寺镇西寨村地片。原村位于今西寨村南部,原村域东至腰坝河,北隔石滩与原西寨村相望,西至苦水沟,南至红山河山口。原村委会驻地薛家五屋,地理坐标:东经98° 38' ,北纬39°26',位于金佛寺镇西部,在原西坪大队第1生产队(今观山村1组)境内,距东偏南的镇政府驻地11公里。解放前属河西乡第9保;1949年10月建政时属河西区(8区)西坪乡(9乡)第1行政村;1954年5月随乡划归小庙区(11区);1955年11月撤区并乡时随乡并入红山乡,建“永联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9月为“金佛寺公社西坪大队”;1961年6月划归新立的“红山公社”;1966年11月改称“红星公社上游大队” ,1971年2月恢复旧名,时辖4个生产队;1983年3月改称“西坪村”,时辖4个村民小组;2003年11月随乡并入金佛寺镇;2005年9月将4个村民小组合并为2个村民小组;2006年3月2个村民小组随村并入西寨村。
13.沙河季节河名沙河,因花儿坝中长沟“刘家沙河”段而得名。 1958年,红水河二支渠即沿此河修建,1974年废弃。
明代村堡名沙河堡,位于原4组南部,城堡内外曾有庙宇,以堡内瑞云寺较出名。乾隆版《重修肃州新志》载:“瑞云寺,在肃城南二十里沙河堡内。隆庆四年创建,康熙五十一年重修。” 1927年利用斯庙开办“沙河初小”;建国后曾为沙河乡、沙河大队驻地。堡、庙毁于文革中,今仅存枯井一口。
现今村名沙河村,因地理实体“刘家沙河”而得名。隶属总寨镇。村域东至沙圪塄村,北至三奇堡村,西至茅菴河,南至旧头道支渠。驻地原在沙河堡,后迁至罗家庄,地理坐标:东经98°33',北纬39°39,位于总寨镇西南部,在原沙河村村委会驻地沙河大队第3生产队(今2组)西境的沿山公路拐弯处,距东北的镇政府驻地9公里。解放前属西店乡第5保;1949年10月属西店区(6区)沙河乡(5乡)两个行政村;1955年11月撤区并乡时属西店乡;1958年9月为总寨公社沙河大队;1961年6月划入由总寨公社西片析出的“西店公社”;1965年6月随社并入“总寨公社” ;1966年11月为“胜利公社4大队”,1971年2月恢复旧名,时辖7个生产队;1983年3月为总寨乡“沙河村”,时辖8个村民小组(由原2队析出1个组);2005年9月将8个村民小组合并为4个村民小组至今。现有居民557户、1607人。
境内有高效日光温室无土栽培产业园,园区规模达到1200亩。
[延伸阅读】沙河赋(当代•荒野)观赤水之浑浑兮,乃元气之萃蒸;浚洪源于昆墟兮,注天脉于沧瀛。贯厚土之庞博兮,沓玄沟之晶明。过马鹿墩而分流兮,沙河由花儿坝派生。
尔其圆折生珠,方漩成玉。文流涓涓而右移兮,武派滔滔而左属;非弟游观之良兮,实关生才之笃。是以罗家跃辕门之龙兮,刘氏著人物之录。勋屏边右兮,嘉官庄之祖忠勇;赋奏省级美丽乡村示范点碑石河西兮,钦西庄之后芳躅。上沟赵氏源远流长兮,东沟闫姓清荣峻茂;地籍水之灵通兮,何妨土之沃瘠?若夫珠玑竟抛,琳琅并吐,挹彼波注此兮,取之不尽而用不竭。绕南荒而激飞轮兮,注东亩而滋秀壤。南园新建兮,栽培瓜果而纷纷争飞;北田可浸兮,制种禾苗翼翼竟长。号二分之成渠兮,营亭榭之相赏。风牵柳线兮,蘸水面而依依;梨挂枝头兮,悬叶下以硕硕。远眺无穷兮,近披更爽!于是乎冠军催马以行兮,博望乘槎而至,惊斯地之貌更兮,叹斯民之勤勉。
至若风和景明、瓜果飘香时节,携良朋而挈樽兮,俾书童而携壶,莅村庄而观览兮,临风把盏于双亭。涓流足欣兮,美景不辜!水哉何取焉?混混尔;美哉观止矣,洋洋乎?按:此赋镌刻于沙河村“省级美丽乡村示范点”碑石背面。
14.单长当代曾用村名单长村(1983.3—2006.3 ),因地处洪水坝“单闸长水地”而得名。原村隶属总寨镇,今为总寨镇单闸村地片。原村位于原“单闸村”西南部,南有黄家湾、北有谢家湾,统称“长水地”。原村地域东至原单闸村8组(今5组),北至西店村,西至孟家石滩,南至沙土乞甥村。原村驻地徐家庄(今为单闸村驻地),地理坐标:东经98°38' ,北纬39°37’,位于总寨镇南偏西,在原单长大队第5生产队境内,东北距镇政府驻地3公里。解放前属总寨乡第9保;1949年10月建政时属总寨区(7区)单闸乡(9乡)第2行政村;1955年11月撤区并乡时随乡并入总寨乡为第6行政村;1958年9月属总寨公社单闸大队;1966年11月改为“胜利公社七大队”;1967年由“七大队”析出8个生产队新立“单长大队”;1983年3月为总寨乡“单长村”,时辖9个村民小组;2005年9月将9个村民小组合并为4个村民小组;2006年3月4个村民小组随村并入“单闸村”至今。
15.讨赖河讨赖河,先秦称“白水”,汉称“呼蚕水”;晋称“福禄河”,因邻近酒泉郡福禄县而得名;唐、五代称“金河”,因邻近“金泉”而得名;明称“洮赉河”,因发源地“纳嘎尔当”讨赖河峡谷在洮赉山和洗赍南山之间得名。清讹称“讨赖河”,名称沿用至今。
讨赖河为黑河一级支流,全长360公里。上游205公里河道穿行于青海祁连县、甘肃肃南县的高山峡谷(讨赖峡、东水峡、冰沟)之间,先后纳两岸支流35条,其中主要支流北大河水域风光有朱龙关河,长48公里。讨赖河出冰沟口东北流,到金塔县营盘汇入黑河为下游。其中流经嘉峪关市的河道40公里;进入肃州区境内先后流经酒泉城北、泉湖镇北,再斜穿三墩镇,在其闇门村“砖墩庙”南纳临水河(红水河临水段)、夹边沟村东纳清水河北流,汇入鸳鸯池水库,境内长55公里,俗称“北大河”;鸳鸯池至黑河段,长约60公里。流域面积15800平方公里,年径流量6.58亿立方。进入区境年径流量为4.27亿立方,有效灌溉面积16.79万亩,境内主要支流为“红水河” 。
河流级别一级。河流类别为地上河、内流河、常年河。最早的水文站“冰沟”,设立于1943年。
【延伸阅读】明清时期的讨赖河诸坝介绍讨赖河汉称“呼蚕水”,是汉魏晋王朝波河而设酒泉郡福禄县、会水县的主要因素之一。从西南到东北沿线遗留的“三百户”、“东关”、“梁家山”、“鸳鸯池”诸墓群,便是这一时期汉民族西渐并波河定居的历史明证。唐、宋、元诸朝沿途水利状况不明,明弘治年间及其后,官府在沿河两岸安插了关外诸夷,苜蓿沟、达子沟等由时而兴,万历、乾隆方志对官府在沿岸建坝拦水、引水灌田的水利设施记载的较为详细。南岸依次有兔儿坝、沙子坝、黄草坝、柳树坝。兔儿坝,“坝口起于东岸,宽一丈五尺,深五尺,长二十里。”分沟四道:依次是西二分沟、亥家沟、大墙沟、东边沟(今均属嘉峪关市文殊镇);沙子坝,“坝口起于东岸,宽一丈六尺,深六尺,长五十里。”分沟十二道:依次是善家沟、大泉沟、陈家沟、冯家沟(以上今属嘉峪关市文殊镇)、侯家沟、张良沟、司家沟、苜蓿沟、石头沟、校场沟、东二分沟,上仰沟;黄草坝,“坝口起于东岸,宽一丈四尺,深五尺,长六十里。”分沟十三道:依次有葡萄渠、上莱家沟、下莱家沟、三百户沟、项家沟、高桥沟、南石河沟、北石河沟、官南沟、官北沟、站家官沟、站家深沟、四坝沟;柳树坝即水磨沟,依次浇灌柳树头墩、柳树二墩、柳树三墩田亩。北岸有河北坝和下古城坝。河北坝(又名丁家坝)分沟十道:内分安远沟、新城坝、老鹳闸、老君闸、丁家闸暖水沟、中所暖水沟、新沙坝沟、达子沟、蒲草沟、谭家沟。上述诸坝及沟渠解放初期仍然沿用,许多沟渠名演变为现今村名,是我区地名的主要来源之一。
16.红水河红水河,因古水名“赤水”而得名,元、明、清、民国因之。解放后因“洪水坝”坝名讹名“洪水河”,并沿用至今。
全长140公里的“讨赖河”支流——红水河,红水河峡谷发源于祁连山——走廊南山与沸赍山之间的分水梁,经“古浪峡”西北流,至“二岔河”先后东西汇入“羊龙河”、“黑水河”北流,在“黑妖坡”佛洞庙出山为上游,属常年河;进入本区境内为下游,其中途经新东村东侧的“洪水坝”河段、茅庵庙南北的“茅菴河”河段为季节河;折向东北流经“小沙渠村”北的“大河”河段,和折北流经“临水堡”西的“临水河”河段属常年河。境内四截河段总长65公里,流域面积808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2.61亿立方,水量主要集中在6、7、8月,占全年来水量的60%,最大年径流量4.26亿立方,最小年径流量1.76亿立方。境内主要支流“小河”和“营尔河”均发源于甘新公路北侧的泉水露头地带,河段流经沼泽湿地,泉水较为密集。
河流级别为一级。河流类别为地上河、内流河、季节河。最早的水文站“新地”,设立于1943年。
【延伸阅读】明清时期的红水河诸坝介绍红水河,先秦时期称“赤水”,系两汉魏晋酒泉郡福禄县农田的主要灌溉水源。此河水利设施在明前方志未载,明、'清两朝先后有“花儿坝”、“临水坝”、“洪水坝”、“滚坝”、“东洞子坝”、“西洞子坝”。“花儿坝”内分“上花儿坝”、“中花儿坝”和“下花儿坝”。上花儿坝分沟五道:赵家上沟、中长沟、新洪沟、堡子西沟、堡子东沟,浇灌今沙河村西片、原三奇堡村土地;中花儿坝分沟四道:树林东沟、树林西沟、直沟、牌楼沟,浇灌原牌路村所属土地;下花儿坝夏季借“营尔河”旧水道引洪水,流至今上山沟、中渠地面分沟七道:崔家沟、砌石头沟、前所沟、东沟、闸渠沟、火烧沟、红庄沟,浇灌今上三沟村,原中渠、红泉诸村土地。"洪水坝”龙口起于东岸向东引水,依次分头闸、小闸、店闸、单闸、双闸、柳树闸和新渠闸,浇灌今总寨镇大部和上坝镇全境;东洞子坝龙口起于“洪水坝”龙口南,在东岸崖下引水由人工隧道下泄,明初浇灌仅今东洞四号和旧沟村土地,清代新开“九个天井”引水隧道,遂惠及今东洞乡所有属地;西洞子坝主要为“新地垦区”所开,分“一分脑”、“二分脑”、“三分脑”、“四分脑”四个灌溉片区。上述诸坝及沟渠解放初期仍然沿用,许多沟渠名演变为现今村名,是我区“洪临灌区”地名的主要来源之一。
17.临水河临水河,本属“红水河”下游泉水段(包括“大河”段和“临水河”段),旧时因“临水坝”灌区各保在沿途设坝而得名。
临水河在甘新公路茅菴河大桥北侧2公里处南临水河河道承红水河一一茅菴河段,西接茅菴庙北的泉水东流,流至原临水乡中渠堡为“大河”,中渠堡至门村南入北大河的河段为“临水河”,两段全长32公里。年平均径流量1.13亿立方,年平均流量4.1秒立方,有效灌溉面积10.75万亩。主要支流“小河”和“营尔河”。
河流级别一级。河流类别为地上河、内流河、常年河。最早的水文站“临水”,设立于1943年。
红山河出山口18.红山河红山河,因“红山”在其河口西侧而得名,名称沿用至今。正源发源于祁连山“五道沟达坂”西,是为“东沟河”,会支流“西沟河”出山,出山后入肃州区境内,途经西坪、西寨村西、穿沿山公路北流,洪水季节尾水可入“野猪沟”。全长61公里,流域面积117平方公里,年平均径流量0.32亿立方,最大年径流量0.4亿立方,最小年径流量0.19亿立方,平均流量1.02秒立方。有效灌溉面积2.46万亩。1959年前,红山片1067公顷土地靠红山河河水,保灌面积只有467公顷左右。1958年4月,政府在肃南“岔岔头圈”附近启动了 “引羊入红”工程。该工程以凿通红水河支流“羊龙河”与红山河的分水岭为己任,于1959年9月27日1孔长710米、宽2.2米、高1.8米的引水隧洞贯通,将羊龙河水引入“西沟河”,从而结束了红山河灌区大部分耕地干放的历史。
19.观山河观山河,清称“观音山坝”、“观音山河”,因流经山口内“观音寺”而得名,解放后简称“观山河”,名称沿用至今。观山河发源于观音山河谷一一“乏牛坡”,经峡观山河出山口谷北流出山至肃州区界,途经观山曰至观山村,全长30公里。流域面积135平方公里,最大年径流量0.4亿立方,最小年径流量0.17亿立方,多年平均流量0.28亿立方,平均流量0.52秒立方,有效灌溉面积1.19万亩。
20.丰乐河丰乐河,因流经汉“乐消县”地而得名。河名含义使乐'宿丰收富裕的河流。汉称“乐涫”,明、清称“丰乐川”,民国称“丰乐河”,名称沿用至今。
丰乐河由祁连山清水丰乐河出山口沟发源,其下曰“马苏河”,流经40多公里的山涧峡谷至丰乐口进入肃州区为下游。下游主河道曾流经上河清堡、中河清堡(今下河清紫金城)至下河清堡(今高台县双井子)出境。明清时期河西坝、河东坝分水,河西坝最远的渠道“五坝”仅流至紫金城,故全长65公里。流域面积586平方公里,年平均径流量0.988亿立方(最大年径流量1.45亿立方,最小年径流量0.53亿立方),有效灌溉面积12.81万亩。境外上游有支流浪头河,境内无支流。
河流级别一级。河流类别为地上河、内流河、季节河。“丰乐河”水文站,设立于1966年。
【延伸阅读】明清时期的丰乐河诸坝介绍丰乐河,两汉称“乐涫”,系两汉魏晋酒泉郡乐涫县农田的主要灌溉水源。此河水利设施在明前方志未载,明、清两朝称"丰乐川” 。丰乐川分河西六坝和河东五坝。河西六坝依次为河西头坝(内分上截、东二截、西二截、上三截、下三截、下四截),河西二坝(内分上二截、下二截),河西三坝(内分上二截、下二截),河西四坝(内分东二截、西二截),河西五坝和河西六坝。以上前四坝浇灌原金佛寺镇所属土地,后两坝浇灌今下河清镇所属土地。河东坝依次分小坝、河东头坝、河东二坝、河东三坝和清水堡坝,以上五坝浇灌今丰乐镇大部(除涌泉村外)和原清水镇的半坡和清水两村土地。上述诸坝及渠段解放初期仍然沿用,许多沟渠名演变为现今村名,是我区“丰乐河灌区”地名的主要来源之一。
21 .马营河马营河,明称“千人坝河”,清代下游屯民讹称“仙人河”,因流经“哨马营” 又称“马营河”,名称沿用至今。
马营河发源于祁连山野牛达坂和九龙山达坂,集黄水沟、青羊沟、多龙沟、小沙陇、大沙陇之水北流,在勒子梁汇支流错沟河,出山后途经屯升村东、马营村西、北流入沙漠,全长95公里。流域面积619平方公里,年平均径流量1.17亿立方(最大年径流量1.84亿立方,最小年径流量0.56亿立方),来水量大多集中于7、8月。解放后由于引水渠首、引马营河大峡谷水隧道、输水渠道、夹山子水库工程的相继建成以及科学调配库容,有效灌溉面积由过去的4.7万亩陆续上升至6.03万亩、6.49万亩、7.2万亩、9.2万亩、10.4万亩。
22.清水河清水河,沿途汇集讨赖河地下潜流露头泉水而得名,名称由明代沿用至今。清水河的发源地原在今果园镇小坝沟村北、酒新公路西侧2公里处,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露头泉水清水河余新段下移了近3公里。途经中所沟村北,银达镇银达村北、谭家堡村北,经三墩镇长城村、夹边沟村流入讨赖河,全长40公里。年平均径流量1.2亿立方,平均流量2.2秒立方,有效灌溉面积7.4万亩。沿途水库依次有郑国寺、魏家湾、花园、夹边沟。
23.营尔河营尔河,因河流尾水流至“营尔墩”而得名,名称由明代沿用至今。河名含义:流至“营尔墩”的河流。营尔河发源于今总寨镇三奇堡村“邢家墩”西的泉水露头处(甘新公路北侧),北流折东,途经原三奇堡村的“北河湾”、铧尖村营尔河闫家河沟段的“闫家河沟”折北,流经“上三沟”、“中渠”、“红泉”,尾水至“营尔墩”,可供界牌墩、营尔墩驻军兵马饮用。现尾水流至中渠堡,入临水河。此河全长12公里,为常年河,明清时期“下花儿坝”民众截流茅菴河洪水,常常借用此水道下泄至中渠堡,故又称“下花儿坝河”。建国后,此河属“洪临灌区”,为沿途多座小型水库提供水源。
24.小河小河,因与北部的“大河”河段相对而得名,名称沿用至今。小河源头由原“中花儿坝”树林西沟(原牌路村3组)“五个塔寺院”崖头下的“海马泉”发源,至“小河湾”分岔:南流小河大铧尖段沿途潴流为数道海子,浇灌“小铧尖”、“上三沟”诸村的大部土地;北流经小铧尖、大铧尖堡北入临水河。建国后,此河属“洪临灌区”25.野猪沟野猪沟,因崖谷内有野猪活动而得名,名称沿用至今。野猪沟上游端头在上坝镇小沟村“天乐湾”,北穿上坝镇全境至“旧墩”西为季节河上游,可上承“红山河”洪水;自旧墩野猪沟漫水滩段泉水露头北流,经漫水滩村“周家下崖”、黄泥堡乡“沙枣园子”止,为下游常流河。由于下游东西两侧机井众多致使泉水细微,夏季偶遇山洪无法拦截,今无灌溉面积可言。
【延伸阅读】白水泉和热泉野猪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旧墩以下河段就有细微泉水露头。1971年7月9日下午3时40分,祁连山区突降暴雨,特大洪水造成红岭水库垮坝事故,上游洪峰以最大流量180秒立方下泄野猪沟,致使下游河床下切2—3米不等。这次飞来横祸,虽冲垮了漫水滩村民的数道截水土坝,却冲出两眼使人惊奇的泉流,这就是白水泉和热泉。
白水泉,位于原上坝公社福地大队与漫水滩交界的野猪沟中,以泉水发白、稠如拌汤而得名。热泉,位于原漫水滩7队居民点东侧的野猪沟东崖下,以泉水发烫而得名。当时人们并不在意水中含什么矿物质,只要能浇地就行。原漫水滩大队1、2生产队在下游筑坝截流,浇了好几年风光水,上世纪九十年代泉源枯竭。
如今想起那眼热泉,不就是上苍赐予漫水滩人民的一眼温泉吗?热泉目前虽不涌水,并不说明漫水滩村就失去了地热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