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阅读】郭兴邦家一门六举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6138
颗粒名称: 【延伸阅读】郭兴邦家一门六举人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3
页码: 116-118
摘要: 讲述了郭兴邦家一门六举人的故事。
关键词: 地方史志 酒泉市

内容

【延伸阅读】郭兴邦家一门六举人
  郭兴邦( 1796—1878),字仕宗,肃州东乡金石沟(今三墩双桥村)人。道光元年(1821 )中举,历任陕西泾阳、
  甘肃皋兰儒学教谕。咸丰四年(1854),升任兰州府学教授。他少小好学,博览群书。中举后勤于学术,利用余暇时间从事研究,著有《读左劝征录》、《肃州备采录》各12卷和《读史碎金》。
  郭兴邦家教甚严,9子中考取秀才3名、举人5名:长子钊嘉(贡生,咸丰壬子科武举人)、次子钧嘉(咸丰壬子科举人)、七子锡嘉(咸丰辛酉拔贡,联捷举人)、八子铸嘉(廪生,成丰辛酉科举人)、九子锐嘉(廪生,同治甲子科举人) 他曾在成丰后期的著作中自豪地说:“余一生有九福:七入长安、三放都门,一福也;生有九子,无一夭亡,二福也;九子中中举四名,三福也;一生仆一教职,四福也……。”但到同治前期,郭兴邦家喜祸连年,同治三年(1864)秋第九子中举。四年二月,马文录占据肃州城,三月初六,城东乡团总、长子钊嘉带领乡勇扎营头墩堡,攻破叛回占据的“撒逆屯庄”,击毙叛回300余人,遂带领部众攻打肃州北门失利,负伤回营。马文录前来招降,钊嘉忿恨自杀。长媳殷氏也在大殓之后饮鸩身亡。四子锦嘉,附生出身,于同治五年七月初七奉命到二墩坝采买军粮,被叛回逮捕剜眼、割舌致死。年已七旬的郭兴邦老人在兰闻讯,悲痛之余将其名讳改为“维城”,以表一介书生维护城邦安宁的决心。
  郭兴邦不仅在肃州很有名气,在全省也是知名翰墨大家。他常给乡亲们书联题匾,也为自己家门撰写对联。其中不乏上品,其一云:"有书声,有鸡声,有婴儿声,方算人家;无富气,无贵气,无寒酸气,斯为通平。”其二云:“明而动,晦而休,服贾者须体服田者之苦;三更火,五更鸡,劳心者当思劳力者之艰”。其三云:“世世书香,孝友一堂承祖训;重重科第,清白两字振家风”。字字珠玑,可谓修身齐家之警句良言也 他75岁致仕还家,又主讲于金泉书院,一生授业弟子无以计数。晚年归乡后,为鼓励乡民热爱本土、安心务农,曾在石金沟庙(在今三墩镇双桥村)撰写对联:“休嫌尽石田,天心自随人心转;此地生金水,福力还从劳力来”斯人也,无论官吏贤达,还是平民百姓,皆一视同仁,乡民感其恩德良多。光绪四年(1878),无疾而终,享年83岁。讣告至兰,甘肃首任学政许应揆(光绪二年任)颁赠其“明经进士”匾额一块,算是对他执教一生的谥美。
  甘肃(包括今宁夏、青海两省)在明、清两朝544年,共考中进士455名、举人2830名,郭家一门六举人,为家乡增色不少!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出版者:政协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书以挖掘地名文化渊源、记述地名演变脉络为重点,史料性、知识性、趣味性兼顾,在纵向追述地名内涵的基础上,外延用“延伸阅读”横向陈述,再加上370余幅新老照片映衬,既反映出历史厚重感,又能凸显当今城乡居民享有的基础设施条件和人居生态环境。

阅读